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寻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案例从弗洛伊德的生平开始,系统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诞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基本理论内涵,以经典成功案例为例详细说明了精神分析的技法、过程、效果、常见问题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使心理治疗初学者易于理解,并能够在具体指导下一步步展开治疗。
作者简介
李武石博士从业30余年的精神科专科医师,现任韩国全南大学校医科大学精神科教授,韩国神经精神医学会会长。拥有国际精神分析师资质,是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会员。历任韩国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和大韩神经精神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ⅰ目 录译者序/ iii序言/ v
第一章 弗洛伊德生平及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历程/ 001
一、第一阶段:情感创伤论阶段/ 005二、第二阶段:分域论阶段/ 020三、第三阶段:结构论阶段/ 034
四、第四阶段:1939 年到现在/ 039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 041
一、分域论/ 044
二、精神决定论/ 072
三、客体关系论/ 073
四、人格结构论/ 076
第三章 人格的发展过程/ 087
一、胎儿生活/ 088二、口期/ 091三、肛期/ 094四、玛格丽特·马勒的分离—个体化过程/ 095五、性蕾期/ 100六、潜伏期/ 108七、青少年期/ 109八、成人期/ 110
第四章 防御机制/ 115
第五章 精神分析技法/ 147
一、自由联想法/ 150二、长沙发的使用/ 155
第六章 精神分析的过程/ 161
一、分析的开始/ 162二、分析的中期/ 181三、分析的终结/ 208
第七章 精神分析的效果/ 213
一、弗洛伊德及其后人的治疗效果概念/ 215
二、通过治疗关系的人格成长/ 218
三、精神分析和脑的变化/ 220
四、恢复人类本性的精神分析/ 221
五、精神分析的目的/ 222
第八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案例/ 225
一、多拉案例/ 226
二、老鼠男子:强迫障碍的经典案例/ 228
三、Schreber案例/ 233
四、狼男子案例/ 235
第九章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239
一、自体的定义和自体的精神病理/ 240二、自体客体/ 241三、移情的两种形态/ 243四、原发性自体障碍和继发性自体障碍/ 244五、形成自体核的条件/ 245六、自恋引起的性格障碍的治疗技法/ 246
第十章 克莱茵学派/ 249
一、梅勒妮·克莱茵的生平/ 250二、梅勒妮·克莱茵和安娜·弗洛伊德的矛盾/ 253三、梅勒妮·克莱茵的代表性理论/ 254四、克莱茵学派的治疗技法/ 257
第十一章 现代精神分析家的精神分析案例/ 259
一、一位神经症患者的精神分析:A. -M.桑德勒/ 260二、分析家的内在经验:对分析过程的意义/ 274
参考文献/ 285英文术语索引/ 293精神分析案例索引/ 303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弗洛伊德生平及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弗洛伊德指出,现存的人类具有一个自己也不知晓的精神世界。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并非某一天以完成形态被发现,而是在从弗洛伊德时代到现在的 100多年的认真修正中得以发展的。
精神分析学是研究人类无意识(unconscious)心理的一门学科。从治疗角度看,这是解除使人痛苦的内心冲突的一种治疗方法。弗洛伊德之前,人类对精神世界缺乏系统的认识,是弗洛伊德在治疗癔症患者的过程中发现了无意识的神秘现象。现在人们经常使用“无意识”这一词汇,如 “不知不觉中做了 ……”“无意之中……”“没想到我竟然说出那样的话 ”等,都属于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学说认为,精神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无意识的冲突造成的。焦虑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病症的发病隐藏在无意识里。而待人接物拘谨古板以及酿成人生不幸的乖戾性格,也可以在无意识中寻找到原因。这些无意识的原因,使得有些人生性谨慎,不善于与人沟通;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有些人一想到要见人就心慌意乱;有些人则喜(Sigmund Freud,1856~ 1939)欢与人交往;有些人过分自恋,且喜欢支配和
这是 “精神分析学 ”创始人
弗洛伊德 65岁(1921)时的相片。利用他人,如未能享受到特殊待遇,则会感到因为当时还未患上颌骨癌,所以心情不悦。精神分析的宗旨在于从无意识中找
他仍能吸雪茄。
虽然弗洛伊德出生在一个贫出造成这些异常人格的来龙去脉。因此,精神穷的犹太人家庭,但是他求知欲强,分析疗法首先是将无意识里隐藏的冲突外化,
且学习成绩优异。从维也纳大学毕
业后,他和大家闺秀柏纳斯结婚,然后进行治疗。共养育了三子三女。他对家庭忠诚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并不是一蹴而
无二,对爱情忠贞不渝。
为了揭示自己发现的人类的就,一下子就成为像今天这样系统而完整的体内心世界,他不惜公开自己的隐私系,而是经过 100多年认真的修订发展而形成的。
和私生活。他为人类开辟了一条探
究无意识的治疗之路。在今天看来,弗洛伊德本人已光环萦绕。《泰
晤士报》曾评选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为 20世纪最具科学悟性的人物,还将弗洛伊德排在人类历史上最具贡献人物的第七位。这是因为,他在精神分析中不仅率先阐释了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幼儿期性欲理论,而且对所有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骄人业绩还在于:向人类敞开了无意识世界的大门,揭示了无意识世界的真相。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弗洛伊德那样,系统地诠释存在于我们内心却不为我们所知的心理世界。弗洛伊德在精神科临床方面,开辟了精神疾病治疗的新领域,并发展为遍及全世界的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动力精神治疗。弗洛伊德写作能力十分卓越,虽然他并非作家,却被授予过 Goethe文学奖。弗洛伊德幼年时,曾有人断言: “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人物。 ”这话果然应验了。
但是,弗洛伊德一生坎坷,磨难重重,他的大部分人生充满着误解和痛苦。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犹太家庭。毕业后,他想留在维也纳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从事理论研究,却被 Brücke教授拒绝了,理由是他太穷了。当时,弗洛伊德的父亲没有经济收入,弗洛伊德还有几个弟弟妹妹。如果弗洛伊德从事研究,过着穷教授的生活,恐怕连结婚都成问题,更何况未婚妻已等待了多年。也有人认为,弗洛伊德被拒绝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犹
成为大学教授的路被阻断了
画中右侧戴帽子的人就是维也纳医科大学 Ernest Brücke教授。他对弗洛伊德说:“对不起,我们不能接纳你。”弗洛伊德的教授梦就此成为泡影,进而选择了医师之路。因生活困窘,他的婚期推迟了 4年之久。画中左侧为弗洛伊德失望的表情,处于画面中心的是他的未婚妻玛莎 ·柏纳斯。
弗洛伊德的全家合影
最后排的右侧是 42岁的弗洛伊德,坐在他前面的是妻子的妹妹米娜 ·柏纳斯。米娜 ·柏纳斯的右侧是弗洛伊德的夫人玛莎。文静地坐在前排中央的是 3岁的安娜,相片里没有长女 MAthilde Freud。弗洛伊德共养育了三子三女。
太出身。当时,居住在维也纳的犹太人备受歧视。对于一个 20多岁的年轻人,遭受的这种挫折与侮辱更是难以忍受。此外,他在医学界里也受到排挤。在他发表 “神经症的性欲病因论 ”并提出神经症的病因为性欲和幼儿期性欲( infAntile sexuAlity)的理论之后,医学界将他视为发疯的异己分子。由于受到医学界的排挤,他不再参加维也纳医学会。时至今日,仍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与医学无关,他本人不过是一名性解放论者而已。
实际上,弗洛伊德本人在性方面十分保守。除了 16岁时对比他小一岁
的少女 Gigel产生过短暂的单恋之外,他一生只爱过一个女人 ——玛莎 ·柏纳斯。他们相恋四年后结婚,那时他已年届 30岁了。弗洛伊德从未有过移情别恋,对妻子始终如一。他们有三子三女。他孝顺母亲,关爱子女,家庭幸福( JeAn MArtin Freud, 1957)。小女儿安娜 ·弗洛伊德( AnnA Freud, 1895~1982)继承父业,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家。
可是,很少有人像弗洛伊德那样经历过坎坷而痛苦的人生。他所疼爱的二女儿死于肺结核,外孙(二女儿的儿子)不久也离开了人世。传记作家回忆说,当时,他第一次看到弗洛伊德痛苦地流泪。其间,在学术上与他反目、分道扬镳的人也不少。老年时,弗洛伊德患了上颌骨癌,在经受了 16年的苦痛之后离开人世。
下面,将弗洛伊德的生平与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历程联系起来阐述。伦敦大学的桑德勒教授等将精神分析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SAndler,DAre And Holder,1972)。现分述如下。
一、第一阶段:情感创伤论阶段
第一阶段指 1856(弗洛伊德出生)~ 1897年,为情感创伤论阶段(Affec tive-trAumA frAme of reference)。
1856年,弗洛伊德诞生于奥地利 Freiberg(今属德国,名为 Pbor)。他的母亲 AmAlie 19岁时跟比她大 20岁的 JAcob Freud结婚。当时,弗洛伊德的继父丧妻,并已有两个长大了的儿子。弗洛伊德与同父异母哥哥的儿子年龄相仿,而同父异母的哥哥与母亲的年龄相近,幼年的弗洛伊德曾误解过他们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是母亲的长子。可以推测,在母亲尚年轻时,他的俄狄浦斯情结有多么深。弗洛伊德兄妹共 7人,他之后还有 5个妹妹和一个最小的弟弟。
弗洛伊德 3岁时,发生了对他一生十分重要的事件。母亲又生了一个男孩, 6个月之后这个弟弟猝死。经过自我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弟弟的死因在于自己,为此,在他的无意识里始终存有一种负罪感。因为那时他憎恶夺走了母爱的弟弟,盼望弟弟早些死去。弟弟真的死去后,他认为弟弟是因自己而死。在通过自我分析弄清事实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这种负罪感的阴影下。
弗洛伊德的父亲因经营毛织品破产, 4岁的弗洛伊德( 1860)不得不随全家迁往维也纳。父亲是个深思熟虑、心胸开阔的人。弗洛伊德尊敬并喜爱父亲,但在他的无意识里又隐藏着对父亲的蔑视和怨恨。
在弗洛伊德 10岁时,父亲向他讲述了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遭受侮辱的事情。有一天,年轻的父亲穿着新衣在公园里正怡然散步,突然一个基督徒扑上来打他。他的新帽子滚落到泥地上。那个基督徒还高喊: “犹太佬,快从人行道滚开! ”听完后,“那您是怎么应付的? ”
年幼的弗洛伊德问父亲: 父亲的回答令他大失所望: “照他说的,走下车道,捡回帽子。 ”在弗洛伊德后来在《梦的解析》中说,自己喜欢汉尼拔将军的动机与
这个事件有关。幼年的弗洛伊德希望自己与汉尼拔将军形成认同,以对抗侮辱。他在维也纳医科大学希望争取到教授荣誉的无意识动机,也与此事件有关。弗洛伊德喜欢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并常使用军事用语,也许与此事件有关。
弗洛伊德非常喜欢罗马,却从未去过那里,这与汉尼拔将军有关。汉尼拔将军与弗洛伊德同属一个民族,曾骑着大象越过阿尔卑斯山去攻打信仰基督教的国家罗马,但他在接近罗马 3英里时被击退。弗洛伊德在无意识里认同汉尼拔将军。在他看来,汉尼拔将军没有进入罗马城,自己也同样无法进入。在分析了自己这种无意识之后,弗洛伊德才跟弟弟
弗洛伊德最小的弟弟亚历山大(AlexAnder Freud)亚历山大同游罗马。
前言/序言
《心之迷宫:意识深处的探索与自我重塑》 引言: 人类的心灵,如同一个浩瀚无垠的宇宙,其中潜藏着无尽的奥秘与未知的疆域。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为何会被某些情感所驱使,又如何构建我们眼中的现实?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自古以来便困扰着哲人、艺术家以及每一个渴望理解自身存在的个体。本书《心之迷宫:意识深处的探索与自我重塑》正是这样一次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巡礼,它旨在引领读者走进自我意识的幽深之处,揭示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内在动力,并最终抵达通往更深层自我理解与和谐的道路。 第一部分:意识的层叠与潜流 我们的意识,并非单一平面的存在,而是由多重层面交织而成。白天的清醒思索、夜间的梦境呢喃,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本书将从意识的表层出发,逐步深入其更为隐秘的领域。 第一章:意识的日常显现与局限 我们将首先审视我们最为熟悉的意识层面——清醒的、逻辑的、能够被理性支配的思维。我们如何通过语言、逻辑和理性来理解世界,这是我们日常认知的基础。然而,清醒的意识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它如同茫茫大海上的灯塔,虽然指引方向,却难以照亮深海的万千景象。我们会探讨,当我们依赖纯粹的理性时,可能会忽略哪些更深层次的自我信号,以及这种局限性如何在我们的决策、人际关系甚至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中留下印记。我们将通过一些生动的观察与反思,来揭示清醒意识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在信息筛选、情绪过滤和行为模式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潜意识的幽灵:驱动我们行为的无形之手 在清醒意识的幕布之下,潜意识如同一片广阔而神秘的海洋,它储存着我们被遗忘的经历、未被表达的情感、根深蒂固的信念以及那些源自童年、甚至更早时期的印记。这些潜意识的内容,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持续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正如一双无形的手,悄悄地操纵着我们生命的航向。 本书将深入探究潜意识的运作原理。我们将考察那些不易被察觉的思维模式,比如我们对某些人或事的莫名好感或反感,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以及那些总是重复出现的行为习惯。我们会分析,这些看似“非理性”的反应,很多时候正是潜意识在我们心底深处发出的信号。例如,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特定的场景或声音产生强烈的情感联想?为什么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相似的人际困境?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隐藏在潜意识的迷宫之中。 我们将通过对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日常观察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生动描绘,来阐释潜意识如何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甚至影响我们对“爱”、“成功”或“幸福”的定义。本书将帮助读者认识到,理解潜意识,是理解自身行为动机和内心冲突的关键一步。 第三章:梦境的低语:通往内在世界的密码 梦境,是潜意识最直接、也最奇幻的表达方式。在梦的世界里,逻辑规则被打破,时间与空间变得模糊,象征与隐喻成为主要的语言。每一个梦境,都像是潜意识向我们发出的一个独特的信息,一个等待被解读的密码。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梦境的奇妙国度。我们将探讨,梦境并非随机的神经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心理意义。它可能是对我们白天经历的加工与整合,可能是对我们压抑情感的宣泄,也可能是对我们内心深处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我们会介绍一些经典的梦境解读理论,但更侧重于引导读者建立属于自己的梦境解读方法。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梦境场景,例如追逐、坠落、飞翔、迷失等,我们将揭示它们可能蕴含的普遍心理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渴望、恐惧或希望相呼应。 本书将鼓励读者开始记录自己的梦境,并尝试从象征、情感色彩、故事情节等多个维度去理解它们。通过对梦境的细致观察与反思,读者将能够更好地与自己的潜意识对话,发现那些隐藏在心底的渴望与困扰,并从中获得宝贵的洞察。 第二部分:内心冲突的根源与表现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能存在着不同力量之间的拉扯与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源于我们早年的经历、社会环境的压力以及自身愿望之间的矛盾,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状态、人际交往乃至人生的整体走向。 第四章:早年经历的回响:塑造人格的基石 我们的童年,如同肥沃的土壤,为我们人格的种子提供了生长的养分。在那个充满探索与依赖的时期,我们与主要抚养者的关系、家庭的氛围、经历的重大事件,都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未来的人格模式。 本书将重点探讨早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审视,那些在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那些习得的应对机制,以及那些形成的依恋模式,是如何在成年后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例如,过度的批评与否定,可能会导致个体形成严重的自卑感;而过度保护,则可能阻碍个体独立性的发展。我们会通过分析一些常见的童年经历模式,来揭示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以及自我评价。 本书将引导读者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识别那些可能在早期形成的、对当下造成困扰的心理模式。认识到这些模式的根源,是打破其束缚的第一步。 第五章:社会角色的压力与自我认同的危机 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子女、父母、伴侣、职员、朋友……每一个角色都伴随着期望与责任。当外部的社会期望与我们真实的自我需求发生冲突时,内心的挣扎便在所难免。 本书将探讨社会角色压力如何导致自我认同的困惑。我们会分析,在追求世俗成功、符合社会期待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如何压抑真实的自我,甚至迷失自我。例如,一个天生热爱艺术的人,却为了迎合家庭的期望而选择了一份枯燥的工作,长此以往,他可能会感到内心的空虚与失落。 我们将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梳理,以及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情感困扰”、“中年危机”等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揭示自我认同危机是如何产生的。本书将鼓励读者思考,在扮演好社会角色的同时,如何坚守并发展自己真实的自我,如何找到内心的平衡点,不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 第六章:内在的矛盾:欲望、恐惧与道德的博弈 人性的复杂之处在于,我们内心常常同时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力量。我们渴望被爱,又害怕被拒绝;我们追求自由,又害怕承担责任;我们拥有本能的欲望,又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这些内在的矛盾,构成了我们精神世界中永恒的张力。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内在的矛盾。我们将探讨,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如何以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强迫症、焦虑症等。我们会分析,恐惧作为一种基本的情感,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为,让我们在“逃避”与“面对”之间摇摆不定。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道德感在个体心理中的作用,它如何在我们的行为边界上划定界限,又如何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压抑个体自由的枷锁。 本书将通过一些经典的心理学案例研究,来呈现这些内在矛盾的具象化表现,并引导读者认识到,理解并接纳自己内心的矛盾,是实现心理整合的重要途径。承认并处理这些张力,而非一味地压抑或逃避,才是通往心理成熟的必经之路。 第三部分:通往自我重塑的智慧 认识到内心的复杂与冲突,并非终点,而是自我重塑的起点。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条通往更深层自我理解、接纳与和谐的路径。 第七章:觉察的艺术:看见内心的真实图景 觉察,是认识自我的第一道光芒。它意味着我们能够带着不评判的态度,去观察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身体感受,从而看见那些隐藏在惯性思维模式之下的真实图景。 本书将详细阐述觉察的技巧与方法。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想法”与“感受”,如何识别那些非理性的思维误区,以及如何从身体的信号中读取情绪的信息。我们将介绍一些基础的冥想练习、正念训练以及自我观察的方法,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察的能力。通过一次次的细致观察,读者将逐渐 B 能够识别出那些常常导致痛苦的思维和情绪模式,并开始从中获得一种超然的视角。 觉察不是一次性的顿悟,而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本书将鼓励读者将觉察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每一次的互动、每一次的经历中,去发现更深的自我。 第八章:接纳的勇气:拥抱完整的自己 自我接纳,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基石。它意味着我们能够放下对完美的执念,用一种温和、慈悲的态度去拥抱自己的一切,包括那些我们不那么喜欢的部分。 本书将探讨接纳的深层含义。它并非意味着放弃成长或安于现状,而是在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之后,依然选择爱自己、理解自己。我们将分析,许多内心的痛苦,正是源于我们对自己的评判与拒绝。当我们将那些被压抑的“阴影”部分,用接纳的目光去审视时,它们的力量便会逐渐消退,转而成为我们更完整、更强大的内在资源。 本书将提供一些实用的接纳练习,例如自我对话、感恩练习以及对他人经历的共情。通过这些练习,读者将能够逐渐放下对自我的苛责,学会用一种更宽容、更成熟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第九章:整合的智慧:迈向内在的和谐与成长 当觉察与接纳成为我们内在的习惯,我们便能够开始迈向最终的目标——内在的整合与持续的成长。整合,意味着将那些曾经分离、对立的内在部分重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统一、更具活力的自我。 本书将总结并升华前面所探讨的内容。我们将看到,通过觉察,我们看到了内心的冲突;通过接纳,我们消除了对这些冲突的抵抗。最终,我们便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来处理内心的张力,将它们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潜意识的智慧融入清醒的生活,如何平衡社会角色与自我需求,以及如何以一种更具创造力的方式来回应内心的矛盾。本书将鼓励读者,将自我理解与自我重塑视为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在每一次的探索中,不断发现更广阔的内心世界,并活出更真实、更精彩的人生。 结语: 《心之迷宫:意识深处的探索与自我重塑》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你踏上一段勇敢而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在这趟旅程中,你将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愿本书能成为你探索心灵迷宫过程中,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你穿越幽深,最终抵达那片属于你自己的、充满智慧与和谐的内在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