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南京大屠杀:1937》是一部史书式的报告文学,这是我们民族苦难的一个缩影,它记述了五十年前人类历史上一场举世震惊的大悲剧——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1937》全面、真实、深刻而形象地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始末,作者用大量生动的事实,揭露了侵华日军的血腥罪行,揭示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种种原由。
作者简介
姚辉云,祖籍萍乡,出生于九江。曾在《人民日报》、《散文》、《词刊》、《文学报》、《诗歌报》、《星火》、《百花洲》、香港《文汇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众多作品,出版歌词集《大海和白云》、《匡庐恋歌》、诗集《匡庐情思》、散文诗集《庐山风景线》、长篇纪实文学《全陵血泪》、《世纪大审判》等多部作品。
目录
第一章 临危受命
一、睡狮怒吼
二、侵略者的新阴谋
三、唐生智临危受命
四、松井石根进逼南京
五、卫戍司令的决心
六、临行训示
七、蒋介石告别金陵
第二章 沥血金陵
一、兵临城下
二、大战前夕
三、破碎的劝降梦想
四、血战雨花台
五、光华门惨烈争夺战
六、自戕殉国的热血将军
第三章 仓促撤退
一、仓促下达的撤退命令
二、唐生智南京脱险
三、混乱中的将军们
四、冒死突围的粤军将领
五、珞珈山军事会议
第四章 浩劫降临
一、中华门陷落
二、黑色的
三、血溅荷花巷
四、内桥湾悲歌
五、少女之死
六、花样百出的杀戮
七、劫掠与焚烧
第五章 杀人比赛
一、恶魔队长田中军吉
二、杀人比赛狂
三、漏网屠夫录
四、奸杀妇女大比赛
五、没有出笼的杀人比赛报导
第六章 血河尸山
一、血腥屠杀的序幕
二、汉中门外大屠杀
三、血河尸山草鞋峡
四、血雨腥风遍金陵
五、不会泯灭的罪证
第七章 群魔乱舞
一、炫耀武威的入城式
二、魔鬼司令中岛今朝吾
三、新的屠杀阴谋
四、汉奸群丑图
五、良民登记劫难
第八章 惨绝人寰
一、烈女血仇录
二、恐怖的火球
三、林中大残杀
四、残忍锥杀图
五、活埋与火烧
六、日军自供状
第九章 地狱逃生
一、郭岐《陷都血泪录》
二、金诵盘沦京历险
三、纽先铭佛门藏身
四、李克痕地狱逃生
五、逃离魔窟的军人们
第十章 国际友人
一、黑圈红十字旗帜飘起
二、魔爪伸进安全区
三、拉贝的愤怒
四、华小姐魏特琳
五、患难与共的国际友人
六、感谢与怀念
第十一章 恶魔归案
一、选定被告的风波
二、以死相搏的中国法官们
三、逮捕谷寿夫
四、挫败营救战犯的阴谋
五、杀人恶魔押回南京
第十二章 屠夫末日
一、走向绞架的松井石根
二、一审谷寿夫
三、再审谷寿夫
四、杀人恶魔的可耻下场
五、众凶寥落
尾声 白骨上立起纪念碑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显示部分信息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临危受命(1) 一睡狮怒吼
历史的年轮载着古老的中国,蹒跚颠簸着进入了20世纪。新的世纪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虽然也有微弱的晨曦和曙光,但更多的依然是痛�ず驮帜选�
腐朽昏聩的满清统治者,搂着封建专制的破盆烂钵当做珍宝,硬把祖宗的疮痍捧为奇葩。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使得历史悠久的中国文明迟滞落后,地大物博却民穷国弱。
而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抓住明治维新的机遇迅速崛起壮大,国富民强而穷兵黩武,国力膨胀而野蛮疯狂,这就注定要给世界特别是邻近的国家带来祸害和灾难。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兵不血刃,一举占领了我国的东北。此时的中国虽已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但外有强权觊觎,内有干戈纷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况并无改变。
1937年,得寸进尺早已把魔爪伸进中国华北各省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又在北平寻衅挑起事端。这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宛平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卢沟桥是中国古代一座著名的桥梁,始建于公元1189年,桥长266.5米,桥拱共11孔,桥上雕刻着485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头狮子。每当破晓之时,波光与曙色交相辉映,石狮浴皎月意趣横生,“卢沟晓月”成为当时燕京著名的风景。然而,侵略者的魔爪伸向这里,枪炮声驱走了大自然的宁静,血腥取代了皎月下的美景。这天夜晚11时,日军以演习时有一名?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当即向宛平县及卢沟桥进行炮击,发动进攻。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吉星文团长、金振中营长率部奋起反击。一场中华民族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神圣战争,在血火交织中拉开了序幕。
卢沟桥事变爆发,举国震惊,群情激奋。日本法西斯恶魔企图“九一八”事变故伎重演,进而吞并整个中国的狼子野心暴露无遗。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宁为抗日死,不做亡国奴!”抗日救亡的呼声响遍华夏大地。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疾呼:“平津危急!华?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提出口号:“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同日,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林彪、徐向前、叶剑英等代表全体红军指战员,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本着御侮抗战之旨,实行全国总动员”。“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为授命抗日先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此时蒋介石正在江西庐山,邀请各界知名人士举行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7月17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的形势下,蒋介石终于发表了对日关系态度比较强硬的讲话:
“我们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这篇著名的庐山讲话,7月19日以《最后关头》为题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的这一严正声明,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国民党内部的各个派系,也纷纷发出通电,表示愿意在委员长领导下,团结御侮,一致对外,抗日民族团结统一战线迅速形成。
东方的睡狮终于醒了,发出了愤怒的吼声。为了祖国的尊严,民族的生存,亿万中华儿?团结奋起,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着人类社会正义与邪恶抗争的又一部浩然鸿篇。
二、侵略者的新阴谋
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日本法西斯分子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认为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当抓住这一契机,彻底实现征服中国之宏图大业。日本内阁随之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实行全国总动员,迅速向中国增派兵力,发动全面战争。为了实现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日本军方又策划在上海挑起事端,以便尽快占领上海、南京,使中国“军队及国民丧失战斗意志”,迫使中国政府尽快屈膝投降。
驻上海的侵华?军,此时更是有恃无恐,咄咄逼人。不仅在其占领的各通衢要道哨所增加兵力,各要点构筑工事,各屋顶架设高炮、机枪,甚至在市区中心布设炮位,封锁长江出海口。法西斯侵略者把中国的领土,当做了他们的神户、京都。挑衅事端层出不断,剑拔弩张,形势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8月9日,驻上海日军中尉大山勇夫带领一名士兵,驾着摩托车气势汹汹地闯进虹桥军用机场。这里是军事重地,普通的中国百姓也不能随便进入,何况是日本的军人。中国哨兵当即上前进行劝阻,骄横的日军竟拔出手枪,将中国哨兵打死。其结果当然是招来了中国军人加倍的回报,入?者双双倒毙在他们所践踏的土地上。
日夜渴望发生事端的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分子,终于等来了天赐良机。驻上海日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立即下令在本土佐世保待命的机动部队,迅速驰往上海增援。日本大本营参谋本部8月12日更是作出紧急决定向上海增兵,以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为基干组成上海派遣军。
第一章 临危受命(2)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迫,兹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蒋介石下令,将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九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八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中国军队立即主动出击,攻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同时命令空军出动,攻击驻上海之日军舰队。
中国当年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顷刻枪炮轰鸣,血火纷飞,战斗在海、陆、空同时进行。一扇扇窗口喷发出愤怒的火焰,一条条街巷呼啸着仇恨的枪弹,一寸寸土地喷洒着赤诚的热血,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团结奋起,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着祖国的人格和民族的尊严。
头脑发烧、野心膨胀的日军首脑们,以为凭着几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满脑子大东亚圣战光环的皇兵,就可以轻易拿下上海。然而上海会战初期,日军却频频失利,节节败退,以至不得不数易主帅,一再增兵。11月5日,日军第三次增援部队在杭州湾金山卫一带登陆成功,投入上海作战兵力已达30万人,且对中国守军形成包围态势。中国最高统率部遂下令守卫上海部队70个师约70余万人全线撤退。11月12日,历经三个月血战之后,上海沦陷。
耀武扬威,得意非凡的日军法西斯侵略者,迫不及待地又把他们的魔爪伸向下一个目标—南京。
三、唐生智临危受命
1937年11月18日,南京,蒋介石中山门外四方城?园官邸。
自从“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以后,为了躲避日机的轰炸,蒋介石就搬到这里来办公了。说是官邸,实际上只有两间小平房,一间卧室,一间办公用房。
这天,蒋介石要在这里召开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讨论南京的防守问题。上海中国守军全面撤退以后,日军乘胜跟踪追击,南京的防守问题便被迅速地提到议事日程上,为此,蒋介石已连续两次召开军事会议进行讨论。
前几天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参加的有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刘斐等人。会上,蒋介石用缓慢而有力的语调说:“日本人说三个月灭亡中国,现在光上海就打了?个月。上海的这个仗还是打得不错的嘛,让外国人都看到了,中国军队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弱不禁打。现在—”他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下去:“日本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南京,南京的仗怎么打,请各位发表意见。”
说完,蒋介石环视一下与会的将领,众将领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在揣摩委员长的心理。过了一会,军令部作战厅长刘斐首先打破了沉寂,他说:“上海会战以后,敌人以优势的海、陆、空军兵力和重型装备,沿长江和沪宁、京杭线迅速推进,军事上占有很大优势。南京地处长江弯曲部内,敌人可由长江封锁和炮击南京,也可以从芜湖截断我?退路,然后以海、陆、空协同攻击,南京将处在立体包围之中,守是守不住的。”说到这里,刘斐有意停住了,看看大家没有反应,便继续说下去:“不过,南京是我国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也不可以;依我看,只要象征性地防守一下,作适当抵抗之后就主动撤离,用上12个团,顶多18个团兵力就行了。”
刘斐说完,蒋介石面对其他将领说:“你们的意见呢?”
大本营参谋长白崇禧首先表示赞同刘斐的意见,接着,何应钦、徐永昌也相继发言,认为刘斐的意见有道理。何应钦还具体补充说:“淞沪会战以后,我军伤亡很大,许多部?需要休整、补充,此时不宜再进行大规模会战。”
蒋介石听了众将领的意见,略加沉思后说:“为章(刘斐字)的看法很对,不过,南京是我国首部,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总理陵墓所在,守还是要守一下的,至于如何守法,大家再考虑考虑。”
第一次军事会议,就在蒋介石模棱两可的讲话中结束了。过了两天,又召开了第二次军事会议,参加的人还有唐生智、谷正伦、王浚等人。
蒋介石作了例行讲话以后,刘斐再次陈述了他关于象征性地防守南京的意见,并且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然后补充说:“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是守不住的。基?我军在当前的实际情况,应避免在抗战初期与强敌进行决战,更不应该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争胜负。而要从全盘战略着眼,同日寇展开全面而持久的战争,进一步实行全国总动员,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来争取时间,当在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对敌进行有力的打击。我军实行全面而持久的战争,拖到日寇对占领我国的每个县都要付出一个连,甚至一个营的兵力来防守战地,即使日寇在战术上有些胜利,但在整个战争上他就非垮台不可。”
刘斐的分析本来是很中肯的,但是他刚讲完,唐生智却激动地站了起来:“南京是我国的首都,为国际人士观瞻所系,?是孙总理陵墓所在之地,如果轻易放弃南京,我们将何以对全国父老?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说到这里,由于身体不佳,他歇一口气,蒋介石乘机插话说:“孟潇(唐生智字),坐下来,有话慢慢讲。”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南京大屠杀》第一章 临危受命
历史的年轮载着古老的中国,蹒跚颠簸着进入了20世纪。新的世纪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虽然也有微弱的晨曦和曙光,但更多的依然是痛苦和灾难。腐朽昏聩的满清统治者,搂着封建专制的破盆烂钵当做珍宝,硬把祖宗的疮痍捧为奇葩。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使得历史悠久的中国文明迟滞落后,地大物博却民穷国弱。
秦风汉月:金陵城垣的兴衰与人文气象 一卷跨越千年的历史画卷,一部浸润着吴楚风韵的城市百科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以一个宏大而细腻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自上古至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脉络、地理变迁、文化基因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载的独特人文精神。全书以“城”为核心载体,辅以“人”的活动与“风”的流变,力求展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生命力的金陵。 第一部分:地理之基与史前之韵 江流之畔的选址哲学 本书首先追溯了南京选址的地理必然性。长江之畔的钟山龙盘、后湖盘踞,天然构筑了易守难攻的军事屏障与沃野千里、水系丰沛的生存环境。我们将考察古代先民如何理解并利用这种“风水宝地”,从句吴到三国鼎立,不同政权如何因地制宜地构建早期城池——从土城夯筑到砖石结构的演进。 六朝烟云:宫苑与士族的交融 重点剖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建康)作为偏安政权都城的特殊命运。这一时期,北方士族南渡,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与江南本土文化激烈碰撞,催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魏晋风度”。书中细致描绘了建康城内的宫苑布局,如太极宫、神武门,以及园林艺术的萌芽。我们将探讨士大夫阶层在乱世中如何寄情山水,以文学和艺术保持精神的独立性,如永明体的格律之美,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以及玄学在金陵的流传,塑造了这座城市特有的清逸与哀婉气质。 第二部分:帝王州:气象万千的都城建设 隋唐的过渡与宋代的隐忍 隋朝统一后,南京的地位一度被削弱,本书将分析扬州、洛阳的崛起对金陵格局的冲击,以及南唐(五代十国之一)如何试图重振六朝荣光。南唐的君主们对文化艺术的狂热,使得金陵在分裂的乱世中保留了一丝艺术的火种。 随后,进入宋代,作为陪都(江宁府)的南京,其城市规划体现了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倾向。我们将对比宋代南京的防御体系与中央朝廷的战略考量,以及商业经济在长江下游的逐步繁荣如何影响了城内市民的生活方式。 明初的重塑:气势恢宏的国之都城 明朝建立,朱元璋选择定都于此,对南京的城市规划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彻底的重塑。本书将用大量的篇幅,基于考古发现和明代文献,详尽描述这座“帝王之都”的宏伟蓝图: 1. 城墙的奇迹: 考察世界上最宏伟的古代城垣之一——明代南京城墙,分析其砖石选材、工匠组织、防御体系的设计思想(如瓮城、墩台的设置),以及它在当时的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2. 中轴线的确立: 从皇城、宫城到城北的明孝陵,构建出严格的礼制轴线,体现了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威。 3. 里坊制的瓦解与市民坊的兴起: 明代南京的坊市制度逐步向更开放的商业街区过渡,详细记录了朝天宫、夫子庙周边的商业区如何成为市民活动的中心。 第三部分:晚清的转型与近代的阵痛 太平天国的建都与城市破坏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定都于此,将南京更名为“天京”。本书将分析太平天国如何尝试在旧的都城基础上,建立一个截然不同的政治和宗教体系。天京的建筑风格、对传统宗教场所的处理,以及他们推行的社会经济政策,如何深刻地改变了这座古城的肌理。太平天国运动对金陵古建筑群造成的损失,是探寻城市历史中难以磨灭的创伤。 新政与开埠:迈向现代的十字路口 晚清政府收复天京后,南京作为重要的地方行政中心,开始进行有限的现代化尝试。我们将关注洋务运动在南京的实践,如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铁路的铺设,以及传统教育体系向新式学堂的艰难过渡。 民国肇建:融合中西的“模范首都”构想 辛亥革命后,南京被选为中华民国的首都。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试图将南京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模范首都”的努力: 1. 城市规划的新理念: 借鉴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引入功能分区、绿化带和公共设施的概念。考察当时的规划者如何试图平衡历史遗迹保护与城市扩张的需求。 2. 行政机构与标志性建筑: 详细介绍国民政府大礼堂、总统府(原两江总督署)、中山陵等标志性建筑的风格(如中西合璧的“庑殿顶+西式柱廊”),分析它们在视觉上如何构建“新中国”的形象。 3. 教育与学术的繁荣: 探讨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兴盛,它们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起到的核心作用。 结语:江海之汇,文脉绵长 本书最后总结了南京作为“六朝金粉、百年沧桑”的城市精神。它历经兴衰,却总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优势,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重新焕发生机。它是一座包容了儒释道、融合了南北文化、见证了中国近代重大转折的城市,其城垣与江水,仍在诉说着无尽的往昔。 本书特色: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历史学、考古学、城市规划学与建筑史的最新成果。 详尽的地图与图表: 穿插历代南京城的城垣复原图、城市功能分区图示,便于读者理解城市空间布局的变迁。 聚焦人文景观: 对秦淮河风貌、园林艺术、文人雅集等文化现象进行深度挖掘,而非仅仅关注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