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十九世纪著名心理学家、南锡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伯恩海姆的经典之作,影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催眠暗示术。
内容简介
《暗示治疗学》作者伯恩海姆为十九世纪著名心理学家,主要研究癔症、催眠和心理治疗。他认为催眠是睡眠的特殊形式,并确信催眠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同样适用于不患癔病的人。当一个人处于催眠状态时,一旦受到暗示,新的态度和信念就会被患者不同选择地接受并付诸行动。在催眠过程中,对象的注意力集中在催眠者的建议上,从而强化了催眠过程的心理天性,证明了催眠现象的发生与暗示有关,因此无论精神病患者或正常人都可进入催眠状态。
他最早提出“对癔症的治疗不是暗示,而是消除暗示”,力斥“滋力影响”等学说,认为正常人只要接受暗示就能被催眠。沙尔帕特里学派则坚持认为催眠是病理现象,正常人不可能被催眠。双方就此激烈论战,后来事实证明伯恩海姆的观点是正确的。
《暗示治疗学》对催眠这种现象进行了更加全面的研究,比如催眠暗示中的回溯性幻觉现象,该现象由本书作者首次提及。书中还包含了在暗示治疗领域观察到的大量新的现象。南锡学院重视催眠术的研究,并积极运用于临床治疗中。他们创造了十分有效且成效显著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正是写作本书的意义所在。
李波特首次使用暗示治疗法,伯恩海姆等成为其追随者,他们不断研究催眠术并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本书下篇还收录了105种治疗案例,对专业读者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希波莱特· 伯恩海姆(1840~1919),法国著名内科医生与神经病学家,生于法国阿尔萨斯的米卢斯,并在当地接受教育,毕业于斯特拉斯堡大学,1867年获医学博士,成为大学讲师。他是南锡学派著名代表人物,研究癔症、催眠和心理治疗。1889年西格蒙·弗洛伊德专门跟随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术,这对弗洛伊德发展精神分析法具有重大意义。
伯恩海姆首创“精神神经症”一词,用以称呼癔症和其他功能性障碍,使之有别于皮内尔的“躯体神经症”。伯恩海姆曾在法国南锡开业行医,由于当时A.A.李波特用催眠疗法“治愈”了一位他未能治好的坐骨神经痛患者,受此影响,伯恩海姆开始学习催眠疗法。他和李波特都赞成布雷德的理论,即所谓南锡学派。后来,南锡诊所成为巴黎诊所的竞争对手,尽管这两个学派在理论上似乎相去甚远,但两者基本上采用催眠术治疗患有神经疾病的患者。伯恩海姆的主要著作有《生物力学》、《论运动结构》、《运动性生理学和主动性生理学概论》、《运动的协调》等。
目录
上篇 暗示疗法
第一章 催眠的方法
第二章 催眠暗示的现象及原理
第三章 梦游症的七个病例
第四章 暗示对心脏及血循环的影响
第五章 清醒状态下的暗示病例
第六章 对各种质疑的回应
第七章 催眠术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第八章 神经系统、睡眠与催眠
第九章 催眠暗示的现实影响
下 篇 实用案例与研究
第十章 暗示治疗法与临床的结合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
第十二章 癔病性疾病
第十三章 神经疾病
第十四章 神经官能症
第十五章 动力性局部麻痹和麻痹
第十六章 胃肠疾病
第十七章 各种疼痛的疾病
第十八章 风湿疾病
第十九章 神经痛
第二十章 月经问题
第二十一章 暗示性治疗法对功能的作用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催眠的方法
催眠方法概述
我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催眠。首先我会对被试说,我相信使用暗示治疗法一定会带来益处,那就是可以通过催眠术让他的疾病得以治愈或缓和,并且它不会带来任何伤害或危险。它可能会让普通人睡上一觉或者产生麻痹,这种平和的有益的状态可以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会在被试在场时当场催眠一或两位其他被试,这样可以让他知道催眠的状态不会让他感到痛苦,也不会让他出现任何异常的感觉。由此我可以将磁气说和对催眠这种未知的状况产生的难以言述的恐惧从他的脑海中消除,当他看到病人的疾病被治愈或者有所改善时,他就不会再质疑,而是放心地把自己交付给我,然后我会对他说:“看着我,除了睡眠不要想别的事情。你的眼皮开始感到沉重,你的眼睛感到疲劳。眼睛会开始眨动,然后变得湿润,你开始视物模糊。最后眼睛会闭上。”有些病人会闭上眼睛立刻入睡。对于其他的病人,我不得不重复上述的话,并且在说话时加重语气,有时甚至会辅以动作。至于做什么动作倒不会对结果产生太大影响。我将右手两指放在病人眼前让病人看着它们,或者在他们眼前挥舞双手几次,又或者让病人凝视着我的眼睛,同时努力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入睡的念头上。我说:“你的眼睛已经闭上了,你无法再睁开它们。你的手臂感到沉重,你的腿脚也是这样的感觉。你无法感知到任何事情。你的手掌无法移动。你无法看到任何事物,你马上就会入睡。”然后我会以命令的语气补充:“睡觉!”这个词通常会改变平衡的状态。被试会闭上眼睛入睡或者至少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我之所以使用“睡觉”这个词就是为了尽可能地让被试受到暗示的影响而入睡,或者进入接近入睡的状态,因为并不是每次催眠都能够让被试入睡。如果病人没有表现出入睡的倾向或者没有睡意,我会坚持对病人说睡眠并不是治疗所必需的,催眠的影响及其带来的益处可能在没有入睡的情况下就出现。许多病人都成功地被催眠了,尽管他们可能并没有入睡(在后面会有说明)。
如果病人没有闭眼或者没有保持闭眼,我不会要求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凝视我的眼睛或者我的手指,因为有时病人会一直圆睁着眼睛,如果这样的话,不仅不会让病人产生入睡的想法,反而只会让病人因为僵直而保持凝视。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可以用手合上病人的眼睛,这样取得的效果会更好。在凝视病人的眼睛一两分钟后,我会缓慢轻柔地合上病人的眼睑,速度要慢以此模仿自然入睡的过程。最后我会闭上他们的眼睛,然后重复暗示:“你的眼皮牢牢地黏在一起;你无法睁开它们。想入睡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你无法再抵挡这样的欲望。”我逐渐放轻声音,重复这样的命令--“睡觉”。通常在三分钟内,就可以让病人入睡或者进入一定程度的催眠状态。这就是由暗示引起的睡眠--一种由我对思想的潜移默化而引起的睡眠。
挥舞手掌或者凝视操作者的双眼或手指仅能够让注意力集中,但是它们并非是催眠所必需的。
受催眠者的表现一旦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或明白指令,他们通常会非常迅速、轻易地被催眠。通常合上他们的眼睛保持一段时间并且告诉他们入睡,然后说他们已经睡着了,这些举动就足够催眠他们了。
一些成人仅需要简单地合上眼睛就可以迅速地入睡。我通常会轻柔地合上病人的眼睛让他们保持闭眼,同时施加入睡的暗示,仅需如此,就能够立刻进行催眠,并不需要借助挥舞手掌或者凝视的手段。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快速地进入一定程度的深度睡眠中。
其他人会做更多的抵抗。有时我用手让被试闭眼并保持一段时间,命令他安静下来,不要说话,我却不断地和他说话,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内容:“你感到有些困倦,有点昏昏欲睡,你的手脚无法移动。你的眼睑感到温暖。你的心境感到平和,你没有任何欲望或想法。你的眼睛一直闭着。你马上就要入睡了。”在持续进行这种听觉暗示几分钟后,我移开手指。被试的眼睛仍旧保持闭合。我抬起被试的手臂,然后松手,被试的手臂仍然保持上举的姿势。这时我们已经成功地引导出了僵直性睡眠。
另外一些人的反抗性更加强烈,他们更加全神贯注,他们不会轻易地让别人控制自己。他们会分析自己的感觉,他们会非常忧虑,然后对操作者说他们无法入睡。我会命令他们安静下来。我所说的一切内容只与睡意相关。我会对他们说:“那就足够了,这种感觉足以让你入睡。不需要睡眠只需施行暗示也会给你带来益处。保持安静,不要着急。”当病人处于这种思维模式时,我不会再试图让病人出现僵硬症状,因为如果病人仅仅处于昏昏欲睡状态却总无法入睡,他极易重新恢复清醒的意识,他会非常容易就摆脱这种昏睡的状态。所以有些时候,如果病人已经受到了暗示的影响,操作者可以让病人保持住这种近似昏睡的状态,不用再试图加深这种状态,也就是说,当这种状态出现时,操作者完全可以感到满足。我不再对病人施加影响,只要求他保持住这种状态一段时间。有些病人可以保持这种状态非常长的时间,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自愿还是非自愿的。通常来讲,病人经过这样一次暗示操作后,在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接受操作时会成功地进入催眠状态,此时他确实是昏睡的,而且可能伴有暗示性僵硬的症状,甚至有时会出现梦游的症状。
对于有些人,静静地施行暗示可以让他们更加迅速地被催眠,而对其他人来说,静静地暗示并没有明显的加速催眠的效果。有鉴于此,操作者宜以突然而威严的声音来制止催眠操作可能引起的让病人发笑的倾向,或者无意识的、微弱的抵抗。
正如上述所言,许多人在第一次接受催眠操作时就会受到暗示的影响,其他人可能到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的时候才会受到这样的影响。在被催眠一次或两次后,他们会极迅速地被催眠。对于这种病人只需要在他眼前伸出手指,盯着他说:“睡觉。”就可以让病人在一两秒内甚至立刻闭上眼睛并出现催眠的各种现象。只要接受过催眠,通常来说只需几次,病人就会出现迅速进入睡眠的倾向。
有时,我会连续催眠七八个人,而这些人几乎都会立刻入睡。然而还是会有一部分人非常难以被催眠。在这种情况下,我只会尝试几分钟。通常来说,即使第一次无法催眠病人,第二次或第三次催眠也可以获得成功。
对于那些催眠暗示性发展地非常良好的病人来说,无论给他们施加的睡眠的暗示多么轻微,他们都会入睡。他们甚至可以被信件催眠,例如,他们读完一封信后,可能会立刻入睡。他们可以被电话催眠,正如里格艾斯先生向我们展示的那样。无论任何声音,只要传递出暗示,它就可以产生催眠的效果。
在氯仿(麻醉剂)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之前,可能就会引起催眠。所有的医生都曾经看到过,病人在吸入麻醉剂后,在麻醉剂真正产生麻醉作用之前,会突然入睡,而入睡之前病人并没有经历过兴奋的阶段。一次有一位牙医在场,为了给病人拔牙,病人被施用了氯仿,在这个病人身上我观察到了以上这种现象。得益于此现象,之后每次在给病人使用氯仿前,我都会在病人吸入麻醉剂之前谨慎地暗示病人,他会静静地但却迅速地入睡。在有些情况下,在麻醉起效前,催眠已经起效了。如果催眠的程度如我所见一般地足够引起麻醉,就可以立刻施行手术。如果程度不足以引起麻醉,我会继续使用麻醉剂,直到病人完全被麻醉,在暗示的辅助下,麻醉剂起效的速度会加快。通过这种方法,我就可以在这些病例中阻止兴奋阶段的出现。
如果认为那些被暗示所影响的被试是精神软弱、意志不坚定、头脑简单、歇斯底里的人,或者认为这种被试大多是女性,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了驳斥这种观点,我特意选择了男性来进行实验,并且观察到这些男性也会受到暗示的影响。很显然,人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在我看来,那些性格柔顺的普通人、年迈的士兵、工匠、习惯于被动地服从命令的人,比那些更加自我的人和那些不自觉地出现某种心理抵抗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李波特先生也持这样的看法。精神错乱的人、患忧郁症或者臆想症的人难以或者说根本无法受到暗示的影响。要被催眠的这种念头首先必须存在,病人必须完全把自己交付于催眠者而不做任何抵抗,催眠才能成功进行。在此我要重申一点,根据经验来看,大部分人非常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我曾经催眠过十分睿智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催眠中使用的词语都是非常普通的,无论以何种速度来说这些词语,这些被试都不会有丝毫紧张。显然,对于那些以无法被催眠为荣的人来说,催眠是不可能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的,他们拥有更加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对暗示不敏感,因为他们无法让自己的心理调整到能够实现到暗示的状态。他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拒绝接受暗示。事实上他们有一种反暗示心理。
……
前言/序言
序言
总会有许多有名望的绅士们来到我们医院,想证实本书中所述的内容是否属实,这些绅士们每每都会对他们看到的各种年龄、各种体质的男女被试a 几乎全部都能够被催眠的事实感到异常惊讶。他们只把催眠状态当作一种非常罕见的、独特的神经病理性症状,但是现在他们却看到一个病房里的所有人,或者说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持续地受到暗示的影响。于是他们都会自问:“我们怎么会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对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视而不见呢?”
一些被试在接受催眠后进入了深度睡眠中,他们在清醒后会失去这段时间内的记忆:我们把进入这种状态的病人称为梦游症者。根据李波特医生的数据,有1/5 或1/6 的被试都是梦游症者。在医院里,医生对病人有着绝对的主导性,在这里模仿和榜样的力量形成了一种有如实质的暗示性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梦游症者的比例会大大增加,有时我们能够把至少一半的病人引导进这种状态中。
尽管有的病人在清醒后仍然保留有催眠阶段的记忆,甚至有的病人认为自己刚才根本没有入睡,但是实际上,他们只是进入了催眠的不同程度而已。暗示性僵硬、诱导出的痉挛、自主运动和抑制疼痛等种种现象都证明了病人的确受到了暗示的影响。
如果在病人进入深度睡眠之后不再对其施加其他操作,他就会像自然入睡一样静静地躺着。诱导睡眠和自然睡眠没有办法进行区分。敏感性、运动性、构思能力、想象力、错觉和幻觉等方面的现象是不会自发出现的,它们只能够通过暗示的方法诱导出来。当我们能够在被试的自然睡眠中与他们建立起联系时,就可以诱导出这些现象。一些非常可靠的观察者们宣称,他们在暗示没有对被试起效的情况下也成功地实施了实验,我对此不予置评。因为有一些现象我还没有能够在我的被试身上引导出来,但是其他的研究者却成功地在他们的被试身上诱导了出来,这个事实告诉我,在没有得到全面的数据与信息之前就急于否定别人,是一种没有科学精神的表现。
阿弗尔的吉尔博特医生,伦敦的皮埃尔·珍奈特和迈尔斯,里昂的贝洛奈特医生和奥可洛维兹先生都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观察结果。我曾经试图在几百个病人身上引导出思维转移的现象,但是无果。我没有在病人身上看出这种症状的丝毫征兆,所以至今我对此仍然抱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如果在一定距离外实施操作,在这时出现了思维转移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就应该另当别论了,目前学者们正在对此进行研究。这种症状与暗示没有丝毫关系可言。在本书中,我只讨论言语暗示以及它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被试在清醒状态存在着对暗示的敏感性,但是理智、注意和人的判断力这三种功能弱化或抑制了这种敏感性。可是在自然睡眠和诱导睡眠中,人的这三种功能被削弱了,想象力主宰着人的头脑,人们不经核实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感觉,大脑把这些感觉转变成确确实实的行为、人体自身的感觉、各种运动和头脑中的影像。所以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一种新的意识状态,人的头脑变得更易驯服、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一方面它变得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它更加容易通过抑制或者动力发生的方式对人体的各种功能产生影响。我们正是利用这种被暗示增强的敏感性以最有效的方式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修订版绝不仅仅是旧版本的重复。它同时包含着一种对催眠的不同程度的新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让我觉得十分新颖,甚至可以说这种分类是对催眠本质的一种生动的证明。
从社会和思潮角度来看,催眠暗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更加全面的研究,比如催眠暗示中的回溯性幻觉现象,这种现象是我首先提及的,利耶日瓦先生也在同一时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它还包含了在暗示治疗领域观察到大量的新现象。
南锡学院是基于事实来进行催眠术的研究,这种基础即暗示,因此才创造出了这种十分有用的并且硕果累累的方法,这种方法正是本书存在的意义所在。李波特先生是首位使用这种方法的人,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我们是他的第一位追随者。对于想要自己进行类似实验的医生们来说,本书的前一版本是对他们进行一场真正的启示。
最终,事实会让那些抱着最为严苛的怀疑态度的人也无话可说,暗示疗法会被所有医生认可和使用,它将是现代医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伯恩海姆
于南锡学院
《心之炼金术:洞悉意识的秘密与潜能的释放》 序言 人类的心灵,宛如一片深邃而浩瀚的宇宙,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奥秘与未被发掘的力量。自古以来,智者们便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意识的本质,追寻着改变内在世界的途径。我们渴望理解那些影响我们行为、情绪和认知的隐形力量,更希望掌握触及潜能、实现蜕变的钥匙。《心之炼金术》便是在这样的探索精神下诞生,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技术指南,而是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自我、重塑心智的旅程。本书致力于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以及那些潜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心理动力,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揭示意识运作的精妙机制,并探寻激活个体潜能的深层路径。 第一章:意识的幽暗之海——潜意识的触角 我们所知的“意识”,往往如同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而真正塑造我们生活体验的,是那庞大而神秘的潜意识。这一章将深入探讨潜意识的构成,它如何存储我们的记忆、经验、信念和情绪,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的决策、人际关系乃至身体健康。我们将学习识别潜意识的语言——那些反复出现的梦境、直觉的冲动、无意识的行为模式,并理解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轨迹中投下深远的影子。本章的重点在于建立一种对潜意识的敬畏与好奇,而非恐惧。我们将借由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生活化的案例,描绘潜意识的全貌,让你开始意识到,你所经历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是由潜意识这位隐形的导演所编排。 第二章:思维的锚点——信念系统的重塑 信念,是构成我们世界观的基石,它们如同无形的锚点,牢牢地固定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然而,很多时候,这些信念并非我们有意识地选择,而是被过往的经历、社会环境甚至童年创伤所塑造。这些限制性的信念,如同一层层枷锁,阻碍我们看到更大的可能性,限制我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心之炼金术》将引领你审视自身信念系统,学习如何分辨哪些信念真正服务于你,哪些则是在无形中限制着你。我们将介绍一系列启发性的方法,帮助你温和而坚定地挑战那些僵化的思维定势,学会以更开放、更积极的心态去重新构建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认知。这不是一场激烈的思想革命,而是一次内心的温和觉醒,让你重新掌握自己思想的航向。 第三章:情感的波澜——情绪的智能驾驭 情绪,是我们体验世界的色彩,是连接我们与内在自我的重要桥梁。然而,许多人常常被负面情绪所困扰,经历着焦虑、恐惧、愤怒或悲伤的反复侵袭。本书将深入剖析情绪的产生机制,理解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并提供一套全新的情绪管理智慧。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将情绪视为一种信息,而非敌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索如何将情绪的能量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如何在高低起伏的情绪浪潮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稳定,最终实现情感的自由与平衡,让情绪成为我们内在力量的源泉,而非消耗我们精力的泥沼。 第四章:想象力的花园——意识的创造力释放 人类最强大的工具之一,便是我们那无穷无尽的想象力。然而,在现实的压力和理性的束缚下,很多人渐渐遗忘了自己拥有这片创造力的花园。《心之炼金术》将唤醒你沉睡的想象力,让你认识到想象力并非儿童的专利,而是连接现实与可能性的桥梁。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引导性的想象练习,去可视化我们渴望实现的目标,去体验那些尚未发生的美好,从而在潜意识层面种下成功的种子。本书将阐释,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想象力,我们可以重塑我们的内在体验,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这是一种古老而强大的创造技术,等待着你去发掘和运用。 第五章:专注的力量——心流与高效能的奥秘 在信息爆炸、分心无处不在的时代,专注力已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本书将深入探讨专注力的本质,以及如何培养强大的专注能力。我们将理解“心流”——一种全情投入、物我两忘的理想状态,并学习如何创造条件,让自己更容易进入心流。通过一系列实用的练习,你将学会如何屏蔽外界的干扰,如何有效地管理你的注意力,从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达到更高的效率和更深的满足感。本书将为你揭示,专注力并非天生的天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获得的强大技能,是实现卓越成就的关键。 第六章:内在的对话——自我理解与同情 我们与自己的对话,是构筑我们内在世界的基础。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评判比对他人更为严苛,这种内在的批评声音往往会消耗我们的能量,削弱我们的自信。《心之炼金术》将引导你进行一次深刻的内在对话,学习如何更温和、更理解地对待自己。我们将探索自我同情的意义,理解为何它并非软弱,而是通往真正内在力量的必经之路。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反思练习,你将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自我关怀与自我接纳。这是一种疗愈与赋能的过程,让你摆脱自我否定的循环,建立起坚实的内在支持系统。 第七章:人际的和谐——共情与连接的智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误解、冲突与隔阂,常常在我们与他人之间筑起高墙。《心之炼金术》将为你提供一套关于人际和谐的智慧。我们将深入理解“共情”(Empathy)的力量,学习如何真正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从而化解矛盾,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本书将阐释,真正的理解并非简单的认同,而是一种慈悲与智慧的结合。通过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你将能够更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图,更能有效地接收他人的信息,从而在家庭、工作和社交领域中建立起更健康、更充满活力的关系。 第八章:内在的领导者——潜能的激活与自我实现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你内在的领导者,让你成为自己生活的掌控者,而非被动的承受者。《心之炼金术》将整合前文所探讨的各项能力——对潜意识的认知、思维的重塑、情感的驾驭、想象力的运用、专注力的提升、以及与自他人的和谐连接——来指引你走向自我实现之路。我们将学习如何设定有意义的目标,如何克服阻碍,如何拥抱变化,并如何在人生的旅程中持续成长。本书将提供一个框架,让你能够系统性地整合内在外在的资源,将你心中的愿景转化为现实的行动,最终活出那个你内心深处渴望成为的自己。这不是一次终点的抵达,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与创造,一场关于成为更完整、更自由、更充实自我的精彩旅程。 结语 《心之炼金术》是一本邀请函,邀请你潜入自我意识的深处,去探索那些未被触及的领域。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工具,一种可能性,让你得以重新审视并重塑你的内在世界。愿本书能成为你自我发现、内在成长与潜能释放的忠实伙伴,陪伴你在这段激动人心的心智探索之旅中,收获属于你自己的“炼金术”般的转化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