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帕特裏剋·德韋弗,文,讓-,弗朗索瓦·布翁剋裏斯蒂亞尼 繪,秦淑娟,張琦 譯
圖書標籤:
  • 地球科學
  • 自然曆史
  • 環境科學
  • 地質學
  • 地球演化
  • 科普讀物
  • 自然風光
  • 行星科學
  • 地理學
  • 科學普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2405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543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416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200個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呈現46億年漫長的地球史!

★法國國傢自然曆史博物館、法國地質學會、法國國傢地質遺産、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專傢撰寫

★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傢地理學會、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提供素材

★200餘幅史前遺跡、生物、地貌高清還原圖

★世界豐富、罕見動植物和礦物標本

★在這個地球環境屢遭破壞,PM2.5爆棚的時代,這是一本讓我們迴味地球之美,期待美好未來的讀物。

★四色大開本精美彩印,適閤收藏!

★地球曆史的200個重要時間段一目瞭然,每個時間段都對應著清晰的標題與副標題,書中文字簡練,內容有據可查,圖片精美,讓人身臨其境。

海報:


內容簡介

《地球之美》由法國地質學會主席帕特裏剋·德韋弗撰寫,記錄瞭200個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呈現46億年漫長的地球史,堪稱“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全四色彩印的200餘幅史前遺跡、生物、地貌高清還原圖,由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傢地理學會和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提供。

這是一本關於地球的百科全書。翻開這本書,如同乘上時光穿梭機,親身經曆這顆美麗星球令人驚嘆的階段。

炙熱的岩漿地球,如何冷卻成巨大的雪球,又是何時變身美麗的藍色?氧氣曾經是一種毒氣?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種人類?巴黎是用貨幣蟲的骨骼建造的?莫奈鍾愛的象鼻海岸事實上是一團巨大的動物糞便?3570萬年前的一次隕石墜落,在今日的俄羅斯形成瞭巨大的鑽石坑?垃圾將匯聚成第七大陸?

地球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地方,你真的瞭解她嗎?

作者簡介

帕特裏剋·德韋弗著

法國國傢自然曆史博物館教授,曾任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CNRS)研究員和法國地質學會主席,指導編寫瞭許多麵嚮研究人員、學生以及大眾的叢書,主要研究興趣是生物圈與岩石圈之間的關係,已撰寫12部著作。此外,他還是法國國傢地質遺産清單負責人、國際地質科學聯閤會地質遺産工作組組長,擔任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地質公園專傢。


讓-弗朗索瓦·布翁剋裏斯蒂亞尼繪

勃艮第大學講師、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CNRS)生物地球科學研究室冰川環境沉積學與氣候變化研究專傢。他從事的研究工作使他能夠到世界各地考察。他參與過多部紀錄片的拍攝,也長期應媒體之邀分享個人經驗、撰寫報道,主持一檔廣播節目,熱愛攝影和科普。

精彩書評

“地球曆史的200個重要時間段一目瞭然,每個時間段都對應著清晰的標題與副標題,文字簡練,內容有據可查,圖片精美,讓人身臨其境。”

——法國國傢自然曆史博物館


人類應該從各個方麵的渠道接受更多的知識,這個係列叢書就是其中之一,即便你看過許多相關的科普紀錄片,也不會減少你看這本書的趣味。

——《人類》


文字簡短好讀,每一章都配有優美的圖片。

——《探索》

目錄

冥古宙(45.7億年前-40億年前)

地球,太陽係的一顆行星(45.7億年前)

月球就這樣形成瞭(45.1億年前)

地幔下的地核(44.5億年前)

磁性的保護盾(44.4億年前)

地球,藍色的星球(44億年前)

岩石再未有過的模樣(40.3億年前)

太古宙(40億年前-25億年前)

後期重轟炸期(40億年前)

水,至關重要的液體(38億年前)

生命最初的痕跡(38億年前)

巴伯頓的重要綫索(36億年前)

黯淡太陽悖論(35億年前)

細菌毯(35億年前)

氧氣有毒!(35億年前)

元古宙(25億年前-5.4億年前)

生命造就的礦物(25億年前)

地質構造的轉摺點(25億年前)

大氣的變化(24億年前)

雪球地球(24億年前)

海洋中的鐵礦(24億年前)

最早的多細胞生物?(21億年前)

細胞擁有瞭一個核(21億年前)

綫粒體在細胞中安傢(20億年前)

天然核反應堆(19.5億年前)

真核細胞馴服瞭光(15億年前)

繁殖新模式(15億年前)

羅迪尼亞超大陸(11億年前)

保暖的蓋子(8.5億年前)

迴歸寒冷(7.5億年前)

輕質的冰拯救瞭生命(7億年前)

冷與熱(6.5億年前)

臭氧層(6億年前)

馬特洪峰的峰頂來自非洲(6億年前)

埃迪卡拉,第一個知名生物群(5.85億年前)

不是海藻、不是細菌、也不是胚胎(5.7億年前)

顯生宙(5.41億年前至今)

古生代(5.41-2.52億年前)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5.41億年前)

保護性骨骼(5.41億年前)

緊鄰蘇格蘭的阿登地區(5.3億年前)

澄江生物群(5.2億年前)

金(5.15億年前)

伯吉斯,緻命的泥流(5.05億年前)

大地上的植物(4.8億年前)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4.45億年前)

從光閤作用到化石燃料(4.4億年前)

植物的新種類(4.2億年前)

岩石決定植物(4.06億年前)

水外足跡(4億年前)

老紅砂岩大陸(4億年前)

種子發育(3.9億年前)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3.72億年前)

水下撒哈拉(3.7億年前)

水中的動物(3.65億年)

石炭紀的加拉帕戈斯群島(3.2億年前)

羊膜防止乾燥(3.1億年前)

我們燃燒的煤(3.15億年前)

鈣鈾雲母(2.95億年前)

新紅砂岩(2.6億年前)

中國的超級火山(2.58億年前)

中生代(2.52億-6600萬年前)

第三次暨最大的生命大滅絕(2.52億年前)

大陸分離(2.5億年前)

菊石占據海洋(2.5億年前)

飽含水分的岩石(2.35億年前)

恐龍的時代(2.3億年前)

歐洲的一道鹽層(2.3億年前)

地球的天文周期(2.25億年前)

亞利桑那的石化森林(2.18億年前)

水的侵蝕(2.1億年前)

危險從天而降(2億年前)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2億年前)

納瓦霍砂岩(1.9億年前)

“小”危機(1.82億年前)

季風猛烈的時代(1.8億年前)

馬達加斯加鯨基(1.7億年前)

來自地球深處的熱水(1.65億年前)

從海底到高山(1.6億年前)

消耗能量的骨骼(1.6億年前)

玉(1.58億年前)

恐龍飛起來(1.55億年前)

索侯芬石灰岩(1.5億年前)

多種多樣的藻類(1.46億年前)

南大西洋的擴張(1.3億年前)

終於到瞭開花的時候(1.3億年前)

被睏住的恐龍群(1.25億年前)

大西洋的鹽與石油(1.25億年前)

阿薩巴斯卡的油砂(1.2億年前)

赭石(1.1億年前)

鑽石(1億年前)

動物糞便組成的懸崖(8500萬年前)

生物磷酸鹽(7000萬年前)

新生代(第三紀與第四紀)

大規模火山爆發對世界的影響(6600萬年前)

隕星墜落對世界的影響(6600萬年前)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6600萬年前)

印度的漂移(6500萬年前)

祖母綠(6500萬年前)

最熱的時候(5600萬年前)

琥珀(5600萬年前)

獨一無二的資料庫(5200萬年前)

巨人之路(5000萬年前)

有毒的湖(4700萬年前)

熱帶氣候下的巴黎(4500萬年前)

魔鬼峰(4050萬年前)

山的沉浮(4000萬年前)

東非大裂榖的形成(4000萬年前)

沙漠中的鯨魚(3800萬年前)

鑽石坑(3570萬年前)

亞洲大陸闆塊的颱球遊戲(3500萬年前)

南極被冰封(3400萬年前)

喜馬拉雅山拔地而起(2500萬年前)

一座島的誕生:冰島(2400萬年前)

黃石公園,最大的活火山(1700萬年前)

化石鍾(1000萬年前)

圖邁(700萬年前)

圖根原人(600萬年前)

地中海乾涸(600萬年前)

露西(320萬年前)

墨西哥灣暖流(300萬年前)

第四紀(260萬年前)

南北美洲的連接處(250萬年前)

人屬(240萬年前)

火的使用(100萬年前)

死海(100萬年前)

尼安德特人(公元前25萬年)

智人(公元前20萬年)

埋葬死者的人(公元前10萬年)

流星隕石坑(公元前5萬年)

藝術大爆炸(公元前3.5萬年)

當英吉利海峽還是條河(公元前2.5萬年)

黃土,風神之子(公元前2.5萬年)

農業發展(公元前1萬年)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形成(公元前7000年)

綠色撒哈拉(公元前6000年)

書寫的開始(公元前3500年)

聖托裏尼的火山噴發(公元前1600年)

地球是圓的(公元前500年)

埃拉托色尼測量地球周長(公元前240年)

棉花堡的天然水池(公元前100年)

時間起源的難題(0=1)

維蘇威火山噴發(79年)

剋裏斯托弗·哥倫布在美洲(1492年)

列奧納多·達·芬奇與化石的本質(1508年)

麥哲倫的環球大航行(1519年)

小冰期(1565年)

碧玉(1588年)

開普勒時代(1609年)

伽利略的天文望遠鏡(1610年)

烏爾捨與年輕的地球(1654年)

解讀陸相地層(1669年)

牛頓與萬有引力(1687年)

丈量地球(1740年)

第一張地質圖(1746年)

布豐與古老的地球(1749年)

林奈的雙名命名法(1758年)

布乾維爾的環球之行(1766年)

拉基裂隙(1783年)

人類世(1784年)

馮·洪堡與邦普朗的旅途(1799年)

礦物學原理(1801年)

居維葉重構過去的動物世界(1812年)

礦物結晶的原理(1817年)

尤利亞,一個變化莫測的島嶼(1831年)

查爾斯·達爾文的旅行(1831年)

地層的劃分(1842年)

傅科擺(1851年)

史奈德·佩萊格裏尼,大陸漂移說的先驅(1858年)

石油工業的誕生(1859年)

物種全球化(1869年)

大自然不是取之不竭的(1890年)

沒有派上用場的驅動力(1895年)

放射性的發現(1896年)

培雷火山的噴發(1902年)

大陸漂移說(1912年)

浮遊生物季節性爆發(1923年)

宇宙的曆史(1927年)

人類徵服瞭一種新能源(1942年)

瞭解過去的天氣(1965年)

燃燒的地獄之門(1971年)

從太空看地球(1972年)

天然氣存儲(1975年)

黑煙囪(1977年)

未知之地(1978年)

浮遊生物與氣候(1985年)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創辦(1988年)

國際公約關注生物多樣性(1992年)

有限的資源(1992年)

GPS(1995年)

第七大陸?(1997年)

城市人口(2007年)

自然風險(2011年)

稀土(2011年)

水資源(2014年)

100億人口(2040年)

新冰期(50000年以後)

地中海成為一道山脈(5000萬年以後)

太陽變成紅巨星(50億年以後)

精彩書摘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6600萬年前)

在白堊紀末期,環境發生瞭巨大變化,因而,生物世界在地質史上也齣現瞭斷篇。大型的爬行動物遭遇滅絕,其中包括某些恐龍。毋庸置疑,白堊紀-第三紀生物大滅絕是大眾最為熟知的事件,它通常和隕石墜落地球、可怕的恐龍滅絕聯係在一起。光這兩點就足以滿足人們的想象。這也許並不是偶然,光是解釋恐龍的滅絕,目前就已提齣120多種假設。其中很大一部分純粹是虛構想象齣來的。比如,有人認為恐龍體型變得太大,産卵時把恐龍蛋給碎瞭。有的則持完全相反的看法,隨著恐龍體型變大,恐龍蛋的蛋殼也隨之變厚,以至於小恐龍無法破殼而齣。還有人說,帶花植物強勢擴張,有的花中含有生物堿,這對精神會産生影響。

然而,說到這次大滅絕,也稱作KT滅絕事件,雖然它是最有名的,但並不是生物滅絕量最大的一次。單從海洋或陸地生物的科的滅絕比例來看,這一次是五次大滅絕中滅絕比例最低的一次。在海洋中,76%的物種(15%的科)遭遇滅絕,在恐龍生活的陸地上,僅有6%的科消失:並沒有齣現物種總體大規模的減少,最多隻能算是某種程度上的發展停滯。無論如何,6600萬年前的一場重大事件還是重創瞭生物的多樣性。

生命的這場浩劫導緻瞭地質史上的斷篇:中生代到第三紀的過渡期。菊石、海洋或陸地大型爬行動物,還有其他的動物群都滅絕瞭。普遍認同上述動物的滅絕為其他的小型哺乳動物騰齣瞭空間,使它們得以繁殖、更加多樣、體型增大。這中間有許多動物開始直立起來,再後來(在地質史上來說是最近瞭),一小部分動物開始使用工具、繪畫、著書……這是爬行動物與菊石的世界,從這個世界過渡到現代的世界,也就是哺乳動物、魚類的世界,或者以一種人類中心論的觀點來說,是人類的世界,在地質史上看來,這個過渡既突然又迅速,甚至可以稱作災難性的變化。

印度的漂移(6500萬年前)

在1億多年的時間裏,印度大陸漸漸與非洲海岸分離。隨後,它改變方嚮,突然加速,直到與亞洲相撞。

三疊紀(2.52-2.01億年前)時,泛古陸分裂成兩部分。北邊的這一塊是勞亞古大陸,從聖勞倫斯河到亞洲;南邊的這一塊是岡瓦納大陸(得名於印度北部的岡瓦納)。岡瓦納大陸包括今南美、非洲、印度、南極洲、澳大利亞。1.8億年前,南非、南極洲與印度之間有一處大規模巨大火山爆發。這標誌著大陸的再一次分離,印度和南非中間隔瞭一個斷陷榖。1.6億年前,在侏羅紀中期,印度與南非被海峽隔離。印度繼續平靜地朝東南方移動。1億年前,在白堊紀中期,變為朝北移動。約6500萬年前,在穿越特提斯洋的過程中,印度大陸途徑這一火山上方的熱點。從此,移動的速度變得更快。以每年7-20厘米的速度朝著北方,朝著亞洲移動,這時的速度是平均移動值的3-10倍!就像一輛失控的車,在約1000萬年後和亞洲大陸相撞。隨後,速度驟降至5毫米/年。

在這次巨大的撞擊中,喜馬拉雅山誕生瞭。印度北部幾乎化為烏有:近1000公裏長度的地域“消失”。在地球深處,如此巨大的壓力産生瞭一些特殊的礦物,例如緬甸的翡翠。遭遇碰撞之後,亞洲大陸往東彈齣一些零碎的部分,形成瞭後來的東南亞、印尼群島、北部的日本群島。這些地形與地理上的變化也深深地影響瞭氣候與侵蝕過程,形成瞭印度東部的恒河三角洲和西部的印度河三角洲。即使到瞭今天,這樣的活動仍在持續進行。


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內容概要: 《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是一部以視覺呈現為主導的地球演化史詩。本書跳脫瞭傳統史書的文字敘述模式,通過震撼人心的攝影作品、精美的插畫、科學的圖錶以及富有洞察力的文字解讀,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地球45億年的漫長旅程。本書的核心在於“看得見”,它將抽象的科學概念具象化,將宏大的地質變遷微觀化,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地球的呼吸、脈搏與生命的律動。 本書分為四個主要章節,層層遞進地展現瞭地球從混沌初開到孕育生命的壯麗畫捲。 第一章:混沌初生與生命的曙光 這一章節將帶領讀者迴到太陽係形成的早期,展現原始地球的誕生過程。讀者將看到灼熱的熔岩星球如何逐漸冷卻,形成堅硬的地殼;巨大的撞擊事件如何塑造地錶,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原始大氣層的形成與演變,以及關鍵的水的齣現,為生命的萌芽埋下伏筆。 視覺呈現: 逼真的宇宙塵埃匯聚成恒星的渲染圖;模擬地球早期火山爆發、隕石撞擊的震撼畫麵;對早期大氣層成分與結構的示意圖;對早期海洋形成的動態模擬。 科學解讀: 詳細闡述行星形成理論、同位素定年法如何幫助我們瞭解地球年齡、早期地球的化學環境分析、生命起源的假說與證據。 重點內容: 行星形成的壯麗過程: 從星雲坍縮到原行星盤的形成,再到行星的吸積與分化,本書將用視覺語言描繪這個宇宙級的宏大工程。讀者將能“看到”物質如何聚集,能量如何釋放,行星的雛形如何顯現。 地球的“煉獄”時期: 原始地球是一個熔岩火海,頻繁的火山噴發、劇烈的地殼運動以及來自太空的頻繁撞擊,共同塑造瞭地球早期的地貌。本書將通過模擬圖和對化石遺跡的解讀,展現這一充滿暴力美學的時代。 水的奧秘: 水的齣現是地球生命的關鍵。本書將探索水的來源(彗星撞擊?火山釋放?),以及水如何改變瞭地球的麵貌,從液態水海洋的形成到對早期化學反應的影響。 生命的黎明: 在看似惡劣的環境中,第一個生命是如何誕生的?本書將介紹對早期生命(如藍藻、細菌)化石的發現,展示最古老的生命痕跡,並探討生命起源的各種科學假說,如“原始湯”理論、海底熱泉理論等,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解釋這些復雜的概念。 第二章:生命的繁盛與大陸的漂移 隨著生命的不斷演化,地球的麵貌也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章節將聚焦於生命形式的多樣化,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復雜的動植物,以及闆塊構造理論如何驅動大陸的移動、山脈的隆起和海洋的形成,深刻影響著地球的生態係統。 視覺呈現: 從顯微鏡下的早期生命形態到復原的古代海洋生物群落;展示闆塊邊界、洋中脊、俯衝帶的示意圖;通過動畫展示大陸漂移的漫長過程;描繪不同地質時期典型地貌的復原圖。 科學解讀: 詳細解釋闆塊構造理論的核心內容,介紹地幔對流、岩石圈運動的機製;介紹地質年代劃分,並通過化石證據揭示不同地質時期的生命特徵;分析氣候變化與生物演化的關係。 重點內容: 生命大爆發的奇跡: 從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到恐龍時代,本書將通過精美的復原圖,展現各種令人驚嘆的古代生物。讀者將能夠“看到”三葉蟲如何在古老的海洋中遊弋,巨型蕨類植物如何覆蓋陸地,以及威風凜然的恐龍如何主宰地球。 闆塊構造的“地球之舞”: 本書將用直觀的動畫和地質圖,清晰地解釋闆塊構造理論。讀者將能“看到”大陸是如何緩慢地移動、碰撞、分離,山脈是如何隆起的,海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世界地圖。 地理環境與生命演化的互動: 大陸的漂移、山脈的形成、氣候的變化,都對生命的演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本書將通過具體的例子,說明地理環境如何驅動物種的分化,如何導緻生物大滅絕,以及生命又是如何反過來適應並改造地球環境的。 古氣候的秘密: 通過冰芯、沉積岩等研究手段,我們可以“看見”地球過去的氣候變化。本書將展示不同地質時期地球的氣候特徵,如冰河時期、溫室時期,並分析這些氣候變化對生命的影響。 第三章:冰期與溫暖期:氣候的潮汐 地球的氣候並非恒定不變,它經曆瞭漫長的冰期與溫暖期的交替。這一章節將深入探討地球氣候變化的驅動因素,包括軌道參數、火山活動、溫室氣體等,並展示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地貌以及人類文明早期發展産生的深刻影響。 視覺呈現: 展示冰川如何覆蓋大陸的模擬圖;冰川地貌(如U型榖、冰磧湖)的實景照片;分析溫室效應的原理圖;不同地質時期代錶性動植物的圖像。 科學解讀: 詳細闡述米蘭科維奇循環(軌道參數變化)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分析火山噴發、地殼運動如何改變大氣成分;介紹古氣候研究方法(如冰芯、樹木年輪、沉積物分析)。 重點內容: 冰川時代的震撼: 本書將通過逼真的圖像,讓讀者“看見”冰川如何像巨大的白色巨獸,吞噬大陸。讀者將能夠直觀地感受冰川的侵蝕力量,瞭解冰川地貌的形成過程,並思考這些冰川時期對當時生命造成的挑戰。 溫暖時期的繁榮: 與冰期相對的是溫暖時期,這些時期往往伴隨著生物的繁盛和大陸的擴張。本書將展示溫暖時期多樣的生態係統,以及它們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氣候變化的復雜動力學: 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軌道參數的微小改變、火山活動釋放的溫室氣體、海洋環流的變化……本書將用清晰的圖解,展示這些錯綜復雜的因素如何共同作用,驅動地球氣候的潮起潮落。 氣候變化與人類足跡: 早期人類的遷徙、文明的興衰,都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本書將探討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如何促使人類發展齣適應策略,並為理解當今氣候變化提供曆史視角。 第四章:人與地球:共生的未來 作為地球演化進程中的獨特産物,人類的齣現與活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地球。這一章節將審視人類文明的崛起,分析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深遠影響,並展望人與地球和諧共生的未來。 視覺呈現: 展示早期人類的石器、壁畫等遺跡;人類改造地貌(如農田、城市、水利工程)的航拍照片;工業革命以來環境變化的對比圖;象徵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能源、生態修復項目的設計圖。 科學解讀: 分析人類活動(如農業、工業化、城市化)對土地、水、空氣、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介紹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汙染等挑戰的科學數據;探討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護的理念與實踐。 重點內容: 人類的足跡: 從分散的狩獵采集者到高度文明的社會,人類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對地球的影響也日益顯著。本書將通過曆史照片和數據圖錶,讓讀者“看見”人類活動如何改變瞭土地利用方式、塑造瞭城市景觀、影響瞭自然資源。 工業革命的“雙刃劍”: 工業革命帶來瞭科技的飛躍和物質的極大豐富,但也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消耗瞭地球資源,産生瞭大量的汙染。本書將通過對比圖,直觀展示工業化前後地球環境的變化,引發讀者對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當今地球的挑戰: 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喪失、資源枯竭……本書將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呈現當前地球麵臨的嚴峻挑戰,並用數據和圖錶讓讀者“看見”這些問題的嚴重性。 共生的希望: 盡管麵臨挑戰,人類也展現齣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對未來的探索精神。本書將介紹世界各地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生態修復方麵所做的努力,展示綠色能源的蓬勃發展、生態保護區的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能。最終,本書將引領讀者思考,如何纔能與地球和諧共生,共同創造一個可持續的未來。 本書特色: 強調“看得見”: 采用大量高品質的攝影作品、精美的插畫、直觀的科學圖錶和動畫模擬,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視覺體驗。 科學嚴謹與藝術美感兼具: 在保證科學性的基礎上,注重藝術錶現力,力求將地球的演化過程描繪得既準確又充滿美感。 跨學科融閤: 融閤瞭地質學、生物學、天文學、氣候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提供一個多維度、全景式的地球視角。 引人入勝的敘事: 以時間為主綫,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融入引人入勝的故事中,讓讀者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夠深入理解地球的演化曆程。 啓發思考: 不僅是知識的傳達,更在於激發讀者對地球的敬畏之心、對生命的珍視之情,以及對人類自身與地球關係的深刻思考。 《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視覺旅行,它將帶領您用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感受地球無與倫比的美麗與強大的生命力,並思考我們與這個星球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它避開瞭傳統的時間綫敘事陷阱,而是選擇瞭一種更為巧妙的、圍繞“可見的奇跡”展開的敘事手法。它沒有單純羅列事實,而是通過聚焦於地球錶麵那些最直觀、最震撼的自然現象,反嚮構建起地球演化的脈絡。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構建起那些宏大的畫麵:冰川的移動如何雕刻齣峽榖的綫條,火山噴發如何帶來新的土地,海洋深處的化學反應如何催生瞭最初的生命單元。這種以結果倒推過程的閱讀體驗,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和探索欲。每當我翻過一頁,就仿佛完成瞭一次微觀的探索,從礦物質的結晶到風的侵蝕,每一個細節都被賦予瞭深刻的曆史意義。這種敘事策略的成功之處在於,它讓復雜的科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讓那些發生在億萬年前的事件,仿佛就在昨天剛剛發生,充滿瞭動態的美感和張力。

評分

從排版和裝幀的直觀感受上來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雖然我無法直接描述其視覺內容,但那種拿在手中的質感和文字排布的疏密有緻,都在無聲地引導著讀者的心緒。它有效地利用瞭版麵空間來配閤敘事的節奏變化,例如,在描述一次劇烈的地殼運動時,文字的密度和段落的長短都産生瞭微妙的變化,這種視覺上的暗示,極大地輔助瞭對事件規模的理解。作者似乎深諳如何通過文字的布局來營造氛圍,使得閱讀體驗不僅僅是信息的獲取,更是一種沉浸式的感官旅程。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整本書的閱讀流程非常順暢,沒有絲毫的滯澀感,讓人感覺自己正被一股穩定的力量,引導著穿越地球的漫長旅程,節奏掌控得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在駕馭巨輪。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情感衝擊是巨大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人類在地球曆史長河中的位置。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種既渺小又奇妙的矛盾情感。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尤其在描繪那些地球上獨有的、無法復製的自然造物時,那種充滿敬意的文字,讓人不禁心生感嘆。它不僅僅是在講述“地球是什麼”,更是在探討“地球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這其中包含瞭無數的偶然與必然的交織。書中對某些地質時期氣候的描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那種極端的環境塑造齣的極端生命形態,展現瞭生命適應力的強大和脆弱並存的哲學意蘊。我甚至能“聞到”那些遠古森林中濕潤的泥土氣息,能“感受”到闆塊漂移時無聲的巨力。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略讀的書籍,它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和心神,去細細品味那種跨越紀元的情感共振。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實在令人驚嘆,簡直就像是穿越時空與地球這位古老的旅伴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時而如涓涓細流般溫柔地描繪齣遠古生命的萌芽,時而又似磅礴的瀑布般展現地質變遷的宏大敘事。我尤其欣賞它在描述那些難以想象的漫長歲月時,那種既保持科學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浪漫色彩的平衡。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時間”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那些教科書上冷冰冰的年代數字,在作者的筆下都變成瞭有血有肉的故事片段。例如,書中對某個關鍵物種大滅絕事件的鋪陳,那種層層遞進的危機感和最終的寂靜,讀起來真是令人屏息。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科學普及讀物,更像是一部史詩,讓我們得以窺見地球母親如何曆經磨難,最終孕育齣我們所熟知的斑斕世界。每一個段落都蘊含著深厚的思考,讓人忍不住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並對我們腳下這顆星球的生命力油然而生一種敬畏之心。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稱道的一點,是它成功地將科學的冷峻與人文的溫度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它沒有將地球描繪成一個冰冷的物理係統,而是賦予瞭它一種近乎人格化的生命力。在講述那些關於水循環、大氣演變的關鍵節點時,作者總能巧妙地插入一些關於生命如何在這些變化中掙紮求存的側寫,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抽象的物理過程,立刻充滿瞭戲劇張力和人情味(盡管我們討論的是非人類的生命)。這種多維度的敘事角度,讓這本書的受眾範圍極大地拓寬瞭。它既能滿足對硬核知識有所追求的讀者,也能吸引那些僅僅渴望美麗故事的普通讀者。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周圍環境的觀察都變得不一樣瞭,對一塊普通的石頭、一朵飄過的雲,都會下意識地去追溯它背後那段不為人知的、波瀾壯闊的地球曆史。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讓讀者愛上腳下的這片土地。

評分

圖片版地球簡史,大開眼界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這本書真的不錯,孩子喜歡.

評分

印刷精美裝幀漂亮色彩豐富,適閤給孩子科普

評分

書不錯,做活動的時候買的,京東配送也快,印刷和紙質都挺好的

評分

關於4.8億年前的這一餐的證據,是在1982年發現的。那一年,還是碩士研究生的馬剋?麥剋梅納明(Mark McMenamin)為墨西哥政府調查索諾拉沙漠( Sonoran Des ert)的地質情況,在墨西哥索諾拉州圖桑市(Tucson)西南方約100韆米處的最高點朗山(CerroRajón)山側進行挖掘,這裏在古代曾是海底。他在一片灰綠色頁岩上注意到一個很微小的化石壓痕,當時他也沒有多想,就把那個壓痕從岩石上鑿下來,和其他標本一起裝袋瞭。

評分

京東活動疊加優惠券收入,價格非常優惠,感謝京東。越來越多東西在京東購買瞭,趕上活動疊加優惠券價格實惠,物流快,服務態度好,售後好,比其他電商好很多。一開始隻是買書,現在傢用電器也大部分在這裏買瞭。京東的物流越來越給力瞭,基本隔日達,包裝也很滿意,感謝京東!

評分

很有趣的一本書 浪漫還是法國人浪漫啊

評分

17年文津奬科普類的獲奬書籍,印刷精美,引人入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