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穎一,硃鎔基親自推薦的清華經管學院院長,國內外公認的一流經濟學者
他以現代經濟學視角,追問教育使命,探尋大學改革之路
他十載嘔心瀝血,實踐現代教育理念,力推大學製度改革
他與中國經濟改革同行,又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探路者
錢穎一是“文ge”後第一屆大學生,畢業於清華大學。2006年,在美國留學和任教25年後,他迴到清華大學,擔任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至今10年。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錢穎一總是與中國改革同行,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當改革大幕初啓,他遠渡重洋,探尋現代化之道,成為世界一流的經濟學者;當改革如火如荼,他頻繁迴國講學,為改革建言獻策;當中國呼喚更多傑齣人纔時,他放棄國外一流大學終身教授職位,迴國投身教育事業。
《大學的改革》是錢穎一過去10年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院長,過去15年在中國教育領域不懈耕耘的實錄。它包括《第一捲o學校篇》和《第二捲o學院篇》兩捲,前者涵蓋各種類型的學校,後者聚焦清華經管學院。本書體現齣大學改革的一個主題——“大學為學生”,以及大學改革的兩項內容——“實踐現代教育理念”和“建立現代大學製度”。本書在闡述教育改革思想的同時,真實記述瞭教育改革行動,重點體現“思行閤一”。所以,它不僅是一本理念上“為何改革”的書,更是一本實踐中“如何改革”的書。
可以說,這是目前中國教育領域中獨特的一本書。
錢穎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生於北京,祖籍浙江。1981年清華大學數學專業本科(提前)畢業。畢業後留學美國,先後獲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學位、耶魯大學運籌學/管理科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任教於斯坦福大學、馬裏蘭大學、伯剋利加州大學。2006年9月起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學術榮譽包括:當選為計量經濟學會(The Econometric Society)會士(Fellow)、獲得2009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奬。研究領域包括比較經濟學、製度經濟學、轉軌經濟學、中國經濟。在《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政治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經濟學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經濟研究評論》(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經濟研究》等國際國內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多篇。中文著作包括《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等。
引言
一、起源與主題:大學為學生
從2001年起我經常迴國到高校講學,轉眼已經15年。2006年9月我被任命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至今已經10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簡稱清華經管學院)成立於1984年。在清華經管學院前22年的曆史中,頭17年由硃鎔基擔任院長。從2006年起,經過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次換屆,我進入瞭連任院長的第四個任期。
作為"文革"後的第一屆大學生,我是清華大學1977級本科生。自1981年從清華提前畢業齣國留學到2006年迴清華經管學院擔任院長,其間25年我一直在美國大學中學習(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任教(斯坦福大學、馬裏蘭大學、伯剋利加州大學)。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在國內頂尖的清華,在備受矚目的經管學院,擔負起院長之責對長期在海外任教的學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我並不是第一個從海外迴國擔任學院負責人的學者,我也不敢說我是最有成績的,但我可能是辦學最投入的。從經濟學者轉換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改革者,這是一個人生的選擇。從一開始我就認識到,擔任清華經管學院院長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項事業。
這與我們這一代人的特殊經曆,以及強烈的改革情結密切相關。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有在農村插隊、在工廠當工人、在部隊當兵的社會經曆,由此而來的是我們根植於追求中國現代化的改革情結。我是這一代人中幸運地成為改革開放後最早齣國學習現代經濟學的留學生之一。這些留學生中的多數在國內的本科專業是數學、物理等理工學科,之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轉學現代經濟學,就是受到當時中國經濟改革浪潮的感召。
經濟改革和教育改革都是社會改革,都是為瞭推動中國現代化。為推動經濟改革學習現代經濟學,為推動教育改革而投身辦學,是同一個改革邏輯下的選擇。經濟學者對教育改革格外投入,還有其學科特點的因素:經濟學作為一門基礎社會科學,不僅研究經濟,而且對其他基礎社會科學和應用社會科學領域,比如與大學改革相關的教育和管理等領域,都有直接的相關性。
這些年來,我在清華經管學院沒有帶過一個博士生,沒有申請過一筆科研經費,也沒有主持過一個自己的研究中心、研究院或研究所。我擔任院長後,雖然很少發錶經濟學學術論文,但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上發錶瞭多篇有關大學改革的學術論文。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瞭辦學上,因為在我看來,做一流的院長和做一流的學者一樣,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在我心目中,做一流的院長和做一流的學者同等重要。
我的辦學理念可以概括為一個目的,就是"大學為學生"。在兩年前齣版的《新清華》清華經管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專刊的首頁上,沒有傳統習慣上的領導題字,而是在居中位置上放瞭七個大字:"經管學院為學生"。現在呈現給讀者的這兩捲書的封麵照片,沒有其他內容,就是校園中和教室中的學生。大學為學生,這是本書的主題。
這樣一個主題並非顯而易見,也遠非共識。事實上,學生、教師、社會、國傢都是大學的"利益相關者";教書育人、研究探索、服務社會、服務國傢都是大學使命的組成部分。在實際工作中,在兼顧四個方麵的同時,在不同時期,總會有不同的優先和側重。中國教育界的現實情況是,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下,在急功近利的大環境中,教師和研究、服務國傢和社會更容易獲得優先考慮,而學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視。所以,我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很有必要強調"大學為學生"的辦學理念,並把它作為《大學的改革》這本書的主題。
二、思想與行動:思行閤一
本書中的文章與我之前的經濟學論文的最大不同,不僅在於內容是教育問題而非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中的文章是用行動寫成的。本書當然是有思想性的,不過畢竟有關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書已經很多瞭。而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這是一本基於理念而行動的書,是一本真實記錄教育改革和實踐的書。雖然記錄中國經濟改革、企業改革、創業的書有不少,但是記錄中國教育改革的書就少見瞭。辦學不僅要有改革思想,還要有改革行動,"思行閤一"正是本書的重要特點。
這是一本思想的書。雖然它主要是一本用行動寫就的書,但這些行動是基於理念的,基於思考的。在改革中,我花很多時間思考問題,力求想透徹,想清楚。因為行動不落實除瞭沒有執行力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往往是想法本身有缺陷,所以在行動過程中無法推進。因此,想清楚很重要。
在我看來,思想取決於眼光。具體地說,我相信辦學必須要有三種眼光:長遠眼光、世界眼光、現代眼光。這與鄧小平提齣的"教育要麵嚮現代化,麵嚮世界,麵嚮未來"是一緻的。
長遠眼光就是教育要考慮學生的一生,不僅僅是當下的知識掌握和眼前的就業。長遠眼光的對立麵是急功近利。雖然急功近利在各行業都很顯著,但它在教育界的不良後果遠比在其他行業更加嚴重,因為教育對人的影響是長期的,並且改變很難。長遠眼光就是要立足於教育育人的長遠目標。
世界眼光就是要汲取全世界的經驗,吸收全人類文明的智慧。曆史的事實是,在過去幾百年中,先是西歐的大學、後是北美的大學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領先者。世界眼光就是要瞄準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創造和建設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
現代眼光就是要學習先進的和前沿的辦學經驗,並且在學習中不斷創新。現代眼光主要體現在兩方麵:一是現代教育理念,二是現代大學製度。現代眼光就是要把教育現代化置於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大趨勢之中,並以教育現代化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這更是一本行動的書,是一本以講話和文章原稿為內容,記載辦學行動的書,實錄教育改革的書。即便是上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本身並非原創,但是基於這些理念的一係列辦學和改革行動就需要創造性瞭。
辦學和改革要想成功,必須要有"理想"、"激情"、"行動",英文叫作"Vision"、"Passion"、"Action",三者缺一不可。理想是建立高的目標,激情是為瞭實現理想不計眼前得失的投入,而最終理想和激情都要落實到行動上。
既然是行動而不單純是理念,就必須考慮到中國現實條件的約束。本書的重要特點,就是展示如何在國情、校情、院情的約束條件下探索與國際接軌的改革路徑。這條路徑中有大量的辦學和改革的細節。細節,每一步的細節,都關係著改革的成敗。這本書提供瞭從思考到行動,從教師職員到教學項目,從內部管理到外部關係等各個環節的各種細節。
有一種說法:"北大有想法,清華有辦法"。辦學和改革,僅有想法或僅有辦法都不夠,必須既要有想法,又要有辦法,尤其要有充分考慮各種製度和文化約束條件下的辦法。把改革理念付諸改革實踐就是既要有思想,又要有行動,就是思行閤一。思行閤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
這套書,說實話,初拿到手的時候,我其實是有點疑慮的。畢竟“大學的改革”這個話題,聽起來就挺宏大,也挺容易落入空談的窠臼。我更傾嚮於那種能直擊痛點、有具體案例支撐的著作。然而,當我翻開《學院篇》的時候,那種感覺就慢慢消散瞭。它沒有那種高屋建瓴的理論說教,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教育者在跟你娓娓道來,從院係層麵的課程設置、師資結構調整,到具體的教學模式創新,都展現齣一種務實到近乎苛刻的細節。比如,書中對某個理工學院如何通過跨學科項目製來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描述得極其詳盡,連項目啓動的內部流程、資源分配的難點,甚至是初期遇到的阻力,都有所提及。這讓我意識到,作者顯然是深入一綫進行過調研的,而不是坐在辦公室裏憑空想象。特彆是對於如何平衡學科的深度與廣度,書中給齣的幾套方案,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在不同類型院校的實踐效果對比,讓人讀完後,不僅僅是理解瞭“改革”的口號,更是看到瞭改革落地過程中那些復雜而微妙的人性與製度博弈。那種“原來如此,原來是這麼迴事”的恍然大悟感,是閱讀中非常寶貴的體驗。
評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的“文化重塑”在改革中的核心地位。很多時候,我們談論改革,總是不自覺地聚焦於製度、流程、指標的調整,仿佛隻要把硬件換掉,軟件就能自動升級。但作者卻深刻指齣,如果沒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文化認同和價值共識,任何製度設計都可能成為一紙空文,甚至産生反噬效應。書中關於“容錯機製的建立與實踐”一章,我反復看瞭好幾遍。它細緻地描述瞭如何構建一個真正允許教師和學生試錯、鼓勵創新的環境,而不是在口頭上支持創新,實際行動上卻因為擔心負麵指標而扼殺一切新嘗試。作者通過對比幾個不同高校在推齣新項目後的輿論反饋和後續支持力度,清晰地揭示瞭體製內部的“隱性激勵”機製是如何運作的。這種對“軟性”因素的重視,體現瞭作者對高等教育復雜性的深刻理解,使得整套書的格局一下子提升瞭,從“技術操作指南”升華為“係統哲學思考”。
評分坦率地說,這兩本書(套裝共2冊)提供的遠超我最初的預期。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大學改革”書籍那樣,隻提供一個光鮮亮麗的“藍圖”,然後戛然而止。相反,它似乎更專注於“藍圖”是如何被一點點描繪、如何被一次次修正、最終如何被艱難地繪製在現實的畫布上的全過程。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思考:我的學校或我所在的學院,目前處於哪個階段?我們遇到的瓶頸,在書中的哪個案例裏得到瞭解答或預警?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問題導嚮,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建設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尤其是,書中對改革的“階段性”和“長期性”的論述非常到位,提醒人們警惕那些追求速成、急於求成的改革衝動。它教會瞭我,真正的大學變革,是一場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慢功夫”,是持續不斷地在現有結構中注入新思想和新活力的過程。讀完後,我對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路徑,有瞭一種更加審慎而堅定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值得稱道。它沒有陷入學術圈常見的晦澀和術語堆砌,語言是清晰、有力且富有洞察力的。即便是涉及到復雜的管理學理論或教育哲學思辨,作者也能找到非常貼切且接地氣的比喻來闡釋,使得即便是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思路。舉個例子,在探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閤時,作者並沒有直接引用那些拗口的定義,而是用“一塊優質的基石與一棵嚮上生長的樹”的比喻來形容兩者的關係,瞬間就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這種錶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同時也保持瞭思想的深度。讀起來感覺非常流暢,像是在聽一位見多識廣的智者分享他多年觀察所得的心得,而不是在啃一本冰冷的教條。這種行文的溫度感,是很多嚴肅的改革主題讀物所缺乏的,也是我願意推薦給更多人閱讀的重要原因之一。
評分閱讀《學校篇》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對現代高等教育體係的深度解剖。如果說“學院篇”關注的是毛細血管的活力,那麼“學校篇”就是對整個骨骼和循環係統的審視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學校層麵改革時,那種不迴避矛盾的勇氣。比如,關於大學治理結構扁平化與行政效率提升的拉鋸戰,書中沒有簡單地把傳統官僚體係描繪成洪水猛獸,而是細緻分析瞭在規模擴張和規範化要求下,特定層級架構存在的閤理性與局限性。其中對於“學術自治權”與“董事會/理事會決策權”之間的張力處理,給齣瞭幾個極具參考價值的案例模型,有些是成功的融閤,有些則是痛苦的妥協。我記得書中提到一個關於科研成果轉化機製的改革,涉及知識産權歸屬和激勵分配的復雜博弈,作者通過時間軸的方式清晰地展示瞭利益相關方如何從最初的對立走嚮最終的閤作,那種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讓人能真切感受到改革是一場漫長的、需要耐心的博弈。這遠比那些隻談願景不談執行的改革論要來得紮實和可信。
評分大學的改革,以清華大學為例,思想與行動結閤,內容充實,通俗易懂,極具啓發作用。
評分速度相當快,睡瞭一宿覺就到瞭,據說很不錯,抓緊拜讀
評分好書好書,值得學習,指導工作
評分很不錯的書,好評!
評分商品給力
評分不錯!
評分有價值,值得一讀!!!
評分不錯!
評分本書對學校、學院各自的辦學理念、定位和目標及發揮並實現好大學功能和價值等方麵很有藉鑒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