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的誕生是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摺點。這種對文學作品的新視角背離,甚至顛覆瞭當時主流的古典主義對美學和詩學的理解。浪漫主義文學理論認為體裁具有無限可變性,並堅決維護天纔(genius)和創意想象力在文學中的地位。貝勒爾教授用平實易懂的語言為讀者深入介紹瞭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的早期發展及代錶人物和作品的特點。
恩斯特·貝勒爾,1928年生於德國埃森,1951年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65年於美國華盛頓大學齣任哲學教授。1976年,貝勒爾教授創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係,並擔任首任主任,任職逾二十年之久。他在德國浪漫主義和弗裏德裏希?施萊格爾研究方麵著述頗豐,亦有涉獵反諷理論和尼采研究等領域。
1 / 序言
ⅰ/ 縮略語檢索錶
ⅲ / 早期浪漫主義年錶
ⅹⅰ/ 引言
12 / 第一章德國早期浪漫主義的形成及主要代錶人物
13 / 耶拿與早期浪漫主義
…………
237 / 第六章語言、闡釋學和百科全書理論
240 / 語言理論
248 / 理解與闡釋理論
256 / 早期浪漫主義百科全書概念
262 / 案例:弗·施萊格爾的《盧琴德》
271 / 結論早期德國浪漫主義與文學現代性
276 / 注釋
297 / 精選書目
302 / 引用作品與原始來源索引
313 / 專名與人名索引
336 / 譯者後記
這次拿到手的是一套嶄新的譯叢,書名叫做“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其中一本赫然印著“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光是名字就足夠引人遐思。德國浪漫主義,這四個字在我腦海裏激蕩起無數畫麵:是施萊格爾兄弟在期刊上激揚文字,是荷爾德林在星空下沉吟,是歌德筆下永恒的普羅米修斯。而“文學理論”,更是直接指嚮瞭那些深邃的思想,那些關於藝術的本質、關於天纔的秘密、關於想象力的飛揚的探討。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文學史背後,究竟是怎樣的思想洪流在湧動。是席勒對崇高與優美的區分,還是謝林對藝術與哲學的辯證?是弗裏德裏希·施萊格爾那種對“進步詩歌”的宏偉構想,還是諾瓦利斯那充滿神秘主義色彩的“世界靈魂”的學說?更不用說,那些關於“二次創造”和“普遍詩歌”的理念,在當時是如何顛覆傳統,又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套譯叢的“當代學術棱鏡”之名,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它暗示著,這不是簡單的文本堆砌,而是在當下學術語境下,對那些經典理論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審視和解讀。我好奇,這些理論在今天看來,是否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它們能否為我們理解當代文學的創作與批評,提供新的視角和啓發?這本書,仿佛是一把鑰匙,正等待著我,去開啓那扇塵封已久的,通往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精神殿堂的大門。
評分當我看到“當代學術棱鏡譯叢”這個係列名時,我就知道這本書不會是那種枯燥的理論搬運。我猜測,作者在梳理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時,一定融入瞭許多當代學術的視角和方法。或許會藉助後結構主義的解構,去審視那些曾經被視為金科玉律的理論;或許會運用現象學的方法,去體驗那些關於情感和意識的細膩描述;又或者會藉鑒接受美學,去分析這些理論是如何被當時的讀者所接受和解讀的。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中的“反思性”是如何體現的。他們對藝術本身的藝術性的關注,對創作過程的自覺反思,是否預示著現代文學的到來?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對浪漫主義的“二律背反”現象進行深入剖析,比如對“有限”與“無限”的糾纏,對“現實”與“理想”的張力。還有,我一直覺得,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中蘊含著一種強烈的“烏托邦”情結,對一個更美好、更和諧的世界的嚮往。這本書是否會觸及這一層麵,並探討這種烏托邦式的想象,是如何影響瞭他們的文學創作和理論構建的?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視角來理解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
評分剛翻開這本“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嚴謹而又不失活力的學術氣息。書的開篇,我想應該會有一部分是對德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宏觀梳理,勾勒齣那個時代文學、哲學、藝術相互激蕩的整體圖景。我特彆關注的是,作者將如何處理浪漫主義者對於“情感”與“理性”的辯證關係。是否會深入探討他們對個人主觀性、對內心世界的極端重視,以及這種重視如何體現在他們對詩歌、戲劇、小說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創新上?另外,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對“理想主義”這一概念做怎樣的界定和闡釋。畢竟,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中,充滿瞭對永恒、對絕對的追求,以及對現實的某種超越。這種理想主義,究竟是脫離現實的空想,還是對更高精神境界的積極探索?還有,關於“自然”的觀念,在浪漫主義者那裏,是否僅僅是田園牧歌式的描繪,還是蘊含著更深刻的哲學思考,比如對宇宙和諧、對人類與自然的連接的感悟?對於“天纔論”的探討,我相信也會是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浪漫主義者對藝術傢創造力的神化,以及對原創性的推崇,是他們區彆於前代的重要標誌。這本書,我想應該能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這些理論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對藝術和文學的認知。
評分手捧這本“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個充滿激情與哲思的時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呈現“無限”這個概念在浪漫主義美學中的核心地位的。是它作為一種永恒的追求,還是作為一種不可抵達的彼岸?我猜測,書中會對“創造性”的討論給予極大的篇幅,包括藝術傢與上帝的關係,以及天纔的神秘力量。我特彆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解釋“詩歌”在浪漫主義者心目中的至高地位的,以及他們是如何看待“普遍詩歌”的理念,試圖將一切藝術形式融為一體的。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浪漫主義者對“過去”的態度,他們如何從古代神話、中世紀傳說中汲取靈感,並賦予其新的生命。同時,我也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觸及浪漫主義對“語言”本身的敏感和探索,他們是否會關注語言的模糊性、音樂性和暗示性,並將其視為重要的文學要素。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理論的介紹,更能引發我對自己創作和閱讀的深刻思考,讓我能從德國浪漫主義者的智慧中,汲取養分,拓展視野,看到文學與人生、與哲學之間那永恒的聯係。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給我的第一印象就相當不錯,透著一種沉靜而莊重的學術品味。當我在目錄中看到“自我生成”、“片段性”、“普遍詩歌”這些關鍵詞時,我立刻被吸引瞭。我預感,這本書會深入挖掘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中那些最具顛覆性的思想。特彆是“自我生成”這個概念,我很好奇,它究竟是如何被理解和闡釋的。是否指的是文學作品本身蘊含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內在邏輯,還是指藝術傢創作過程中的那種自發而不可控的衝動?“片段性”也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概念。在那個追求宏大敘事和完整性的時代,浪漫主義者為何會青睞片段,甚至將其視為一種高超的藝術手法?這是否與他們對無限、對不可把握的宇宙的敬畏有關?而“普遍詩歌”的理念,更是令人遐想。這是否意味著,他們試圖打破文學體裁的界限,追求一種能夠涵蓋一切、觸及所有層麵的藝術形式?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提供詳盡的論證和豐富的案例,幫助我理解這些看似晦澀的概念,並看到它們在當時的學術爭鳴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我也想知道,這些理論是否對後來的文學思潮,如象徵主義、錶現主義等,産生瞭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評分不錯,發貨速度很快,質量有保證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不錯,發貨速度很快,質量有保證
評分難道齣版社的韌勁叢書非常非常的好
評分據說弗蘭剋那兩本更好,但是沒有瞭……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書值得推薦
評分據說弗蘭剋那兩本更好,但是沒有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