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恩斯特·贝勒尔 著
图书标签:
  • 德国浪漫主义
  • 文学理论
  • 学术译丛
  • 文化研究
  • 哲学
  • 思想史
  • 西方文学
  • 经典著作
  • 译学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630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95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种对文学作品的新视角背离,甚至颠覆了当时主流的古典主义对美学和诗学的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理论认为体裁具有无限可变性,并坚决维护天才(genius)和创意想象力在文学中的地位。贝勒尔教授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深入介绍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早期发展及代表人物和作品的特点。

作者简介

  恩斯特·贝勒尔,1928年生于德国埃森,1951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65年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出任哲学教授。1976年,贝勒尔教授创立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系,并担任首任主任,任职逾二十年之久。他在德国浪漫主义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研究方面著述颇丰,亦有涉猎反讽理论和尼采研究等领域。

目录

1 / 序言

ⅰ/ 缩略语检索表

ⅲ / 早期浪漫主义年表

ⅹⅰ/ 引言

12 / 第一章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形成及主要代表人物

13 / 耶拿与早期浪漫主义

…………

237 / 第六章语言、阐释学和百科全书理论

240 / 语言理论

248 / 理解与阐释理论

256 / 早期浪漫主义百科全书概念

262 / 案例:弗·施莱格尔的《卢琴德》

271 / 结论早期德国浪漫主义与文学现代性

276 / 注释

297 / 精选书目

302 / 引用作品与原始来源索引

313 / 专名与人名索引

336 / 译者后记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导论:在时代之光中审视文学的灵魂 德国浪漫主义,一个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席卷欧洲大陆的思想与艺术巨浪,不仅深刻地重塑了德国乃至世界的文学面貌,更在理论层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片思想的沃土,试图剥离历史的尘埃,还原其文学理论的璀璨光华时,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对特定时期文学思潮的梳理,更是一次深入挖掘人类创造性本质、艺术与主体性之间复杂关系的旅程。本译丛,《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正是致力于搭建一座桥梁,将那些在德语世界中沉淀已久的、关于文学本质、创作原理、审美体验及艺术功能等一系列核心议题的经典理论文本,以严谨而清晰的面貌呈现给中文读者,使其不再是遥远的学术星辰,而是可以被触摸、被理解、被激活的思想火种。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并非一蹴而就的系统化著作,它更多地体现在众多先驱者、思想家、诗人和评论家们不拘一格的思考、书信、诗歌序言、评论文章乃至哲学著作的片段中。然而,正是这些看似零散的火花,汇聚成了照亮时代前行的思想光芒。它们共同的基石,是对启蒙理性主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类精神世界、情感体验、直觉感知和无限创造力的重新发现。在那个历史转型期,旧有的古典范式开始松动,新兴的工业社会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与精神焦虑,而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们,则试图在文学中寻求解脱之道,探寻一种能够超越物质世界、触及灵魂深处的艺术形式。 本译丛所收录的文本,旨在全景式地展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多元面向。我们并非试图将这些思想强行纳入某种僵化的框架,而是尊重其内在的丰富性与辩证性。从施莱格尔兄弟(Friedrich Schlegel 和 August Wilhelm Schlegel)对“普遍诗歌”(universalpoesie)的憧憬,对“反讽”(irony)作为一种开放性、生成性艺术手法的阐释,到赫尔德林(Hölderlin)对“神圣诗歌”(heilige Poesie)的虔诚呼唤,以及他关于语言与神性、诗歌与民族命运之间深刻关联的洞察;从蒂克(Ludwig Tieck)对想象力解放的推崇,对奇幻与神秘的迷恋,到瓦格纳(W.G.F. Hegel)在美学理论中对艺术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精辟论述,及其对艺术发展阶段的哲学性梳理;再到诺瓦利斯(Novalis)关于“世界诗化”(Verpoesieung der Welt)的宏大愿景,以及他对内心世界的无限探索,以及谢林(F.W.J. Schelling)将艺术置于哲学认识体系核心的地位,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最高形式。这些思想家们,虽然各自侧重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重塑文学的地位,使其成为理解世界、通往真理、实现个体自由与民族精神觉醒的关键途径。 核心议题的深度透视: 本译丛将围绕以下几个关键议题,精选并翻译代表性的德语文献,力求深入浅出地呈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精髓: 一、 艺术的本质与创造性:从理性到直觉的飞跃 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对艺术本质的理解,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石。他们不再将艺术视为对现实的模仿或对既定真理的传达,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创造过程。 想象力(Phantasie)的至高地位: 想象力被视为诗人最核心的能力,是连接现实与理想、可知与不可知的重要桥梁。它不是简单的虚构,而是对现实进行重塑、升华,甚至创造出全新现实的力量。施莱格尔兄弟、蒂克等人都强调了想象力在生成艺术作品中的决定性作用。 天才(Genie)论: 天才是指艺术家身上那种源源不断的、不受外在规则束缚的创造冲动和灵感。天才艺术家被视为自然本身的代表,他们通过作品展现宇宙的奥秘和精神的无限。康德的美学思想为这一观念奠定了基础,浪漫主义者则将其进一步发展,赋予天才论更强的个体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有机论(Organismus)与生成性(Entstehung): 许多浪漫主义者将艺术作品视为有机体,认为其生长过程本身就蕴含着意义。作品的意义并非预设,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生成、自我发展的。这种有机观与对“反讽”的推崇相结合,强调艺术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二、 文学的功能与使命:从娱乐到解放的蜕变 在德国浪漫主义者眼中,文学的意义远超消遣和教化,它承担着更为宏大和深刻的社会与精神使命。 诗歌的“普遍性”(Universalpoesie):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提出的“普遍诗歌”概念,主张打破文体、流派、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将诗歌的触角延伸到哲学、历史、科学、生活等一切领域,实现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从而达到对整个世界进行诗意化的改造。 “世界诗化”(Verpoesieung der Welt): 诺瓦利斯的核心理念之一,意在通过诗歌的力量,将平凡的生活和世界变得富有神秘感、感染力和深邃的意义,唤醒人们对内心世界和宇宙奥秘的感知。这是一种将诗意的想象注入现实,使之焕发生机、充满魅力的过程。 情感与精神的解放: 德国浪漫主义者反对启蒙运动以来过度强调理性和压抑情感的倾向,他们主张回归人的内在情感体验,认为文学是抒发、探索和解放个体情感的绝佳载体。通过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文学有助于个体获得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张扬。 民族精神的塑造: 在政治分裂、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浪漫主义者将文学视为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热衷于发掘民间传说、童话、神话,认为这些是民族灵魂的体现,并通过文学作品将其发扬光大。 三、 审美体验与批评:从客观到主体的转换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审美体验和文学批评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主体性(Subjektivität)的凸显: 审美体验不再是纯粹客观的判断,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深刻互动的过程。读者的情感、想象和解读在作品意义的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反讽”(Ironie)的艺术手法: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将“反讽”提升到理论高度,认为它是实现自由、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关键。反讽表现为一种自我审视、自我超越的能力,艺术家可以通过反讽来解构既定的意义,展现无限的可能性。 批评的生成性与主观性: 文学批评不再是僵化的、评判性的,而是被视为一种与作品互动的、生成性的过程。批评家如同艺术家一样,也需要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来理解和阐释作品。 四、 语言的哲学与诗学:词语中的宇宙回响 对于语言,德国浪漫主义者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思想、连接神性、塑造现实的强大力量。 语言的神圣性: 赫尔德林等人认为,语言是神圣的,是神性在人间的显现。诗歌语言更是直接触及宇宙本体和人类灵魂的媒介。 语言的生命力与演变: 浪漫主义者关注语言的活力和变化,认为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他们对古老语言、方言的兴趣,也体现了对语言原生力量的追寻。 象征(Symbol)的运用: 象征被视为一种能够暗示无限、连接具象与抽象的有效手段。通过象征,诗歌可以唤起读者更深层次的联想和感悟。 译丛的价值与意义: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的出版,旨在: 1. 填补学术空白: 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德语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文献首次系统地介绍给中文读者,填补相关研究的学术空白。 2. 激活思想资源: 深刻理解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的本质、艺术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作用,以及文学在当下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这些思想资源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以及文学创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3. 促进跨文化对话: 通过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中德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为构建更具活力的全球文学理论话语贡献力量。 4. 培养批判性思维: 接触这些经典理论,有助于读者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意蕴及其时代背景。 本译丛的每一个篇章,都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斑斓的光彩。我们邀请您一同走进这片思想的海洋,感受那些超越时空的智慧回响,探索文学灵魂的无限可能。这不仅仅是一次翻译的实践,更是一次思想的远航,一次对人类创造精神的虔诚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这个系列名时,我就知道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的理论搬运。我猜测,作者在梳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时,一定融入了许多当代学术的视角和方法。或许会借助后结构主义的解构,去审视那些曾经被视为金科玉律的理论;或许会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去体验那些关于情感和意识的细腻描述;又或者会借鉴接受美学,去分析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当时的读者所接受和解读的。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的“反思性”是如何体现的。他们对艺术本身的艺术性的关注,对创作过程的自觉反思,是否预示着现代文学的到来?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对浪漫主义的“二律背反”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比如对“有限”与“无限”的纠缠,对“现实”与“理想”的张力。还有,我一直觉得,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蕴含着一种强烈的“乌托邦”情结,对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世界的向往。这本书是否会触及这一层面,并探讨这种乌托邦式的想象,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构建的?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理解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相当不错,透着一种沉静而庄重的学术品味。当我在目录中看到“自我生成”、“片段性”、“普遍诗歌”这些关键词时,我立刻被吸引了。我预感,这本书会深入挖掘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那些最具颠覆性的思想。特别是“自我生成”这个概念,我很好奇,它究竟是如何被理解和阐释的。是否指的是文学作品本身蕴含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逻辑,还是指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那种自发而不可控的冲动?“片段性”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概念。在那个追求宏大叙事和完整性的时代,浪漫主义者为何会青睐片段,甚至将其视为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法?这是否与他们对无限、对不可把握的宇宙的敬畏有关?而“普遍诗歌”的理念,更是令人遐想。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试图打破文学体裁的界限,追求一种能够涵盖一切、触及所有层面的艺术形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论证和丰富的案例,帮助我理解这些看似晦涩的概念,并看到它们在当时的学术争鸣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也想知道,这些理论是否对后来的文学思潮,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评分

刚翻开这本“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活力的学术气息。书的开篇,我想应该会有一部分是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宏观梳理,勾勒出那个时代文学、哲学、艺术相互激荡的整体图景。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将如何处理浪漫主义者对于“情感”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们对个人主观性、对内心世界的极端重视,以及这种重视如何体现在他们对诗歌、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的创新上?另外,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对“理想主义”这一概念做怎样的界定和阐释。毕竟,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充满了对永恒、对绝对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某种超越。这种理想主义,究竟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还是对更高精神境界的积极探索?还有,关于“自然”的观念,在浪漫主义者那里,是否仅仅是田园牧歌式的描绘,还是蕴含着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比如对宇宙和谐、对人类与自然的连接的感悟?对于“天才论”的探讨,我相信也会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浪漫主义者对艺术家创造力的神化,以及对原创性的推崇,是他们区别于前代的重要标志。这本书,我想应该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对艺术和文学的认知。

评分

这次拿到手的是一套崭新的译丛,书名叫做“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其中一本赫然印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光是名字就足够引人遐思。德国浪漫主义,这四个字在我脑海里激荡起无数画面:是施莱格尔兄弟在期刊上激扬文字,是荷尔德林在星空下沉吟,是歌德笔下永恒的普罗米修斯。而“文学理论”,更是直接指向了那些深邃的思想,那些关于艺术的本质、关于天才的秘密、关于想象力的飞扬的探讨。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在那段波澜壮阔的文学史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思想洪流在涌动。是席勒对崇高与优美的区分,还是谢林对艺术与哲学的辩证?是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那种对“进步诗歌”的宏伟构想,还是诺瓦利斯那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灵魂”的学说?更不用说,那些关于“二次创造”和“普遍诗歌”的理念,在当时是如何颠覆传统,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套译丛的“当代学术棱镜”之名,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这不是简单的文本堆砌,而是在当下学术语境下,对那些经典理论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审视和解读。我好奇,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是否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们能否为我们理解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正等待着我,去开启那扇尘封已久的,通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精神殿堂的大门。

评分

手捧这本“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激情与哲思的时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呈现“无限”这个概念在浪漫主义美学中的核心地位的。是它作为一种永恒的追求,还是作为一种不可抵达的彼岸?我猜测,书中会对“创造性”的讨论给予极大的篇幅,包括艺术家与上帝的关系,以及天才的神秘力量。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解释“诗歌”在浪漫主义者心目中的至高地位的,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普遍诗歌”的理念,试图将一切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浪漫主义者对“过去”的态度,他们如何从古代神话、中世纪传说中汲取灵感,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同时,我也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触及浪漫主义对“语言”本身的敏感和探索,他们是否会关注语言的模糊性、音乐性和暗示性,并将其视为重要的文学要素。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理论的介绍,更能引发我对自己创作和阅读的深刻思考,让我能从德国浪漫主义者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拓展视野,看到文学与人生、与哲学之间那永恒的联系。

评分

期待已久了!!!!!!!!!

评分

据说弗兰克那两本更好,但是没有了……

评分

好书,有空读一读

评分

好书,有空读一读

评分

好书,有空读一读

评分

据说弗兰克那两本更好,但是没有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