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小史 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

文明小史 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慈玉 著
图书标签:
  • 茶叶
  • 中国茶叶
  • 全球化
  • 历史
  • 文化
  • 文明
  • 贸易
  • 饮品
  • 社会
  • 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5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268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明小史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早在16世纪,产于东方的茶叶即曾出现在西方人的游记中,他们到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旅行时,发现中国人有饮茶的习惯,经常在空腹时喝一两杯茶用于治疗热病、头痛、胃痛等病痛。而拜访中国的上流家庭时,主人会以饮茶款待贵客。因此,欧洲人对茶叶“最初的印象”是:茶是一种药,是体现待客之道的饮料。随着时间的流转,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代表着一种文化。中西方因各自传统文化的不同,产生了迥异的饮茶文化。西方形成了以英国为典型的红茶文化,红茶文化飘逸着贵族的气息,带着重商主义的色彩,欧洲强权为了满足对红茶及其佐料蔗糖的需求,不断扩大殖民地甚至不惜掠夺和贩卖奴隶, 中国茶贸易之开始发展、鼎盛、衰微,也随之皆受制于外国市场。西方国家为能确实获得价廉物美之茶,向印度、锡兰与日本发展茶栽培业与投资制茶工厂,强制亚洲茶叶生产国发生竞争。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历史片段,揭示了中国茶叶在近代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现它足以傲视咖啡、可乐等西方饮品的多彩多姿的一面。


内容简介

虽然喝茶的习惯源于中国,但东西方却由于本身传统文化的不同、环境的相异而产生不一样的饮茶文化。饮茶文化既是东方精神文化的象征,也是西方物质文化的表象。在全球化发展的今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下,重新审视茶叶在当时的流通情况及其影响,展现它足以傲视咖啡、可乐等西方饰品的多彩多姿的一面。


作者简介

陈慈玉,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曾任淡江大学副教授,现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近代中国经济史,近代日本经济史。著有《近代中国茶业的发展与世界市场》、《近代中国的机械缫丝工业》、《日本历史与文化》(合著)、《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合著)、《台北县茶业发展史》、《台湾矿业史上的第yi家族――基隆颜家研究》、《日本在华煤业投资四十年》、《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目录

自序
绪论
多样的品茗文化
西方与东方的接触
中国茶叶的国际贸易与生产
新消费国之登场
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
余论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文明小史 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
  在与年俱增的中俄茶贸易中,虽然由于海上交通发达与长江航运权的开放,使得经由敖德萨的输出茶突然增加,但恰克图的茶贸易依然不曾衰减。虽然在19世纪70年代,经恰克图的茶贸易占中俄茶贸易的88%,19世纪80年代占有71%,19世纪90年代则为54%,而经由敖德萨的则为10%、20%与32%,但这并非表示恰克图之茶输入量降低,而是由于全部总输入量增加的缘故。
  恰克图茶贸易之所以不太受海运发达之影响,根据《海关报告》,其原因是:1.大量经由恰克图而输入的砖茶为“自长城至北冰洋,自太平洋岸至乌拉尔山的西伯利亚诸民族”所爱饮用,且因俄国经略中亚,在南西伯利亚和中亚开设了新市场,再加上1864年俄国政府禁止砖茶从西边国界输入的缘故。2.经由蒙古陆路输送的茶叶之品质与香气,比经由海路输送到欧洲的茶叶略胜一筹。事实上,如前所述,由海路运输之茶(包括福建茶),因为商人的投机取巧,都掺有混合物而遭受批评。3.因砖茶需求日增,俄国茶商为了满足此一市场,乃于1869年在汉口、1872年在福州设立了使用蒸汽机的砖茶工厂,以便制造品质优良、水准一定的砖茶。因此,虽然经由恰克图之茶叶比海路输入的昂贵,但俄国茶商往往权衡市场需求而获取适当的高品质茶,故由恰克图输入的茶叶数量,仍然超过经由海路的茶叶总量。
  总之,中俄茶贸易一直以恰克图贸易为中心,汉口在开港之前,是陆路运输的起步之处;在开港以后,则为汉口一上海一天津一张家口一恰克图路线之水路起点,且为汉口一上海-伦敦一莫斯科之海路运输的出发港,而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后,并可自汉口直接运茶至敖德萨。在1878年俄国义勇舰社(Russian Volunteer Fleet)设立汉口一敖德萨定期航路以后,俄国资本更掌握了海运茶叶至敖德萨的权利,例如阜昌洋行(Molchanoff Pechatnoff & Co.)便是其总经纪人。他们独占此线之茶贸易,并无英国商人的竞争,故集中于汉口以便运往俄国的两湖茶逐渐增加。天津也因为位于中俄茶贸易的水路与陆路转运点而繁荣;恰克图则因输往俄国的茶总量增加,遂不至于因海运开辟而动摇其地位。
  进而言之,中俄茶贸易之所以逐渐增加,乃是由于俄国对于砖茶之需要与年俱增的缘故。砖茶的制造和输出皆为俄商所独营,其所以成功是由于茶末(原料)廉价、制造费低、输出税低和俄国进口税低的缘故。当时最大之花费就是运费(水路和陆路)。虽然俄国商人亦输出茶叶,但数量并不多,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制造砖茶。彼自俄国订单所得的佣金很高,绝不会招致损失,所以砖茶之制造与输出逐渐为其所独占。往昔,中国人在两湖产茶区以茶末制造砖茶,由山西商人长途跋涉,运至蒙古,俄商则到恰克图交易。自中俄《北京条约》汉口开港之后,俄国资本开始深入两湖产茶内地。1870年起,陆续在九江、福州等地设立工厂;1876年将两湖茶区之工厂迁至汉口,集中于汉口租界。他们以茶末和茶叶为原料,利用蒸汽机和其他机器制造砖茶,结果用料更省,品质也比手工制造的还要坚实,更在蒙古和西伯利亚广泛地被饮用。然而这一特殊贸易,直至19世纪80年代为止,皆为俄国人所独占,这不仅是因为中俄条约使俄国人能够享有自汉口直接利用水运运输至天津的特权,更因这种事业(制造与运输)需要强大的资本——在中国设置工厂与交易所,茶叶出售前长时间运输所需之费用,必须熟悉内陆运输之特色与所使用的语言,还得具备关于茶叶性质以及焙制过程等方面的充足知识。
  ……

前言/序言

  近代以前,东亚、中亚、西亚、欧洲各民族与中国接触时,在手工业制品和技术方面,得自中国者多,给予中国者少。因此手‘工业可以说是形成中国“地大物博”的“宗主国”政治权威之一重要物质基础。直至21世纪的今日,Silk(丝)、Nankeen(南京棉布)、China(陶瓷器)、Tea(茶)等国际语言仍象征着往昔灿烂的中国手工业,曾经赢得西方的赞叹。
  我在30年前开始研究茶业史,当时所以醉心于茶业,是因为它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媒介,是英国在18、19世纪从事海上贸易时所展开的东亚三角贸易之重要一环;它所呈现出的饮茶文化是东方精神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西方物质文化的表象。借着对茶业史的了解,我略微知晓了所谓“西力冲击”的意义和内涵,也认识到19世纪以来东方和西方交会时所迸放出的“火花”,从而涌出了爱乡情怀。而在全球化议题发烧的今日,我们重新检视茶业在当时的流通情况及其影响,适足以说明它是全球化的中国商品。
  基于这种认知,我撰写了这本小书。试图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虽然以茶业为饮料的习惯源于中国,经陆路与海路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但在东方与西方,却由于本身传统文化的不同,环境的相异而产生不一样的饮茶文化。西方是以英国为典型的红茶文化,此红茶文化飘逸着贵族的气息,带着重商主义的色彩,促使欧洲强权为了满足对红茶及其佐料蔗糖的需求,不惜伸展帝国主义的魔掌,在当时所谓的“落后”地区一而再、再而三地制造殖民地,展开商品掠夺和人身买卖(奴隶)的活动。影响所及,中国茶贸易之开始发展、鼎盛、衰微,皆受制于外国市场。尤有甚者,当时支配贸易的外国商人为能确实获得价廉物美之茶,于是向印度、锡兰与日本发展茶栽培业与投资制茶工厂,强使亚洲茶叶生产国发生竞争。
  本书就是从这些观点去构思的,期盼能描绘出中国茶叶在近代世界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显现出它足以傲视咖啡、可乐等西方产品的多彩多姿的一面。
  两三年来,若非中兴大学文学院林富士院长(当时是“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的不断鼓励与积极审查,我恐怕无法完成此书,现谨致以十二万分的谢忱。政治大学历史系彭明辉教授于百忙之中细心阅读拙稿、指出不少谬误,实在感激不尽。
《文明小史: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 一部关于中国茶叶,从东方饮品迈向世界舞台的史诗。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寻常却又非凡的饮品,它曾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是帝王将相手中的权力象征,更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慰藉。它,便是中国的茶叶。然而,茶叶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与世界的深层互动;它是一座桥,连接着古老的东方文明与广袤的西方大陆。 《文明小史: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并非一本仅仅罗列茶叶品种、冲泡技巧的指南,也不是一篇枯燥乏味的经济学论文。它是一次深入的文明探险,一次生动的历史叙事,一场关于味蕾与思想、东方与西方的交响。本书以中国茶叶的全球化历程为主线,层层剥茧,揭示了茶叶如何在漫长的岁月里,从中国腹地走向世界各地,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饮用习惯、文化交流乃至全球格局。 第一篇:源起东方,一杯春露润泽千年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一同追溯中国茶叶的源头。从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到汉唐时期茶叶的初步兴盛,再到宋代点茶文化的繁荣,我们见证了茶叶在中国本土的萌芽、生长与演变。这里,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与哲学、宗教、艺术、养生等观念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将细致描绘不同历史时期,茶叶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变迁,以及它如何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中。从文人雅士的品茗论道,到市井小民的解渴充饥,一杯茶,承载了多少故事与情感。 第二篇:远涉重洋,陆上丝绸与海上茶路 茶叶的魅力,终究不甘被confined于东方。当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响起,当海上贸易的帆影渐显,茶叶便踏上了它波澜壮阔的全球化征程。本书将重点勾勒出茶叶通过陆路和海路,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我们将在书中看到,中国商人的智慧与勇气,如何将茶叶跨越山川湖海,送到异域的土地。从陆上丝绸之路的悠长印记,到海上茶路的惊涛骇浪,茶叶的每一次远行,都伴随着贸易、文化与冲突的交织。我们将探寻茶叶在中亚、西亚乃至更远地区的早期传播,理解它如何在当地社会引起涟漪。 第三篇:异域的芬芳,当东方茶遇上西方胃 当茶叶抵达欧洲,它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将深入剖析茶叶在欧洲的传播过程,以及它如何逐渐征服西方人的味蕾。从最初作为珍稀的奢侈品,到后来成为风靡欧洲的日常饮品,茶叶的变迁史,也是一部西方社会生活方式改变的历史。我们将详细叙述茶叶在英国、荷兰、法国等国的流行过程,以及它如何催生了下午茶、茶馆等独特的文化现象。本书会特别关注茶叶在西方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它如何成为社交的媒介,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健康观念,甚至如何被用作提神醒脑的“灵丹妙药”。 第四篇:贸易的洪流,茶马古道的辉煌与变迁 茶叶的全球化,离不开强大的贸易体系支撑。本书将深入探讨支持茶叶大规模国际贸易的关键因素,包括贸易路线的开辟、商业组织的形成,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政策。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塑造了茶叶贸易格局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东西印度公司在茶叶贸易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利益与殖民争夺。本书还会探讨茶叶贸易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关系,以及在近代史上,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出口商品,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复杂影响。 第五篇:文化交融,一杯清茗映照世界 茶叶的传播,远不止于物质的交换,它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交流。本书将展现茶叶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我们将探讨茶叶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如何相互影响,例如英国的下午茶文化,日本的茶道艺术,以及其他地区因茶叶而产生的独特礼仪与社交方式。茶叶,作为一种载体,承载了来自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并与当地文化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它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欣赏,也成为了全球化进程中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第六篇:当代的余韵,绿叶飘香,世界共饮 时至今日,中国茶叶的全球化仍在继续,并且呈现出更加多元和深入的态势。本书的结尾,将审视中国茶叶在当代世界中的地位与发展。我们将分析中国茶叶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寻求新的突破与发展,例如品牌建设、市场拓展、文化推广等。同时,本书也会探讨当下全球消费者对茶叶的新需求,以及中国茶叶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讲述它生生不息的故事。从传统工艺的传承,到创新产品的研发,中国茶叶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文明小史: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对文明的赞颂,对味蕾的探索。它将带领您走进一杯茶的背后,感受中国古代智慧与现代全球化的奇妙碰撞。翻开本书,您将不仅品味到东方古国的醇厚底蕴,更能领略到茶香如何跨越时空,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这是一部关于茶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与融合的生动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作者从中国本土的茶叶文化讲起,然后逐步过渡到茶叶的全球化。这种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茶叶的传播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茶叶与健康”的论述。作者分析了,为什么茶叶在古代就被视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又为什么在现代,茶叶的健康功效仍然备受关注。 我从中了解到了,茶叶中富含的各种营养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作者还提到了,不同种类的茶叶,其健康功效也有所不同。这种对茶叶健康价值的深入挖掘,让我对茶叶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甚至开始考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饮用茶叶,以保持身体健康。 书中关于茶叶与“哲学”的联系,也让我深思。作者认为,茶叶的品饮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体验。它能够帮助人们静心凝神,思考人生。这种对茶叶精神层面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茶”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饮品,而上升到了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爱不释手,拿到手还没拆封,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了起来。书的封面设计得大气而雅致,那个“文明小史”四个字,就透着一股厚重感,而“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这个副标题,更是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好奇心爆棚。我平时就喜欢喝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兴趣,所以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一翻开,我就被作者的文笔吸引住了。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仿佛一位老朋友在给我讲述一段悠久的历史。从茶叶最初是如何被发现,如何从一种药用植物,慢慢演变成人们日常饮品的过程,都写得绘声绘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茶的起源的神话传说,那些生动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看着神农氏尝百草,看着茶叶的嫩芽如何在他的指尖绽放出生命的奇迹。作者在介绍茶叶的品种时,也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将各种茶的特点、产地、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都融入了故事之中。比如,绿茶的清新,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韵味,黄茶的独特,白茶的淡雅,黑茶的陈香,每一种茶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都有它与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情感连接。我从中了解到了,原来我们每天喝的这杯茶,背后承载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这让我对“饮茶”这个行为本身,多了一份敬畏和感恩。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直接告诉你茶叶是怎么走向世界的,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自己去发现这个过程。我被书中关于“茶马古道”的描写深深吸引。想象一下,在那个崎岖的山路上,一队队的马帮,驮着沉甸甸的茶叶,艰难地跋涉,将中国的茶叶带到遥远的异域。这不仅仅是商品的流通,更是文化的交流,是丝绸之路上另一条重要的生命线。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茶马古道上的风土人情,那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商人,那些为了生存而奔波的劳动者,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汗水,都化为了茶叶的芬芳,传遍了万里。 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茶馆文化”的论述。茶馆不仅仅是喝茶的地方,更是人们社交、信息交流、甚至政治讨论的中心。在中国古代,茶馆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作者通过描写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茶馆,展现了茶叶如何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读到这里,我仿佛能闻到茶馆里弥漫的茶香,听到里面嘈杂的人声,感受到那种热闹而又温馨的氛围。这种对细节的把握,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一点也不枯燥。作者擅长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茶叶与航海的联系。作者讲述了茶叶如何成为推动欧洲航海大发现的重要动力之一,又是如何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我被书中关于“茶船”的描写深深吸引。想象一下,一艘艘巨大的船只,满载着茶叶,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将中国的茶叶带到遥远的欧洲。这种景象,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壮阔和人类的伟大。作者还提到了茶叶与鸦片战争的联系,这种将茶叶贸易与地缘政治紧密结合的分析,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关于茶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也写得非常精彩。作者讲述了茶叶如何在英国成为“国饮”,如何在俄罗斯成为重要的社交饮品,又如何在非洲传播开来。这种全球视角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中国茶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传播不仅仅是靠语言,更是靠像茶叶这样的具体事物。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叶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历史画卷。作者的视角非常宏大,他将茶叶的全球化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对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之前对“中国文明”的认识,多集中在古代的辉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文明是如何通过“茶叶”这个载体,在近现代继续发挥着其影响力。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他讲述了茶叶如何改变了西方世界,也讲述了西方的一些技术和理念,是如何被中国吸纳,并应用到茶叶的种植、加工和贸易中的。这种双向的互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dynamic 的中国形象。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丝绸之路”的引申解读,他将茶叶的全球化看作是“新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态,这种跨时空的联想,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 书中关于茶叶贸易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茶叶贸易如何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如何促成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甚至是如何间接导致了某些战争的爆发。我从中看到了,小小的茶叶,竟然能够撬动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这种对宏观历史趋势的把握,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文化读物。

评分

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一同品茗论道。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而且非常注重细节,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大事件,更是挖掘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微小之处。我喜欢书中关于茶叶与文人墨客的联系。从唐朝的陆羽,到近代的鲁迅,无数的文人都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对茶叶的赞美和感悟。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与茶叶的品鉴巧妙地结合起来。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能听到古人饮茶时的低语,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种将文学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写法,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有艺术性,非常享受。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茶道”的解读。在中国,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书中关于茶道精神的阐述,让我对“道”有了更深的理解。那种“和、静、怡、真”的境界,通过茶叶的冲泡和品饮,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在一杯茶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作者的论证也严谨有力。虽然是一本“小史”,但其内容之丰富,视角之宏大,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之前一直以为,中国茶叶的全球化,主要发生在近代,但作者的叙述,将这个过程向前追溯到了古代,甚至神话时代。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丝绸之路”的深入分析。他不仅仅将茶叶视为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更是将其看作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展示了茶叶是如何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如何被沿途的国家所接受,又是如何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 书中关于茶叶贸易对中国自身发展的影响,也让我深思。作者分析了茶叶贸易如何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又如何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他也提到了茶叶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对环境的破坏,对农民的剥削等等。这种辩证的视角,让历史的解读更加全面和客观。读完这一部分,我才意识到,任何一种全球化的商品,都会带来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对中国本土茶叶文化的挖掘。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于中国茶叶如何“走出去”,如何征服世界的故事,有着深入浅出的解读。我一直以为,茶叶的全球化,无非就是商人们带着茶叶去卖,然后外国人就买了。但是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而又精妙的战略和故事。 作者详细讲述了茶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程,比如它如何成为英国人的“国饮”,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他们的殖民扩张。我从未想过,一杯小小的茶叶,竟然能对大英帝国的崛起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书中关于“东印度公司”和茶叶贸易的描述,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惊心动魄的贸易战,那些为了茶叶而引发的冲突,都让我对茶叶的全球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茶叶如何适应不同文化,如何被重新诠释的故事所打动。比如,在西方,茶叶不再仅仅是中国传统的饮品,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了下午茶、茶歇等等独特的文化符号。作者在分析这些文化融合时,运用了大量的史实和数据,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的讲座,不断地给我带来新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知识性,更在于其启迪性。作者通过讲述茶叶的全球化故事,让我看到了中国文明的韧性和活力。我从中学习到了,中国文明是如何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壮大,又如何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文化自信”的探讨。他认为,茶叶的全球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当一种文化能够被世界所接受,并产生深远影响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自信。这种观点,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书中关于茶叶与“和平”的联系,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茶叶的传播,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从而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这种将茶叶视为和平使者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对世界,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棒的一本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作者在书中,对茶叶的品种、产地、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传播路径,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描绘。我从中了解到了,原来不同地区的茶叶,有着如此大的差异,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茶叶能够征服世界,而有些却只能在中国本土流行。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茶叶与“口味”的演变。作者分析了,为什么西方人一开始对茶叶并不适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喜欢上了茶叶,甚至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饮茶方式。这种对消费者口味变化的洞察,让我看到了商业的智慧。 书中关于茶叶的“包装”和“营销”的叙述,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讲述了,商人们是如何通过精美的包装和巧妙的宣传,来吸引消费者的。这种对商业策略的分析,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商业运作的教科书。读完这一部分,我才意识到,任何一种成功的商品,都离不开其背后的商业运作。

评分

是因为自己是谁呢?!在一乏人参与8??!霸道和……喝醉后

评分

可以 可以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手书,这个系列的装帧也很有趣,随手拿着没事儿能看看。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一本好书,丰富我的生活!

评分

是因为自己是谁呢?!在一乏人参与8??!霸道和……喝醉后

评分

这本书不错。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挺好的,装帧极美,古朴的线装,现代的装订,开本小,特别舒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