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语文》是中公教育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的师资和图书研发人员依据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的考试大纲编写而成,反映了福建省教师招聘的考情。通过对近几年考试真题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本教材经改版后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一)有针对性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对应试者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语文学科理论基础繁多,因此要抓住重点,记住核心知识。本书编者以考试大纲和近年的考试真题为依据,确定了本书内容。
(二)具实用性
本书通过对考试真题的统计与分析,归类总结,最终确定了每一部分的核心考点。考点下方配有考题和知识拓展等,以强化理解并补充知识。章节结束都附有“牛刀小试”,真正让考生能够边学边练、查漏补缺。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语文》设置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高等教育对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三大部分,详细地讲述了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科目中所涉及的高频考点。双色设计,波浪线标明重点知识,并在相关考点下配备考题再现、知识拓展等栏目,可谓重点突出、边学边练,让购买本书的考生能够通过系统的复习后掌握语文学科相关的主要内容。内容讲述后附有“牛刀小试”,以便及时检验学习效果。本书致力于让考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拓展知识并强化知识,助力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目录
第一章语言知识与应用(2)
第一节汉字(2)
第二节词语(13)
第三节句子(28)
第四节常见病句(36)
第五节标点符号(43)
第六节常用辞格(55)
牛刀小试(69)
第二章阅读(72)
第一节古代诗歌阅读(72)
第二节文言文阅读(85)
第三节现代文阅读(93)
牛刀小试(103)
第三章写作(107)
第一节写作基础知识(107)
第二节常用写作体裁分析(111)
第三节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常见作文题目的基本类型(118)
牛刀小试(125)
第一章中外文学史(128)
第一节中外文学流派(128)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135)
第三节中国现代文学(169)
第四节中国当代文学(182)
第五节外国文学(187)
牛刀小试(203)
第二章文学概论(208)
第一节文学概述(208)
第二节文学创造(211)
第三节文学作品(214)
第四节文学鉴赏(217)
牛刀小试(222)
第三章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基本知识(224)
第一节现代汉语(224)
第二节古代汉语(229)
牛刀小试(244)
第一章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248)
牛刀小试(276)
第二章中学语文教学基础知识(281)
第一节中学语文教学方法(281)
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评价(284)
牛刀小试(289)
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能力(291)
第一节教学目标设计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291)
第二节教学内容的安排及课堂教学技艺(295)
第三节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及教学媒体的选择(299)
第四节教学过程设计(304)
第五节板书设计(314)
第六节教案写作(320)
牛刀小试(324)
附录一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古诗文背诵篇目(328)
附录二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古诗词积累必背篇目(334)
附录三容易读错的字词日练(344)
附录四常见错别字日练(352)
福建省教师招聘课程体系(361)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62)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字
一、字音的识记
(一)声母的辨正
1.区分n和l
n的发音方式是舌尖翘起,顶住上齿龈,同时软腭下降,气流振动声带通过鼻腔流出。而l的发音方式是舌尖翘起,顶住上齿龈,同时软腭上升,堵住通往鼻腔的通道,气流经过舌头的两边或一边流出。
n、l不分的情形主要分布于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的一部分地区以及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地区,其表现情况也不同:有的两者可以互换,如兰州话;有的l变为n,如重庆话;有的是n变为l,如南京话。其情形非常复杂。各方言区的人最好先对自己方言中n、l的发音情况进行了解,再进行发音纠正。
2.区分zh、ch、sh与z、c、s
①发音部位不同
zh、ch、sh与z、c、s的区别在于发音部位的不同:zh、ch、sh发音时舌尖翘起来,顶住硬腭的前部,然后再放开,气流慢慢摩擦而出;或者舌尖翘起,靠近硬腭,气流摩擦而出。而z、c、s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背。
②区分两者与韵母的搭配关系
以ua、uɑi、uɑng作韵母的字,声母是zh、ch、sh,如“抓、耍、拽、庄、床、双”等;
以en作韵母的字,除了“怎、谮、参(差)、岑、涔、森”几个字外,以eng作韵母的字,除了“锃、综(zèng)、层、曾”和以“曾”作声旁的少数字外,其余字的声母都是舌尖后音;
以ou作韵母的字,除了“邹、凑、搜”等少数字外,其余字的声母都是舌尖后音;
以uen作韵母的字中,只有“顺、吮、舜、瞬”四个字的声母是sh,其余字声母是s;
以ong作韵母的字中,声母只有s,没有sh。
3.分辨f和h
普通话f声母的字,有的方言读成别的声母,如厦门话;有的方言则把其中的一部分读成了h声母,如上海浦东话。普通话h声母的字,有的方言把其中一部分读成f,如重庆话;还有f、h两读的,如长沙话。
4.把方言中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的z、c、s、g、k、h改成j、q、x
普通话声母z、c、s和g、k、h都不能和i、ü或以i、ü起头的韵母相拼。普通话i、ü或以i、ü起头的韵母,在塞擦音、擦音中只跟j、q、x相拼。有些地区的人,遇到本地方言里z、c、s、g、k、h等声母跟i、ü或以i、ü起头的韵母相拼时,把z与g、c与k、s与h分别改为j、q、x,就跟普通话一致了。如“俊俏小姐、循序渐进、情绪宣泄”等。
5.读准声母r
一些地区的方言中,有的将r发成i,如“热”读作“yè”,“日”读作“yì”,“肉”读作“yòu”;有的将r发成l,如“融”读作“lóng”,“然”读作“lán”,“让”读作“làng”;有的将r发成z,如“人”读作“zén”,“认”读作“zèn”,“容”读作“zóng”。
6.读准普通话零声母的字
普通话里一部分读零声母的字,在有些方言中读成了辅音声母的字。具体情况如下:
①韵母不是iu、ü,也不以i、u、ü起头的,有些方言加n声母,如天津话的“爱”;有些方言加ng声母,如西安话、广州话的“额”。这种情况下只要把该读零声母的字记熟,再去掉前面的n或者ng就可以了。
②韵母是u或以u起头的,有些方言读成了v(唇齿浊擦音)声母,或以v带u,如宁夏话的“文”,桂林话的“武”。这时,只要在发音时注意把双唇拢圆,避免上齿和下唇接触,就可以改正。
(二)韵母的辨正
1.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
在发音过程中舌尖逐步上抬与上齿龈形成阻碍,使气流从前鼻腔流出,就形成前鼻音。普通话前鼻音韵母共有8个,即an、iɑn、uan、üɑn、en、in、uen、ün。在发元音的过程中舌根往上抬,使舌根与软腭形成阻碍,使气流从后鼻腔进入鼻腔,就形成后鼻音。普通话后鼻音韵母共有8个,即ɑng、iɑng、uɑng、eng、ing、ueng、ong、iong。
2.分辨i和ü
i与ü的混淆,一种是i混入ü,一种是ü混入i,前者如山东青岛话,后者如昆明、湖南、广西等地的一些方言。i和ü的区别在于不圆唇和圆唇的区别,在保持舌位不变的前提下,把嘴唇展开或圆起来,就可发出相应的i与ü。重点要记住哪些字读i韵头,哪些字读ü韵头。也可以利用谐声字来分辨i和ü,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相混淆。
3.分辨o和e
有些方言中韵母o和e不分。例如,新疆话没有o韵母,把o韵母的字全都写成了e韵母;东北不少地方的方言把o韵母的一些字读成了e韵母;西南不少方言把e韵母的一些字读成了o韵母。o和e的发音情况大致相同,区别在于o发音时唇形圆,e发音时唇形不圆。普通话韵母o只跟唇音声母拼合,韵母e则相反,不跟唇音声母拼合。
4.避免韵头i或u的丢失
有些方言往往丢失韵头i或u,把一些齐齿呼和合口呼韵母的字读成开口呼。例如,西南方言和湘方言往往把“队”(duì)读成“dèi”,把“推”(tuī)读成“tēi”。普通话唇音声母和n、l声母是跟ei韵母拼合的;其他声母则跟uei韵母拼合,只有极个别字例外;普通话舌尖前音声母只跟uei韵母拼合,不跟ei韵母拼合。
(三)声调符号
普通话的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不包括轻声和变调)。
调值是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五度标记法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一种方法。
普通话调值五度标记图
(四)语音的音变
1.变调
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作变调。例如,“美”“好”连着念,听起来好像是“梅好”。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产生的。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下列几种:
(1)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的字单念或在词语末尾的时候,调值不变。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
①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成35,这叫逆行异化;在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有的变成35,有的变成21。例如:
在上声前:水果了解领导演讲(变成35)
在轻声前:①捧起等等讲讲想起(变成35)
②嫂子姐姐毯子奶奶(变成21)
②三个上声相连,根据词语内部层次的不同,前两个音节有两种不同的变调。一种是第一音节调值变读21,第二音节调值变成35;一种是前两个音节调值都变读35。例如:
很勇敢小老虎(2135214)
展览馆管理组(3535214)
③如果连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则可以根据词语含义适当分组按上述办法变调。快读时,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字音读214,前面的一律变为35。例如:
彼此友好彼此友好买把雨伞买把雨伞
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④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音的字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例如:
在阴平前:首都北京统一女兵
在阳平前:祖国海洋语言改良
在去声前:解放土地巩固鼓励
在轻声前:尾巴起来宝贝里头
(2)去声的变调
两个去声相连,前一个如果不是重读音节则变53。例如:信念、变化、办事、快速、互助、大会等。
(3)“一、不”的变调
①“一、不”单念或用在词语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一”念阴平(55),“不”念去声(51)。例如:一、二、三十一第一唯一不偏不
②在去声前,一律变35。例如:一样一向不怕不够
③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变51,“不”仍读去声(51)。例如:
一般一边一年一成一手一两(变读51)
不吃不开不同不详不管不想(仍读51)
④“一、不”嵌在相同的动词中间,读轻声。例如:想一想、拖一拖、来不来、肯不肯等。
⑤“不”在可能补语中读轻声。例如:做不好、来不了。
(4)“七、八”的变调
“七、八”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35,也可以不变,其余场合念阴平原调值55。例如:
七岁七块七路八岁八块八路(念35或55)
七天七成七亩八支八篮八两(仍念55)
(5)形容词重叠的变调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儿化时,第二个音节不论本调是什么,往往读成55调值,如“高高儿的、长长儿的”。
单音节形容词的叠音后缀,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的字,多半念成55调值,例如“白生生、冷飕飕、亮堂堂、明晃晃”。但也有念原调的,例如“软绵绵、金灿灿”。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变为轻声,第三、四个音节也多半读55调值,例如“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干干净净”。
《中学语文教学实务与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新入职和希望提升教学技能的教师,提供一套系统、实用、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指南。本书紧密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深入剖析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评价反馈等关键要素,力求帮助教师构建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高效的教学策略,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第一章 教学理念与课程标准解读 本章深入探讨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基本理念。我们将从宏观层面解析国家对中学语文教育提出的总体要求,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重点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要点、核心素养以及学段目标,阐释如何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活动。 教育目标与育人理念: 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在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独特作用,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分析学科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道德品质方面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践: 详细解读语文核心素养的六大构成要素,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针对每一项素养,提出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培养和落实的思路与方法。 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应用: 深入剖析课标中关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经典诵读等各项能力的要求,以及不同学段的教学侧重点。强调教师需要理解课标的精神实质,而非机械套用,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 教学观的演变与发展: 回顾中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能力本位、素养导向的现代教学模式。讨论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树立何种先进的教学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第二章 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 本章聚焦于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创造性,指导教师如何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可执行的教学计划。内容涵盖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旨在帮助教师设计出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方法得当、资源丰富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的确立: 遵循SMART原则,指导教师如何设定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强、有时限的教学目标。区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并强调三者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探讨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取舍、重组与拓展。讲解不同文体(散文、小说、诗歌、议论文、说明文、戏剧等)的教学重点与方法。分析如何选择和处理课外阅读材料,构建丰富多元的阅读体系。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 系统介绍中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式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任务型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的设计与整合: 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利用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资源(音频、视频、图片)、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强调资源的适切性、时效性和批判性使用。 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 讲解一堂高质量语文课的经典流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练习巩固、小结与拓展等环节的设计要点。指导教师如何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教学活动高效有序。 第三章 课堂教学实施与技巧 本章是教学实践的核心,详细阐述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动力,并掌握各种实用教学技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导入技巧与激发兴趣: 探索多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如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情境导入、联系生活导入、名言警句导入等,旨在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提问艺术与引导互动: 深入分析课堂提问的功能与原则。指导教师如何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提问(如事实性问题、推理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讲解艺术与语言魅力: 强调教师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感染力。指导教师如何清晰、逻辑性地讲解知识点,如何运用恰当的比喻、类比、幽默等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重点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指导。分析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模仿等方式,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和思想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涵盖从审题立意、素材积累、谋篇布局到修改润色的全过程指导。介绍不同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训练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范文分析、写作练习、个性化指导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与表达能力训练: 强调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如何设计辩论赛、演讲、小组讨论、情景对话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沟通协作能力。 课堂管理与氛围营造: 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营造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分析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如何关注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 第四章 教学评价与反馈 本章关注教学效果的测量与提升,介绍多种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技术,强调评价的诊断性、发展性与激励性功能,并指导教师如何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与改进,形成良性循环。 评价的理论与原则: 阐述教学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介绍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发展性等基本原则。 评价方式与工具: 详细介绍形成性评价(如课堂观察、提问、练习、随堂测验、小组评价等)与总结性评价(如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的特点与应用。探讨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评价题目,如何运用量规(Rubrics)进行更精准的评价。 诊断性评价与学情分析: 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指导教师如何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困难和优势,为精准施教提供依据。 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发展,而非仅仅关注最终结果。介绍如何通过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捕捉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提升。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 指导教师如何科学地分析评价数据,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反馈的艺术与有效性: 强调及时、具体、建设性的反馈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如何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他们明确改进方向,激发学习动力。 教学反思与专业发展: 鼓励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通过记录、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第五章 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章面向教师的长期发展,探讨了新时代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专业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职业道德与师德修养: 强调教师的职业操守,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等。分析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实践途径。 学科知识的深化与更新: 指导教师如何持续学习和更新中学语文的学科知识,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语言学基础、美学原理等,并将其融会贯通,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教学研究与课题开发: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学习教育科研方法,能够独立或参与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 探讨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在线学习资源、运用智慧教育平台等,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 专业阅读与学术交流: 鼓励教师阅读教育类、文学类、心理学类等相关书籍,参加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智慧。 生涯规划与持续学习: 帮助教师认识到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鼓励教师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翔实,语言通俗易懂,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操作,力求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和成长伙伴。通过深入学习和应用本书内容,相信广大教师定能不断提升教学专业化水平,成为学生喜爱、家长信赖、社会认可的优秀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