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掌故(一)

古籍善本掌故(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红彦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善本
  • 书目
  • 掌故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文献
  • 古书
  • 收藏
  • 版本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03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2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图书馆善本掌故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善本”是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古代珍贵书籍。在善本古籍卷中,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不同版本,其中还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国图引以为豪的四大专藏除“敦煌遗书”另卷介绍外,《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在这里做了介绍。

内容简介

  “善本”是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古代珍贵书籍。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30万册,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珍藏,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名家私藏。在善本古籍卷中,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不同版本,堪称谱牒双璧的宋代皇族谱牒——宋内府抄本《仙源类谱》和《宗藩庆系录》,荣登世界记忆遗产的元胡氏古林书堂刻本《黄帝内经素问》,在中国印刷史上堪称里程碑的明万历程氏滋兰堂彩色套印本《程氏墨苑》,明崇祯“饾版”和“拱花”技术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也从宋代四大刻书中心的角度,选取浙刻“无上神品”世彩堂《韩柳集》、蜀刻唐人集零本、建刻绝品黄善夫本《史记》、江西周必大刻本,以及各个时期的写刻精品。其中还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国图引以为豪的四大专藏除“敦煌遗书”另卷介绍外,《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在这里做了介绍。

作者简介

  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个人则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

目录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陈红彦 1
从无言到有声——写在《古籍善本掌故》出版时 陈红彦 1
宋刻单疏本《周易正义》 1
阮元稿本《周易注疏校勘记》 5
宋刻本《尚书图》 9
宋刻本《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 13
清乾隆四十八年桂馥家抄本《草木疏校正》 17
宋筠州公使库刻本《诗集传》 21
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周礼》 25
宋本《礼记》两种 29
宋刻本《新定三礼图》 35
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春秋经传集解》 39
明正德十一年锡山华坚兰雪堂活字印本《春秋繁露》 43
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孝经》 47
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 51
宋淳祐六年湖州泮宫刻本《论语集说》 55
明末祁氏澹生堂抄本《论语解》 59
宋刻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 63
宋庆元六年寻阳郡斋刻本《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67
宋绍兴十二年汀州宁化县学刻本《群经音辨》 71
宋刻二家注本《史记》 75
三家注本《史记》 79
《史记》中关于蹴鞠的记载 83
宋绍兴十八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刻递修本《建康实录》 87
《汉书》中关于新疆的记载 91
《后汉书》中关于地震的记载 95
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南齐书》 99
《隋书》中的元宵节 103
清泥活字《南疆绎史勘本》 107
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资治通鉴》 111
《资治通鉴》残稿 115
坊刻珍品 怡府旧藏——《新编纂注资治通鉴外纪增义》 119
元刻本《契丹国志》 123
《张文忠公奏疏抄》与张居正改革 127
清抄本《鸦片奏案》 131
明写本《明正统三年赵氏诰命》 135
蒙古乃马真后元年刻本《孔氏祖庭广记》 141
宋内府抄本《仙源类谱》和《宗藩庆系录》 147
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思刻本《齐乘》 151
宋咸淳刻本《咸淳临安志》 155
明弘治刻本《中吴纪闻》 159
明景泰刻本《云南图经志书》 163
元刻本《茅山志》 167
宋刻本《水经注》 171
明嘉靖四十年钱穀抄本《游志续编》 175
清彭氏知圣道斋抄本《西洋番国志》 179
清刻本《海国图志》 183
杜环《经行记》与著名的怛逻斯之战 187
“蓬山话旧”赏雅集 ——明抄本《翰苑群书》 191
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文献通考》 195
明崇祯十年宋应星自刻本《天工开物》 199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辗转澳门 203
明代造船术之典《南船纪》 207
宋刻本《金石录》 211
元抄本《直斋书录解题》 215
明崇祯十五年绘本《虞山毛氏汲古阁图》 219
宋刻珍本《荀子》 223
宋刻本《新序》 227
宋刻本《中说》 231
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 235
明天启武术汇印本《耕余剩技》 239
清康熙内府刻本《耕织图诗》 243
王祯《农书》与木活字印刷术 247
鲁明善与《农桑衣食撮要》 251
元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 255
蒙古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259
明抄彩绘本《履巉岩本草》 263
明抄彩绘本《本草品汇精要》 267
宋刻公文纸印本《洪氏集验方》 271
宋内府写本《洪范政鉴》 275
清康熙七年柱笏堂刻本《凌烟阁功臣图》 279
《十竹斋书画谱》与《十竹斋笺谱》 283
清康熙彩色套印本《芥子园画传》 287
清宣统三年文美斋彩色套印本《百华诗笺谱》 291
宋刻孤本《忘忧清乐集》 295
明万历三十七年汪氏环翠堂刻本《坐隐先生精订捷径弈谱》 301
宋刻本《汉官仪》 305
明刻本《丸经》 309
精妙绝伦的明万历三十三年程氏滋兰堂彩色套印《程氏墨苑》 313
明弘治碧云馆活字印本《鹖冠子解》 317

前言/序言

  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五千年文明的光芒,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以薪火相传、世代积累的方式逐渐实现的。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典籍是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最主要载体。典籍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的重要工具,是物化了的科学思维,凝聚了的人文意识。中国历代都有一批有识之士加工阐释、条编整理古籍,并使之广泛传播承继,正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大大推动了文明的进程。
  中华民族文化典籍的传播可谓源远流长,而典籍的广泛传播,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功不可没。中国的雕版印书始于初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旁及辽、夏、金,延袤于元、明、清,雕版印刷的应用不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典籍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书籍开始有“版本”的概念也是伴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而产生的。
  善本,简言之,就是质量好的版本。其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本前,中国书籍经历了漫长的写本时代。在写本时代,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雕版印刷技术普遍应用,收录文献的多寡、校勘的精劣、雕印质量的好坏各不相同,就有了版本优劣的概念。善本经许多学者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历程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后,古籍有了定级标准,对三性九条有了更细致的解读。
  由于善本要求具备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时间早、流传少、刻印精的要求自然就显而易见,在这样的条件下,雕版印刷产生之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印刷品因时间早、校勘价值高、存世少而为藏家、学界更加珍视,也成为藏书重善本、善本重宋元的充分理由。
  国家图书馆收藏善本古籍三十余万册,继承南宋以来的历代皇家珍藏,包括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所藏的宋元旧刻,以及清末以来历届政府拨交的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文津阁《四库全书》等。经政府调拨、本馆工作人员南北访求及众多藏书家的捐赠转让,国家图书馆从海内外吸纳了近世南北各大藏书家毕生所聚的稀世珍品,如杨氏海源阁、翁氏藏书、瞿氏铁琴铜剑楼、潘氏宝礼堂、傅氏双鉴楼、吴氏奢摩他室、周氏自庄严堪、陈氏郇斋、郑氏西谛藏书、涵芬楼烬余书等,使得馆藏宋刊元椠、明清佳刻、名家稿本、精校精抄的品种数量至为宏富。
  由于时代久远、传承有绪,近二十年来,人们对善本的关注越来越强烈。1998年,阳光卫视曾经与国家图书馆联合筹划《国宝背后的故事》,200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开辟《善本故事》栏目,每周或隔周介绍一部善本书,同时《文物天地》《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央视《国宝档案》等陆续对善本书特别是国家图书馆的善本特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善本的内容、成书、出版、流传——善本书以掌故的文体活了起来,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了解。古籍中的文字不再是许多人看不懂的竖排繁体字,而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不但曾经对全世界文化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今天也随着报刊、影视节目,在世界范围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近十年来,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同仁的努力下,在各类媒体上曾发表的国家图书馆藏和少量其他重要图书馆藏善本掌故已颇具规模。为了让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精粹在更广泛的范围共享,为了让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典籍走下神坛,走出象牙塔,我们依据经史子集分类编辑出版这一套善本掌故丛书,希望有更多爱书的朋友与我们一起陶醉于那静雅的气息、疏朗的书叶中,阅读、认识这些珍贵典籍,回味她们历经沧桑走到今天的背后所沉积着的令人动容的故事,把一份新鲜好奇,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起来。让这些善本从无言到有声,伴随我们在飞速运转的现代生活节奏中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以一份宁静和坚定,守护和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古籍善本掌故(一)》是一部致力于发掘和梳理中国古代书籍流传过程中的精彩故事与珍贵细节的著作。本书并非枯燥的文献目录或鉴赏指南,而是将视角投向了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古籍善本背后,那些鲜活的人物、跌宕的命运、巧妙的机缘以及令人扼腕的遗憾。它以“掌故”为切入点,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富人情味的古籍世界。 全书围绕着“掌故”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这里的“掌故”并非指代某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指那些围绕着古籍善本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不为人熟知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或发生在文人墨客之间,或牵涉皇室贵族,或关乎僧侣道士,亦或涉及寻常百姓。它们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串联起来,便能勾勒出一部别样的中国书籍史。 本书的选材广泛,既包括了家喻户晓的传世孤本,也涉及了一些虽非绝世珍宝,但因其背后故事而格外引人入胜的书籍。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书名,而是深入挖掘每一本书的“前世今生”。例如,一本宋代刻本如何历经战火,被一位书生冒死护持;一部明代笔记小说,为何成为某位名臣青睐的枕边书,并对其政治生涯产生了微妙影响;又或是一本佛经,如何在一代代高僧手中得以保存,并成为其修行悟道的见证。 在叙事方式上,《古籍善本掌故(一)》力求生动有趣,避免了学术论著的僵硬刻板。作者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将历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他们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真实个体。读者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文人在灯下伏案抄书的场景,或是感受古人之间因书结缘的深厚情谊,亦或是体会失传古籍带来的无尽惋惜。 本书的叙事线索并非单一,而是多线程并行。有的章节围绕着某位藏书家展开,讲述他如何倾尽家财,广搜博采,最终构建起一座令人艳羡的藏书楼,以及其藏书楼中的种种轶事。有的章节则聚焦于某一部特定的古籍,追溯其从问世到流传的漫长旅程,记录下它的各种版本、题跋、批注,以及与它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还有的章节则可能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出发,探讨某一时期书籍的生产、流通与阅读方式,以及这些书籍如何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 例如,在描述一本晋代书法大家的作品时,作者不会止步于对其书法艺术的高度赞扬,而是会探究这部作品最初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它的使用者是谁,后来又被哪些人收藏和鉴赏,其中是否发生过关于笔墨纸砚的趣闻,甚至是关于其真伪的争论。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例如文人的清谈、官场的往来,以此来烘托书籍所处的时代氛围。 又如,在谈及某些失传的古籍时,作者会深入研究史料,尽力还原其曾经的面貌,并分析其失传的原因。这种失传可能是由于战乱的摧毁,也可能是由于时间的侵蚀,抑或是因为某些观念的转变而不再被重视。作者会通过这些“遗憾”,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的深思,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线索。 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关于书籍装帧、校勘、刻印工艺的细节,但这些细节的呈现绝非为了展示技术,而是为了说明这些工艺如何影响了书籍的流传和价值。例如,精美的装帧如何让一部书籍成为文人雅士的收藏品,而严谨的校勘又如何确保了知识的准确传递。 《古籍善本掌故(一)》所追求的,是一种“见微知著”的智慧。通过这些看似零散的掌故,读者能够窥见中国古代书籍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知识在历史长河中流动、演变、传承的轨迹。它试图打破古籍在许多人心目中留下的“古老”、“神秘”、“难以亲近”的印象,让人们感受到古籍与我们同属一个文化血脉,它们承载着祖先的思考和情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宝贵纽带。 此外,本书还会涉及一些关于书籍鉴定和辨伪的智慧。在讲述某些名家收藏的书籍时,作者可能会穿插一些关于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判断版本优劣的技巧,但这些技巧的呈现并非是教导式的,而是融入在故事的叙述中,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亦是其一大亮点。作者力求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既有考据的严谨,又不失文笔的流畅与韵味。对于一些古籍中的晦涩词语或典故,作者会适时地进行解释,确保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同时,作者也善于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在描述一部古代孤本的流传时,作者可能会将其比喻为在黑暗中闪耀的星辰,或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琥珀,以此来渲染其珍贵与稀有。又或者在讲述一次偶然的书籍发现时,会用“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民间俗语,来表现其中的戏剧性。 本书的整体结构会呈现出一种“由点及面”的逻辑。每一个掌故,都是一个独立的精彩故事,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便能勾勒出中国古代书籍文化的壮丽图景。读者可以跳跃式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掌故,也可以按部就班地从头读到尾,感受作者构建的整体叙事。 总而言之,《古籍善本掌故(一)》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智慧的读物。它以独特的方式,将古籍善本这一严肃的话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它不仅能够满足学者的研究需求,更能够吸引广大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中国古籍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本书将引领读者走进一个由古籍善本编织而成的奇妙世界,发现那些隐藏在泛黄纸页背后的,鲜活的生命与不朽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古籍善本掌故(一)》,虽说名字听起来有些高冷,但翻开之后,却被书中字里行间的趣味深深吸引。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故事化的方式,为我揭开了古籍善本神秘面纱的一角。书里讲到的那些关于书籍的趣闻轶事,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得以窥见古代文人墨客对书籍的热爱、珍藏以及背后种种不为人知的故事。有的是关于一次偶然的发现,让失传的书籍重见天日;有的是关于一次精心的修复,让饱经风霜的纸张重焕生机;还有的,则是关于一段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交易,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古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多少或辉煌或坎坷的印记。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是一位资深的书籍收藏家,娓娓道来,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展现在我眼前。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身着长袍的学者,在灯下伏案疾书,一丝不苟地校对古籍;也仿佛听到了那些达官贵人,在书房中寻宝,为了一卷善本而倾尽家财。这种阅读体验,让我对古籍善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印象,而是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宝库的大门,让我对其中蕴藏的智慧与魅力有了更深的体悟,也激发了我想要进一步探索这个领域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解密宝典”,它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我之前对古籍善本的了解仅限于“古老”、“珍贵”这些模糊的印象,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在这些珍贵的古籍背后,隐藏着那么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比如,书中提到的某位名士,为了得到一本心仪的古籍,居然花费了多年的心血,甚至不惜与人发生争执,那种对知识的执着和热爱,在今天看来依旧令人动容。还有一些关于古籍的“身世之谜”,比如某本书籍的作者是谁,或者某本古籍是如何流传下来的,这些悬念的揭开过程,比侦探小说还要引人入胜。作者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用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讲述这些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古籍的敬畏,也充满了对古代文人的理解与赞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版本”的讲解,原来同一本书,因为抄写、刻印年代、地点等原因,会有如此多的不同版本,而每一个版本,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信息。这种细节的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掌故”,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的微观叙事。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掌故”二字所能概括。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书籍史,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展现了古籍善本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我之前一直觉得古籍就是纸张泛黄、字迹模糊的老物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的光彩,它们所承载的智慧,以及那些为之付出心血的人们的精神。书中对一些著名古籍的“前世今生”的描写,让我大开眼界。比如,一本看似普通的古籍,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宫廷秘闻,或者是一场文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作者的笔法老道,叙事流畅,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细节,让你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误入古代藏书阁的访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那些历史的痕迹,感受着那些先人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让我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在翻阅《古籍善本掌故(一)》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古籍善本”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它们是有温度的,是有故事的。书中描绘的那些场景,时而是文人雅士围炉夜话,争论某本典籍的真伪;时而是战火纷飞之际,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书籍;时而是收藏大家呕心沥血,将散落的古籍汇聚一堂。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古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没有冗长的学术考证,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向晚辈诉说往事。我尤其欣赏书中所传递的一种“玩物尚志”的精神,那些收藏古籍的人,不仅仅是为了财富,更是为了传承文化,为了与古人对话,为了从中汲取智慧。这种精神,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考古”,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挖掘一个尘封的宝藏,让人惊喜不断。它让我看到了古籍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也让我反思了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态度。

评分

读完《古籍善本掌故(一)》,我才真正体会到,那些被冠以“善本”之名的古籍,何止是珍贵的文物,它们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载体,是无数先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书中描绘的那些关于书籍的“掌故”,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有的是文人间的趣味轶事,有的是收藏家眼中的“宝贝”,更有的是关于历史事件与书籍的巧妙联系。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冰冷的史料,转化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版本”的探讨,原来同一本书,因为流传过程中的差异,会产生出那么多的细微之处,而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蕴含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信息。这种精细入微的观察,让我对古籍的敬畏之心又加深了一层。阅读的过程,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亲眼见证了那些书籍的诞生、流传、被珍藏,甚至是消失。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更生动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它们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可以

评分

太简单

评分

算是了解古籍善本的最佳选择

评分

太简单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

评分

书籍内容不错,装帧稍嫌不够,与定价不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