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兴系列丛书:宣王中兴

盛世中兴系列丛书:宣王中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向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春秋
  • 宣王
  • 中兴
  • 政治
  • 军事
  • 文化
  • 历史人物
  • 史学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 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541195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73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盛世中兴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字数:1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孔子曾经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西周是先哲心中的时代,西周经历成康之治,昭穆时期危机凸显,懿、孝、夷王时期危机四伏,周厉王乱政,把强盛的西周王朝陷入了危险境地,周宣王在国人暴动的背景下,度过短暂的共和行政得以上台,在位期间致力于重建王纲、拓土南方,将西周王朝的国力推上了鼎盛时代。史称“宣王中兴”。
  《盛世中兴系列丛书:宣王中兴》将致力于还原这段历史,寻觅这段历史转折时期的历史规律,总结其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

作者简介

王向辉:1978年生,陕西长安人,博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从赵世超、王晖教授学习先秦史与古文字,在《晋阳学刊》、《社会科学论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艺术长安》、《艺文志》等发表散文、诗歌十余篇。现负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的编辑出版工作。

目录

第一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第一节 文谟武烈
第二节 南征西游
第三节 守成之君

第二章 道路以目
第一节 防民之口
第二节 厉王革典

第三章 共和岁月
第一节 处于忧患
第二节 共伯其人

第四章 革故鼎新
第一节 少年天子
第二节 推行新政

第五章 经略西北
第一节 整军备战
第二节 北伐猃狁

第六章 南征楚淮
第一节 方叔征楚
第二节 威服淮夷
第三节 四夷宜一服
第四节 以戎制戎

第七章 封邦建国
第一节 申国崛起
第二节 筑城强齐
第三节 委任韩侯
第四节 桓公建郑
第五节 中兴气象

第八章 废长立幼
第一节 鲁国之变
第二节 宣王集权

第九章 千亩之战
第一节 王师败绩
第二节 世风目下

第十章 杜伯之死
第一节 杜伯之死
第二节 宣王驾崩

第十一章 千年蛇妖
第一节 千年蛇妖
第二节 幽王失国

第十二章 余论
后记

精彩书摘

  《宣王中兴/盛世中兴系列丛书》:
  第一节文谟武烈众所周知,商朝末年,周文王为西伯,选贤任能,致力经营发展,在其晚年的时候周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由此开始筹划兼并天下的大计。《大雅·文王有声》唱诵“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可见周人是把文王当作建国大业的奠基人的。
  及至武王秉承遗志,锐意进取,经八百诸侯会孟津。伐纣剪商,终于以血流漂杵的牧野战役,攻入商都朝歌,以小邦周倾覆大殷商,一举而得天下,实现了文武革命的改朝换代。《尚书》在总结周人这段波澜壮阔的建国史时情不自禁地感叹说: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成以正无缺。
  这段话说成现代语言就是:多么辉煌啊,文王的谋略!后继有人啊,武王的功业!愿先王的功绩引导后人,都能正确完美没有缺憾。
  《周颂·武》则记述:“於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这是讲文王为子孙开创了万代基业,而武王继承文王之志,最终克殷成就一统功业。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伐商,进至商国都城朝歌南郊之牧野,纣王发大军相抗。周师大将军吕望(姜尚)领先锋武士发动冲锋,殷军前部倒戈而自攻其后,武王大军乘机掩杀追击。纣王大败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而死,殷商灭亡。
  也许是革命风暴太过猛烈,姬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缘故,在取得灭商大战胜利之后很快就撒手人寰,把这个新生的王朝丢给了尚在襁褓的儿子姬诵,也就是周成王。
  姬诵是个可爱的孩童,从著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可以看出周成王初登基时尚保持的天真烂漫。
  如今的山西省在西周时期是传说中古王唐尧的统治中心,西周在建国后实行“封邦建国、拱卫王室”的制度。武王在临死时深谋远虑,确立了西京、东京的二都体制:西京就是长安,当时叫镐京;东京则是武王在天下之中选定的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附近。东、西京之间就是所谓的千里王畿,受周天子直接统治,周王室对其他地方的管理则采取分封功臣、亲族、历史上古王之后的办法,由此形成了星罗棋布、众星捧月的政治局面。
  其中的山西南部地区最初封为唐,后来改称晋,始封唐叔虞,就是成王姬诵的亲弟弟。
  虽然一个贵为天子、一个高为亲王,但毕竟年岁尚小,因此在一起玩耍游戏时童言无忌,姬诵从地上捡起一片叶子给叔虞,装模作样地说:“小弟,这个赐给你吧!”这片梧桐树叶长得非常像圭,此事正好被随侍在夭子身边的史官看在眼里,一句戏言一下成为政治问题。
  圭是远古时代帝王举行祭祀天地等隆重典礼时手上持握的一种礼器,上圆下方,象征着天圆地方。自古天子无戏言,成王虽然幼小,但所说的话也是金科玉律。
  摄政王周公是个旷古圣人。他问成王:“大王你要分封叔虞吗?”成王说:“你听谁说的,怎么会呢?那是我跟弟弟闹着玩的。”周公认真地回应:“天子无戏言啊!”于是成王在周公的帮助下选择良辰吉日,把弟弟叔虞正式封为唐国的诸侯,也就是唐叔虞。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因为唐国境内有晋水,便改国号为“晋”。晋是西周重要的诸侯国,也是春秋时代最主要的中原文明载体,从晋文公开始有所谓“九世霸业”,其势力范围主要就是今日的山西。
  成王虽然天真烂漫,但在叔叔周公这位大贤人的辅佐之下,成功平定武庚的三监叛乱,稳定了新王朝的时局。成王为政,对内推行周公倡导的“明德慎罚”主张,务从节俭;对外则不断攻伐淮夷,以刚柔并济的手段,有效控制了东方少数民族地区。成王致力于辟土服远,实现了多民族的和谐发展,其在位期间更大规模地建设了东都洛邑,支持周公制礼作乐,从而实现了西周礼乐政治的基本肇造。
  成王的儿子康王在位期间,依照他父亲时的旧制,在西北多次打击鬼方,延续了西周初年的太平盛世。“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从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段治世。
  ……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巴比伦早已消失,埃及和印度也经历了巨大的衰变,唯独中国文明长期传承、辉煌灿烂。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主要是因为自身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在出现衰落时能够实现“中兴”。
  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曾出现过一些“治世”或“盛世”,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等。这些“治世”或“盛世”都经历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西周的强盛在武王时期已奠定基础,经过“成康之治”达到极盛。西汉的强盛奠基于高祖时期,经文景之治,到武帝时达到顶峰。唐代的“盛世”始于贞观时期,到开元、天宝年间达到巅峰。西周前期的强盛体现了王制时代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西汉的强盛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的“盛世”使中国的帝制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治世”或“盛世”最终都无一例外地走向衰落。自然因素对“治世”或“盛世”的衰落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创业难,守成更难。统治者在“治世”或“盛世”中容易失去创业精神和忧患意识,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导致政策失误、吏治腐败,积重难返,这往往是“治世”或“盛世”衰落的主要原因,而战争和动乱则对“治世”或“盛世”的衰落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虽然中国古代的“治世”或“盛世”都曾出现过衰落,但好在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每当“治世”或“盛世”出现衰落迹象,总有一些有识之士致力于“中兴”的事业。
  中兴,就是王朝衰落时的中途振兴,是国力的恢复与更高层次的发展。南宋学人王观国在其著作《学林·中兴》中对“中兴”一词有详细的解释:“中兴者,在一世之间,因王道衰而有能复兴者,斯谓之中兴。”中兴可以视为力挽狂澜,是跌入低谷后的重新崛起与升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通过中兴才能得来的新境界往往让人叹为观止。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开国之君常有,而中兴之主不常有,因此所谓的中兴在历史上也并不多见。夏有少康中兴,商有武丁中兴,可惜史料阙如;东汉的光武中兴声名较响,但其实是一场重新建国;宋、明都有孝宗中兴。
好的,以下是一份围绕“盛世中兴系列丛书”中其他尚未提及的书籍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构建一个庞大而引人入胜的文化工程图景,同时完全避开《宣王中兴》的具体内容。 --- 盛世中兴系列丛书:宏图再启,时代回响 【系列总览】 “盛世中兴系列丛书”旨在对中华文明史上数个关键的“转折与复兴”时期进行深入、多维度的剖析与重构。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驱动这些“中兴”局面的深层社会动力、政治智慧、文化变革以及军事革新的系统性考察。该系列丛书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将历史的脉络化为清晰可见的线索,引导读者穿梭于不同朝代的鼎盛与低谷之间,探寻古人如何在危机中凝聚力量,再铸辉煌。 本系列旨在为当代理解如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的参照与启示。 --- 卷目揭示:未尽的史诗 本系列囊括了数部重量级作品,每一部都聚焦于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中兴”叙事。以下介绍其中几部尚未被提及的焦点之作: 第一部:《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的智慧》 【聚焦时代:西汉初期】 本书深入探讨了汉初在秦末战乱后,如何从一片疮痍中迅速恢复元气,乃至开启“文景之治”的伟大历程。 核心内容概述: 1. “与民休息”的制度设计: 详细剖析了汉朝初期对郡国制、赋税制度以及徭役规定的调整与松弛政策。重点研究了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的统治方略如何有效地减轻了底层人民的负担,为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我们首次系统梳理了出土竹简中关于早期田亩分配和盐铁官营政策试探性的文献记录。 2. 经济基础的重建与巩固: 考察了水利设施的修复工程、关中平原的农业技术推广(如代田法在特定区域的尝试)以及畜牧业的恢复情况。书中特别描绘了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的初步萌芽状态,以及国家如何通过柔性外交政策来稳定周边环境,保障边疆贸易的恢复。 3. 政治文化的“去秦化”: 分析了汉初统治者在吸取秦朝速亡教训后,如何在意识形态上进行的微妙转变。这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放任,更是一种对地方豪强和前朝遗老的战略性拉拢与安抚,探讨了这种“无为”表象下,中央权力如何通过更精细的官僚体系进行渗透与控制。 4. 人物群像: 侧重于那些在治国方针制定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幕僚群体,而非帝王本身,揭示了专业人士如何在关键时刻影响了历史走向。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关于“最小干预”如何催生“最大发展”的经典案例分析。 --- 第二部:《贞观之治:开放与兼容的典范》 【聚焦时代:唐初】 本书集中探讨了唐太宗李世民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革新,将一个新生的王朝推向空前强盛的“贞观时代”。 核心内容概述: 1. “以人为本”的监察体系: 详细比对了唐初对魏征等直言敢谏之士的吸纳机制,构建了“三省六部”体制在贞观年间如何实现权力制衡与效率提升的动态模型。本书引入了对《唐律疏议》的社会学解读,展示了法律如何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和体现君主仁政的工具。 2. 军事与边疆治理的革新: 重点分析了唐朝对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采取的“羁縻政策”的精髓,以及在平定四夷后,如何通过设立都护府来构建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稳定区域秩序。书中包含了对漠北战役中信息战与后勤保障体系的最新考古学发现。 3. 文化自信与吸收: 阐述了佛教、道教以及外来宗教(如景教)在贞观年间所处的自由发展环境,探讨了这种文化上的海纳百川如何反哺了政治上的稳定和艺术上的繁荣。 4. 贞观遗风的延续与挑战: 探究了在贞观盛世的基调下,高宗时期如何开始积累潜在的隐患,为后来的武周革命埋下了伏笔,从而展现出盛世本身所蕴含的内在张力。 本书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在多元化背景下,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权力稳固的深度案例。 --- 第三部:《洪武之基:集权与秩序的再造》 【聚焦时代:明初】 本书旨在解析朱元璋在元末乱局后,如何以雷霆手段重塑中央集权结构,为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奠定坚实(且有时略显严酷)的基础。 核心内容概述: 1. 集权模式的极端化: 详细对比了明初废除丞相制度的政治逻辑与实际操作过程。重点分析了“殿阁大学士”的权力演变,以及“特务机构”的萌芽与初步功能,探讨了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模式如何有效解决了地方割据和官僚腐败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体制风险。 2. 经济与社会控制: 深入研究了赋役黄册、鱼鳞图册等土地清查制度的实施细节及其对社会阶层的固化作用。书中对早期移民政策(如“移民屯田”)的成效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恢复北方生产力的艰难历程。 3. 儒学官方化的强化: 考察了朱元璋如何通过科举制度改革和官方教材的编订,将程朱理学推向正统地位,以此作为维护社会伦理和政治忠诚的工具。 4. 地域差异的平衡: 分析了明初对江南富庶地区和北方贫瘠地区的差别化财政政策,以及如何通过“漕运”系统确保了政治中心的物资供给。 本书的核心在于,它揭示了“中兴”有时需要以牺牲部分个体自由为代价,来换取整体秩序的重建与巩固。 --- “盛世中兴系列”的学术追求 本系列丛书秉持“史料为本,论从史出”的原则,结合了最新的考古发现、海外汉学研究成果以及交叉学科的分析方法(如气候史、环境史)。我们力求突破传统史书的叙事窠臼,不作简单的褒贬,而是致力于呈现历史决策背后的复杂博弈、时代局限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些关键“中兴”时期的并置与对比,本系列旨在构建一套完整的、可供参鉴的“中国式复兴”的历史模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宣王中兴》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刻画,简直是栩栩如生,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周宣王那个时期朝堂上的风云变幻,百姓生活的不易,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心态纠葛。他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事件,更是在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人性光辉与弱点。尤其是对宣王如何从一个略显稚嫩的君主,一步步成长为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的过程描写,细腻入微,逻辑严密。书中对于当时面临的内忧外患,如方国叛乱、边疆冲突的处理,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对古代制度、礼乐文化的考据和阐释,这让读者在跟随情节跌宕起伏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之旅,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普及历史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思考历史的角度和方法,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我通常对系列丛书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会显得内容注水或虎头蛇尾。但《宣王中兴》的质量保持得非常好,这一点非常难得。它的结构布局严谨,从宣王即位初期的混乱局面,到他如何重用贤臣,整饬吏治,再到对外军事上的赫赫战功,层层递进,逻辑链条非常清晰。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跳跃的段落,每一章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镶嵌在整体的叙事结构中,缺一不可。这种整体感和完成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和对整体框架的精准把握。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周宣王个人功业的传记,更是一部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深度扫描报告。对于想要系统了解西周中后期历史走向的朋友,我强烈推荐从这套书入手,因为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阅读体验,绝对是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让人心满意足。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其他历史著作时,我经常会因为人物动机的不明确或者事件发展的不合理而感到困惑。但《宣王中兴》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了一套自洽且令人信服的历史解释体系。作者似乎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周代特有的社会结构和礼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使得宣王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每一个决策,无论是亲征还是大赦,都能找到合理的历史土壤。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兴”二字的探讨,并非简单地将之视为一个功绩的完成,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漫长、反复拉锯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妥协与取舍。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历史不再是黑白分明的道德审判,而是一幅充满灰色地带的人类群像图。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历史,往往是复杂得远超我们的想象,那些“中兴”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次艰难的平衡和调整的结果。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个人觉得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轻飘飘的野史杂谈,而是达到了两者之间一种绝佳的平衡点——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又有极强的文学感染力。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辞藻的运用既典雅又不失通俗,在描绘宏大场面时气势磅礴,而在刻画人物内心活动时又细腻入微。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设置的悬念和反转,每次以为故事会朝某个方向发展时,总有出乎意料的细节出现,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让原本可能略显沉闷的历史题材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当时的场景中去感受那种紧迫感和希望的光芒。对于追求阅读享受的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这套丛书无疑是上佳的选择,它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了极大的审美愉悦。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对这类偏重于“中兴”主题的历史解读并不抱太大期望,总觉得可能会落入歌颂和美化的俗套。然而,《宣王中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笔触非常老辣,尤其是在处理政治斗争和权力制衡方面,写得极其精彩。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将每位重要人物都放置在他们所处的复杂环境中进行剖析。比如,对朝中权臣的描写,既展现了他们的权谋和对江山的功绩,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他们潜藏的私心和局限性。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深度。读起来非常过瘾,就像在看一场高智商的棋局对弈,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和智慧。那些军事部署的描写,虽然技术性强,但作者用流畅的语言将其化解,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的谋略精妙之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又忍不住回味其中的精妙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