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种对文学作品的新视角背离,甚至颠覆了当时主流的古典主义对美学和诗学的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理论认为体裁具有无限可变性,并坚决维护天才(genius)和创意想象力在文学中的地位。贝勒尔教授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深入介绍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早期发展及代表人物和作品的特点。
恩斯特·贝勒尔,1928年生于德国埃森,1951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65年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出任哲学教授。1976年,贝勒尔教授创立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系,并担任首任主任,任职逾二十年之久。他在德国浪漫主义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研究方面著述颇丰,亦有涉猎反讽理论和尼采研究等领域。
1 / 序言
ⅰ/ 缩略语检索表
ⅲ / 早期浪漫主义年表
ⅹⅰ/ 引言
12 / 第一章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形成及主要代表人物
13 / 耶拿与早期浪漫主义
…………
237 / 第六章语言、阐释学和百科全书理论
240 / 语言理论
248 / 理解与阐释理论
256 / 早期浪漫主义百科全书概念
262 / 案例:弗·施莱格尔的《卢琴德》
271 / 结论早期德国浪漫主义与文学现代性
276 / 注释
297 / 精选书目
302 / 引用作品与原始来源索引
313 / 专名与人名索引
336 / 译者后记
当我看到“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这个系列名时,我就知道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的理论搬运。我猜测,作者在梳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时,一定融入了许多当代学术的视角和方法。或许会借助后结构主义的解构,去审视那些曾经被视为金科玉律的理论;或许会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去体验那些关于情感和意识的细腻描述;又或者会借鉴接受美学,去分析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当时的读者所接受和解读的。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的“反思性”是如何体现的。他们对艺术本身的艺术性的关注,对创作过程的自觉反思,是否预示着现代文学的到来?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对浪漫主义的“二律背反”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比如对“有限”与“无限”的纠缠,对“现实”与“理想”的张力。还有,我一直觉得,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蕴含着一种强烈的“乌托邦”情结,对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世界的向往。这本书是否会触及这一层面,并探讨这种乌托邦式的想象,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构建的?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理解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相当不错,透着一种沉静而庄重的学术品味。当我在目录中看到“自我生成”、“片段性”、“普遍诗歌”这些关键词时,我立刻被吸引了。我预感,这本书会深入挖掘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那些最具颠覆性的思想。特别是“自我生成”这个概念,我很好奇,它究竟是如何被理解和阐释的。是否指的是文学作品本身蕴含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逻辑,还是指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那种自发而不可控的冲动?“片段性”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概念。在那个追求宏大叙事和完整性的时代,浪漫主义者为何会青睐片段,甚至将其视为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法?这是否与他们对无限、对不可把握的宇宙的敬畏有关?而“普遍诗歌”的理念,更是令人遐想。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试图打破文学体裁的界限,追求一种能够涵盖一切、触及所有层面的艺术形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论证和丰富的案例,帮助我理解这些看似晦涩的概念,并看到它们在当时的学术争鸣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也想知道,这些理论是否对后来的文学思潮,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评分刚翻开这本“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活力的学术气息。书的开篇,我想应该会有一部分是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宏观梳理,勾勒出那个时代文学、哲学、艺术相互激荡的整体图景。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将如何处理浪漫主义者对于“情感”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们对个人主观性、对内心世界的极端重视,以及这种重视如何体现在他们对诗歌、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的创新上?另外,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对“理想主义”这一概念做怎样的界定和阐释。毕竟,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充满了对永恒、对绝对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某种超越。这种理想主义,究竟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还是对更高精神境界的积极探索?还有,关于“自然”的观念,在浪漫主义者那里,是否仅仅是田园牧歌式的描绘,还是蕴含着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比如对宇宙和谐、对人类与自然的连接的感悟?对于“天才论”的探讨,我相信也会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浪漫主义者对艺术家创造力的神化,以及对原创性的推崇,是他们区别于前代的重要标志。这本书,我想应该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对艺术和文学的认知。
评分这次拿到手的是一套崭新的译丛,书名叫做“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其中一本赫然印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光是名字就足够引人遐思。德国浪漫主义,这四个字在我脑海里激荡起无数画面:是施莱格尔兄弟在期刊上激扬文字,是荷尔德林在星空下沉吟,是歌德笔下永恒的普罗米修斯。而“文学理论”,更是直接指向了那些深邃的思想,那些关于艺术的本质、关于天才的秘密、关于想象力的飞扬的探讨。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在那段波澜壮阔的文学史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思想洪流在涌动。是席勒对崇高与优美的区分,还是谢林对艺术与哲学的辩证?是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那种对“进步诗歌”的宏伟构想,还是诺瓦利斯那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灵魂”的学说?更不用说,那些关于“二次创造”和“普遍诗歌”的理念,在当时是如何颠覆传统,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套译丛的“当代学术棱镜”之名,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这不是简单的文本堆砌,而是在当下学术语境下,对那些经典理论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审视和解读。我好奇,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是否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们能否为我们理解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正等待着我,去开启那扇尘封已久的,通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精神殿堂的大门。
评分手捧这本“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激情与哲思的时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呈现“无限”这个概念在浪漫主义美学中的核心地位的。是它作为一种永恒的追求,还是作为一种不可抵达的彼岸?我猜测,书中会对“创造性”的讨论给予极大的篇幅,包括艺术家与上帝的关系,以及天才的神秘力量。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解释“诗歌”在浪漫主义者心目中的至高地位的,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普遍诗歌”的理念,试图将一切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浪漫主义者对“过去”的态度,他们如何从古代神话、中世纪传说中汲取灵感,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同时,我也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触及浪漫主义对“语言”本身的敏感和探索,他们是否会关注语言的模糊性、音乐性和暗示性,并将其视为重要的文学要素。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理论的介绍,更能引发我对自己创作和阅读的深刻思考,让我能从德国浪漫主义者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拓展视野,看到文学与人生、与哲学之间那永恒的联系。
评分期待已久了!!!!!!!!!
评分据说弗兰克那两本更好,但是没有了……
评分好书,有空读一读
评分好书,有空读一读
评分好书,有空读一读
评分据说弗兰克那两本更好,但是没有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