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心理·变态心理学:整合之道(第七版)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7th Edition)]

万千心理·变态心理学:整合之道(第七版)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7th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H.巴洛(David H. Barlow) 著,[美] 戴维·H.巴洛(David H. Barlow),[美] V.马克·杜兰德 编,黄峥,高隽,张婧华 等译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
  • 精神疾病
  • 心理健康
  • 临床心理学
  • 整合理论
  • 行为
  • 认知
  • 发展心理学
  • 诊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2327
商品编码:1206741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7th Edition)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8
字数:96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人类精神现象,背后的故事都在这里:焦虑、创伤、强迫、人格解体、失忆、抑郁、躁狂、暴食、厌食、梦游、性欲倒错、性别焦虑、酗酒、吸毒、嗜赌、偏执、自恋、反社会、精神分裂症、自闭、智力残疾……全面覆盖,由浅入深。
  本书不仅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心理学系采用,同时还是全美超过700所大学的心理学教科书,累计销量超80万册。作者David Barlow不仅承担了DSM-IV的审定工作,同时也是DSM-5的审定顾问,是当之无愧的心理学界领军人物之一;而作者V Mark. Durand则是全世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先锋研究者之一。
  两位作者强强联合,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将人类精神世界的神秘之处条分缕析地加以解说。他们在本书第一版中开创了“整合之道”视角,将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心理社会因素相结合,为各种各样的特殊精神现象提供了深刻而简洁的解释,并引发了全世界变态心理学写作思路的变革,推动了整个变态心理界的科学认识向大众普及。
  本书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一边介绍了大量纷繁复杂的症状和数据,一边运用平实生动的叙述澄清其背后的原理,不仅让具备心理学或精神医学基础的读者能够豁然开朗,对非专业的普通读者来说,也同样引人入胜。
  本书的翻译团队由中美两组人员合作构成,并由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王爱民教授和北京大学的钱铭怡教授共同审校定稿。译文前后共经7轮编校工作,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了科学类翻译作品中常见的刻板和造作,阅读起来格外自然、流畅。
  总之,无论是用于学习、考试、研究入门、案头参考,或者只是对人类异常心理感到好奇,本书都是不容错过的经典佳作。
  


  

内容简介

  

两位作者身为享誉世界的心理学领军人物和学术威望,以本书开创了“整合”及“多维”视角,引导了近二十年来变态心理学教科书的论述方向。他们以自身强大的科研经历和第一手的临床经验为依托,整理了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据,来展示遗传、行为、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各类因素之间的复杂的交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异常精神状态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本书前4章介绍了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曲折的认识过程,异常心理现象背后的各大影响因素以及应如何看待它们、心理现象正常和异常的评估手段以及DSM诊断标准的进步与局限、阅读和理解研究结论的正确方法等重要常识问题。


  

第5章至第15章,详细介绍了焦虑、创伤应激、强迫、躯体症状、分离、抑郁、躁狂、自杀、暴食、厌食、睡眠、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性功能、性欲倒错、性别焦虑、吸毒、酗酒、抽烟成瘾、赌博成瘾、各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注意力缺陷及多动、自闭症谱系、智力残疾、谵妄以及各种神经认知障碍等诊断的症状、DSM-5判断标准、流行病学数据、病因和治疗手段等内容,并辅以案例描述、阶段测验、延伸阅读、DSM探讨、全章小结以及图文汇总,便于准确理解、加强记忆。


  

第16章介绍了在美国法律框架下,精神卫生相关问题的变迁与现状,可供我国读者借鉴。


  

文后还附有全书重点术语中英文对照,并提供相应页码,方便读者查找、回看,以及DSM-5的诊断分类细目,为广大读者参考、备用。


  

作者简介


David H. Barlow 享誉世界的临床心理学领军人物、DSM-IV编写委员会审定组成员及DSM-5编写委员会审定组顾问,同时为20多家学术期刊担任编审。迄今已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65本学术专著并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


V. Mark Durand 自闭症谱系障碍领域的世界级学术权wei、美国自闭症联合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积极行为支持国际联合会主席团成员,为数家学术期刊担任编审。迄今已发表了125篇学术论文,出版了5本学术专著。其所研发的测量工具已被翻译成15种语言。



王爱民 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健康与社会学院教授


钱铭怡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历史中的异常行为

 了解心理病理学

 超自然传统

 生物学传统

 心理学传统

 现状:科学方法与整合路径

 本章小结


第2章 心理病理学的整合视角

 单维度模型与多维度模型

 遗传对心理病理学的影响

 神经科学及其对心理病理学的影响

 行为与认知科学

 情绪

 文化、社会和人际因素

 毕生发展

 结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临床评估和诊断

 心理障碍的评估

 心理障碍的诊断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方法

 检查异常行为

 研究方法的类型

 基因以及跨时间和跨文化的行为

 本章小结


第5章 焦虑、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以及强迫性冲动和相关障碍

 焦虑障碍的复杂性

 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

 惊恐障碍和广场恐怖症

 特定恐怖症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

 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

 强迫性及相关障碍

 强迫性障碍

 躯体变形障碍

 其他强迫性及相关障碍

 本章小结


第6章 躯体症状及其相关障碍与分离性障碍

 躯体症状及其相关障碍

 躯体症状障碍

 疾病焦虑障碍

 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

 转换性障碍(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

 分离性障碍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性障碍

 分离性遗忘

 分离性身份障碍

 本章小结


第7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心境障碍的理解与定义

 心境障碍的患病率

 心境障碍的病因

 心境障碍的治疗

 自杀

 本章小结


第8章 进食和睡眠障碍

 进食障碍的主要类型

 进食障碍的病因

 进食障碍的治疗

 肥胖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的治疗

 本章小结


第9章 生理疾病和健康心理学

 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对生理疾病的影响

 生理疾病的心理社会疗法

 本章小结


第10章 性功能障碍、性欲倒错障碍和性别焦虑症

 何谓正常的性

 性功能障碍概述

 性欲倒错障碍:临床描述

 性欲倒错障碍的评估和治疗

 性别焦虑症

 本章小结


第11章 物质相关、成瘾和冲动控制障碍

 审视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

 抑制剂

 兴奋剂

 阿片剂

 大麻相关障碍

 致幻剂相关障碍

 其他药物滥用

 物质相关障碍的成因

 物质相关障碍的治疗

 赌博障碍

 冲动控制障碍

 本章小结


第12章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概述

 A类人格障碍

 B类人格障碍

 C类人格障碍

 本章小结


第13章 精神分裂症谱系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回顾精神分裂症

 临床描述、症状及亚型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及成因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本章小结


第14章 神经发育障碍

 神经发育障碍概述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特定学习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

 智力残疾(智力发育障碍)

 预防神经发育障碍

 本章小结


第15章 神经认知障碍

 神经认知障碍概述

 谵妄

 重度和轻度神经认知障碍

 本章小结

第16章 精神卫生服务:法律与伦理问题

 从精神卫生法律的角度看

 民事安置

 刑事安置

 患者的权利和临床实践指南

 结论

 本章小结


术语表


DSM-5诊断分类(英文)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科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领域,但时常会有一些新发现颠覆我们以往的思维方式。比方说,进化生物学家曾经长期坚信进化是逐渐积累的结果,而新的证据却显示,进化源自生物应对和适应突如其来的环境大灾变(例如小行星撞地球)。又比方说,发现地壳板块也对地质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长久以来,心理病理学这门科学一直处在碎片化的困境中。心理病理学家们针对现象背后的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各自为政地进行研究和解释。这种工作方式的弊端,在大众媒体将某个最近发现的基因、某项生理层面的失调或某些童年经历作为心理障碍的“根源”的那些报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这种彼此割裂的思维方式,也主导着不少心理病理学教科书有关病因与治疗的阐述。这些教科书的作者常常在某一章中写道,“精神分析理论对此提出……”“生物学理论对此认为……”等,或是在下一部分又写“针对这种障碍,精神分析治疗会……”“认知行为治疗则会……”,以及“生物学治疗将会……”,等等。


因此,从本书第一版开始,我们就试图做好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我们认为,心理病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向广大学者提出了从孤立主义向整合之道转轨的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尽可能简明清晰而富有说服力的方式,来解释众多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之间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近来,心理病理学知识的爆发式增长,肯定了这种思考方式是我们正确理解心理病理现象唯一可行的路径。让我们简单举两个例子。在第2章中,我们介绍了一项研究。该项研究表明,应激生活事件可能引发抑郁,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出现这种反应。某些个体身上携带着能够影响脑神经元突触内血清素的特定基因,而应激则容易触发此类个体患上抑郁。与此类似,我们在第9章中也提到了社会排斥所带来的痛苦,其背后的脑神经机制与生理痛苦一模一样。而且,我们在撰写本书中所有与遗传有关的部分时,格外突出了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谈到了最近从行为遗传学前沿成果获得的一些启发——传统上试图将心理障碍诊断分类建立在坚不可摧的遗传基础之上的目标,已经变得漏洞百出,不切实际了。有关近年来逐步兴起的表观遗传学(即环境如何影响基因表达),包括一些极端环境因素压倒遗传作用的新近研究结果,也纳入了本书的叙述之中。那些有助于阐明表观遗传学内在机制,或者说,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环境影响如何调节基因表达的具体过程的研究,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上面提到的众多研究结果都确证了本书所采取的“整合之道”:心理障碍并不单单出自基因或环境因素,而是源于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现在已经明白,心理社会因素直接影响着神经递质的功能,甚至是基因的表达。同样,我们不能将生物和社会因素弃之不顾,去研究心理和心理病理学表现背后的行为、认知和情绪机制。我们为心理障碍选择了一种更易于理解的阐述,它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临床科学目前的现实。作为同行,你也许已经知道我们对某些障碍了解的多,而对另一些障碍了解的少。我们在书中,尽力向每一位学生呈现浩瀚无垠的心理病理学领域中我们已经走过的那一小段路程,并展望着复杂而广阔的前方。我们衷心希望,你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受到我们传递所有已知和未知的精神世界的兴奋。


整合之道

如前所述,本书第一版引领了一大批变态心理学教科书全新的写作方向,许多此类教材都跟随我们采取了整合或者说多维度的视角。我们整理了大量研究证据,来向读者说明生物和行为之间彼此影响的关系,以及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生物状态的作用;书中所举的这些例子吸引了广大学生的普遍关注。比方说,我们讨论了遗传因素对离婚的影响,早期的社会和行为体验对发展中的脑功能和结构的意义,社交网络与感冒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社会疗法对癌症患者的效果。而在内隐记忆和盲视等现象背后,可能存在某种分离体验,有关的心理学研究由此确认了潜意识的存在(但与弗洛伊德所指的充满激烈冲突的意识领域不太一样)。我们还为读者呈现了心理社会治疗影响神经递质分泌以及脑功能的新证据。另外,我们将经常被忽视的情绪理论纳入了心理病理学的讨论之中,比方说愤怒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等。我们将情绪研究的成果细心提取出来,与行为、生物、认知、社会等因素融会贯通,织成了这一张心理病理学的全景图。


毕生发展的影响

当代变态心理学领域里的任何一种视角都无法忽视毕生发展因素的重要性。我们重点强调了那些调控着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基因表达的发展时段。尽管我们用单独的一章(第14章)讲解了神经发育障碍,但发展的重要性贯穿着本书的叙述。比方说,在焦虑、创伤与应激相关障碍、强迫冲动及相关障碍等章节,我们比较了童年期和老年期的焦虑。这种内容上的系统组织大部分时候与DSM-5保持了一致,以便读者按照童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的顺序更好地理解每一种障碍。我们还在探讨每一种障碍时特地涉及了发展的视角,并呈现了具体的发展因素如何影响发病与治疗的有关证据。


研究—实践者取向

我们在书中花了一些篇幅来介绍研究—实践者取向,它对于心理病理学来说是一种非常具有可行性的理想发展模式。与大多数同行一样,我们认为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如何将科学发现应用于心理病理学的简单问题。在本书中,我们展现了每一位临床医生可以怎样凭借敏锐而系统的临床观察、对患者个案的功能分析以及在临床环境中对一系列病例的总结归纳,来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做出自己的宝贵贡献。比方说,我们介绍了源自早期精神分析理论家的分离现象记录,这些重要的信息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又比方说,我们还谈到了研究—实践者所运用的正式方法。经由这类方法,研究—实践者能够顺利地将抽象的研究设计落实为具体的研究程序。


真实的临床病例

我们引用了大量的临床病例,来解释和说明心理病理学中有关心理障碍成因与治疗的科学发现。我们两位作者都具有长年活跃在临床一线的工作经历,因此书中95%的病例出自我们两人案头的文件夹。这些病例,为我们所要介绍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巧妙的注解与索引。本书中大部分章,都是从一份病例描述开始的,而大多数有关理论与研究的讨论,最终也以这些病例的真实情况来收尾。


各类障碍的细节

我们用了共11章的篇幅来涵盖主要的心理障碍诊断分类,内容涉及三方面:临床描述、病因、治疗与预后情况。我们在书中强调了病例个案和DSM-5的诊断标准,同时也将患病率、发病率、性别比例、起病年龄以及一般病程等各项统计数据纳入叙述之中。由于我们两人中的Barlow博士担任了DSM-5编写委员会的顾问,本书得以将DSM-5的诸项修改背后的原因及争论呈现在读者面前。总体来说,针对每一种具体的心理障碍,我们的探讨都涉及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维度。最后,在每种障碍的治疗与预后部分,我们都提供了有关临床实践的客观情况。


治疗

本书前六版一路走来,最受广大读者欢迎的革新之处在于,将与治疗有关的内容与相应的障碍放在一起,而不是和其他既有的变态心理学教科书一样单立一章。这种写作思路,顺应了心理社会疗法及药物疗法逐渐细分的大趋势,充分满足了老师和学生们的需求。在第七版中,我们延续了这种整合的传统并进一步完善。


法律与伦理问题

在最后一章中,我们整理了这本教材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呈现了许多与法律、伦理以及心理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病例个案。同时,我们也没有忘记向各位读者介绍这一领域内的历史变迁,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社会文化准则如何深深地影响了法律和伦理规范。


多样性

文化和性别因素也应当纳入心理病理学的全盘考虑之中。我们在本书中讲解了当前学术界对于心理障碍中的哪些维度具有文化特异性或普遍性,以及性别角色仍有待厘清的强大影响的主流看法。举例来说,我们探讨了抑郁中的性别比例失衡,惊恐障碍在各种亚洲文化环境中的不同表现,进食障碍背后多样化的伦理规条,各个地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特定方法,以及男孩和女孩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诊断率的显著差异,等等。随着这些命题逐渐成为研究中的标准课题,变态心理学的知识积累也在不断细化和深化。例如,为什么某些障碍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女性,而另一些障碍主要出现在男性身上呢?为什么这种性别比例的差异有时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会发生改变呢?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性别与文化因素在心理病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牢牢地把握住科学的脉络。


DSM-Ⅳ、DSM-Ⅳ-TR与DSM-5

关于DSM-5修订过程中涉及的政治与科学考虑,人们已经发表了许多意见,自然,我们也有我们的看法。心理学家们大多十分关切DSM-5即将呈现的“划界”方式或者说分类标准——无论好坏——及其背后的理由,因为在之前的各版DSM中,科学发现有时会让位于个人意见。但是,就DSM-Ⅳ和DSM-5而言,许多专业判断上的偏差都被远远抛在脑后,因为编写委员会执着于抓住研究数据展开无止尽的争论。(本书作者之一Barlow博士是编写委员会成员之一DSM-Ⅳ,并且担任了DSM-5编写委员会的顾问。)这些激烈的讨论中包括了整合的视角、对既有数据的再次分析以及来自前沿探索的新数据,而从中衍生的新信息,足以填满任何一本心理病理学专业期刊一整年的版面。从学术角度出发,这一过程虽然让人筋疲力尽,但却给人带来了许多启发。因此,本书中介绍了多项与命名有关的争论,以及最近的一些新进展。比方说,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分歧意见,我们还围绕DSM-5中新确立的诊断分类——经前躁郁障碍,以及最终未被纳入诊断标准的混合型焦虑抑郁,收集并更新了有关的研究数据和学术讨论。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确立诊断分类的机制,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数据信息和推理过程。除此以外,我们还探讨了在疾病分类学领域里分类法和维度法之间的长期斗争。我们介绍了编写委员会为适应研究结果而做出的妥协,例如为何没有在DSM-5中对人格障碍适用维度法,以及这样的提案如何在最后一分钟被否决,又怎样被纳入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章节——哪怕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此类障碍中运用维度法比分类法更恰当。


预防

当我们审慎地展望变态心理学领域的未来,预防也许是最值得为之奋斗的方向。尽管它长期以来都是该领域的众多目标之一,但此刻我们很可能已经站在了预防研究的转折点上。本书中涉及的各种心理障碍都会导致情绪痛苦如滚雪球一般持续累积,而全球的科学家正在致力于研发能够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方法与技术。我们在相应的章节里介绍了这些可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预防努力,包括针对进食障碍、自杀、健康问题等的预防措施,以与各位读者分享这些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喜悦,也激励研究者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致谢

创作这样一部作品是让人殚精竭虑,但又是令人无比兴奋的。如果没有众多杰出的同行的帮助,我们不可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他们阅读了本书的部分章节,写下了细致而犀利的评价,督促我们修正错漏之处,提供了更多我们所不熟悉的有关信息,甚至启发了我们对各种障碍分别采取更有效、更富于整合性的视角。




《精神疾患的罗盘:拨开迷雾,看见真实》 本书是一部深刻探索人类心智复杂性与脆弱性的著作,它以一种整合的、多维度的视角,力求带领读者穿越精神疾患的重重迷雾,抵达对真实理解的彼岸。我们并非直接聚焦于疾病的诊断列表或治疗方案,而是从更广阔的哲学、社会、文化及个体经验层面,审视何以“异常”如此广泛地渗透于人类存在的肌理之中。 一、“异常”的边界:一个流动的光谱 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异常”本身。在人类漫长历史的长河中,什么是被视为“正常”?什么又被贴上“异常”的标签?这些界限并非由永恒不变的真理所划定,而是随着时代、地域、文化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迁徙、演变。本书将追溯那些曾经被视为“疯狂”或“异类”的行为与思想,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解读,以及这些解读背后所反映的社会价值和恐惧。我们并非简单地解构,而是尝试理解,为什么在特定时空下,某些表现会被放大,被归类,甚至被边缘化。 我们将考察那些在统计学上极端但并非必然带来痛苦的特质,探讨它们与普遍人类经验的微妙联系。例如,极度的创造力、非凡的专注力,或是与众不同的感知方式,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可能被视为天赋,而在另一些情境中则可能被视为需要“矫正”的偏差。这引发了深刻的思考:我们所定义的“正常”是否过于狭隘,以至于压抑了人类潜能的多样性?我们是否无意中将那些不符合主流期望的个体,推向了“异常”的边缘? 本書將深入探討“異常”與“正常”之間,並非一條清晰的界線,而是一個連續的光譜。在這個光譜上,每個人類個體都可能在不同的維度上,展現出程度不一的“特異性”。我們將嘗試理解,那些被普遍認為是“精神疾患”的狀態,在多大程度上是人類適應不良的極端表現,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社會環境與個體互動產生的必然結果。 二、心智的万花筒:意识、情感与行为的交织 人类的心智,如同一个精妙绝伦的万花筒,其色彩、图案的组合变幻无穷,既有令人惊叹的美丽,也可能在某些时刻扭曲变形,呈现出令人不安的面貌。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这个复杂而迷人的内在世界,探究意识、情感、认知和行为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 我们并非将它们孤立地看待,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当意识的清晰度、情感的稳定性、认知的准确性或行为的可控性出现显著偏离时,我们便开始触及“异常”的领域。本书将深入剖析意识的层面,从清醒到模糊,从专注到涣散,探讨各种意识状态的变迁如何影响个体的感知和判断。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驱动力,也是精神疾患中最常受到影响的维度之一。我们将考察各种情感的谱系,从喜悦、悲伤到恐惧、愤怒,以及那些更为复杂、难以名状的情绪。我们会探讨情感的产生机制,情感的调节方式,以及当情感体验变得失控、极端或异常时,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认知,即我们思考、记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样是心智运作的核心。本书将审视认知过程中的潜在陷阱,例如思维扭曲、记忆偏差、注意力缺陷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某些精神困扰的根源。我们将探讨理性思维与非理性信念之间的界限,以及“现实检验”能力受损时,个体如何构建出一个与客观世界相悖的内在现实。 而行为,作为外在表现,往往是内心挣扎的窗口。我们将观察各种行为模式,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到那些极具破坏性的冲动。我们会试图理解,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情绪或认知模式,以及当行为脱离了社会规范或个体意愿时,所产生的后果。 本書的重點,在於揭示這些看似獨立的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例如,長期的負面情緒可能會扭曲個體的認知,進而引發失控的行為;而認知偏差則可能加劇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我們將看到,心智的健康,在於這些元素的和諧統一,在於它們能夠靈活地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 三、社会的回声:环境、文化与个体命运的交响 人类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我们是社会肌体的一部分,我们的心智也深刻地烙印着时代、文化和环境的印记。本书将突出强调,精神疾患的发生与发展,绝非仅仅是生物学或心理学层面的个体问题,而是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人际关系网络密不可分。 我们将考察社会经济地位、贫困、歧视、家庭结构、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如何成为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例如,长期的压力、匮乏感、剥夺感,以及在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中承受的歧视和偏见,都可能成为精神痛苦的催化剂。 文化,作为一套共享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深刻地塑造着我们对“正常”与“异常”的理解。在不同的文化中,某些行为或情感可能被容忍,甚至被赞美,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禁忌或病态。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文化规范如何影响个体对自身困扰的认知和表达,以及文化背景如何影响精神疾患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治疗方法的接受度。 人际关系,特别是早期亲子关系和家庭动态,对个体的心智发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我们将探讨依恋模式、创伤经历、家庭沟通方式等,如何为个体的心灵打下烙印,从而影响其成年后的情感调节能力、应对压力的韧性以及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能力。 此外,社会变迁、科技进步、信息爆炸等时代特征,也在不断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体验。例如,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过载的压力、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都可能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新的影响。本书将尝试理解,在这些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如何维护其心智的健康,以及社会又应如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本書的觀點是,心智的健康,是在個體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間,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對話與協調過程。那些被視為“精神疾患”的現象,往往是在這個複雜的對話中,出現了深刻的斷裂或失衡。理解這種斷裂與失衡,需要我們跳出個體的心靈囚籠,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社會舞台。 四、寻求整合:走向理解而非标签 本书的核心诉求,是倡导一种整合的视角,去理解而非简单地标记。我们反对将复杂的个体经验简化为冰冷的诊断代码,而致力于揭示隐藏在“异常”标签背后的丰富而深刻的个体故事。 我们承认,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临床的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我们更强调,任何对人类心智的探索,都不能脱离对人性尊严的尊重,对个体独特性的珍视,以及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详尽的“治疗手册”,而是旨在提供一种“理解的框架”。它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去审视那些与我们自身不同的心智体验。它希望能够启发对“何以为人”的更深刻的思考,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更同情的理解。 最终,这本书的目的是,拨开精神疾患的重重迷雾,让人们看到被困扰的真实个体,看到他们内在的挣扎、痛苦和对理解的渴望。它是一次关于人类心智韧性与脆弱性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如何在复杂世界中寻求内心宁静与和谐的探索。我们相信,唯有通过整合的理解,才能真正触及人类心灵深处,看见真实,并找到前行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是同类教材中少有的。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理论和诊断标准,更重要的是,它在探讨这些内容时,总是能提供一个非常宏大的、跨学科的视角。比如在讨论某一特定精神障碍的病因时,它不会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或心理动力学的单一解释框架,而是会详细阐述社会文化因素、发展历程以及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这种复杂状态。这种“整合之道”的理念贯穿始终,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述前沿研究时的严谨性,每一项论断几乎都有坚实的实证基础作为支撑,这对于我们未来进行研究或者临床实践都是至关重要的指导。它真的让我体会到了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复杂美感和不断演进的特性。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呈现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许多心理学教材的案例往往过于理想化或者过于极端,难以让人产生共鸣或从中学习到实际操作的精髓。然而,在这本书里,作者们似乎非常注重案例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我翻阅了其中关于焦虑症和进食障碍的部分,里面的描述非常细致入微,从个体的主观感受、家庭背景、到临床干预的步骤,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虚拟但又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有效地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落地”了。每当我对某个概念感到困惑时,回过头看看相关的案例分析,往往能立刻茅塞顿开。这种叙事性的学习方式,远比枯燥的定义背诵要有效得多,它教会我如何带着同理心去理解和分析复杂的个体困境,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个标签或一组症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打开包裹时,那种厚实而有质感的封面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通常很多教科书为了追求便携性或者成本控制,封面都会做得比较单薄,但《万千心理》系列在这一点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字体排版的疏密有致,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风格。翻开内页后,纸张的质量也令人满意,不是那种容易反光的亮面纸,而是带有细微纹理的哑光纸,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而且,这本书的开本大小设计得恰到好处,虽然内容量很大,但拿在手里感觉重量分布比较均匀,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注意到很多关键概念和术语在排版上都做了加粗和高亮处理,配合着清晰的章节标题和丰富的图表插图,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社在专业书籍制作上的匠心,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

评分

从实操角度来看,这本书对于未来想要进入临床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它不仅提供了“是什么”的知识,更深入探讨了“该怎么办”的路径。尤其是在谈到跨文化适应性和特殊人群的干预策略时,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我注意到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文化敏感性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强调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和族裔群体在症状表达和治疗依从性上的差异。这对于我们身处全球化背景下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它警示我们,心理健康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未来工作中的伦理挑战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了更成熟的认识和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

我对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清晰度给予高度评价。在心理学领域,理解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但很多作者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过度专业化到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平衡做得非常好。它在介绍各种评估工具和研究范式时,不是简单地给出公式或流程图,而是会用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来解释“为什么需要这种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哪里”。例如,它讲解诊断标准的演变时,清晰地梳理了DSM(诊断与统计手册)每一次修订背后的科学争论和临床考量,这让我明白诊断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审视和修正的过程,充满了科学的张力和人文的关怀。这种对方法论的深度挖掘,培养了我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让我学会了不轻信任何单一的结论,而是去探究其产生的科学背景。

评分

非常棒非常愉快的购物体验书很好

评分

治疗自己心理疾病希望有效

评分

绝对值得一读。

评分

东西不错,快递很无敌,以后会经常购买的

评分

物品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

绝对值得一读。

评分

绝对值得一读。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东西不错,快递很无敌,以后会经常购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