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编译版《乌合之众》简史
-------------------------
1998年黑白版
------------------------
---------------------------------
2000、2004年黑白经典版
---------------------------------
-----------------------------------------------
2014年中文版畅销十年·珍藏纪念版
-----------------------------------------------
-------------------------------
2017年中英双语·典藏本
-------------------------------
百年群体心理经典 中英完整译本
对现代化进程中群众崛起的社会现象饱蕴惊人的预见力、敏锐的把握力、深刻的感受力
本书自1895年出版后,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
中译本曾在民国时期以《群众心理》由商务印书馆推出
中文世界个《乌合之众》的正统译本
首次呈现傅高义版《邓小平时代》译者、知名学术翻译家冯克利教授长篇代译序的精彩英译
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文本 人文社科学术英语的必读之书 中央编译版印行十九周年
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
——本书作者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
-------------------------------------------------------------------------------------------------------------------------
勒庞的《乌合之众》,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我们把勒庞的言论作为我们的引路人,因为它对无意识精神生活的强调,十分适合我们的心理学。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创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美国人格心理学拓荒者 戈登·W. 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
此书包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其中有不少隐藏在字里行间,这不仅解释了它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也来自它的主要论点属于一些复杂思想的一部分,它们大多数仍然与我们同在,即强调人的行为中反理性或非理性的特点。
——美国科学社会学奠基人 罗伯特·K. 墨顿(Robert K. Merton)
他(勒庞)的学说告诉人们,人在群体影响下其行为的真实状况,特别是在激动情况下思想感情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的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他使我们面对每个人皆知但无人愿意正视的毛骨悚然的事实。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大师、现代创新理论的鼻祖 约瑟夫?A. 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
---------------------------------------------------------------------------------------------------------------------------------------
对于20世纪出现的许多成功或失败的民众革命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灾难,我们如想对其寻求一点心理学上的理解,从勒庞那里的确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勒庞生逢一个群众重新崛起的时代,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现象中所包含的危险,并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学语言,坦率地把它说了出来。
——本书译者 冯克利
《乌合之众》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种种特点及其成因,深刻透视了社会服从、大众文化、群众运动和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作者在论述传统社会因素毁灭、工业时代巨变的基础上,指出“群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年5月7日-1931年12月13日)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曾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1894)、《社会主义心理学》(1898)、《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1912)和《战争心理学》(1916)等,其中以《乌合之众》(1895)为著名,该书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至今仍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
译者简介:
冯克利
1955年10月生,祖籍山东青州。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业三十余年,译、著百余种。译有《欲望与利益》(2015)、《邓小平时代》(2013)、《德性、商业和历史》(2012)、《至上的美德》(2007)、《论李维》(2005)、《致命的自负》(2000)、《哈耶克文选》(2000)、《民主新论》(1998)、《学术与政治》(1998)等;著有《虽败犹荣的先知》(2014)、《尤利西斯的自缚》(2013)。
插画家简介:
古斯塔夫?多雷
(Gustave Doré,1832年1月6日—1883年1月23日)
法国著名版画家、雕刻家和插画作家。自幼喜爱绘画,以幽默画成名。作品多是黑白两色,充实饱满、层次分明、质感强烈。其为《圣经》以及但丁、弥尔顿、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所作插画,成为插画界无法逾越的颠峰。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制作了4000多种版本、10万多幅金属版和木版插画。
中文版目录
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 代译序 冯克利/1
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 〔美〕罗伯特·墨顿/29
作者前言/61
导言:群体的时代/65
卷 群体心理/1
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3
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15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37
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49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57
章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59
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79
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93
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115
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127
章 群体的分类/129
第二章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135
第三章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141
第四章 选民群体/149
第五章 议会/161
英文版目录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Democracy to Dictatorship — A Preface by the Translator of Chinese Version Yan Jian/183
The Ambivalences of Le Bon’s The Crowd Robert K. Merton/217
Preface/ 253
Introduction: The Era of Crowds /261
Book I. The Mind of Crowds/273
Chapter I.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rowds/275
Chapter II. The Sentiments and Morality of Crowds/289
Chapter III. The Ideas,Reasoning Power,and Imagination of Crowds/317
Chapter IV. A Religious Shape Assumed by All the Convictions of Crowds/331
Book II. The Opinions and Beliefs of Crowds/341
Chapter I. Remote Factors of the Opinions and Beliefs of Crowds/343
Chapter II. The Immediate Factors of the Opinions of Crowds/367
Chapter III. The Leaders of Crowds and Their Means of Persuasion/385
Chapter IV. Limitations of the Variability of the Beliefs and Opinions of Crowds/411
Book III.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Different Kinds of Crowds/427
Chapter I. The Classification of Crowds/429
Chapter II. Crowds Termed Criminal Crowds/437
Chapter III. Criminal Juries/445
Chapter IV. Electoral Crowds/457
Chapter V. Parliamentary Assemblies/471
译名对照表/495
初读这本书的感受,是那种被一股强大而又略显压抑的力量所裹挟的体验。它不像许多流行的心理学读物那样试图提供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反而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赤裸裸地映照出群体行为中那些潜藏的、非理性的驱动力。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宏大,他似乎能够穿透个体的情绪表象,直达集体心智的底层结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结合自己过往的经历去回味那些关于暗示、传染性以及领袖魅力的论述。那些关于“幻觉”、“迷信”以及“群体易变性”的段落尤其发人深省,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在无形中被周围环境和大众情绪所塑形的。它的文字风格极其克制和严谨,充满了19世纪末的学术气息,但其洞察力却穿透了时代的局限,至今读来仍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简直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震器”。
评分作为一位资深的书籍收藏者,我必须称赞这个版本的细节处理。内文的字体选择非常适中,行距和页边距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这在双语对照的典藏本中是极其难得的,很多出版社为了塞入双语内容会牺牲版面设计,但这一本显然没有妥协。而且,双语对照的布局设计得非常巧妙,中文部分在右侧,英文在左侧,阅读时目光的切换非常自然流畅,互相参照的效率很高。这不仅仅是内容的叠加,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优化。我甚至将它带到了户外阳光下翻阅,纸张的反光处理也很到位,没有造成刺眼的眩光。对于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并且希望将思维工具与精美实物结合起来的读者而言,这个版本无疑是市场上一个极具竞争力的选择,物超所值。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对“非理性”领域进行系统化梳理的努力。在现代社会,我们过度强调逻辑和数据,却常常忽视了那些驱动历史和社会走向的真正“看不见的手”。这本书最震撼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让你能够以一种相对抽离的、近乎冷酷的科学态度去解构那些平时看来难以名状的社会现象。比如,当一个运动突然兴起又迅速消亡,或者当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在短时间内被集体抛弃时,这本书里的理论框架能迅速给出解释的切入点。对于那些关注社会运动、政治传播乃至市场营销的人来说,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理解远比表面的现象描述要宝贵得多。它不是告诉你“人们会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人们为什么会倾向于那么做”,这种深度才是区分一般读物和经典著作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沉甸甸的质感,那种翻阅时的沙沙声,都透露着一股典藏级的韵味。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力量,那种暗沉的底色配上醒目的书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思想的厚重感。更难得的是中英双语的排版,对于我这种既喜欢阅读原著精髓又想兼顾中文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意对比了几个章节的译文,译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很多原文中那种微妙的情感色彩和逻辑推演,在中文里得到了相当精准的传达,而不是那种生硬的直译。书本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阅读时不会有廉价感,长时间捧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享受,仿佛你拿在手里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已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每次看到它,都会被那种沉稳的氛围所吸引,也更期待深入探索它所蕴含的深邃洞见。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不然很容易被一些术语和长句绕晕。但如果能坚持下去,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书籍无法比拟的。我发现自己在阅读完一些关键章节后,看待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上的舆论风向时,眼光变得更加审慎和批判了。不再轻易相信那种排山倒海而来的“共识”,而是会本能地去寻找驱动这种共识背后的机制——是情绪的聚合,还是某种无意识的领导力的投射?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持久的价值。它提供了一种“反直觉”的智慧,教会我们警惕那些自以为是的“清醒”,因为真正的危险往往就潜伏在那片看似和谐一致的“群体海洋”之中。
评分很不错的书。推荐。
评分恩
评分好看OK
评分趁着活动买的,京东的活动太给力了,囤起来慢慢看,有一套书书脊有损坏,申请换货的速度不要太快,当天取走,后天就到了,售后还给我打过两次电话确认,给京东的服务点个赞!
评分发货挺快,书质量不错。
评分一批十本,三个月的阅读量,为自己加油!
评分内容不错,快递给力,正版书。在京东购物体验很好。
评分这个出版社的译本不错,女儿喜欢
评分书籍买过来还没来得及看,都在玩手机玩电脑,我买书是为了摆着好看的,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