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儿童家长,教师等教育工作者 了解孩子,了解自己
没有什么比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更重要的事情
大量案例揭示了良好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畅销长达近一个世纪,被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影响了全世界无数教师、家长和孩子
内容简介
孩子在成长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自卑、孤僻、怕被忽视、逃学、闹事……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更顺利地成长?
阿德勒着眼于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他主张,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勇敢的个人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父母和老师在激发孩子的思想及潜能方面,应尽可能避免因受到干扰就放弃,而是要倾尽所能地继续帮助孩子,使他们获得勇气和信念。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后与弗洛伊德出现分歧,阿德勒更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著有《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洞察人性》《生活的科学》等经久不衰的心理学经典作品。
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人格的统一
第二章 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在教育上的意义
第三章 该怎样引导孩子去寻求优越感
第四章 自卑情结
第五章 儿童成长—— 防止自卑情结
第六章 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及所遇障碍
第七章 儿童在家中的地位:心理境况及处理方式
第八章 新的环境:测试儿童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第九章 孩子的学校生活
第十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第十一章 青春期及儿童的性教育
第十二章 教育者的使命
第十三章 关于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人心理问卷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评析
精彩书摘
《阿德勒心理学经典文丛: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对于人格的统一性,往往被很多心理学派忽略,即便不是如此,也从未受到过应有的重视。结果,病患的某个手势或神情总是在心理学理论研究及病理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被另眼相待,特别拿出来进行研究,就好像它本身可算作一个完整的独立体似的。有时候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假设一个人的某个神情和动作与其别的行动无关,而能单独看待,把它们唤作“情结”。然而,这么做无异于是把单个音符从整个曲子里抽离出来,在不考虑其他音节的基础上只思考这个单音符有什么含义。不幸的是,这种做法尽管不妥却已被广泛使用了。
对于这种被广泛使用的错误理解,个体心理学认为有责任予以纠正。倘若将这样的谬误作用在儿童教育上,必将带来很大的危害。其中,对孩子的惩罚是这方面体现得较为普遍的。要是他们做了什么得接受惩罚的事,结果通常会怎样呢?人们往往会在某种意义上先把孩子给人的整体印象放在首位,可这显然是一种先人为主的想法,对孩子来说可谓是弊多利少,原因是,老师或是双亲会带着这种想法来对待屡屡犯错的孩子,认为他们就是执迷不悟,不知悔改。相反地,要是孩子一直做得很好,那么人们基于对他的整体印象不错,就不会太严格地去深究其错误了。不过,不论是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我们都没有按照自己应做的那样去正视孩子们的人格统一性,将其犯错的真实原因给找出来,就好像只抽调出几个音符就想解读整个曲谱一样。
当孩子懒惰时,我们会问其原因,可他是不可能给出我们想要知道的答案的,亦不可能说出撒谎的原因。两千年过去了,时至今日,苏格拉底那深解人性的话语仿佛仍回荡在耳际,他说:“想要了解自己,谈何容易!”如此,这种综合性的复杂问题又怎么能让孩子答上来呢?就是心理学家也给不出满意的答案。因此,不想方设法地知道此人的整体人格,并以此为前提去考察的话,就无法理解其单个行动的含义。之所以要用这个办法并非是叫人把孩子的某个行为给表述出来,而是切实地去了解孩子,明白他对于所面临的任务是秉持着怎样的态度来行动的。
了解孩子的生活背景甚为重要,以下案例能够清楚地表明这一点:
有一个男孩,如今已经十三岁了,在他未满八岁的时候,还是家里的独子,被身边的人呵护有加,任何愿望他们都会帮他实现。在那段时光里,他过得十分愉快,母亲对他可谓是宠着惯着,而父亲尽管作为一名军官,常常不在家,是个喜欢安静的善良的人,却也喜欢被儿子赖着。当然,孩子都会跟母亲更亲一些,这个孩子也不例外。他的母亲既聪慧又善良,总是尽可能地顺从儿子,尽管他的要求常常是一时兴起的任性之举。但同时,她也会感到不安,因为他频频任意妄为又不懂礼貌,还有不少带有威胁性质的举动,于是,他们之间就产生了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主要源自儿子老是命令自己的母亲,不但蛮横无理,还老是捉弄她,总而言之,就是常做出一些引起母亲关注的事,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故意捣乱,招人讨厌。不过,尽管他总是惹麻烦,本质却并不坏,因此母亲便也就由着他了,继续替他整理衣物、辅导功课,而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妈妈一定会替他处理好所有的问题。当然,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聪明伶俐且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然而,到了八岁,他的妹妹出生了,此前一直在学业上没有问题的他,一下子全变了,父母也再难以忍受与他相处的模式了。他开始不求上进,整日懒懒散散,对什么都无所谓,一副随随便便的样子。于是,母亲就被他这样折磨着。只要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他就会去揪妈妈的头发。在一起相处时,要么就拽妈妈的耳朵,要么就拉着手不放,总之,不让她得享片刻安宁。对于这种行为模式,小男孩并不打算加以改正,并且,妹妹越是长大,他越是固执己见,坚持将自己设计好的行为模式进行到底。很快,他就把捉弄妹妹当成主要目标了。当然,他还没发展到会去有意对妹妹造成什么身体上的伤害,可对她抱有嫉妒心理这一点却已经很明显了。男孩开始行为恶劣,源自家里多出了一个妹妹,因为,她的出生就意味着整个家庭所关注的焦点不会再是他一个人了。
……
《静水深流:童年心灵的秘密与养育之道》 本书简介 在人类漫长而复杂的一生中,童年无疑是奠定基石的关键时期。那时的我们,如同一株初生的幼苗,渴望阳光雨露,也容易受到风雨的侵袭。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认识自我?又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深深地埋藏在童年心灵的土壤之中。 《静水深流:童年心灵的秘密与养育之道》是一本旨在深入探索儿童心灵发展奥秘,并为家长、教育者提供科学、人性化养育智慧的著作。它并非一本简单的育儿手册,更像是一次与孩子心灵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童年本质的追问与解读。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童年时光的迷雾,理解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发掘他们内心深处的力量,从而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有韧性地成长。 一、 童年心灵的初生与感知 孩童的心灵,如同刚刚开启的画卷,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在这个阶段,他们以最纯粹、最直接的方式感知着周围的一切。 感官的盛宴: 婴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构建对世界的初步认知。每一个新奇的色彩、陌生的声音、柔软的触感,都是他们学习的素材。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感官体验如何塑造婴儿早期的大脑发育,以及家长如何通过提供丰富而安全的感官刺激,为孩子的心灵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多样的亲子互动,如轻柔的抚摸、温柔的歌谣、色彩鲜艳的玩具,都能有效地促进婴儿神经元的连接,提升其探索世界的兴趣。 情绪的萌芽: 喜悦、恐惧、愤怒、悲伤……这些基本情绪在婴幼儿时期便开始萌生。孩子虽然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但他们的啼哭、笑容、肢体语言都在诉说着内心的感受。本书将深入剖析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规律,强调情绪识别与疏导的重要性。家长需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情绪信号,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用恰当的方式回应,例如,当孩子因为分离而哭泣时,一句温柔的安抚和拥抱,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他们感到安心。 认知世界的起点: 孩子通过模仿、探索和试错来学习。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喜欢观察、触摸、拆解,试图理解事物的运作方式。本书将探讨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关键机制,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提出如何通过鼓励探索、提供适宜的挑战,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个简单的积木游戏,不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二、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逐渐认识到“我”的存在,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自我意识。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试探与边界的设定。 “我”的界定: 从最初的以自我为中心,到逐渐理解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这是一个漫长而精妙的过程。本书将解析儿童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和标志性表现,例如,“我”字的出现、对个人物品的占有欲、以及独立行动的愿望。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的“固执”和“不听话”往往是自我意识萌发的重要信号,是他们试图探索独立性的表现。 情感的表达与需求: 孩子开始能够用更复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也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他们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本书将探讨儿童情感表达的演变,以及如何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情感需求。建立安全依恋关系是关键,这意味着无论孩子的情绪如何波动,都能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这为他们日后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奠定了基础。 规则的理解与遵守: 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孩子开始接触并学习理解规则。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和示范。本书将阐述儿童对规则的认知发展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积极、一致的引导,帮助孩子内化规则,培养责任感和自律性。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体验遵守规则带来的益处,远比单纯的命令有效。 三、 人际关系的构建与互动 儿童并非孤立的个体,他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学习如何与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相处。 亲子关系的基石: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交对象。亲子关系质量直接影响孩子日后的社交模式。本书将强调建立积极、健康的亲子沟通方式,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并给予恰当的回应。高质量的陪伴,而非数量上的堆砌,是建立深厚亲子关系的秘诀。 友谊的萌芽与发展: 从最初的“平行游戏”到共同的合作探险,孩子的友谊也在不断演变。他们学习分享、合作、解决冲突。本书将深入分析儿童友谊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创造适宜的社交环境,引导他们学习有效的社交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挑战。 同理心的培养: 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情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方法,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例如,通过故事、榜样以及鼓励孩子换位思考,让他们学会理解不同个体的感受和观点。 四、 学习与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真正的成长,源于内在的驱动力。孩子天生具备学习的欲望和探索的天性。 好奇心与探索欲: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原动力。当孩子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去探索。本书将探讨如何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提问、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游戏的力量: 游戏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模仿、创造、解决问题、体验情感。本书将强调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提供家长如何设计和参与,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建议。 自信与韧性的塑造: 自信让孩子敢于尝试,韧性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不轻易放弃。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积极的肯定、适度的挑战和允许犯错,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心理韧性。理解孩子的努力,而非仅仅关注结果,是塑造他们坚韧品格的关键。 五、 家长的角色与智慧 养育孩子并非易事,它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智慧的旅程。 成为孩子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家长不是孩子的主宰者,而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本书将倡导一种合作式的养育理念,鼓励家长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 理解孩子的行为语言: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无论好坏,都有其背后的原因。本书将帮助家长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从而做出更恰当的回应,建立更有效的沟通。 自我成长与反思: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成长和反思的过程。本书鼓励家长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并与孩子一同成长。一个健康的、有智慧的家长,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静水深流:童年心灵的秘密与养育之道》期望通过其深刻的洞察和实用的指导,为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读者提供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而理解他们的心灵,就是开启这份宝藏的钥匙。让我们一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无声的语言,陪伴他们静水深流般地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