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最近五年对于法国哲学家朗西埃的艺术哲学研究的结晶。朗西埃对于审美—政治或者说艺术—政治的研究,在国际上极有影响,在哲学和当代艺术两个领域,有广泛的读者群。作者从文学、艺术、电影等多个方面探讨朗西埃的艺术—政治思想, 阐发了朗西埃的艺术是元政治的重要观点。正如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所说:“本书进一步推开了中国当代的艺术—政治大门!”
本书是国内关于朗西埃研究的首部专著,着重探讨当代法国激进左派思想家雅克·朗西埃在当代艺术、电影、文学、民主等方面的理论立场和现实干预,以此重思当代流行的那些艺术—政治姿态,帮助读者重新确认一些zui基本的当代美学原则。期待这一研究能为从事当代法国哲学、美学、政治哲学、当代艺术、电影理论和文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的读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全书共22万字,从“审美—政治”“文学的政治”“艺术的政治”“电影的政治”“在民主里搞民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艺术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作者先从审美政治与政治审美这个传统话题切入,来探讨朗西埃关于艺术是元政治这一立场:艺术大于政治;政治是发生于艺术所活动的感性领域之内的。进而作者围绕朗西埃就诗歌政治、小说现实主义和工人阶级文学意识等研究来展开讨论,探讨“文学”是如何与政治连成一体,并成为新政治的催化剂和母体的。随后作者又集中讨论朗西埃的电影理论,从他对戈达尔的近期研究入手,来探讨电影如何格式化新政治这一主题,以如何在我们时代里去拍摄正在到来的新主体比如说民工形象这一点来结束。zui后作者又回到政治上来,对民主、政治、人民等政治概念做了阐发。对此,著名艺术家康学儒评价说:“以朗西埃老师为榜样,本书要将学到一切和表达一切的秘诀交还给无产阶级。”
陆兴华,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著作:《当代艺术做什么?》(2012年)、《巴尔特全书》(2012年)和《哲学当务之急》(2009年)。主要译著《文化表征与符号实践》(Stuart Hall原著),商务印茶馆2004年出版,已重印两次。
作者序
第一章 审美-政治
一 审美为什么与政治相连?
二 什么是审美?
三 现代审美革命
四 审美平等与政治平等
五 被解放的观众
六 今天还有批判的可能吗?
七 知识的诗学
八 反对布尔迪厄的解放美学
第二章 文学的政治
一 什么是文学?
二 文学:字的民主
三 从历史到文学再到寓言
四 文学民主: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
五 文学必须制造异议
六 文学着去政治
七 诗是对人民前进脚步的伴奏
八 将文学、政治和民主一起搞
九 诗与政治
十 博尔赫斯,还是惠特曼?
第三章 艺术的政治
一 艺术的审美配方
二 艺术就是政治
三 艺术发生在“艺术”之外
四 反共识,艺术才“当代”
五 今天的艺术政治
六 艺术家还能靠什么来闹政治?
七 当代艺术:制造异议的艺术
八 反对现代主义
九 批判性艺术的歧途
十 艺术政治之未来
第四章 电影的政治
一 “政治地拍电影”
二 电影共产主义
三 从爱森斯坦到戈达尔:电影是共产主义机器之梦,还是一本失魅的百科全书?
四 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辩证
五 两种蒙太奇
六 《中国姑娘》中的电影教学法
七 电影给当代艺术提供了什么教训?
八 与德勒兹之间的图像和电影方面的异议
九 如何拍民工?
第五章 在民主里搞民主
一 只能更民主地去要民主
二 警治与政治
三 后民主时代的共识秩序:财产统治和专家知识统治
四 什么才是真民主?
五 民主:使平等之事天天被对质
六 先共和,再民主?
七 只是在当前的不太好的民主里往下搞
八 政治了,才民主,这时,政府才合法
九 民主:重新发明政治
十 什么是“人民”?
十一 占领
索引
哇,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内容肯定硬核得不得了!光是“未来艺术丛书”这几个字,我就想象到了很多关于艺术边界、媒介革新以及哲学思辨的探讨。我猜这本书一定不会满足于仅仅回顾历史或者停留在对当代艺术现象的表面描述。我更期待它能深入挖掘,比如,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这些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艺术的本体论会发生怎样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美学”范畴,那些关于“摹仿”、“崇高”或者“再现”的经典论述,还能不能有效地框定我们对未来艺术的理解?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充满挑战性的论述,能够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定义,用一种近乎激进的方式去预言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新角色。那种感觉就像是,翻开一本书,不是在读一个结论,而是在参与一场思想的实验,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于“什么是艺术”的根深蒂固的认知。如果内容真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它应该会成为一本让人读完后,看展览的心情都会变得完全不一样的导读手册。
评分坦白说,很多学院派的理论读物读起来就像在啃干面包,枯燥且难以消化。但如果这本书真的能担得起“未来艺术丛书”的名头,它就必须在语言的张力上有所建树。我设想,它的叙事风格应该是充满动态感的,或许会借鉴一些后结构主义或者现象学的写作技巧,用跳跃的、充满暗示性的句子来模拟“未来”的不确定性。我期望它能避免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堆砌,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辩手,步步为营,将各种看似不相关的概念——比如数据伦理、赛博格身体、生态危机——巧妙地编织进对美学本体的探讨中去。最好的理论书,读起来就像在看一场高水平的即兴表演,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令人拍案叫绝的连接。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学术专著,变成了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文本艺术品本身。
评分我个人对那些试图为“未来”设定具体蓝图的著作总是抱有审慎的态度,因为“未来”的本质是开放的、不可预测的。因此,我更希望这本书在探讨“政治的未来”时,能够展示出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性。它是否承认,任何对“未来艺术”的预设,本身就是一种当代权力对未来的投射和限制?如果作者能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理论框架的局限性,并在论述中巧妙地留下“裂缝”,允许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解读共存,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大提升。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知识场域,它提供的是分析的工具和提问的方式,而不是最终的答案。这种谦逊而有力的姿态,往往才是一个真正深刻的理论思想所具备的标志。
评分读完一本厚重的理论著作,最令人欣慰的不是你理解了作者所有的论点,而是它在你脑中植入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镜头”。我希望这本关于美学与政治未来交汇的书,能够提供那种锐利到近乎锋芒毕露的分析视角。我特别好奇,在讨论“政治”维度时,作者是如何处理“公共领域”的消解与重塑这个问题的。毕竟,艺术的展示、消费和讨论,已经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私密化,传统的博物馆、画廊作为公共中介的功能正在弱化。那么,未来的“政治性艺术”该如何实现它的介入和动员功能?是通过算法推荐引发的亚文化共振,还是通过某种去中心化的协作模式?我非常期待看到对于这种媒介环境变迁下,艺术主体与受众关系重构的深入探讨,那种描述要足够精妙,能让人联想到某个具体的当代艺术家或者艺术事件,而不是空泛的口号。如果能触及权力结构如何利用审美进行新的规训,那就更棒了。
评分对于一本跨越艺术和政治边界的著作,我最在乎的是它在实际的社会操作层面能产生多大的回响。我不是指艺术品销量或者评论界的赞誉,而是它对日常审美经验的影响。比如,当我们走在城市里,看到一块巨大的电子广告牌,或者刷到一条精心制作的短视频时,这本书提供的方法论是否能让我们立即识别出其中潜藏的美学策略和政治意图?如果这本书的洞察力足够强大,它应该能像X射线一样穿透日常表象的迷雾,揭示出隐藏在视觉文化之下的权力脉络。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伴随着对现有秩序的轻微不适,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理论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的感官变得更加敏锐和警惕,成为我抵抗平庸化审美的思想武器。
评分好像是国内研究朗西埃第一本著作
评分字
评分很好
评分还不错,推荐
评分好像是国内研究朗西埃第一本著作
评分字
评分字
评分很好
评分还不错,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