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史上动人的十次发现自然之旅,300余帧精美的珍藏画作,感受视觉上的一场饕餮盛宴。
本书以过去三百年间有趣也重要的自然科学探索之旅为题,聚焦在航程中搜集到的艺术与图像材料。每一趟旅程都累积了极其重要的标本收藏,产生了重要的科学新知。书中的许多博物馆收藏也是第yi次面世,它们绝对值得读者悉心鉴赏。这本书的出版提醒我们,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自然艺术家在自然科学演替过程中的贡献不容忽视。
随身携带这本书,在车上或飞机上随意翻阅,说不定它会给您新的领悟与启示。
作者简介
林洁盈,台湾大学动物学学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物馆学硕士。目前定居意大利,为自由职业者,从事翻译与博物馆规划工作,译作包括《博物馆行政》、《艺术经理行销手册》、《威尼斯》、《设计之都米兰—— 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美感天堂》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专家推荐
前言
绪论
大自然的艺术
第一章:航向牙买加(1687-1689)
汉斯·斯隆爵士
第二章:探索锡兰(1672-1757)
保罗·赫尔曼、约翰·吉迪恩·洛顿、彼得·迪贝维尔
第三章:居游苏里南(1699-1701)
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
第四章:漫游北美洲(1753-1777)
威廉·巴特拉姆
第五章:横跨太平洋(1768-1771)
詹姆斯·库克、约瑟夫·班克斯爵士、悉尼·帕金森
第六章:回到南太平洋(1772-1775)
詹姆斯·库克、约翰·福斯特、乔治·福斯特
第七章:勘测澳大利亚(1801-1805)
马修·弗林德斯、费迪南德·鲍尔
第八章:小猎犬号航行(1831-1836)
查尔斯·达尔文
第九章:深入亚马孙雨林(1848-1862)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亨利·沃尔特·贝茨
第十章:深海探测(1872-1876)
挑战者号探险
后记
传记精粹
参考书目
索引
谢辞
图像版权
精彩书摘
《发现之旅》:
大自然的艺术
自然史艺术的起源,最早可以回溯到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它以多样的形式在不同文化中表现,从罗马文化中以自然万物为主角的马赛克镶嵌画、中国汉代以花卉为题的帛画、中世纪欧洲以彩绘装饰的手抄书稿、欧洲文化花卉写生的发展以至16世纪自然史书籍中出现的版刻插图等,都可归属到自然史艺术的范畴。
除了少数例外,早期自然史图画的构图大多很形式化,甚至呈几何形状。不过到17世纪末期,由于牛顿科学与哲学的进展,促使艺术家按有别于前的表达自由,以更自然的手法来处理自然史艺术。《发现之旅》就是接受了这种兴起于17世纪末的表达自由所带来的挑战,领着读者了解过去三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自然史艺术家,各有何为人所称道的手法与风格。
《发现之旅》着重在美洲与南极海的航程,其中可见许多欧洲最早的鸟兽花卉图像,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当我们想到这些艺术家在何种环境与状况下成行,以及他们在旅行世界各地时得忍受何种艰困,这些画作更是显得弥足珍贵。自然史绘画在此一探险时期的发展,反映出艺术家所扮演的角色的改变,从原本见多识广的业余爱好,到训练有素、对动植物构造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读者可以借由《发现之旅》从汉斯·斯隆爵士与威廉·巴特拉姆委托画家进行的素描,一直到后来挑战者号报告中慎重且仔细的科学绘图之中,感受到这样的转变。《发现之旅》一书从斯隆一直讲到挑战者号,以引人入胜的真知灼见,带领读者了解在这段探险发现的重要时期,自然史艺术有着什么样的多元性与发展。
18世纪早期,许多航行都是私人筹资与筹备的。德国画家兼博物学家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的苏里南之行,便属于这种私人探险之一。她在这趟旅程中,为人们带回一些精致的自然史画作,在她的笔下,植物与昆虫生活的合作无间,栩栩呈现,尽管偶有错误且风格陈旧,不过总是能以丝丝入扣的构图展现出生物的精力与活力,创作出一种特殊的异国风情,无人能出其右。
到18世纪下半叶,探险队的筹备工作,在政府控管下大幅改进,库克船长远征太平洋,就是在英国海军的赞助支持下成行,而且还能聘请知名的植物艺术家如帕金森与福斯特等随行,以更精确、更严谨的科学手法来描画自然生物,举例来说,不论是植物或种子都以实物大小描绘,并针对它们所生长的环境提出说明。
库克探险队所获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太平洋的开放,实在也是因为有这些自然史学家能满足探险队的需求,伴随着库克进行动植物新种的辨识、描述与描绘,这个传统在费迪南德·鲍尔随着弗林德斯船长的调查者号出航时达到巅峰。在调查者号上,这位杰出的植物艺术家为悉尼周围与澳洲东岸的动植物留下了许多详细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图像记录。
鲍尔、帕金森等自然史家兼探险家在18世纪晚期所制定的标准,取代了17、18世纪艺术业余爱好者的标准。演变到19世纪早期,自然史家兼探险家的角色更加重要,洪堡、达尔文、华莱士与贝茨等人的作品,使素描艺术更朝着科学准确性靠近。像他们这样的旅行者,都必须具有画家的能力与仔细的态度,以期能准确并仔细地记录下植物或动物的结构。时至今日,科学准确性的标准早已有清楚的规范,拜20世纪照相技术发展之赐,才得以迎合、甚至超越这些自然史画家的成就。
到了现代,自然素描的艺术仍旧存在,可惜的是,目前在地球与宇宙上的探险活动,乃透过空中或太空旅行的方式,并不容易以铅笔和写生簿作记录。科技与虚拟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接管了艺术诠释的区位,只有富有且耐心等待的收藏家,偶尔才能在商业艺术市场上找到精彩的自然史绘画作品。我们有幸能拥有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精致收藏,提醒着我们自然探险的辉煌过去,这都要感谢约瑟夫-班克斯爵士、汉斯·斯隆爵士、彼得·柯林森、英国海军以及其他赞助人士与机构,愿意照料并搜集这些图像记录,同时也幸亏有大英博物馆的成立与努力,这些图像记录才能得以保存下来,留给后世子孙欣赏。
……
前言/序言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该馆由于馆藏丰富,在国际上备受瞩目,超过七千万件的动物、植物、化石、岩石与矿物标本典藏,足以阐述自古至今自然世界的多样性。姑且不提这批馆藏的规模,这些物件不论在科学或历史上,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比例相当高的模式标本,也就是在新发现物种时,被用来当作形态特征描述与命名依据的标本。因此,馆内聘用的三百多位科学家与约莫八干位访问学者都非常频繁地使用这些标本,每年花在它们身上的时间超过一万四千个工作日。
这座博物馆的收藏,同时也包括一间傲视全球的自然史图书馆,以及超过五十万件艺术品收藏,包括以鸟类、开花植物、哺乳类与昆虫等为题的精美水彩画,每件都因为其科学准确性与艺术价值而受到馆方珍藏,也因此广泛得到研究自然史与艺术史的学者运用。此外,由于博物馆积极争取对该馆本身与馆藏之社会、文化与历史层面感兴趣人士的参与,馆藏使用亦因此持续提升。
《发现之旅》一书,以过去三百年间最有趣也最重要的自然科学探索之旅为题,聚焦在这几次航程中搜集到的艺术与图像材料。每一趟旅程都累积了极其重要的标本收藏,产生重要的科学新知。许多在航行期间绘制的精美艺术作品,目前都成为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收藏。本书叙述的就是这些航海的故事,不论是众所周知或鲜为人知的、还是戏剧性与宏伟的旅程,再制作出最罕见也最美丽的图像。要从馆内庞大资源中选择取舍是相当困难的。本书囊括许多未曾曝光的博物馆收藏,它们绝对值得广大观众悉心鉴赏,读者会像过去一代代的科学家与历史学家一样,深深地为这些故事与图像着迷,从中获得许多阅读的乐趣。
《探索未知的边界:文明的火种与人类的足迹》 这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史诗,它穿越时空的迷雾,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探索史画卷。本书并非讲述单一的航海探险故事,而是聚焦于人类文明在漫长历史中,为了求知、求生、求发展,不断向未知领域拓展的每一次“发现之旅”。它是一曲关于勇气、智慧、牺牲与梦想的颂歌,深入剖析了那些驱动人类迈向新大陆、新思想、新技术的根本动力,以及这些探索对世界格局、社会形态和人类精神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求知的原动力——好奇心与对未知的渴望 人类的探索,最根本的驱动力源自于那永不熄灭的好奇心。本书将追溯人类文明早期,那些仰望星空、探索山川河流的先民。他们并非为功名利禄,而是源于对“这是什么?”、“那里有什么?”的纯粹渴望。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宇宙秩序的思辨,到古代神话中对遥远土地的想象,这种对未知的探索欲,如同种子般深埋在人类的基因里。 我们将深入探讨古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这些贸易并非单纯的商品交换,更是文化、思想和技术的传播通道。商人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险峻的山脉、广袤的沙漠,将东方的丝绸、瓷器带到西方,也将西方的玻璃、金属制品带到东方。每一次交易的背后,都是一次对未知地域的试探,一次对不同文明的认知。这些早期“发现之旅”虽然带着功利色彩,却为后世更系统、更宏大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本书还将解析古代天文观测的意义。那些远古的星象家,在夜空中绘制出宇宙的轨迹,试图理解天体的运行规律,预测季节的变化,这不仅是为了农业生产,更是对宇宙奥秘的初步叩问。这种对宏观世界的探索,体现了人类在有限的生存条件下,依然不懈追求更高远知识的伟大精神。 第二部分:生存的挑战与地理的疆域拓展 生存是推动人类探索的另一重要因素。本书将详细讲述早期人类为了寻找更肥沃的土地、更丰富的食物资源,而进行的迁徙和探索。这些“发现之旅”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面对未知的野兽、恶劣的气候、疾病的威胁。每一次成功的迁徙,都意味着人类族群的繁衍和生存空间的拓展。 我们将聚焦于那些伟大的航海民族,如腓尼基人、波利尼西亚人。他们依靠简陋的工具和惊人的智慧,在茫茫大海中摸索前行。腓尼基人利用星辰和洋流导航,在整个地中海建立起贸易网络,他们的船队成为了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波利尼西亚人则依靠对风、浪、鸟类迁徙的敏锐观察,跨越了太平洋上的无数岛屿,展现了人类在海洋环境下惊人的适应能力和探索能力。 本书会深入分析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背景。文艺复兴带来的科学思想解放,以及对东方财富的渴望,共同催生了新一轮的探索浪潮。我们将重温那些著名的航行,但侧重点在于分析这些航行所面临的挑战:匮乏的导航技术、漫长的航行时间、可怕的坏血病、对未知海域的恐惧。同时,也会深入探讨这些探险家们所使用的技术,如改进的罗盘、星盘、多桅帆船,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拓展了人类的地理认知疆域。 第三部分:技术的飞跃与科学的启蒙 技术进步是人类探索的加速器,而每一次成功的探索又反过来促进了技术的创新。本书将阐述科学革命如何为人类的探索插上翅膀。望远镜的发明,让我们得以窥探遥远的星系,对宇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蒸汽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交通运输,使得长途跋涉和远洋航行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我们将重点关注工业革命后,人类对地球内部和自然界的系统性探索。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的兴起,离不开科学家们深入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地质学家们勘探山脉,研究岩石,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变;生物学家们深入丛林、海洋,发现和记录无数新的物种,丰富了我们对生命多样性的认识;气象学家们通过气球和简易设备,尝试理解大气层,预测天气变化。这些“发现之旅”都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命。 本书还将探讨航天技术的兴起。从早期的火箭技术,到人类首次登陆月球,再到探测器对太阳系甚至更遥远星体的探索,这代表了人类探索边界的最高成就。我们将分析这些太空探索背后的科学原理、工程技术,以及它们如何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并可能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文明的碰撞与思想的革新 每一次跨越地理界限的“发现之旅”,都必然带来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碰撞的复杂性。当欧洲探险家抵达美洲时,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疾病,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这种碰撞,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殖民、压迫和文化冲突。 我们将分析不同文明在接触中发生的相互影响。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通过贸易路线传播到西方,深刻影响了欧洲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等作物传入欧洲,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和农业生产。反之,欧洲的马匹、小麦等也对美洲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还将审视这些探索对人类思想产生的冲击。哥白尼的日心说,挑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开启了科学革命的序幕。达尔文的进化论,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在自然界中位置的理解。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伴随着思想观念的更新和革新,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重新定义世界。 第五部分:未来的展望与人类的无限可能 《探索未知的边界:文明的火种与人类的足迹》并非止于对过去历史的回顾,更着眼于未来。本书将探讨当前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例如,对深海的探索,对南极的考察,对人类基因的解读,对人工智能的开发,这些都是新的“发现之旅”,它们同样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也蕴藏着无限的潜力。 我们将审视科技发展对人类探索能力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提升,如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基因编辑等,它们将如何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理解世界、改造世界。同时,本书也会警示我们,在追求探索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负责任地利用和分享新发现的成果,以确保人类文明的未来。 最终,本书试图传达的核心信息是:探索是人类的天性,是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从仰望星空到深潜海底,从古老的迁徙到未来的太空殖民,人类的“发现之旅”从未停止。每一次对未知的跨越,都是一次对自身潜能的挖掘,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这本书将激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未知,以坚韧的毅力挑战极限,继续书写人类文明探索的辉煌篇章。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勇于探索、敢于梦想的人们的颂歌,一部关于人类永不止步的求索精神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