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是中央音乐学院从1993年9月开设的课程。它集中而系统地讲述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并对我国民间音乐的五大类别——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在艺术特点和音乐形态方面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贯通,努力探寻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过程及传统音乐形态思维的特点。而在我国一些师范院校、艺术院校或音乐院校中,有关中国民间音乐的课程往往或者门类不全(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只讲民歌和民间器乐),或者分门别类地、而不是系统贯穿地讲,或者是将民间音乐与一些专业音乐家创作的民族风格的作品混杂在一起讲述,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对我国民间音乐发展规律及艺术特点的系统研究和探索。在今天国内外文化界越来越重视民间底层文化的发展形势下,在我国音乐院校和艺术院校内,对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点进行系统讲述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民间音乐在我国音乐中的地位
第二节 我国民间音乐的类别
第三节 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
第四节 我国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
学习参考书目及思考题
第二章 民间歌曲
第一节 概述
一、民间歌曲的定义
二、民歌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三、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
四、民歌的特点
第二节 汉族民歌的体裁类型
一、汉族民歌音乐体裁类型的划分
二、号子
三、山歌
四、小调
第三节 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
一、我国少数民族概况
二、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
三、朝鲜族的抒情谣
四、哈萨克族的独唱歌曲
五、维吾尔族的爱情歌曲
六、藏族的箭歌和酒歌
七、云南彝族“四大腔”
八、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结语:民间歌曲与我国其他民间音乐类别的关系
学习参考书目及思考题
第三章 民间舞蹈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民间舞蹈的定义
二、民间舞蹈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三、民间舞蹈的历史发展脉络
四、民间舞蹈音乐的特点
第二节 汉族民间歌舞音乐的代表种类
一、秧歌
二、花灯
三、采茶
第三节 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和乐舞音乐的代表种类
一、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和木卡姆中的歌舞音乐
二、藏族的堆谐和囊玛
三、朝鲜族的农乐舞和长鼓舞
四、蒙古族安代舞
五、景颇族刀舞
结语:(一)我国民间舞蹈音乐的艺术特点
(二)民间舞蹈音乐与我国其他民间音乐类别的关系
学习参考书目及思考题
第四章 说唱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说唱音乐的定义
二、说唱音乐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三、说唱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二节 说唱音乐的艺术形式
……
第五章 戏曲音乐
第六章 民间器乐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二、说唱音乐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如果说,民歌的创作者、歌唱者和听众主要以农民为基础,那么,说唱音乐的创作者、歌唱者和听众则主要以市民为基础。说唱音乐是随着我国城镇的发展而兴盛、成熟起来的。因其职业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的功能,城镇为说唱音乐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说唱音乐则为城镇市民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我肯定的文化娱乐场所。另外,我国人民一向把观赏戏曲和说唱的活动称为“高台教化”。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着极多的文盲和半文盲,他们无法通过阅读学习,戏曲和说唱就成为他们了解历史传统、接受伦理道德的教化、熟悉人情事故的便捷途径。说唱音乐在文学、音乐和表演方面比民间歌曲和民间歌舞有更高的成就,因此它的影响更大,它的听众遍及社会各个阶层。
我国说唱艺术与文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相互作用。首先,说唱艺术对文学名著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像“三国”、“水浒”、“红楼”、“西厢”等,是单弦、琴书、大鼓、弹词等说唱艺术常见的题材。这些文学名著经过说唱艺术家的敷演发挥,更加切近普通百姓的欣赏习惯,更加符合他们的思想观点,并在艺术形式上更加鲜活清新,更富于魅力。例如我国南北各地都有长篇巨制的《三国志》。最负盛名的扬州评话“三国”,分前、中、后三部,篇幅长大。近人说“前三国”,要花60余天,说“中三国”120天。而“后三国”共200万字,相当于小说《三国演义》通行本全部的三倍。由于分量太重,很少有人能说扬州评话全部“三国”,据说民国初年费骏良历时八个多月才说了一遍。①《水浒传》中有关武松的情节只有几万字,而经扬州评话表演家王少堂发展并被整理成书的《武松》将近90万字,大大丰富了原著的内容。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称王少堂的《武松》为“通俗史诗”②。
民间流传的说唱艺术,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例如,《水浒传》是施耐庵根据民间口头文学整理加工而成;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相当的部分采自民间传说;冯梦龙纂辑的“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收录了宋元话本(宋元时期说唱艺术者“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和明代拟话本(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仅从北京的说唱艺术与北京的文学关系看,“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燕九竹枝词》,从内容到形式都明显见出单弦岔曲、清音子弟书的影响;不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大俗大雅的语言风格中也显示着说唱艺术语言功力潜移默化的渗透;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带着极大的欣赏意味写主人公姚木兰喜欢听‘把北京话的声韵节奏提高到美妙极点的大鼓书’;张恨水的《啼笑因缘》、《金粉世家》中也时常流溢出北京曲艺艺术的情致;特别是著名的大作家老舍,他是北京人,自幼就生活在浓郁的北京文化氛围之中,对北京曲艺说唱有着特殊的爱好,甚至可以说,曲艺艺术与民间说唱艺人就是老舍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启蒙老师。他从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开创了蜚声海内外的‘京昧小说’。还有许多当代北京作家,包括京味作家与非京味作家,如王蒙、刘绍棠、浩然、邓友梅、汪曾祺、陈建功等,也都从曲艺那里获益匪浅。”
……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有力,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敬意,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对于“无字之书”的民间音乐的解读,那种严谨的考证态度和深入的田野调查精神,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热情深感钦佩。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民间音乐的分类方式,它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的学术体系,而是更注重从实际出发,将音乐与地域、民族、功能等多种维度结合起来。这种“接地气”的学术方法,使得本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极易理解和接受。我曾尝试去了解一些音乐理论书籍,但往往因为过于艰深而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你耳边轻声讲述着那些古老而美好的故事,让你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从艺术审美层面来说,《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这本书,可以说是打开了我认知中国艺术的一个新维度。我一直觉得,中国艺术的美,往往体现在一种含蓄、内敛、意境深远的气质中。而民间音乐,正是这种美学的绝佳载体。书中对那些看似朴素却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旋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大巧若拙”、“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比如,书中对某些地方戏曲唱腔的描述,那种高低起伏、跌宕错落的唱法,不仅仅是声音的技巧,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人生的体验。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意境”的讨论。民间音乐是如何通过简单的旋律和节奏,勾勒出广阔的山水,描绘出细腻的情感,传达出深远的哲思。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是西方音乐所难以比拟的。书中引用的一些民间歌词,虽然朴实无华,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比如那些描绘农耕生活、爱情思念、或是乡愁的歌谣,都能引起我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往往诞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最终回归于生活,它是一种与自然、与社会、与内心和谐共存的美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音乐本身的技法和流派介绍,更是深入挖掘了民间音乐与中国社会生活、历史变迁、乃至人们精神世界的紧密联系。它让我明白,民间音乐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他们情感的寄托,是他们精神的慰藉,更是他们传承文化、表达认同的重要载体。书中对不同节令、不同习俗下的音乐形式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音乐在人生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婚礼上的喜庆歌谣,丧葬时的哀歌,甚至是孩童的摇篮曲,都凝聚着一代代人的情感与智慧。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民间音乐的社会功能的部分。它讲述了民间音乐如何在乡邻之间传递信息,如何在集体劳动中调节节奏,如何在祭祀仪式中沟通人神。这种深入的社会学视角,让我对民间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将其视为单纯的艺术品,而是活生生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书中引用的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也为这些音乐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在欣赏旋律的同时,也能品味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和人文情怀。
评分《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这本书,我最近才读完,着实是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窥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片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土壤。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被主流学术界稍显边缘化但却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方面。民间音乐,恰恰就是这样一个领域。在阅读之前,我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印象中:过年时听到的锣鼓喧天,田间劳作时哼唱的山歌,或是庙会上的戏曲唱段。这本书,则将这些零散的碎片,用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串联成了一幅宏伟的画卷。 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宏观,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特色讲起,让我看到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丰富多样性。比如,书中对长江流域民歌的描绘,那种婉转悠扬、情感充沛的旋律,仿佛能带我置身于江南水乡,感受那份温婉与细腻。而对黄河流域信天游的介绍,又展现了北方人民粗犷豪迈、直抒胸臆的艺术风格,那种高亢激越的歌声,让人心潮澎湃。书中对于各种乐器的介绍也十分详尽,无论是大家熟知的二胡、琵琶,还是那些我闻所未闻的民族乐器,都配以生动的文字描述,甚至辅以图片(虽然我拿到的是电子版,但想象中它应该有),让我对这些古老的声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在这本《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来理解历史。《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它本身就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中书,一本声音中的历史。比如,书中对宋元时期说唱音乐的描述,让我仿佛能穿越时空,听到街头巷尾艺人的吆喝声,感受当时市井生活的喧嚣与活力。对古代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比较,更是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音乐文化的差异与互动,这对于我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厚重感,有时并不只体现在宏大的史书巨著中,更多时候,它就藏在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却又依然鲜活的民间记忆里。而民间音乐,无疑就是这些记忆中最动人的部分。它记录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抗争。书中关于不同朝代民间音乐的演变,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审美趣味、情感表达方式是如何悄然发生变化的。这种“听”历史的方式,比单纯地阅读文字,更具象,也更富有人情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