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最近五年對於法國哲學傢朗西埃的藝術哲學研究的結晶。朗西埃對於審美—政治或者說藝術—政治的研究,在國際上極有影響,在哲學和當代藝術兩個領域,有廣泛的讀者群。作者從文學、藝術、電影等多個方麵探討朗西埃的藝術—政治思想, 闡發瞭朗西埃的藝術是元政治的重要觀點。正如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所說:“本書進一步推開瞭中國當代的藝術—政治大門!”
本書是國內關於朗西埃研究的首部專著,著重探討當代法國激進左派思想傢雅剋·朗西埃在當代藝術、電影、文學、民主等方麵的理論立場和現實乾預,以此重思當代流行的那些藝術—政治姿態,幫助讀者重新確認一些zui基本的當代美學原則。期待這一研究能為從事當代法國哲學、美學、政治哲學、當代藝術、電影理論和文學等相關領域研究的讀者提供有益的藉鑒和幫助。全書共22萬字,從“審美—政治”“文學的政治”“藝術的政治”“電影的政治”“在民主裏搞民主”等五個方麵闡述瞭藝術哲學和美學等方麵的熱點問題。作者先從審美政治與政治審美這個傳統話題切入,來探討朗西埃關於藝術是元政治這一立場:藝術大於政治;政治是發生於藝術所活動的感性領域之內的。進而作者圍繞朗西埃就詩歌政治、小說現實主義和工人階級文學意識等研究來展開討論,探討“文學”是如何與政治連成一體,並成為新政治的催化劑和母體的。隨後作者又集中討論朗西埃的電影理論,從他對戈達爾的近期研究入手,來探討電影如何格式化新政治這一主題,以如何在我們時代裏去拍攝正在到來的新主體比如說民工形象這一點來結束。zui後作者又迴到政治上來,對民主、政治、人民等政治概念做瞭闡發。對此,著名藝術傢康學儒評價說:“以朗西埃老師為榜樣,本書要將學到一切和錶達一切的秘訣交還給無産階級。”
陸興華,同濟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主要著作:《當代藝術做什麼?》(2012年)、《巴爾特全書》(2012年)和《哲學當務之急》(2009年)。主要譯著《文化錶徵與符號實踐》(Stuart Hall原著),商務印茶館2004年齣版,已重印兩次。
作者序
第一章 審美-政治
一 審美為什麼與政治相連?
二 什麼是審美?
三 現代審美革命
四 審美平等與政治平等
五 被解放的觀眾
六 今天還有批判的可能嗎?
七 知識的詩學
八 反對布爾迪厄的解放美學
第二章 文學的政治
一 什麼是文學?
二 文學:字的民主
三 從曆史到文學再到寓言
四 文學民主:福樓拜與包法利夫人
五 文學必須製造異議
六 文學著去政治
七 詩是對人民前進腳步的伴奏
八 將文學、政治和民主一起搞
九 詩與政治
十 博爾赫斯,還是惠特曼?
第三章 藝術的政治
一 藝術的審美配方
二 藝術就是政治
三 藝術發生在“藝術”之外
四 反共識,藝術纔“當代”
五 今天的藝術政治
六 藝術傢還能靠什麼來鬧政治?
七 當代藝術:製造異議的藝術
八 反對現代主義
九 批判性藝術的歧途
十 藝術政治之未來
第四章 電影的政治
一 “政治地拍電影”
二 電影共産主義
三 從愛森斯坦到戈達爾:電影是共産主義機器之夢,還是一本失魅的百科全書?
四 紀錄片與故事片之間的辯證
五 兩種濛太奇
六 《中國姑娘》中的電影教學法
七 電影給當代藝術提供瞭什麼教訓?
八 與德勒茲之間的圖像和電影方麵的異議
九 如何拍民工?
第五章 在民主裏搞民主
一 隻能更民主地去要民主
二 警治與政治
三 後民主時代的共識秩序:財産統治和專傢知識統治
四 什麼纔是真民主?
五 民主:使平等之事天天被對質
六 先共和,再民主?
七 隻是在當前的不太好的民主裏往下搞
八 政治瞭,纔民主,這時,政府纔閤法
九 民主:重新發明政治
十 什麼是“人民”?
十一 占領
索引
對於一本跨越藝術和政治邊界的著作,我最在乎的是它在實際的社會操作層麵能産生多大的迴響。我不是指藝術品銷量或者評論界的贊譽,而是它對日常審美經驗的影響。比如,當我們走在城市裏,看到一塊巨大的電子廣告牌,或者刷到一條精心製作的短視頻時,這本書提供的方法論是否能讓我們立即識彆齣其中潛藏的美學策略和政治意圖?如果這本書的洞察力足夠強大,它應該能像X射綫一樣穿透日常錶象的迷霧,揭示齣隱藏在視覺文化之下的權力脈絡。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伴隨著對現有秩序的輕微不適,纔是真正有力量的理論體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的感官變得更加敏銳和警惕,成為我抵抗平庸化審美的思想武器。
評分哇,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著就讓人覺得內容肯定硬核得不得瞭!光是“未來藝術叢書”這幾個字,我就想象到瞭很多關於藝術邊界、媒介革新以及哲學思辨的探討。我猜這本書一定不會滿足於僅僅迴顧曆史或者停留在對當代藝術現象的錶麵描述。我更期待它能深入挖掘,比如,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這些新技術不斷湧現的今天,藝術的本體論會發生怎樣的根本性轉變?傳統的“美學”範疇,那些關於“摹仿”、“崇高”或者“再現”的經典論述,還能不能有效地框定我們對未來藝術的理解?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充滿挑戰性的論述,能夠打破我們習以為常的藝術定義,用一種近乎激進的方式去預言藝術在社會結構中的新角色。那種感覺就像是,翻開一本書,不是在讀一個結論,而是在參與一場思想的實驗,讓你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於“什麼是藝術”的根深蒂固的認知。如果內容真如書名所暗示的那樣,它應該會成為一本讓人讀完後,看展覽的心情都會變得完全不一樣的導讀手冊。
評分坦白說,很多學院派的理論讀物讀起來就像在啃乾麵包,枯燥且難以消化。但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擔得起“未來藝術叢書”的名頭,它就必須在語言的張力上有所建樹。我設想,它的敘事風格應該是充滿動態感的,或許會藉鑒一些後結構主義或者現象學的寫作技巧,用跳躍的、充滿暗示性的句子來模擬“未來”的不確定性。我期望它能避免那種百科全書式的堆砌,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辯手,步步為營,將各種看似不相關的概念——比如數據倫理、賽博格身體、生態危機——巧妙地編織進對美學本體的探討中去。最好的理論書,讀起來就像在看一場高水平的即興錶演,充滿瞭意想不到的轉摺和令人拍案叫絕的連接。如果它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它就超越瞭一般的學術專著,變成瞭一種富有啓發性的文本藝術品本身。
評分讀完一本厚重的理論著作,最令人欣慰的不是你理解瞭作者所有的論點,而是它在你腦中植入瞭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的“鏡頭”。我希望這本關於美學與政治未來交匯的書,能夠提供那種銳利到近乎鋒芒畢露的分析視角。我特彆好奇,在討論“政治”維度時,作者是如何處理“公共領域”的消解與重塑這個問題的。畢竟,藝術的展示、消費和討論,已經越來越碎片化、越來越私密化,傳統的博物館、畫廊作為公共中介的功能正在弱化。那麼,未來的“政治性藝術”該如何實現它的介入和動員功能?是通過算法推薦引發的亞文化共振,還是通過某種去中心化的協作模式?我非常期待看到對於這種媒介環境變遷下,藝術主體與受眾關係重構的深入探討,那種描述要足夠精妙,能讓人聯想到某個具體的當代藝術傢或者藝術事件,而不是空泛的口號。如果能觸及權力結構如何利用審美進行新的規訓,那就更棒瞭。
評分我個人對那些試圖為“未來”設定具體藍圖的著作總是抱有審慎的態度,因為“未來”的本質是開放的、不可預測的。因此,我更希望這本書在探討“政治的未來”時,能夠展示齣一種深刻的自我反思性。它是否承認,任何對“未來藝術”的預設,本身就是一種當代權力對未來的投射和限製?如果作者能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理論框架的局限性,並在論述中巧妙地留下“裂縫”,允許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解讀共存,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個封閉的理論體係,而是一個開放的知識場域,它提供的是分析的工具和提問的方式,而不是最終的答案。這種謙遜而有力的姿態,往往纔是一個真正深刻的理論思想所具備的標誌。
評分好
評分還不錯,推薦
評分字
評分好像是國內研究朗西埃第一本著作
評分字
評分很好
評分還不錯,推薦
評分很好
評分還不錯,推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