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 [Mcluhan Bound:Essays in Understanding Media]

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 [Mcluhan Bound:Essays in Understanding Medi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加] 理查德·卡维尔 编,何道宽 译
图书标签:
  • 麦克卢汉
  • 媒介理论
  • 传播学
  • 文化研究
  • 媒介生态学
  • 技术哲学
  • 新媒体
  • 后现代主义
  • 媒介批评
  • 数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99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618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cluhan Bound:Essays in Understanding Medi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麦克卢汉迷、运营商内部的营销人士、互联网专业人士

  马歇尔·麦克卢汉

  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

  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尤为重要的思想家

  法国人为他创造了一个词“麦克卢汉式的”

  《连线》在创刊号的刊头上封他为“先师圣贤”

  《花花公子》破例为他刊载几万字的《麦克卢汉访谈录》

  麦克卢汉为媒介理论、传播学和跨学科研究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只要互联网继续演进,人们就会怀念他;只要媒介演化还在继续,人们对他的研究就不会停止。

  《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和《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由学院派名家编辑,贝海拾珠,集纳麦克卢汉40余年间有关媒介理论的论文,有利于麦克卢汉研究的深入开展。

  本书中20篇论文基本上按年代顺序排列,又有所调整,以便让内在关系比较紧密的文章相靠近。

  20篇文章分两类:文艺批评和媒介理论。但其中5篇文艺批评的文章也不囿于纯文艺批评,同时涉及跨学科研究和媒介研究。

  麦克卢汉是媒介理论的开山祖师,他的“地球村”“延伸论”“讯息论”“冷热媒介”等思想影响了两个世纪的学者和普通老百姓。他的思想余韵无穷!

内容简介

McLuhan Bound语意双关:

本书装订成一卷发行,与函装、散卷的McLuhan Unbound相对;麦克卢汉锲而不舍,不断向前,他展望人类社会的太和之境。

中文版定名《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取第二层意思,借以彰显麦克卢汉学术的永恒价值。

他一生拿了五个学位,完成了四次学术转向,勇往直前。

重要的转向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之交。

彼时,麦克卢汉从文学研究转向媒介研究,终成大器,成为媒介理论的播种者和解放者、20世纪西方影响深远的人文学者和思想家。

本书集纳的14篇文章(1952~1978)就是他媒介理论的精华。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延伸论”、“信息论”、“冷热媒介”等思想影响了两个世纪的学者和普通老百姓。本书必是麦迷体会麦大师博大精深、余音绕梁的佳作。


作者简介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以“地球村”“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

  “麦克卢汉学”已然成为世界范围的显学。随着2011年世界各地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展开,第三次麦克卢汉热已经形成。他的思想跨越国界,跨越学术边界,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代表作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媒介定律:新科学》等。

目录

译者序:麦克卢汉是21世纪的朋友
中文版序(理查德·卡维尔)
英文版序(理查德·卡维尔)
第一篇 神奇的广告业(1952) // 001
第二篇 漫画与文化(1953) // 009
第三篇 后期的伊尼斯(1953) // 016
第四篇 五种感官系统的内窥(1964) // 023
第五篇  《传播的偏向》序(1966) // 035
第六篇 文化与技术(1966) // 046
第七篇 自动控制与文化(1966) // 051
第八篇 环境:被侵蚀的未来(1967) // 060
第九篇 性的未来(1967) // 075
第十篇 麦克卢汉看时尚(1967) // 088
第十一篇 德鲁克聆听世界(1970)  // 106
第十二篇 《帝国与传播》序(1972) // 125
第十三篇 书籍是否重要(1973) // 136
第十四篇 大脑与媒介(1978) // 147
附录A 麦克卢汉年谱(简明版) // 155
附录B 麦克卢汉画像:媒介理论的播种者和解放者 // 157
译者介绍 // 203
译者后记 // 205

前言/序言

译者序


麦克卢汉是21世纪的朋友

这篇序分6个小节介绍《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兼评麦克卢汉研究的当代意义。

一、题解

书名McLuhan Bound是何意?如何译?颇费踟蹰。

bound直译有三种意思:①装订了的;②受束缚的;③准备前往……

McLuhan Bound语意双关:本书装订成一卷发行,与函装、散卷的McLuhan Unbound相对;麦克卢汉锲而不舍,不断向前,他展望了人类社会的太和之境。

中文版书名《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取第二层意思,借以彰显麦克卢汉学术的永恒价值。

麦克卢汉一生拿了五个学位,完成了四次学术转向,勇往直前。

最重要的转向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之交。

彼时,麦克卢汉从文学研究转向媒介研究,成为媒介理论的播种者和解

放者。本书集纳的14篇文章(1952~1978年)就是他媒介理论的精华。

编者理查德·卡维尔执教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像麦克卢汉一样,他横跨英语文学和传播学,其传播学著作有《空间麦克卢汉:文化地理》(McLuhan in Space: A Cultural Geography),编有《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

二、两个姐妹篇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委托我操刀主译麦克卢汉的四本书:《媒介即按摩:麦克卢汉效应一览》《媒介与文明》《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和《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前两本是语录体、姐妹篇,图文并茂;后两本是比较“规范”的论文集,构成另一个姐妹篇。《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阐述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兼及文艺批评和社会批评;《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只有一个焦点:媒介理论。

《媒介即按摩:麦克卢汉效应一览》和《媒介与文明》由超级“麦粉”编辑,是姐妹篇,语录体,图文并茂,有利于普及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便于读者理解媒介对人的心理、人类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和《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由学院派名家编辑,贝海拾珠,集纳麦克卢汉40余年间有关媒介理论的论文,有利于对麦克卢汉研究的深入开展。

《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的20篇论文基本上按年代顺序排列,又有所调整,以便让内在关系比较紧密的文章相互靠近。20篇文章分两类:文艺批评和媒介理论,但5篇文艺批评的文章并不囿于纯文艺批评,同时涉及跨学科研究和媒介研究。

《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的14篇论文跨越26年(1952~1978年),完全按照历史时序排列,全都是麦克卢汉从文艺批评转向媒介理论研究以后的力作,突出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宗师的地位,编辑宗旨有别于《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论伊尼斯的三篇文章构成本文集的支柱,它们是《后期的伊尼斯》《〈传播的偏向〉序》和《〈帝国与传播〉序》。突出指向未来的文章有《环境:被侵蚀的未来》《性的未来》《书籍是否重要》和《大脑与媒介》。

三、麦克卢汉的学术转向

麦克卢汉一生拿了五个学位,完成了四次学术转向,经历了三个高峰。

他从工科转向文科,从文学批评转向社会批评,从文学转向传播学,从单一学科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

他的学术转向经历了三个高峰:

1951年问世的《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率先研究大众文化,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广告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文化批评的力作。

1962年出版的《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研究印刷术,重写文明史,是对整个西方历史的重新表述。

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研究电子人,提出7条媒介定律,研究了26种代表性的媒介,成为不朽的传世经典。

从20世纪40年代起,麦克卢汉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学术转向。这些转向是稳步的、坚定的。

20世纪30年代在剑桥求学期间,麦克卢汉深受文学“新批评”主将理查兹、利维斯和燕卜荪的影响。

1936年回到北美大学执教后,麦克卢汉逐渐偏离常规的修辞和文学批评,转向社会批评和大众文化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麦克卢汉的论文已经横跨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代表作有《评〈城市文化〉》《评〈艺术与审慎〉》《评〈诗歌与现代社会〉》《评〈美国文艺复兴〉》《济慈诗歌的审美模式》《爱伦·坡的传统》《诗学诠释与修辞诠释》《另一种审美窥视》《布莱克与好莱坞》《美国广告》和《艾略特的历史规范》等。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麦克卢汉成为小有名气的文学批评家和社会批评家,代表作有《庞德的批判散文》《略论各家的艾略特评传》《神奇的广告》《山水诗赏析》《漫画与文化》《乔伊斯:三艺和四艺》《没有围墙的教室》和《神话与大众媒介》等。

总之,麦克卢汉的学术转向经历了三个高峰:他率先研究商业广告,达到20世纪通俗文化研究的顶峰;他率先研究印刷术,留下一部经典的《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他率先研究电视的性质和影响,超越了褒贬新兴技术的道德判断。他赋予传播学王者风范,不仅完成自己的学术转向,而且使学术界的注意力发生转移:传播学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进入了千百万人的日常生活。

麦克卢汉从文学转向跨学科研究和传播研究,成为最具原创性的媒介理论家,世人因此而感到庆幸。

四、三波麦克卢汉热潮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横空出世,名震全球。

第一波麦克卢汉热旋即兴起,巅峰是1964年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和1969年3月号《花花公子》破例的超长篇《麦克卢汉访谈录》。麦克卢汉像一颗巨星,以其独特的媒介理论照亮传播学晦暗的一隅;他又像一颗短命的彗星,于20世纪70年代黯然褪色。

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因互联网而起。

第三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1世纪头10年,与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即“新媒介”或“新新媒介”同步推进,又借其百年诞辰的东风而势头更猛。

第一波麦克卢汉热令人震撼,标志很多,但毁誉参半。歌颂者称他为“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高级祭司”“北方圣人”。“麦克卢汉学”随之而起。

20世纪90年代,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速使人们赫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新媒体的喉舌《连线》(Wired)1993年的创刊号封他为“先师圣贤”。推动这次热潮的有研究麦克卢汉的专著、专刊、传记和专题研讨会,其中的大量成果已译介到国内,要者有:《数字麦克卢汉》(1999)、《虚拟现实与麦克卢汉》(2000)、《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麦克卢汉书简》《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这一波麦克卢汉热全盘肯定麦克卢汉,以2000年春季号《澳大利亚国际媒介》专辑为典型,这一组8篇文章对麦克卢汉交口称赞,不再有任何负面批评。麦克卢汉“复活”啦!

第三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10年前后,以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为高潮。国外的主要成果首推林文刚(Casey Man Kong Lum)编辑并撰写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大,2007;巨流,2010)。这本书是媒介环境学的小百科全书,以纪传体的方式介绍了该学派十余位代表人物,是该学派划时代的成就。媒介环境学派已经进入自觉反思、系统总结、清理遗产、推陈出新、问鼎主流的新阶段。

这个阶段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两本书:特伦斯·戈登编辑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和罗伯特·洛根的专著《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洛根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在世的不多的权威人士之一,这本书是对麦克卢汉思想的权威解读和延伸。

五、麦克卢汉研究的三次飞跃

世人的麦克卢汉研究完成了三次飞跃,三次飞跃的代表是三本书,它们是: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1999/2001)、特伦斯·戈登编辑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2003/2011)和罗伯特·洛根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2000/2012)。莱文森是麦克卢汉的私淑弟子,戈登是麦克卢汉的传记作者和批评家,洛根是麦克卢汉的同事及其思想圈子的核心成员。

中国读者非常熟悉莱文森,因为他的7部哲学和传播学著作已经由我悉数引进国内。他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是横跨哲学、传播学、媒介理论、科幻文艺、音乐的奇才。

《数字麦克卢汉》是一本三合一的书,既是麦克卢汉评传,又是一部专著,而且是“信息化新纪元指南”。它痛快淋漓、论说清晰、内容丰赡,分14个专题研究麦克卢汉,每个专题用一条麦克卢汉语录破题,同时用作者的一句话解题。

《数字麦克卢汉》是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一次飞跃,有了它的解读,难以读懂的麦克卢汉就容易理解了。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完成了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二次飞跃。该书2003年编订,2011年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译本,以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这个增订评注本的最大贡献是:

(1)“规范”了麦克卢汉。众所周知,麦克卢汉的著作从来就不遵守图书的一般规范,没有注释、附录或索引。戈登为这个增订评注本编制了人名索引、主题索引,加了注释。

(2)“特伦斯·戈登的序”提炼了麦克卢汉的10条理论:泛媒介论;媒介成双结对;言语和电光是不结对的两个例外;媒介影响;新媒介不替代旧媒介;媒介冷热的意义;媒介对神经系统的“关闭”和“截除”影响;媒介的“内爆”产生“地球村”;媒介引起感知比率的变化;理解媒介就是理解新旧媒介的关系。

(3)增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附录”和“关键词”。“附录A”是麦克卢汉的“理解新媒介研究项目报告书”(1960年6月30日),首次刊布,这是1964年版《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的雏形。读者可以借此追溯麦克卢汉思想形成和发酵的过程,体会他创新思想坎坷的命运。“附录B”梳理、批驳了“评论界对《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的批评”。

(4)为每一篇撰写编者导读,提供理解麦克卢汉思想的钥匙和指南。

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三次飞跃由洛根完成,集中体现就是他撰写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该书对麦克卢汉的方法论(38种)做了很全面的小结。这是继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和戈登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之后的重大成就,是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最详尽、最权威的解读。

洛根这本书是对麦克卢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全书分三部:第一部是作者的媒介理论;第二部逐一讲解新媒介对麦克卢汉所论媒介的影响,有所更新;第三部用麦克卢汉的视角解读“新媒介”,有所创新。

六、呼唤麦克卢汉研究的新局面

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麦克卢汉研究和与之相关的媒介环境学研究,蔚为壮观。

麦克卢汉的三大名著《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和《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的中文版已经出齐。

麦克卢汉研究的专著陆续问世,要者有:《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2002)、《媒介的直观:论麦克卢汉传播学研究的现象学方法》(范龙,2008)、《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李明伟,2009)和《媒介现象学: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研究》(范龙,2011)。

麦克卢汉的其他著作也陆续出版,要者有:《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2005)、《麦克卢汉如是说》(何道宽,2006)。

研究麦克卢汉的译作已有两本上市:《麦克卢汉传》(何道宽,2003、2015)、《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刘千立,2004)。

2010年,国内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的几个研讨会召开,数十家媒体刊布了数十篇文章和访谈,影响较大者有《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7期)推出的纪念麦克卢汉专辑,含4篇文章,撰稿人分别为何道宽、胡翼青、范龙和王晓刚。

同年,南京大学的紫金网刊登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的“媒介环境学专辑”,含20余篇论文,供稿者有何道宽、胡翼青、秦州、李明伟、魏武挥等。这个专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内麦克卢汉研究和媒介环境学研究的水平。

201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推出麦克卢汉的4部著作,以普及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推进麦克卢汉研究,功莫大焉。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平民化的预兆。麦克卢汉研究的新局面扑面而来,我们翘首以盼、由衷喜悦。


何道宽

于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2016年2月22日

◆ 中文版序 ◆

本书集纳的文章横跨麦克卢汉20余年媒介理论之弧,其特点是令人惊叹、一以贯之的聚焦:媒介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效应。在此前的10年里,他已蜚声学界,成为著名的文化评论家和异常敏锐的人文学者。这里收录的是他学术生涯完成重大转向后发表的文章。这个转向的标志是《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1951)的出版。该书分析了印刷机开启的机械文化,研究了20世纪40年代经济大发展时机械文化的最后一次勃兴。根据麦克卢汉的理解,机械文化终结的后果是性与技术的融合,汽车是这一融合的象征。随着机械文化的终结,新的电子文化开始逆转印刷机开启的分割和抽象过程,并用电子媒介的深刻效应取而代之。

这些新媒介宛若一种炼丹术。借此,声觉空间的隐性世界日益取代视觉空间。这是一种“时空”环境,越来越像古典形貌的口语文化环境。不过,这是隔代的口语文化,既被这些新媒介取代,又因这些新媒介而再现。麦克卢汉认为,充分调动的感知系统使我们摒弃令机械文化满意的社会政治文化方式;在即时性的新语境下,机械文化的社会政治文化方式已严重不足。

也许,走向人类世(anthropocene era)的最伟大的渐成转变之一是大脑的经验。一方面,印刷机有利于左脑,以及左脑处理信息的线性、序列方式;另一方面,新媒介及其伴生的信息爆炸又要求大脑有描绘信息的能力,这又是右脑的特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麦克卢汉既窥见了对媒介效力的重大回应,又瞥见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回归,那就是有利于部落忠诚的情景。我们今天看见的这个转折是对本书论文的礼赞;我们能理解今天的转折,这样的理解既给人信息,又给人教益。


理查德·卡维尔

于加拿大温哥华

2016年1月

◆ 英文版序 ◆

本书集纳的文章涵盖麦克卢汉的大半生。在最早的文章里,他率先阐述后机械时代的媒介理论;在晚年的文章里,他思考生物中介的主题。麦克卢汉论伊尼斯的三篇文章构成本文集的支柱。他确认思想上对伊尼斯著作的感激,同时又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如麦克卢汉的整个学术生涯所示,这些文章的特点是一以贯之的方法论和宗旨。仅有的两次重大转向在本书得到确认。第一次转向的结果是《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1951)偏离机械文化的超然批判,以及《神奇的广告业》(1952)那种紧迫的调子。麦克卢汉断言,广告的无孔不入要求批评家采用“浸泡式”的研究方法。第二次转向是从伊尼斯的时间和空间(space and time)焦点(传播的两个偏向)转向以“时空”(spacetime)为重点,将“时空”当作电子文化的活力。第二次转向的初期成果是里程碑式的文章《后期的伊尼斯》(1953),第二次转向也反映在本文集后续文章的轮廓里。

随着他媒介理论家生涯的展开,麦克卢汉对学术出版物专门化的抨击层层加码。他认为,专门化分类不足以反映真实现象,因为学术现象超乎学科边界。这使他转向发行量大的期刊,比如《展望》(Look)和《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私底下,他或许会因这样的选择而感到懊悔,然而令当代读者吃惊的是,在那些可能是他错误选择的刊物里,他提出了颇有原创性的、令人不得不接受的论点。他在这些园地里发表的作品使我们想起,到20世纪60年代,他已然是前所未有的公共知识分子,也是此后罕有的那种公共知识分子。这样的身份也可能曾经使他私下懊悔。就公开面向世人的一面而言,他是始终如一的:他的首要兴趣是教育,并身体力行,以身示范。

这些文章里的麦克卢汉显得先知先觉,大量的思想看上去反直觉。唯有麦克卢汉会论述多伦多大学同事伊尼斯对传播加速的关注。他反复论及拉格泰姆(Ragtime)音乐、马基雅维利和柯布西耶,借以把传播加速的现象用作批判性洞悉的方式。麦克卢汉执着于传统学科的探询,这一爱好不仅见于《神奇的广告业》,而且见于《漫画与文化》。他以反直觉的方式提出,漫画是变化不停的报界连续性的关键要素。他用对待高雅文化的口吻评论漫画,这是后现代主义的早期预言,也是区分他的媒介研究和伊尼斯媒介研究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而言,伊尼斯在文化上更加保守。虽然麦克卢汉捍卫书籍的未来,但同时他又说,书籍将因电子技术的补救而维持下去:不再是电子文化的背景,却是其外形之一。在这样的语境下,20世纪60年代一些极端艺术团体爱上他,就不足为奇了,《内部空间的太空人》(Astronauts of Inner-Space)同时刊印他和艺术家的作品(见《文化与技术》)。关于麦克卢汉针对传统学界外的人写东西的倾向,还可以补充说,他决定写企业文化、为企业文化撰稿(比如他欣赏彼得·德鲁克),这一举动定会使伊尼斯震惊。麦克卢汉写作的重点之一是生物中介(见《五种感官系统的内窥》和《性的未来》),这也使他有别于伊尼斯。相比而言,伊尼斯的著作看上去少了一点血气。伊尼斯在麦克卢汉的文章里起到方法论的作用,麦克卢汉在献给伊尼斯的三篇文章里清楚地阐明了这个方法论的作用。两人走到一起,都把注意力投向口语文化,但略有不同。在麦克卢汉笔下,口语文化成了声觉文化,麦克卢汉批评视觉文化的落脚点在“时空”概念上,《自动控制与文化》一文就此做了阐述。这些文章的终极指向是媒介哲学,他认为,媒介是我们认知活动和生存的背景。提出这个主张时,麦克卢汉希望纠正哲学史对政界的排斥,同时又强调,应理解媒介至关重要,理解其在表观遗传上和我们的互动。他在技艺和生物两个领域广泛的兴趣在这个主张里交汇了。


理查德·卡维尔



《远见者的回响:媒介之思与文化图景》 在信息洪流奔涌、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不断变幻的媒介景观之中。每一个推送、每一条链接、每一次屏幕的亮起,都在无声地重塑着我们的认知、我们的情感,乃至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理解媒介,已不再是学者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身处信息时代公民的必修课。 本书《远见者的回响:媒介之思与文化图景》并非直接收录某位特定学者的著作,而是秉持一种广阔的视角,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探索媒介本质、洞察文化演进的深度旅程。它凝聚了对媒介现象最敏锐的观察、最深刻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轨迹最前瞻的洞察,旨在搭建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媒介世界,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塑造我们与媒介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媒介:无处不在的塑造者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出发,探讨“媒介”这一概念本身。它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是其本身就携带着塑造我们感知和行为的力量?本书将引导读者超越传统上对媒介的简单定义,认识到媒介不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形式”本身。它如同一个无形的建筑师,在不知不觉中勾勒出我们思维的框架,影响着我们的互动方式,甚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我们将追溯媒介发展的历史长河,从口头传播的古老时代,到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革命,再到广播、电视的黄金年代,以及当下数字媒介的爆炸式增长。每一个里程碑式的媒介变革,都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次文化范式的转移,一次社会结构的重塑。书中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展现不同媒介形态是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关键角色的。例如,印刷术如何催生了理性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广播如何连接了广袤的地域并塑造了集体的情感,而电视又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全球性的事件带入千家万户的客厅。 “媒介即是信息”:一种颠覆性的洞察 本书将深入探讨一种对现代媒介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媒介即是信息”。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它并非否定内容的价值,而是强调媒介自身的特性、结构和运作方式,对我们接受信息、理解世界产生着更为根本性的影响。 例如,屏幕的尺寸、交互的模式、信息的呈现方式(无论是文字、图片、视频还是声音),甚至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反馈的即时性,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注意力分配、思维深度和情感反应。一个短视频平台上的信息流,其结构本身就鼓励着碎片化、浅层化的浏览,而非深度阅读和思考。社交媒体的点赞和评论机制,则可能鼓励着迎合大众的观点,而非独立思考的勇气。本书将通过丰富的例证,阐释“媒介即是信息”这一洞见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反而可能变得更加浮躁和浅薄,又为何不同媒介的“语境”会赋予相同内容截然不同的意义。 文化与媒介的共生关系 媒介并非独立于文化而存在,而是与文化深度交织,互为塑造。本书将着重探讨媒介如何成为文化生产、传播和演变的核心动力。我们今日所见的文化景观,从流行音乐、影视作品,到新闻报道、艺术创作,无不深受当下主流媒介形态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审美观念,如何构建我们的价值体系,以及如何定义我们所认为的“现实”。 例如,早期电视媒体对家庭生活模式的描绘,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社会对理想家庭的想象。数字媒体的兴起,又如何催生了新的亚文化社群,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权于个体表达。本书将深入剖析媒介在重塑我们社会叙事、塑造集体记忆、乃至影响我们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媒介的“热”与“冷”:感知与体验的维度 在分析媒介的特性时,本书将引入“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区分。这种区分并非基于媒介的技术温度,而是基于其对人类感官的参与程度和对参与者的参与度要求。 “热媒介”通常只延伸一种感官,提供高清晰度信息,要求参与者主动填补信息空白,例如书籍、广播。它们鼓励深度沉浸和思考。而“冷媒介”则延伸多种感官,信息高度饱和,几乎不需要参与者主动补充,例如电视、电影。它们往往带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但可能削弱参与者的深度思考能力。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在不同类型的媒介环境中,我们的感知和体验是如何被调动和塑造的。这种区分对于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以及如何根据媒介特性来设计传播策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数字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进入数字时代,媒介的演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复杂性。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世界。本书将特别关注数字时代媒介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我们将探讨数字鸿沟、信息茧房、算法歧视、虚假信息泛滥等议题,分析这些问题对社会公正、民主进程和个体自由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同时,本书也将聚焦数字媒介所带来的赋权的可能性:更广泛的参与,更便捷的知识获取,更丰富的跨文化交流,以及更有力的社会动员。我们将思考,在算法的推荐机制日益强大的当下,我们如何才能保持独立思考,抵御信息茧房的侵蚀?在人工智能日益渗透到内容生产领域的时代,我们又如何去辨别真实与虚构? 重塑我们与媒介的关系:迈向明智的未来 《远见者的回响:媒介之思与文化图景》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分析和解读媒介现象,而是启发读者去主动反思和重塑自己与媒介的关系。在一个由媒介深度构建的世界里,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本书将鼓励读者: 培养媒介素养: 学习识别和评估不同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理解媒介背后的运作逻辑和潜在意图。 有意识地选择和使用媒介: 认识到不同媒介对我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选择地使用媒介,避免被动地被媒介所裹挟。 成为积极的创造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在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有发声的可能。本书将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信息传播和文化创造中,用理性和智慧去影响媒介生态。 拥抱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易相信,敢于质疑,用批判性的视角审视媒介所传递的一切。 本书提供的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社会、认知自我的新视角。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而是一场开放的邀请,邀请每一位读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媒介时代,用更深刻的洞察,更明智的行动,共同书写人类文明与技术共存的未来篇章。通过对媒介的深入理解,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能掌握改变世界的力量,走向一个更清晰、更健康、更具创造力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震撼,主要源于它对“内容”与“媒介”之间关系的颠覆性论断。在我们的日常认知里,我们总习惯于关注“信息”本身——新闻说了什么、电影演了什么。然而,这本书却坚定地将焦点拉回到“载体”——即媒介的物理属性和结构——才是真正塑造人类社会和心灵环境的主导力量。这种视角转变是极其深刻的。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为之争论不休的那些内容,是否只是媒介“环境”下产生的副产品?这本书不是在讨论具体某个媒介的好坏,而是在探究媒介如何像气候一样,无声无息地重塑了我们生存的“生态”。这种宏大的、环境学的视角,让很多关于技术伦理的讨论都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读完后,面对任何新技术,我都会先问自己:它改变了我们沟通的节奏和方式吗?而不是它带来了什么新信息。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极其健谈但又逻辑严密的教授在进行一场马拉松式的思想对话。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反而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时不时的机锋。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打破常规的叙事节奏。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能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媒介细节跳跃到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深刻预言。你可能正在琢磨他关于“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划分,下一秒他就已经将讨论引向了权力结构和集体潜意识的演变。这种跳跃性,初看可能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但细想之下,却精准地捕捉了信息流动本身那种非线性的本质。它逼迫你跳出线性的阅读习惯,去接受一种更加整体化、生态化的思维框架。对于那些习惯于标准结构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具挑战性的阅读范式,它要求你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认知训练。它要求你剥离掉对媒介的实用主义滤镜,转而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观察原始部落的方式,来审视我们自己身处的电子信息丛林。作者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分析工具,这些工具异常敏锐,能够穿透现代生活的表层喧嚣,直抵媒介技术对人类神经系统的深层编码。我发觉,一旦掌握了书中的核心观念,很多看似独立的社会现象——从政治极化到流行文化的周期性爆发——似乎都能找到一个统一的、媒介驱动的解释框架。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提问方式”。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籍,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指导你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审视性的目光。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文化理论和传播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经典理论的集中“校准”。它不像那些迎合大众的流行读物,它直面的是那些最核心、最难解的问题。书中的论证充满了思辨的张力,某些段落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微妙的语气和潜台词。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科学家的精确性,又带有一种先知般的预见性,时而犀利,时而又带着一种古老的智慧。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断挖掘媒介背后“隐形”运作机制的努力。它揭示了,每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我们对时间感、空间感乃至自我认知的结构性重组。读完这本书,你会对“进步”这个概念产生深刻的怀疑,因为它提醒我们,任何被视为“进步”的技术,都伴随着某种感官或认知上的“退化”或牺牲。

评分

这部著作的厚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探险。阅读它,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复杂的迷宫入口,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信息社会和人类心智演变的宏大图景。每一个章节的论述都充满了思辨的张力,迫使你不断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媒介现象。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将看似不相关的现象编织在一起的能力,比如将古老的口述文化与新兴的电子媒介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媒介技术对我们感知世界方式的根本性重塑。这本书的难度并不在于晦涩的词汇,而在于其思想的密度,它要求读者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领悟”其背后隐含的哲学命题。初读时可能会感到吃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原本混沌的联系会逐渐清晰,你会发现自己看待新闻、社交媒体乃至日常交流的方式都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并且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硬核作品。

评分

新闻专业考研买的延伸阅读,打开有配图,还挺大的一本。

评分

好书,种草很久了。买来果然不错。

评分

麦克卢汉的经典著作。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经典媒介书籍,收藏经典

评分

还可以。挺好的哈。。。

评分

图书集中大采购,很棒很靠谱

评分

还没开始看,包装是可以的。

评分

为了凑单,同系列买了两本,希望看完有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