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白金升级版),中国断代史畅销读本,百科全书式的通俗历史读物,王觉仁、醉罢君山、金满楼、姜狼、张程……当今历史写作界诸多名家大神经典力作!以精彩丰厚的内容,别样的叙事视角,描摹有血有肉的历史,揭示长期被误解、意想不到的历史真相,并从中演绎真实的人性。可以说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上都能找到相应的线索和借鉴。
一本让人彻底弄清大唐盛衰成败的通俗历史读物。从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开始讲起,到唐太宗李世民纵横天下,玄武夺权,与贤臣武将励精图治,创造贞观治世;绝代女皇武则天选贤任能,创立武周王朝;唐玄宗李隆基创造“开元盛世”;装疯卖傻的唐宣宗李忱胸藏万壑,终创“大中之治”。动荡不安的李唐王朝后期,党争不休,藩镇拥兵割据,宦官恃宠擅权,风雨飘摇的大唐路向何方……
《历史中国》(白金升级版),中国断代史畅销读本,百科全书式的通俗历史读物,王觉仁、醉罢君山、金满楼、姜狼、张程……当今历史写作界诸多名家大神经典力作!精彩丰厚的内容,别样的叙事视角,意想不到的真相,演绎真实的人性。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上都曾发生!
当人们谈起唐朝,总和一个词联系在一起“盛世”。的确,这个朝代的文采风流、赫赫武功、万国来朝的气象让整个世界折服,唐朝人的尚武、豁达、开明的风气,让后代中国人倾慕不已。但这并非历史的全部,盛世的背影之下藏着阴霾和血腥,极盛之后是战乱和凋敝。
本书还原了唐朝289年经历的风雨飘摇,从我们所熟知的史实和人物身上开挖,试图从历史演进和人物的命运线索中,弄清大唐盛衰成败的秘密,把握住大唐根本的王朝气质。作者王觉仁的《血腥的盛唐》系列曾长期位居同类书畅销榜首,而本书正是作者多年来唐史研究的精华集成之作。作者善于从表面的史料中透视历史真实的灰暗底色,比如李世民篡改史书,真正想掩盖的是什么;残忍霸道的武则天,为何在临终前选择宽恕……给大家带来通透过瘾的阅读体验。
王觉仁,本名王林,曾用笔名王者觉仁;作家,影视编剧,传统文化研究者,迄今已出版各类著作五百余万字,代表作《血腥的盛唐》(七卷)、《王阳明心学》常年位居同类书畅销榜首,独立原创53集电视连续剧《上官婉儿》即将上星播出;多年致力于唐朝的研究,对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均有独到解读。
一 血缘传说与天命神话
二 李渊父子
三 晋阳起兵的真相
四 大唐开国
五 瓦岗兴亡的历史密码
六 逐鹿中原
七 统一海内
八 李建成谋反案
九 玄武门之变
十 李世民向我们隐瞒了什么?(上)
十一 李世民向我们隐瞒了什么?(下)
十二 科举制与社会公正
十三 贞观的法治精神
十四 权力控制的游戏:李世民的帝王术
十五 魏徵:不想当忠臣的人
十六 长孙皇后: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十七 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
十八 玄奘:信仰的力量
十九 天可汗时代:贞观武功
二○ 李承乾谋反案
二一 亲征高丽:李世民的“滑铁卢”
二二 房遗爱谋反案
二三 唐高宗:天子突围
二四 帝国的扩张
二五 旷世女皇武则天(上)
二六 旷世女皇武则天(中)
二七 旷世女皇武则天(下)
二八 恐怖时代:酷吏的那些事儿
二九 第一男宠的悲喜人生
三○ 一代名相狄仁杰
三一 神龙政变
三二 后武则天时代
三三 乾坤再造:李隆基的华丽登场
三四 开元盛世:历史的巅峰
三五 千古绝响:李白与杜甫
三六 李林甫:无心睡眠
三七 杨贵妃:盛世红颜的绽放与凋零
三八 安史之乱(上)
三九 安史之乱(下)
四○ 唐代宗:帝国裂变
四一 唐德宗:失落的长安
四二 唐顺宗:那一场飘风骤雨的改革
四三 唐宪宗:元和中兴
四四 青春皇帝:将娱乐进行到死
四五 甘露之变:天子与宦官的巅峰对决
四六 牛李党争:半个世纪的政治风暴
四七 唐宣宗:从“智障人士”到强势帝王
四八 黄巢:我花开后百花杀
四九 唐昭宗:灵魂中的七道伤
五○ 帝国的末日
附录:唐朝年表
十四 权力控制的游戏:李世民的帝王术
有人曾经把管理称为“权力控制的游戏”。如果从人与人之间利益博弈的角 度来看,此言可谓确论。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今天的一个 组织领导,要想高效地运用权力,除了依靠明面上的制度和规则之外,更要有一 些隐性的驭人手段。
在古代,这种隐性手段就是帝王术,称之为“恩威并施”。用我们今天的话 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而用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话来讲,则 是——慈母的手中紧握钟馗的利剑。
那么,李世民又是如何一边扮演“慈母”、一边挥舞“利剑”的呢? 看看李世民如何处理与李靖、尉迟敬德、李世 、房玄龄等元勋功臣的关系,
我们或许就能略窥李世民的驭人之术。
(一)“慈母之手”与“钟馗利剑”
贞观四年(公元 630 年)春天,李靖一举平灭东突厥,为大唐帝国立下了 不世之功。凯旋回朝之日,本来满腔豪情准备接受嘉奖的李靖却突然被人参了 一本。
参他的人是时任御史大夫的温彦博,弹劾的理由是“(李靖)军无纲纪,致 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旧唐书?李靖传》)。
听到自己被弹劾的消息,李靖就像从三伏天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里。得胜凯 旋的喜悦还没退去,功高不赏的忧惧已经袭来。
“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
李靖一边硬着头皮入宫觐见皇帝,一边回味着这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弹劾 理由。
天知道温彦博人在朝中,他是用哪一只眼睛看见数千里外的乱兵哄抢突厥宝物的。就算他所说属实,可自古以来,在外征战的将士一旦打了胜仗,随手拿几 件战利品也是常有的事,犯得着上纲上线吗?更何况,相对于“平灭突厥”这样 的不世之功,那几件所谓的“虏中奇宝”又算得了什么?
李靖摇头苦笑。 这种事其实是可大可小的。往小了说,就是个别士兵违抗主帅命令,犯了军纪,大不了抓几个出来治罪就是了;往大了说,却是主帅纵容部属趁机掳掠、中 饱私囊,不但可以把打胜仗的功劳全部抵消,而且完全有可能为此锒铛入狱、前 程尽毁!
李靖大感恐惧。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会不会有一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的翻云覆雨手正在那金銮殿上等着自己。
见到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李靖内心的恐惧几乎达到了顶点。 因为李世民的脸上果然罩着一层可怕的冰霜。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似乎都在李靖的预料之中。李世民根据温彦博奏疏中提到的那些事端和理由,把李靖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顿,然而却矢口不提此战的功 勋。李靖不敢辩解,更不敢邀功,只能频频叩首谢罪。(《旧唐书?李靖传》:“太 宗大加责让,李靖顿首谢。”)
后来的日子,李靖颇有些寝食难安,时刻担心会被皇帝找个理由灭了。有一 天,太宗忽然又传召他进宫。李靖带着一种赴难的心情去见皇帝。
还好,谢天谢地!这回皇帝的脸色平和了许多。 李靖听见太宗用一种语重心长的口吻对他说:“从前隋朝的将领史万岁击败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回朝后却有功不赏,被随便安了一个罪名就杀了。这些事情相 信你也很清楚。不过你放心,朕是不会干这种杀戮功臣的事情的。朕想好了,决 定赦免你的罪行,奖励你的功勋!”
听完这一席话,李靖顿时感激涕零,连日来忧愁恐惧的心情一扫而光,取而 代之的是一种喜获重生的庆幸和感恩。
随后,李世民就下诏加封李靖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并赐食邑(与前共 计)五百户。
又过了几天,李世民又对李靖说:“前些日子有人进谗言,说了一些对你不 利的话。朕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你可千万不要为此介怀啊!”随即又赐绢 二千匹,拜李靖为尚书右仆射。
那一刻,李靖真的有一种冰火两重天之感。几天前还在担心被兔死狗烹,现 在居然频频获赏,并且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如此跌宕起伏、乍起乍落的境遇真 是让他不胜唏嘘、无限感慨。
换言之,李靖算是结结实实地领教了一回天子的“恩威”——一边是皇恩浩 荡,如“慈母之手”化育万物;一边又是天威凛凛,如“钟馗之剑”森冷逼人。 李靖在感恩戴德之余,不免惶恐之至,从此在余生中平添了几分临深履薄的戒慎 之心。
也许正因为此,所以当贞观九年(公元 635 年)李靖再度出师大破吐谷浑、 却再次遭人诬告谋反时,他就深刻汲取了上次的教训,赶紧闭门谢客、低调做 人。虽然史书称太宗很快就把诬告的人逮捕治罪,证实了李靖的清白,可李靖却 从此“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旧唐书?李靖传》)。
与李靖类似的故事也曾经发生在尉迟敬德身上。
贞观六年(公元 632 年)九月的某一天,李世民在他的出生地武功的庆善宫 赐宴百官。其时四夷宾服、海内晏安,君臣们自然心情舒畅,于是在宴席上奏乐 观舞、饮酒赋诗,一派喜庆祥和之状。
但是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之间,却有一个人满面怒容。 他就是尉迟敬德。
从一入席,尉迟敬德的怒火就腾腾地往上蹿了。因为有某个功勋并不高的将 领,此时此刻的座次却在他之上,尉迟敬德无论如何也吞不下这口恶气!
他越想越是火大,于是借着酒劲发飙,对那个将领怒喝:“你有何功劳,座次 居然在我之上?”
对方慑于尉迟敬德的气势,也怕破坏宴会的气氛,只好低下头不敢吱声。坐 在尉迟敬德下面的任城王李道宗见势不妙,赶紧过来打圆场,不住地好言劝解。 没想到尉迟敬德突然怒目圆瞪,额头上青筋暴起,猛然挥出一拳砸在了这位亲王 的脸上。
李道宗当场血流如注,一只眼睛差点报废。 庆善宫的喜庆气氛在刹那间凝固。百官们目瞪口呆,搞不清这一幕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太宗李世民龙颜大怒,当即站起来拂袖而去。
一场好端端的宴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宴席散后,李世民把尉迟敬德叫到了自己面前。此刻,尉迟敬德的酒早已醒了。他满心惶恐,意识到接下来要听到的,很可能是足以让他一辈子刻骨铭心 的话。
果然,尉迟敬德听见李世民说:“朕过去对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之事非常反 感,所以总想跟你们同保富贵,让子子孙孙共享荣华、世代不绝。可是你身为朝 廷命官,却屡屡触犯国法!朕到今天才知道,韩信、彭越之所以被剁成肉酱,并 不是刘邦的过错。国家纲纪,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常有!你要深加反省, 好自为之,免得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身为人臣,听见皇帝当面说这些话,尉迟敬德所感受到的震撼和恐惧是不言 而喻的。
尽管时节已近深秋,那一天他的全身还是被冷汗浸透了。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这个大半生纵横沙场的猛将一改过去的粗犷和豪放,为人变得谨小慎微,事事唯恐越雷池半步。
因为他知道,要想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和整个家族的荣华富贵,最好的办 法只有一个—— 学会自我克制!(《旧唐书?尉迟敬德传》:“敬德由是始惧而 自戢。”)
尽管尉迟敬德从这件事后就学会了夹起尾巴做人,凡事小心翼翼,但是,李世民还是没有忘记随时敲打他。
贞观十三年(公元 639 年),君臣间又有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谈话。 李世民先是和尉迟敬德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而后忽然话锋一转,说:“有人说你要造反,是怎么回事?” 尉迟敬德顿时一怔。
可他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皇帝这是在对他念紧箍咒啊! “是的,臣是要造反!”尉迟敬德忽然提高了嗓门,悲愤莫名地说,“臣追随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天剩下的这副躯壳,不过是刀锋箭头下的残余罢 了。如今天下已定,陛下竟然疑心臣要造反?”
话音未落,尉迟敬德哗的一声解下上衣——遍身的箭伤和刀疤赫然裸露在李 世民的面前。李世民不无尴尬地看着这个一路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心腹猛将,眼前那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疤仿佛都在述说着当年浴血奋战的悲壮和艰辛以及君臣之 间同生共死的特殊情谊……
李世民的眼眶湿润了。他随即和颜悦色地对尉迟敬德说:“贤卿快把衣服穿 上。朕就是因为不怀疑你,才会跟你说这事,你还埋怨什么!”
高明的帝王在运用“恩威术”的时候,都很善于把握一种“分寸感”,既不 会一味施恩,也不会总是发威,而是在二者之间维系一种动态平衡。
李世民显然是这方面的高手。 经过这次敲打,尉迟敬德越发低调内敛,而李世民对他的表现也感到满意,所以自然而然地收起了“大棒”,很快就给出了一根足以让尉迟敬德受宠若惊的 “胡萝卜”。
有一天,照旧是君臣间在说话,李世民说着说着忽然冒出一句:“朕打算把女 儿许配给你,不知贤卿意下如何?”
虽然这次不再是什么坏消息,而是天大的好事,可尉迟敬德所感受到的诧异 和震惊却丝毫不亚于上次。
因为这一年,尉迟敬德已经五十五岁了,而太宗皇帝本人也不过才四十三 岁,他的女儿能有多大可想而知。暂且不说皇帝的女儿身份如何尊贵,让人不敢 高攀,单纯就年龄差异来说,双方的悬殊也实在太大了,简直大得离谱!
如此不可思议的恩宠,叫尉迟敬德如何消受?
好在尉迟敬德仕途多年、经验丰富,闻言立刻跪地叩首,谢绝了皇帝的好 意。他说:“臣的妻室虽然出身卑微,但与臣共贫贱、同患难已经几十年了;再 者,臣虽然不学无术,但也知道古人‘富不易妻’的道理,所以迎娶公主一事, 实在非臣所愿。”
李世民微笑颔首,没再说什么。 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其实,尉迟敬德很清楚,皇帝并不是真想把女儿嫁给他。之所以没头没脑地 唱这么一出,无非是想表明对他的信任和恩宠罢了。所以,这种事千万不能真的 答应,而应该婉言谢绝。
换句话说,皇帝的这种美意只能“心领”,绝不能“实受”! 假如尉迟不开窍,真的顺着杆儿往上爬,傻乎乎地应承下来,那等待他的很可能不是“抱得美人归”的美妙结局,而是“吃不了兜着走”的尴尬下场。 尉迟敬德当然不会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和李世民之间就配合得相当默契。 当皇帝的,要善于表明自己的慷慨,不妨偶尔表示一下额外的恩典;做臣子的,要懂得恪守自己的本分,知道什么叫作器满则盈、知足不辱。大家把该说的 话都说得漂亮一点,不该说的则一句也不说。许多事情点到为止,心照就好……
也许,就是在这种反复的君臣博弈之中,尉迟敬德居安思危的忧患之情越来 越强烈,所以到了贞观十七年(公元 643 年),五十九岁的尉迟敬德就不断上疏 “乞骸骨”(请求退休),随后便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衔致仕。
而就在致仕的前一年,尉迟敬德就已经有意识地淡出现实政治、栖心于神 仙道术了。史称“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 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旧唐书?尉迟敬 德传》)。
直到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 658 年)去世,尉迟敬德基本上一直保持着这种 远离政治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和李靖晚年“阖门自守、杜绝宾客”的结局可以说 是如出一辙。
不过,比起历朝历代那些“功高不赏”、“兔死狗烹”的功臣名将,他们实在 应该感到庆幸了。就算是跟同时代的人比起来,他们也远比后来因涉嫌谋反而被 诛的侯君集、张亮等人聪明得多,也幸运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正因为唐太宗李世民能够把这种“恩威并施”的帝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而牢牢掌控手中权力,所以才能与绝大多数元勋宿将相安无事、善始善终,而不至于像历代帝王那样,在江山到手、权力稳固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屠杀功臣,以致在历史上留下难以洗刷的污点和骂名。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来重新审视一段我们自以为很熟悉的历史时期。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僵局,用现代的史学视角和生动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过去的桥梁。我尤其欣赏它在平衡学术严谨性和大众普及性之间所做的努力,大部分内容都做到了雅俗共赏。虽然前面提到了一些细节上的不足,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优秀的历史普及读物。它激发了我重新去查阅一些原始文献的兴趣,这对于一本历史书来说,或许是最高的赞誉了。它没有直接给我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启发性,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更有价值。它像一位博学的智者,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复杂而迷人的真实面貌。
评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确实有一手。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大堆年代和人名,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像是请你坐下来,沏上一壶好茶,慢慢地跟你讲故事。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却不失严谨性,这一点非常难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历史变革时,没有忽略个体的命运。比如,在谈到经济政策调整时,作者会穿插一些当时某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片段,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叙事手法,让历史瞬间变得可感可触。我记得有一段写到当时的城市生活,从市井的喧嚣到文人的雅集,那种氛围的营造非常到位,让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时代。当然,对于某些关键性的历史转折点,我还是希望作者能提供更详尽的论证,毕竟,光有故事性是不够的,对于那些争议性的历史议题,我期待看到作者能拿出更有力的证据链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倾向于某一方。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上的时候,我还有点将信将疑。封面设计得挺有历史厚重感,但现在市面上打着“XX升级版”旗号的书太多了,内容往往都是换汤不换药。我本身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算是有点研究,读过不少专业著作,也看过不少通俗读物。所以,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得拿出点真东西才能留住我。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事件和人物。是照本宣科,还是能挖掘出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对于权力斗争的描写,是停留在表面的权谋游戏,还是深入到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层面?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立体、更鲜活的历史图景,而不是教科书式的干燥叙述。毕竟,历史的魅力就在于那些活生生的人和他们所处的复杂环境,这本书如果只是把旧的史料重新排列组合,那它的价值就非常有限了。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史料运用上的功力,以及他对于历史脉络的独到见解。
评分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察觉到一些地方略显仓促。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复杂的外部关系和边疆事务时,作者的处理显得有些过于简化。比如,在描述与周边政权的外交博弈时,往往几句话就带过了,但实际上,这些复杂的互动是塑造当时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我理解篇幅的限制会让作者有所取舍,但对于军事战略和外交手腕这类需要精细推敲的内容,我觉得可以再多下一些笔墨,或者至少给出更明确的史料出处,供有兴趣的读者做进一步探究。毕竟,一个“升级版”的读物,应该在保持可读性的同时,为深度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切入点。总的来说,它更偏向于构建一个宏观的、易于理解的框架,但在某些关键的、需要深度剖析的节点上,略显单薄,这让我这个老读者感到了一丝意犹未尽。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它对社会风貌的细致刻画。很多历史书写到“盛世”,往往就停留在歌功颂德的层面,或者只关注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但这本书显然走得更远。它深入到了当时的文化思潮、宗教信仰乃至日常的衣食住行。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当时士人阶层的心态变化,他们对新思想的接纳与抵触,对传统礼教的束缚与挣脱,描绘得入木三分。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坦白说,理解一个时代,不仅要看它建造了多少宏伟的宫殿,更要看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内心是如何波澜起伏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人类情感连接了起来,让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体验。这种对“人”的关注,是它区别于很多同类读物的关键所在。
评分很好,三年级的儿子喜欢
评分好
评分书是正版的,下次还来。。。
评分这套书全部都买了,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 了解唐代的历史 值得推荐
评分还行吧,纸一般
评分很好,三年级的儿子喜欢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 了解唐代的历史 值得推荐
评分质量一般,内容通俗易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