变态心理学(原书第3版) [Abnormal Psychology (3rd Edition)]

变态心理学(原书第3版) [Abnormal Psychology (3r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德博拉C.贝德尔(DeborahC.Beidel) 著,袁立壮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
  • 精神疾病
  • 心理障碍
  • 临床心理学
  • 心理健康
  • 行为科学
  • 诊断
  • 治疗
  • 异常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96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921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国名校学生最喜爱的心理学教材
外文名称:Abnormal Psychology (3r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哥伦比亚大学等100多所美国大学采用教材

根据DSM-5标准全新改版

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案例丰富

国内广受欢迎的外版变态心理学教材


内容简介

戴安娜王妃是如何战胜神经性贪食症的?

想变性的男人的大脑竟然与正常女性的大脑非常相似?

为什么自杀会传染?

如果怀疑自己患了抑郁症,该怎么辨别?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快翻开这本有趣又有益的《变态心理学》吧。

本书是一部优秀的变态心理学教材,由该领域三位专家共同编著,且被美国众多大学采用。它清晰、有趣、可读性强,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不但适合教学,也适合学生和心理健康从业者自学,更推荐每个关心自己和亲友的读者阅读。书中包含诸多完整的案例和名人的故事,读者可以从这些真实故事中感受到变态心理学与自己的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仅在一线之间,并学会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或从心理异常中恢复。


相对于同类书,本书的特色如下:

● 文字简单易懂,内容全面详细,编排生动活泼

本书写作风格顺畅灵活,易于阅读和消化,本科生或大众读者都可以轻易理解。完整案例、个案对比、证据检验、研究热点等各种栏目的编排使内容丰富、全面且活泼。

● 涵盖众多真实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异常行为,增长人生智慧

本书通过丰富的临床资料,如插图、个案史以及个案自述,吸引学生更好地了解变态心理学,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掌握重要的概念。作者生动的描述使每个个案变得鲜活,让读者在阅读时引以为鉴、防微杜渐,在别人的故事里增长自己的智慧。

● 三位变态心理学专家心血之作,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达到完美结合

本书的三位作者均是变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不但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在教学和临床实践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本书所有个案均取材于作者的临床实践,结合扎实的理论叙述,使本书成为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完美结合的教材。


作者简介

德博拉 C .贝德尔

(Deborah C. Beidel)

中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及医学教育教授,精神创伤、焦虑、康复与预防(C-TARP)中心主任,美国心理学协会、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和心理科学协会资深会员。在中佛罗里达大学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变态心理学。

她是《焦虑障碍杂志》主编,发表科学著作超过230篇。她曾多次获得各种奖项:1990年获得先进行为疗法协会的新研究者奖;2007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Samuel M .Turner 临床研究者奖。她因优秀的课堂教学两次获学生颁的优秀教学奖。1995年,她获颁医学院心理学家协会杰出教育家奖。

辛西娅 M. 布利克

(Cynthia M. Bulik)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系进食障碍方向特聘教授,吉林斯全球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和UNC进食障碍项目主任,也是UNC精神病基因组学联席主任。

作为受过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家,布利克教授自1982年开始做进食障碍的研究与治疗,发表了超过450篇关于进食障碍的科研论文和专著章节,并写了《进食障碍:发现与治疗》等著作。她是进食障碍学会前主席、进食障碍联盟前副主席、《国际进食障碍杂志》前副主编,是美国首位被授予进食障碍方向的教授。她曾获得进食障碍联合研究奖、赫尔卡创新奖、进食障碍领导研究学会奖、普莱斯家族国家进食障碍协会研究奖等多个奖项。

梅琳达 A. 斯坦利

(Melinda A. Stanley)

贝勒医学院门宁格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心理学部教授兼主任,曾任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休斯顿)精神病学教授以及心理学实习项目主任。

斯坦利教授的研究兴趣涉及老年人焦虑和抑郁障碍的认定与治疗。她是超过150篇科学著作的作者,包括期刊论文、图书。2008年,斯坦利博士获得中南部MIRECC卓越研究奖;2009年,她获得MIRECC卓越研究教育奖。她还获得了许多教学奖项,并担任五个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奖的导师。

译者简介

袁立壮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学前儿童心理教育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癌症康复会委员,瑞士苏黎世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7)。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师资资格、国家创新能力培训师资资格。自1995年以来长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工作,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创立了元心理分析学理论和“斐乐蒙”系列成长与督导课程。独立翻译出版了本书中文第1版(2013)。


目录

◆ 目录 ◆

译者序

前 言

第1章 变态心理学:历史与现代观点 1

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2

历史上的异常行为及其治疗 9

异常行为与治疗的当代观点 18

第2章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9

伦理与责任 30

变态心理学细胞水平的研究 30

变态心理学在个体水平的研究 38

变态心理学群体水平的研究 41

变态心理学总体水平的研究 48

第3章 评估与诊断 52

临床评估 53

评估工具 58

诊断和分类 69

第4章 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与应激源相关障碍 76

什么是焦虑 77

什么是焦虑障碍 80

什么是强迫和相关障碍 91

什么是创伤与应激源相关障碍 96

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与应激源相关障碍的病原学 100

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与应激源相关障碍的治疗 106

第5章 躯体症状障碍、解离障碍与做作性障碍 111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112

解离障碍 122

装病 130

第6章 双相及抑郁障碍 132

什么是双相及抑郁障碍 133

双相及相关障碍 133

抑郁障碍 139

自杀 145

双相及抑郁障碍的病原学 149

双相及抑郁障碍的治疗 154

第7章 喂食及进食障碍 162

神经性厌食 164

神经性贪食 167

暴食障碍 170

其他特定的喂食及进食障碍 172

性别、种族、民族和发展因素 174

进食障碍的病原学 176

进食障碍的治疗 182

第8章 性别烦躁、性功能障碍和性欲倒错障碍 188

人类的性 189

性别烦躁 194

性功能障碍 199

性欲倒错障碍 208

第9章 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 218

物质相关障碍 219

常用的“合法”药物 220

非法药物 225

物质相关障碍的病原学 234

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 237

第10章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45

精神病性障碍 246

精神分裂症的病原学 258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治疗 263

第11章 人格障碍 268

人格特质与人格障碍 269

人格障碍群 271

人格障碍的病原学 286

人格障碍的治疗 290

第12章 神经发育障碍、破坏性障碍、品行障碍和排泄障碍 294

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 295

特定学习障碍 300

孤独症谱系障碍 30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307

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 312

排泄障碍 315

第13章 老年期与神经认知障碍 319

老年期症状和障碍 320

老年期抑郁和焦虑 323

老年期物质相关障碍和精神病 330

神经认知障碍 334

第14章 健康心理学 345

健康心理学:界定 346

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47

躯体疾病中的心理和行为 354

健康相关状况的心理治疗 362

第15章 变态心理学:法律和伦理问题 367

法律、伦理和治疗问题 368

变态心理学中的隐私、保密和特权 376

许可、治疗失当和处方权限问题 379

研究与临床试验 381

资料来源

自测题

关键术语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第1版发行的时候,我们想知道师生们是否认为需要新教材,我们很高兴看到有这么多和“科学家-实践者”方法产生共鸣的人。变态心理学依然是最受本科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因为那些国家性乃至世界性的事件促使我们尝试去理解人类的行为,以及背后塑造和影响这些行为的力量。是什么原因驱使一个人枪击美国国会议员呢?一个貌似拥有一切——财富、家庭、名誉的社会名流怎么会入店行窃,偷走一个仅值50美元的饰品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容易,正如我们知道的像“麻疹疫苗导致孤独症”这样曾被人们认可的简单答案,在今天被证明是错误的。

本书的第3版是学生认识科学实践的又一次机会。本书引入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学生将由此接触到我们对人类多变行为的解读。因为人们对心理障碍研究的新发现,促使科学家和医生可以综合分析各种数据,合作制定出了这个具有科学及临床意义的大有希望的系统,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对异常行为进行理解和交流。由于DSM-5刚刚发行,对异常行为一些领域的研究还没有跟上新标准,有些研究也没有使用新的诊断。这点和那些涉及诊断标准大量修订的章节特别相关,新的标准制定了,但却没有适用于新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研究人员还没来得及使用新的诊断标准开展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使用基于DSM-Ⅳ的研究数据,同时给出需要更多研究的适当告诫。

除了诊断标准的变化,对人类行为的理解需要我们整合大脑和行为,整合科学家的数据和医生及患者的洞察。在前两版中,“科学家-实践者”方法将生物学资料与社会和行为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以体现异常行为是复杂的,并受多因素影响的观点。此外,这些因素的作用是相互的。心理治疗是部分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的,通过改变环境可以改变行为,但是科学业已向我们表明,环境因素也可以改变大脑。分子遗传学的进展拓宽了我们对基因如何影响行为的理解。虚拟现实治疗系统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提出了新问题并开辟了新的探索领域。正如第3版教材所展示的,我们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对变态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将前沿的生物学和行为研究整合起来,这种方法被称为转化方法(translational approach),即“从基础到临床”(from bench to bedside)。正如在之前的版本中所做的那样,我们已不再局限于诸如先天或后天、医生或科学家、基因或环境之类的陈词滥调,我们要求下一代心理学家和学生通过用“什么和什么”代替过去的“什么或什么”,来面对我们研究对象固有的复杂性。

第3版的新变化

完整的DSM-5修订:更新为DSM-5并彻底反映了新标准,某些章节因而做了相应结构调整。

DSM-5诊断标准栏:所有的诊断标准栏均已修订,并体现了DSM-5的所有变化。

基于DSM-5,书中障碍的覆盖面扩展到以下内容:经前期焦虑性障碍、暴食障碍、收藏障碍、抓痕症、疾病焦虑障碍、性别烦躁、孤独症谱系障碍、物质使用障碍,成瘾及相关障碍中加入了赌博障碍,等等。

新的和更新的内容贯穿始终,包括这些加入许多新话题的专栏:“真实病例”“证据检验”和“研究热点”,还有一个新专栏“科学与生活”。

最新研究:引用了数以百计的新研究以反映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前沿。

科学家-实践者模式

我们采用“科学家-实践者”方法作为本书的副标题是因为我们知道,对变态心理学的理解依赖于来自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知识。许多心理学家都在“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下接受训练,并某种程度上在其专业工作中遵循这一模式,我们离不开这个模式。除了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教师角色外,我们都是活跃的临床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然而,“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不仅意味着多个角色,更是指导心理学家进行各种活动的一种理念。熟悉这个模式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科学家-实践者在他们的实践中会体现一种研究取向,在他们的研究中会体现一种对实践的关切。”(Belar & Perry,1992)这个理念反映了我们写作的指导原则,我们写作本书以强调科学和实践结合得多么紧密。因为我们是科学家-实践者,除了少数引文和报纸故事被用来突出特定点外,本书所有个案均取材于我们的临床实践。我们通过提供生动的临床描述,尽力使每个个案变得鲜活。除了每章前面的临床材料以及自由贯穿每章的短篇临床描述,每章结尾都有一个取材于我们临床实践的完整个案研究,以再一次展现生物的、心理社会的和情绪因素的相互作用。当然,有关细节会改变,一些个案会以混合形式呈现,以保护将自己的生命故事分享给我们的那些人的隐私。

我们写作教材的目标是避免大量科学文献综述的堆积,同时依然保持坚定的科学视角。同样,我们希望能够避免“通俗”心理学,过度通俗的写作方式不能使学生彻底理解本书所涉及的心理障碍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使用本书进行本科教学的经验,学生对好理解的、生动的内容反响积极,当内容明白易读时尤其如此。通过丰富的临床资料,如插图、个案史、个案自述以及“真实病例”专栏,我们希望为这些有时令人困惑和陌生的材料做番装饰。我们希望这些例证能在吸引学生更好地了解变态心理学的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掌握到重要概念。虽然本书代表了前沿科学,我们的最终目标仍是为这些心理障碍画一张像。

发展轨迹

我们知道得越来越清楚的是,很多异常行为都始于童年,或在童年已现征兆。同样,在没有接受治疗的情况下,大多数障碍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实际上,一些新的障碍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出现。很简单,随着成长、成熟与年龄的增加,我们的身体和认知能力影响着这些症状的表达。如果不从这种发展的视角来看问题,就很容易忽视心理障碍在人生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表现线索。我们感到自豪的是,在DSM-5引入发展的概念之前,我们就已接受了它。不能了解一个障碍的各种表现,意味着病原学理论可能不正确或不完整,而且干预也可能被不恰当地使用。现在,DSM-5已经转向了一种发展的视角,学生和教师将会发现某些疾病并不出现在同一章节,而在之前的版本中它们是在同一章的。在本书讨论心理障碍的每一章中,都有一节“发展因素”,以强调每种障碍已知的发展轨迹。

性别、种族和民族

我们在每一章中描述了目前文献中关于性别、种族和民族是如何影响某一障碍的临床表现、病因和治疗的知识。我们认真考虑了文中针对这些概念的术语。事实上,关于性别、种族和民族的术语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在书中所用的词汇也会有相应变化。描述一个具体研究时,我们保留了原始出版物中所使用的特定类别(如加勒比黑人、高加索人、太平洋岛民)。为了使全文具有某种一致性,当我们讨论有关种族和民族的普遍问题时,会使用标准术语(例如,白人、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虽然我们通过种族、民族或者诊断(如黑人、白人、精神分裂症的)的标签称呼这些群体时,固然会令人不舒服,但在种族和民族的情况下,为了清晰陈述和简约,我们还是选择使用这些分类标签,而不使用更烦琐的像“欧洲血统的美国个体”这样的标签。然而,在本书中我们没有使用任何有心理障碍的人的诊断做标签,因为人类比任何诊断标签的内容更丰富、更复杂。而且,通过诊断标签指代一个患者或者患者群体,从根本上说是不尊重的(例如贪食者、抑郁者、精神分裂症者)。人们有心理障碍,但他们不能被其心理障碍所定义。

伦理与责任

在这一版本中,我们将继续最新的专题“伦理与责任”。每个伦理与责任的讨论因章节内容而有所不同,但在每一种情况下,我们都试图选择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及时的并阐释心理学家如何考虑他们的行为对工作对象和社会的影响。我们希望这个专栏可以形成课堂讨论,并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个人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临床特征

与丰富临床资料会使本书更贴近生活这一信念一致,每章我们都以一个临床描述开始,以介绍和说明该章的主题。这些描述不一定是广泛的案例研究,但能为读者提供一种对所讨论障碍的整体“感觉”。此外,书中大量使用了案例小片段以说明具体的临床特点。本书另一个重要的临床元素是“对比个案研究”,我们用它来说明典型人类情绪(如兴奋)和异常行为(如躁狂)之间的差异。我们在每一章中加入这些描述,是想表明正常情感和我们所说的异常行为的差异不是简单的情绪或具体行为的表现,更想强调个体行为是否造成了痛苦和对日常功能的损害。

每章结尾有一个以“科学与生活”做标题的个案研究,同样是取材于作者本人的临床档案,是对特定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评估和治疗的展示。每个案研究均反映了该章所涉及的很多材料,并运用“科学家-实践者”方法来理解、评估并治疗该障碍。此外,该个案研究也展示了医生如何通过生物、心理、环境和文化因素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之后,我们描述了治疗过程和结果,以强调所有这些因素是如何在治疗中被处理的。通过这个过程,个案研究能让学生得到“科学家-实践者”方法对待异常行为的“第一手”资料,以澄清媒体上常传播的关于心理学家如何思考、工作和行动的误解。

特别特征

我们想让读者注意到每章内容中的三个特征。首先是证据检验专栏,介绍了与本章所研究的障碍有关的时下争议。但我们不仅是呈现出材料,与本书“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相一致,我们还将争议双方的证据都展现出来,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证据检验专栏不仅提供了材料,还能培养学生关于变态心理学问题的批判性思维技巧。通过考虑问题的正反两面,学生能成为科学文献的内行阅读者。

其次是研究热点专栏,展现了当前出版物中热门的、前沿的研究。与本书重点关注相一致的是,研究热点专栏展示了科学是如何帮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这对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如虚拟现实疗法对焦虑障碍的治疗)。作为将临床研究中心向学生开放的教师和研究者,我们知道很多学生认为做研究是“很乏味的”。参与过我们研究项目的人和读过本书的学生会发现,科学研究是令人兴奋的。

再次是真实病例专栏,讲述的是患有该章所述障碍的公众人物。正如我们在第1章所表明的,虽然包括本科生在内的许多人患有这些障碍,但是他们常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或“古怪”的。我们希望打破许多大学生关于心理障碍的刻板印象。利用知名人物使这些障碍人性化,从而使学生在更具人情味和更具智慧的水平上接触这些材料。



《洞悉人心的迷途:心理异常的探索之旅》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心灵深处复杂运作的详尽考察,聚焦于那些偏离了普遍社会规范和功能模式的心理状态。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著作的概览,而是对心理异常这一广阔而深刻的领域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人类行为多样性及其潜在困境的坚实框架。我们将一同深入探索那些被称之为“异常”的心理体验,尝试去理解它们的起源、表现、影响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和社会所能采取的应对策略。 第一篇:理解心理异常的基石 在踏入心理异常的复杂世界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清晰的概念和方法论。这一部分将引导读者理解“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如何被界定的,这其中涉及文化、社会、历史以及科学的多元视角。我们将审视历史上的不同理论范式,从早期的超自然解释到近代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模型,了解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 界定异常:多维度的视角 我们将深入探讨定义心理异常的各种标准,例如统计学上的偏离、社会文化上的不适应、个体的主观痛苦、功能受损以及对个体和他人的潜在危险。这些标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心理异常的轮廓。我们会探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哪些行为被视为正常,哪些则被视为异常,以及这种判断的演变过程。 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追溯心理疾病的治疗历史,从古代的驱魔仪式到中世纪的收容所,再到近代精神分析的兴起和行为主义的革命,以及当前认知行为疗法和生物精神病学的蓬勃发展。理解这些历史的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前理论和实践的优势与局限。 理论的框架:多重解释的可能 本书将详细介绍理解心理异常的几种主要理论取向,包括: 生物学模型: 关注遗传、神经化学、大脑结构和功能等生物因素在心理异常形成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神经递质失衡、基因易感性以及大脑区域异常如何可能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发生。 心理动力学模型: 探索潜意识冲突、早期童年经历以及防御机制等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思维和行为。 行为模型: 强调学习在心理异常中的作用,包括条件反射、习得性无助以及社会学习等。 认知模型: 聚焦于思维模式、信念系统和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扭曲,以及这些认知偏差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行为。 社会文化模型: 考察社会压力、文化规范、贫困、歧视以及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等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整合模型: 认识到大多数心理异常的产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书将强调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观点。 第二篇:核心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诊断 在建立了理论基础后,我们将着手于识别和理解那些最常见的心理异常。这一部分将遵循当前科学界的诊断体系,对各种主要的心理障碍进行细致的描述,包括它们的诊断标准、核心症状、潜在病因以及个体可能面临的挑战。 情绪障碍的潮起潮落 我们将深入探讨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情绪障碍。理解抑郁症不仅仅是“心情不好”,而是涉及持续的低落情绪、兴趣丧失、精力不足、睡眠和食欲的改变,以及可能出现的自杀念头。我们会分析不同类型的抑郁症,如重性抑郁症、季节性情感障碍等,以及双相情感障碍中极端情绪波动的体验,包括躁狂和抑郁两个极端。 焦虑的阴影与恐惧的束缚 焦虑障碍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心理困扰。我们将详细考察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场所恐惧症以及强迫症等。理解这些障碍的核心特征,例如持续的过度担忧、突发的恐慌发作、对社交情境的极度恐惧,以及强迫性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循环。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现实的扭曲 这是一个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领域。我们将审视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如幻觉(感知不存在的事物)、妄想(坚信不符事实的想法)、思维和言语的紊乱,以及情感表达的减退或异常。同时,我们也会探讨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其他障碍,如分裂情感性障碍。 人格障碍:持久的模式 人格障碍并非暂时的情绪问题,而是个体长期形成的、僵化且普遍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这些模式显著偏离其文化背景的期望,并导致人际关系和功能上的显著困难。我们将考察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理解它们在人际互动和自我认知方面的独特挑战。 物质相关与成瘾障碍:失控的欲望 这一部分将关注对酒精、药物以及其他物质的依赖,以及行为成瘾,如赌博成瘾。理解成瘾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包括戒断症状、渴求以及对正常生活的严重影响。 神经发育障碍:起点与过程 我们将探讨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在儿童时期出现的障碍,理解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对个体社交、沟通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创伤与应激相关障碍:过去的阴影 我们将聚焦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理解经历创伤事件后可能出现的闪回、噩梦、回避以及高度警觉等症状。 第三篇:干预与疗愈的道路 认识到心理异常的存在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这一部分将介绍当前心理治疗领域的主要方法和技术,以及生物学疗法的应用。 心理治疗的多元路径 认知行为疗法(CBT): 强调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 辩证行为疗法(DBT): 特别适用于处理情绪失调和人际关系困难。 人本主义疗法: 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积极潜能。 精神动力学疗法: 深入探索潜意识冲突和早期经历。 家庭治疗与团体治疗: 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在治疗中的作用。 生物学疗法的探索 药物治疗: 介绍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等在缓解症状中的作用。 脑刺激技术: 探讨如电休克疗法(ECT)和经颅磁刺激(TMS)等治疗方法。 康复与预防:迈向健康的生活 我们将讨论康复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社会支持、职业康复和社区服务来帮助个体重返社会。同时,也将探讨心理健康的预防策略,包括早期识别、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善。 结语:人性的韧性与关怀 本书最终希望传递的信息是,理解心理异常并非为了标签化和疏远,而是为了增进同情、促进理解,并为那些在心灵迷途中挣扎的个体提供希望和支持。通过对这些复杂现象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并认识到建立一个更加包容、支持和理解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心理异常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但它不应定义一个人。通过知识、科学和人道主义关怀,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人,也帮助我们自己,更好地应对心灵的挑战,走向康复与成长。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那就是“去污名化”。在很多领域,我们倾向于把“不正常”等同于“危险”或“无可救药”,但《变态心理学》(原书第3版)彻底颠覆了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作者通过详尽的病理学描述,反复强调了许多心理困境的可理解性和可干预性。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对精神疾病的许多固有偏见,让我们看到在这些“变态”的表象之下,依然是完整的人性、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挣扎中的生命力。读完后,我不再害怕那些标签,反而对那些在适应过程中遇到巨大困难的个体,产生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尊重和理解。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语言系统,让我们能够更专业、更有温度地去讨论那些曾经羞于启齿的话题。这本书,是通往理解人类内心迷宫的一份必要且可靠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逻辑链条极其扎实,让人有一种“读完这段,对下一段的理解就豁然开朗”的体验。我尤其赞赏它在介绍不同障碍时,所采用的跨学科视角。它不是孤立地谈论抑郁症或焦虑症,而是会穿插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比如某些神经递质的失衡是如何影响情绪调节的,同时又立刻衔接到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基本假设——即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如何自我强化的。这种在宏观的生物学机制和微观的个体经验之间来回穿梭的能力,使得理论不再是纸上谈兵。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拆解一个极其复杂的机器,每翻开一页,都能拧下一个关键的螺丝钉,从而看到整个“心灵机器”的运作原理。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心理治疗的来龙去脉的读者来说,这种详尽且层次分明的论述,绝对是搭建知识框架的基石。它真的把“科学”与“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没有丝毫的生硬感。

评分

从一个更偏实践的角度来看,第三版在更新信息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显然是紧跟了最新的临床实践和研究热点。我注意到,书中对创伤和压力相关障碍的处理,比我以前读过的任何教材都要细致和敏感。它不再简单地把创伤视为一个事件,而是详细阐述了生理上的“冻结反应”(Freeze Response)是如何固化在神经系统中的,以及为何某些幸存者难以通过简单的“想开点”来恢复。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关于文化敏感性的讨论。作者清醒地指出,西方主流的诊断框架在应用于非西方文化背景时可能存在的偏颇,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本书的全球视野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对现有知识体系的审慎检视,恰恰是一个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它不是盲目崇拜权威,而是鼓励读者用更批判、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被贴上“异常”标签的生命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主要得益于它在理论讲解中穿插的那些案例描述。那些案例,虽然是经过高度抽象和重构的,但其真实感和细节的丰富性,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咨询室的角落里旁听。比如,描述那些患有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如何用身体的疼痛来表达他们无法言说的心理困境时,那种无声的呐喊,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它没有用猎奇的视角去展示“疯狂”,而是用一种近乎于诗意的冷静,去描绘那些挣扎在常人理解之外的精神世界。这种写作风格,让原本枯燥的症状列表变得鲜活而立体。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记忆知识点,更是在共情那些书中描述的人物。这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未来能与人打交道(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领域)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极佳的情感教育,它拓宽了我们对人类经验复杂性的理解维度。

评分

这本《变态心理学》原书第三版,说实话,是我读过的心理学教材里,最能直击灵魂的一本。我本以为这种专业的书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冷冰冰的统计数据,但作者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化繁为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异常”的定义是如何随着时代和社会观念演变的。书中没有把任何一种心理障碍视为一种绝对的“病态”,而是放在了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去考察。比如,它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时,不仅仅罗列了诊断标准(DSM-5的那些术语我就不提了),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障碍形成过程中,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复杂拉扯,那种从童年依恋模式到成年人际关系模式的无缝衔接的论证,读起来让人脊背发凉,仿佛能看到自己生命中那些细微的、未被察觉的互动模式是如何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它不是在教你怎么“诊断”别人,而是在引导你反思何为“正常”的边界,以及当我们偏离这个边界时,社会是如何反应和处理的。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同情心,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包装可以,服务很好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在京东买了不少书,就是价格总变

评分

棒棒哒

评分

好。。。。。。。。。。

评分

这本书非常好,字大纸好。

评分

是正版书,质量很好

评分

是正版书,质量很好

评分

真的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