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旧书考

古文旧书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岛田翰 著,杜泽逊,王晓娟 校
图书标签:
  • 古籍
  • 古文
  • 旧书
  • 文献
  • 考证
  • 历史
  • 文化
  • 中国古典文献
  • 版本学
  • 目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6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799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日藏中国古籍书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字数:2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文旧书考》四卷,日本学者岛田翰撰。该书以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所藏汉籍善本为中心,兼及千代文库等官私藏书。该书共介绍日藏汉籍善本52种,依抄刻年代分“旧抄本考”、“宋椠本考”、“旧刊本考”、“元明清韩刊本考”四卷。每卷卷首有序,卷下所列书籍依经史子集编排。

作者简介

岛田翰(1879—1866),字彦桢,日本汉学家,精于书志之学。

杜泽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目录、版本、校勘学。

目录

整理説明一
修订补记一
俞樾序一
黄绍箕跋一
古文旧书考发凡一

古文旧书考卷第一一
旧钞本考一
小引一
旧钞本考序三
书册装潢考四
周易正义十四卷贞和钞本一九
礼记子本疏义卷第五十九残卷子本
二六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卷子本五六
论语集解十卷嘉历钞卷子改摺本六八
论语义疏十卷历应钞卷子改摺本,寳德
钞本,永正钞本七〇
臣轨二卷建长钞卷子本七四
群书治要四十七卷残卷子本七六
五行大义五卷卷子本八一
玉烛寳典十二卷卷子本九四
老子道德经二卷嘉祯钞卷子本,附明万
历《道藏》本九六
道德经广圣义三十卷旧钞本,附《道
藏》本一〇五
南华真经注疏解经三十三卷旧钞本,
附宋椠本、《道藏》本、旧钞本二通一四〇
司马太师温国文正公传家集八十卷
明钞本一四五
元丰类藳五十卷佐久间象山影钞宋本
一四七
文选二卷残卷子本一四八
古文旧书考卷第二一五一
宋椠本考一五一
宋椠本考序一五一
雕版渊源考一五三
尚书正义二十卷宁宗时刊本一五八
毛诗正义三十三卷残绍兴刊本一六四
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尤延之刻
本,附宋末刻本一七三
春秋经传集解二卷残宋阙‘民’字本一七六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江公亮刻本,及
兴国军学刻本一七八
论语注疏十卷宁宗後刊本一八三
论衡二十五卷残宋光宗时刻本,附明
修本、通津草堂本、程荣本一八八
初学记三十卷绍兴椠本一九一
太平御览一千卷庆元刻本及光宗时
刻本一九三
世説新语三卷孝宗後刻本一九八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
绍定椠本,附元椠本数通二〇〇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宋末椠本
二〇三
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端平刻本,附淳
熙刻《南海集》八卷二一〇
六臣注文选六十卷宋椠本四通二二二
古文旧书考卷第三二二八
旧刊本考二二八
旧刊本考序二二八
古文尚书孔氏传十三卷元亨刊本及
永正刊本,附影钞元亨刊本、传钞永正刊
本二三三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正中刻本二四四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明德以前刻本
二四六
论语集解十卷正平学古神德本、单跋
本、无跋本、明应覆雕本二五二
音注孟子十四卷贞和已前刻本,附元
椠本三通二五六
聚分韵略五卷明应活字刊本二五八
历代帝王绍运图一卷文安已前刻本
及永正、大永间刻本二六二
新刊五百家注音辩唐柳先生文集
四十五卷嘉庆刊本二六五
白氏文集七十一卷应安以上刻本二六七
范德机诗集七卷延文刊本二七二
李善注文选六十卷应安刻本二七四
注解唐诗絶句赘笺五卷正保刻本
二七七
古文旧书考卷第四二八〇
元明清韩刊本考二八〇
元明清韩刊本考序二八〇
诗説十二卷明永乐刻本二八一
新刊京本详增补注东莱先生左氏博
议二十五卷韩本二八二
通典二百卷高丽覆宋本二八五
韩非子二十卷明正统《道藏》、万历《道
藏》,明本以下数通二八九
淮南鸿烈解二十八卷明《道藏》本,附
旧钞本及明本以下数通三〇一
列子八卷高丽覆宋本,附《道藏》本三三九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二十卷《道藏》本
三四三
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二卷明万历
《藏》本三五〇
欧阳文忠公集五十卷洪武丙寅蔡玘
刻本,附宋椠百五十八卷本三五三
唐文粹一百卷明洪武刻成化补修本,
附元椠本三六一
元文类七十卷元椠本三通三六七

古文旧书考举譌三七三
重雕古今书刻跋三七四

皕宋楼藏书源流考三八一
皕宋楼藏书源流考题词三八一
皕宋楼藏书源流考三八四
董康刻皕宋楼藏书源流考题识三九六

访余録三九八
江南河北访余録叙三九八
刻宋本寒山诗集序三九九
刻永和本萨天锡逸诗序四〇六
清四大藏书家记略四一〇
重刻古文旧书考跋四一三
仪顾堂文集书後乙巳九月四一五
春在堂笔谈乙巳十一月四一八
江浙间所见所获名人遗着四二六
根本通明博士论语讲义书後丙午
八月四三〇
王益吾日本源流考书後代重野成斋
博士四三八
亡妻秩父氏哀诔庚戌六月四三九
与岩崎男爵书大正三年六月四四〇

书名索引1


古文旧书考 一、 缘起与宗旨 《古文旧书考》的诞生,源于对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的敬畏,以及对其中湮没不彰的珍贵典籍的深深惋惜。自古以来,士人治学,莫不以读古书为要务。然而,历经朝代更迭、战火频仍、岁月的侵蚀,无数承载着先哲智慧、史官记述、文人情思的典籍,或散佚,或残缺,或鲜为人知,其原貌与价值,多已湮没。 本书的宗旨,便是要拨开历史的迷雾,寻访那些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贵古籍。我们希望通过细致的考证与梳理,揭示它们的来龙去脉,梳理其流传始末,评估其学术价值,并尽可能地重构其昔日之风貌。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深刻回溯,也是对后世学子求索文献、继承文脉的一次有力助益。我们深信,每一本古籍,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启示。 二、 考证方法与原则 《古文旧书考》的考证,秉持严谨、审慎、客观的治学原则,力求基于可靠的史料,辅以合理的推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文献溯源: 我们将追溯每一部入选旧书的源头。从其最早的著录、引述、评介,到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版本流变,皆力求详尽。这包括查阅正史、野史、笔记、总集、别集、类书、书目、碑刻、墓志等一切可能提及该书的文献。 版本辨析: 对于同一部旧书,往往存在多种版本。我们将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校勘、比较,分析其文字差异、校订优劣、刻印年代、传抄痕迹等,以确定其最接近原貌的版本,或指出各版本间的得失。 内容分析: 深入研究旧书的内容,理解其思想、史实、艺术特色,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相关学术领域中的地位。 流传考证: 关注旧书在历史上的流传途径,如宫廷收藏、士人私藏、寺院藏书、刻书坊印行等。考证其曾被哪些重要人物收藏、阅读、批注,以及其在不同地域的传播情况。 散佚推测: 对于已散佚的旧书,我们将依据现存的零星记载、引文、目录等线索,结合文献的性质和逻辑,进行合理的推测,以期还原其大致的面貌和内容。 实证精神: 凡事讲求证据,避免臆测。对于缺乏确凿证据之处,将如实说明,不作妄断。 三、 考证内容与侧重 本书的考证范围,以中国古代(大致范围为先秦至清末)的文、史、哲、艺等各类典籍为对象,但尤为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已佚或濒临失传的珍贵典籍: 这些典籍往往承载着独特的知识体系或重要的历史信息,其价值尤为突出。例如,一些已经完全散佚,只留下零星片段的书籍;或虽有残本流传,但已鲜为人知的著作。 版本价值极高的书籍: 即使是名家名著,若其传世版本存在重大问题,或有更为古老、更为准确的版本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古文旧书考》也将深入探究。 学界长期关注但研究不足的文献: 一些文献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其篇幅宏大、内容艰深、版本复杂等原因,研究尚不深入,本书将致力于填补这些空白。 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献: 关注那些能够折射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风貌,或体现某一地域独特文化基因的文献。 四、 章节设想与结构 《古文旧书考》拟采用专题考证的方式,对具体的旧书进行逐一梳理。具体章节的设想,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章:绪论 古代文献的价值与散佚概况 本书的考证范围、方法与原则 研究历代文献考证学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先秦诸子散篇考 对《尚书》佚文的考索 先秦兵家、纵横家等学派未尽之著的追寻 古史籍中引述的诸子散篇考辨 第三章:汉代经史疑伪考 汉代今文、古文经学文献的辨析 《汉书》以下史书所载零散史事的考证 汉代方术、天文、医学等非主流文献的追溯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史拾遗 曹魏、蜀汉、东吴时期文集、史籍的考辨 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经典的版本流传 地域性史志、方志的散佚与复原 第五章:隋唐宋代文集与史料考 唐代文宗、诗坛名家的未竟之作考 宋代史家所著史书的版本差异与内容辨析 宋代笔记、小说、戏曲等通俗文献的搜求 第六章:元明清学术文献考 元代学者的著作流传与版本考 明代王学、宋学等流派的文献溯源 清代朴学、汉学等研究成果的文献考证 清代地方志、碑刻铭文的文献价值 第七章:古籍善本与抄本研究 历代善本的定义与鉴定标准 重要抄本的来源、特点与价值 古籍装帧、纸张、墨色等技术性考证 第八章:文献散佚原因分析与保护对策 总结历代文献散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探讨古籍保护与数字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以上章节仅为初步设想,具体内容将根据实际考证情况进行调整和充实。) 五、 预期贡献与价值 《古文旧书考》的完成,我们期望能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贡献: 学术研究: 为古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文学史、史学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扎实的基础资料和新的研究视角。 文献整理: 填补学界在某些古籍研究上的空白,为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文献信息。 文化传承: 唤醒人们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促进对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人才培养: 为青年学子提供学习古籍、掌握文献考证方法的一个范例,培养其严谨治学的精神。 六、 结语 探究古籍,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拾遗。这是一项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漫长旅程。《古文旧书考》的撰写,是无数个日夜与残破卷籍为伴的心血结晶,是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与对文化的敬畏,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出来的。我们深知,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我们所做的一切,或许只是沧海之一粟,但我们愿以微薄之力,为传承中华文脉,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愿此书的问世,能点亮一盏微弱的烛光,照亮古籍幽深的小径,引人探寻其中蕴含的无尽宝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给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感觉。它不像一些快节奏的现代读物,上来就抓住眼球,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沉静的思考,仿佛是在古老的书房里,点一盏油灯,对着泛黄的纸页,娓娓道来。他在讲述每一个故事,分析每一个细节的时候,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那么一丝不苟。这种风格,让我能够进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状态,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古老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它在叙述过程中,那种不露痕迹的“学识底蕴”的展现。作者在援引史料、进行比对的时候,那种掌控全局的能力,让人惊叹。但这种展现,又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让读者信服。读这本书,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悟”。它需要读者带着一份好奇心和耐心,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智慧与深邃。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经典之作。

评分

读《古文旧书考》这本书,说实话,起初我是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去翻阅的。我对古文向来是既敬畏又略带距离感,总觉得那些晦涩的字句是隔着千山万水,难以企及的。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却像一束光,悄悄照亮了那片我一直以为只能远观的学术殿堂。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艰深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从一些最基础、最常见的古籍入手,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拉着我的手,一点点地辨识字形,解读词义,理解篇章背后的历史脉络。我尤其喜欢它在考证过程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小轶事,那些关于书写、关于流传、关于考据者的趣闻,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过程变得鲜活起来。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古纸堆里埋头苦干的学者,他们的执着与智慧,他们的严谨与热情,都透过文字传递给了我。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古文并非高不可攀,它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而《古文旧书考》则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这些宝藏的窗户,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厚的敬意和更真切的亲近感。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在学术研究的海洋里,寻找能够真正“启发”自己的作品是很难得的。而《古文旧书考》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体现在它能够“化繁为简”,将那些看似深奥的古籍研究,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给普通读者。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文献关系时,总能抓住核心脉络,避免读者迷失在枝节之中。更重要的是,他善于“提炼”出那些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古籍特点的例子,让我们能够快速地抓住问题的本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处理方式,作者并非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详细地展示了他的推理过程,让读者可以跟随他的思路,一同进行探究。这种“教学相长”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受益。读完这本书,我对如何阅读古籍,如何进行基本的文献考证,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接触那些更具挑战性的古籍文献了。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怎么说呢,挺有意思的。它不像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专著,读起来有一种“旁征博引,却又不失章法”的独特韵味。作者在引述各种史料、文献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其编织进自己的论述中,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每一个论据都恰到好处,有力地支撑着自己的观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分析某个古代典籍的版本演变时,作者调动了大量的细节,从墨色深浅、纸张质地,到刻工笔法,甚至是书中的一些批注痕迹,都成为了考证的依据。这种极致的细致,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一本看似普通的旧书,竟然能蕴含如此丰富的信息,甚至能揭示出一段尘封的历史。这种“微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学者们对知识的极致追求,也让我对“考据”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游戏,而是充满了智慧和探索的乐趣。这本书让我觉得,读旧书,不仅仅是读文字,更是读历史,读文化,读那些前人留下的智慧火种。

评分

坦白说,《古文旧书考》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仿佛是与那些古代的文人墨客、书籍的编撰者、甚至是曾经拥有这些旧书的读者,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交流。他不仅仅是在梳理文献的源流,更是在试图理解这些文献背后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例如,在谈论某个古籍的版本差异时,作者会深入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版本在传播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曲折。他会惋惜某些珍贵的古籍因为战乱、灾害而遗失,也会赞叹某些历经沧桑却依然保存完好的文献。这种对知识传承的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深切情感,贯穿了全书。我感觉,作者写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学术研究,更是为了向读者传递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知识的永恒追求。这本书读起来,让我觉得很温暖,也很有力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非常好的书,很有用,很喜欢。书山有路勤为径。

评分

出版日期:2014-10-01初版;2017-07-01再版

评分

经典学术作品,印装一流。

评分

精装本就是好,先是买过平装,很普通,这次又买了精装,比平装好多了,买到手的价格比平装还便宜。书的内容也不错,岛田翰虽然水平不算太高,但见识多,见到很多大藏书家的秘笈,有参考价值

评分

京东的商品还是可以的 物流也不错

评分

《古文旧书考》一书记载简洁。

评分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书虫们不可放过,活动时入手,不贵

评分

版本学经典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