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 译注 原文+注释+译文售后

尚书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 译注 原文+注释+译文售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闫林林 著
图书标签:
  • 尚书
  • 国学经典
  • 历史地理
  • 译注
  •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先秦
  • 中华文化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90
商品编码:1797602069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尚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历史地理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闫林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90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通解=全译+读解。360°无死角白话解读,零距离零障碍体验博大的中国文化,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灿烂丰富、内涵深厚的文化圣地。
★圣道=智者+体悟。以平常心讲平常事,文字之间、方寸之地展现经典本真,以当世之身修习古圣智慧,解读当下困境,引导幸福人生。
★历史=文字+探索。从晦涩的言辞之中还原历史,追溯当年时光,探析千年文化中的人之道,国之道,天之道。

内容提要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尚书》。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六种文体划分,分别为典、谟、誓、诰、训、命。由于篇幅和内容的局限,本次译注仅仅节选了《尚书》的部分篇目。每一篇都包括了原文、注释和译文赏析三部分。译文赏析的编写所采取的译文与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读者阅读与理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尧典

【原文】

曰若稽古①,帝尧曰放勋。钦②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③,光 被四表④,格于上下⑤。克明俊德⑥,以亲九族⑦。九族既睦,平章百 姓⑧。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⑨。

【注释】

①曰若:用作追述往事开头的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稽: 考察。古:这里指古时传说。

②钦:恭谨严肃。

③允:诚实。恭:恭谨。克:能够。让:让贤。《国语·晋语》: “让,推贤也。”

④光:光耀,光明。被:覆盖。四表:四方极远的地方。

⑤格:到达。上下:这里指天地。

⑦俊德:指才德兼备的人。

⑧九族:指同族的人。

⑨平:当为“釆”(biàn,非“采”),因字形相近,易误。釆,这里 是辨别的意思。章:这里作动词,意为使明显。百姓:百官族姓。

⑩黎民:民众,百姓。于变:随着尧的教化而改变。时:这里 用作“是”。雍:和睦,祥和。

【译文】

帝尧的名字叫作放勋。他严肃恭谨,明察是非,态度谦和, 诚实尽职,可以推贤任能,善于治理天下,因此他的光辉照耀四 方,以至于天地上下。他能够举用同族中德才兼备的人,让族人变得亲密和团结起来;族人和睦团结了,就可以对百官中有善 行的人进行考察,并作为典范树立起来,以资鼓励。百官中的 失误处理妥善了,又能够让各个邦族团结一致,亲如一家,如 此一来,天下的臣民在尧帝的教育之下,自然可以和睦相处了。

【解读】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是儒家设想的理想社会,这一段的主旨是歌颂尧帝的功德,强调“和睦”的重要性。我们经常说:“家和万事兴。”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友爱团结,家庭安乐和睦,才 可以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是相通的。试想,如 果家族和睦,国家上下一致和睦,团结一心,那么社会一定会呈 现出一片太平景象。家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养道德,友好相 处,谦让有礼,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以仁德感化对方,如此自然可
以和睦。

【原文】

乃命羲和①,钦若昊天②,历象③日月星辰,敬授人时④。分 命羲仲,宅嵎夷⑤,曰旸谷⑥。寅宾⑦出日,平秩东作⑧。日中⑨,星 鸟⑩,以殷仲11春。厥民析12,鸟兽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曰 明都。平秩南讹15,敬致16 。日永17 ,星火18 ,以正仲夏。厥民因19, 鸟兽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21 ,平秩西成22。 宵中23,星虚24,以殷仲秋。厥民夷25,鸟兽毛毨26。申命和叔,宅 朔方,曰幽都27。平在塑易28。日短29,星昴30,以正仲冬。厥民隩31, 鸟兽氄32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33六旬有六日,以闰 月定四时34,成岁。允厘百工35,庶绩咸熙36。”

【注释】

①羲和:羲氏与和氏是同族两氏,郑玄以为是重黎氏的后 代。相传,重黎氏是掌管天地四时之官。至尧时,重黎氏后代羲、 和的首领一直在担任这类官职。

②钦:恭敬。若:顺从。昊天:意为上天,当指上帝。

③历:推算岁时。象:这里用作动词,指观测天象。

④敬授人时:意为制定历法。人时:原为“民时”。

⑤宅:居住。嵎(yú)夷:地名,东方的地方。

⑥旸(yáng)谷:传说中日出的地方。

⑦寅:恭敬。宾:迎接。

⑧平秩:平,与“平章百姓”中的“平”是同义,均为辨别之 意。下文“平秩南讹”“平秩西成”“平在塑易”中的“平”字意义 均同上。秩:次第。作:兴起,开始。

⑨日中:指春分。春分这天昼夜时间相等,因此叫日中。

⑩星鸟:星名,指南方朱雀七宿。古人分二十八宿为四象,每 一象均含七宿,星鸟是南方朱雀七宿的总称,朱雀为鸟名,故称为 星鸟。


11 殷:确定。仲:每个季度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一年有四 季,每季三个月,第二个月称为仲。

12厥:其。析:分散开来。

13 孳(zī)尾:生育繁殖。《列子·黄帝》:“孳尾成群。”其 中,孳为“生”。

14 交:其有两种意思。种意思,认为“交”为交趾之意, 但并不为多数人认同。虽然古书中有一些“尧南抚交趾”的记载, 但是多为附会。另一种意思,认为“交”指春夏之交,也就是时季 交接的开始。

15平秩南讹:指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讹:运转,运行。

16 致:到来。

17 日永:指夏至。夏至这天白天长,因此叫日永。

18 星火:指火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心星。夏至这天黄昏,心 星出现在南方就是仲夏。

19因:指在高地居住。

20希革:指鸟兽皮毛稀疏。其中“希”为稀疏之意。

21 饯:送行。纳日:落日。

22西成:太阳在西边落下的时刻。其中,“西”指太阳向西方 运转,“成”指秋天收获之事。

23宵中:指秋分。秋分这天昼夜时间相等,因此叫宵中。

24星虚:星名,指虚星,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25夷:平,这里指回到平地居住。夏天人们在高地居住,秋 天人们又回到平地居住,从事秋天的劳作。

26毛毨(xiǎn):生长新羽毛。

27朔方:极北之地。幽都:幽州,亦指北方之地,具体地点 还有待查证。

28在:观察。易:变化,这里指运行。

29日短:指冬至。冬至这天白天短,所以叫日短。

30星昴(mǎo):星名,指昴星,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

31 隩(yù):指冬天到室内居住,御寒取暖。

32氄(rǒng):鸟兽细软的毛。

33期(jī):指一周年。有:通“又”。

34 以闰月定四时:古代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


二十九天,共计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实际天数少十一又四分之 一天。三年累计超过了一个月,所以安排闰月来补足,使四时不
错乱。

35允:信。厘:治,规定。百工:百官。

36庶:众,多。熙:兴起,兴盛。

【译文】

尧先命令羲氏与和氏,恭谨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并且 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从而告诉人们依照时令节 气从事生产活动。又命令羲仲,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 日出,并且通过观察不同时期日出的特点。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 为春分,并以鸟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划分仲春的根据。此 时,人们正在田间劳作,鸟兽也大肆繁殖起来。又命令羲叔, 住在阳由北向南转移的明都,在这里观察太阳向南运动的 规律,从而决定夏天应该从事的工作,并恭敬地等待着太阳的 到来。以白昼时间长的那天为夏至,并以这天火星见于南方 正中之时,作为划分仲夏的根据。此时的人们居住在高的地方, 鸟兽的羽毛也都变得稀疏了。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名叫昧谷 的地方,恭敬地送行太阳,观察日落的特点,以此规定秋季收 获时的工作。
以秋分这天昼夜交替的时候和虚星见于南方正 中的时候,作为划分秋分的根据。此时,人们离开高地迁至平 原地区,以收获庄稼,鸟兽毛盛,可以选用。又命令和叔,居 住在北方叫作幽都的地方,以观察太阳从南向北运行的情况。 以白昼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以昴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候, 作为仲冬的根据。此时,人们都居住在室内以取暖,鸟兽们为 了抵御寒冷,毛质也变得丰富而细密。尧说:“唉!羲与和啊! 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周期,你们需要用置闰月的方法确定一年的 春夏秋冬四季。用来规定百官的职位,如此各种事情就可以开 始进行了。”

【解读】

在此段中,主要记载的是尧帝命人制定历法的情况。由此可 知,中国远在部落时代就已经有了划分春夏秋冬四时和周年的历 法,通过对天体运行的变化和地上物候变化的仔细观察,来确 定时令。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这件事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巨


尚 书

大意义。这标志着人们有了深刻的时间迁移感与空间方位感。 正是时空意识的产生,导致了对时间流动的划分、确认和记 录,以及对方位变化的辨认,而时间与空间的确立有利于人们从 事农业生产、迁徙定居等活动,也有助于人们的生活,例如,春种 秋收,夏避洪水酷热,冬避严寒冰雪。 从尧帝制定历法的情况不难看出,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 和对自然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是位的。这个立足点所带来 的必然是对自然的重视、崇敬和顺从,将人纳入自然之中,让人 的生活、生产与自然法则相吻合,从而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

【原文】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①巽②朕位?” 岳曰:“否德忝③帝位。”曰:“明明扬侧陋④。”师锡⑤帝曰:“有鳏⑥ 在下,曰虞舜。”帝曰:“俞⑦!予闻,如何?”
岳曰:“瞽⑧子,父 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⑨,乂不格奸⑩。”帝曰:“我其试 哉!”女于时11 ,观厥刑于二女12。厘降二女于妫汭13,嫔14于虞。 帝曰:“钦哉!”
慎徽五典15,五典克从16。纳于百揆17 ,百揆时叙18。宾19于四 门,四门穆穆 20。纳于大麓 21 ,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 22!汝 舜。询事考23言,乃言厎24可绩,三载。汝陟25帝位
。”舜让于德, 弗嗣。

【注释】

①庸命:顺应天命。其中,“庸”意为用。郑玄注:“顺势用 天命。”

②巽:用作“践”,意思是履行,这里指接替帝位。

③否(pǐ):鄙陋。忝(tiǎn):谦词,为辱、不配的意思。

④明明:个“明”是动词,意为名车;第二个“明”是名 词,指高明之人,贤明之人。扬:选拔,举荐。侧陋:隐伏卑微 的人。

⑤师:众人,大家。锡:赐,这里指提出意见。

⑥鳏(guān):困苦的人。

⑦俞:副词,意为是的、就这样,表示肯定。

⑧瞽(gǔ):瞎子。据传,舜的父亲乐官瞽瞍是一个瞎子。

⑨烝烝:形容孝德美厚。



⑩乂(yì):治理,这里指处理家务。格:至,达到。奸: 邪恶。

11女:把女儿嫁给他人。时:通“是”,指示代词,这里指舜。

12刑:法度,法则。二女:指尧的女儿娥皇和女英。

13厘:命令。妫(guī):水名。汭(ruì):河流弯曲的地方。

序言


前言

在中国浩瀚如烟的历史典籍中,《尚书》是我国部 上古历史文件,包含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 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 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尚书》。其中, “尚”即“上”,为“上古”之意;“书”即历史简册,所以“尚 书”就是“上古之书”的意思。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 学者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 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 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于尚书的中心内容,在《尧典正义》中,孔颖达根据篇 目,将《尚书》分为典、谟、贡、歌、誓、诰、训、命、征等文体 和内容。而伪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说:“典、谟、誓、诰、命之文凡百篇。”将《尚书》分为典、谟、誓、诰、训、命六种 较为简明的文体。孔颖达之分法虽然面面俱到,但并不十分 准确。《尚书》的内容大都是历代君主的言论或活动的记录,但一些典章制度、法律之类也假托君主之手夹杂在其中。因 此,本书中,我们依然按照六种文体划分为典、谟、誓、诰、 训、命。
种文体:典。典,主要记载了君主的言行与事迹,如 《尧典》主要记录的是尧帝的言论。 第二种文体:谟。谟,主要记载君臣之间的谈话、谋议等 大事。如《皋陶谟》等。

第三种文体:诰。诰,是君主对臣下的诰谕。多为商周 高统治者对臣民、封王、大臣的劝告之词。这是《尚书》的主 要内容,而且历史文化价值很高。

第四种文体:训。训,是臣下对君主的劝诫之辞,意在总 结历史教训,劝告当今的君主要以史为鉴,勿要重蹈覆辙。

第五种文体:誓。誓,是君主在征伐交战之前率队誓师之 辞,如《甘誓》《汤誓》等,均为此类。

第六种文体:命。命,是君主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的 册命之辞。

虽然以上六种文体并未囊括《尚书》的全部内容,但已 包含绝大多数篇目。

当然,由于篇幅和内容的局限,本次译注仅仅节选了《尚 书》的部分篇目。每一篇都包括原文、注释和译文赏析三部 分。原文采用《十三经注疏》本,并且参考了其他一些版本。 注释部分力求简洁明了,不做深层次的辩解,部分参考了《尚 书正义》等古代学者的经典注解。译文赏析的编写所采取的 译文与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读者阅读与理解。

《尚书》历来难懂,对于《尚书》注解的问题也存在诸多 争议。由于译注者才疏学浅,难免会存在缺漏之处,还请读 者朋友们多多指教。


《尚书》:洞察古昔,启迪今朝的智慧宝典 《尚书》,这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煌煌巨著,不仅是儒家“五经”之一,更是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献的滥觞,一部理解华夏文明源起、政治制度演变、思想观念形成的不朽经典。它以简洁而磅礴的史诗笔触,记录了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到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政治决策、人物言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认识古代社会的一扇窗口。 一、 《尚书》的篇章结构与内容精要:历史的回声,政治的镜鉴 《尚书》全书由一系列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篇章构成,内容涵盖了对国家治理、君臣关系、民本思想、祭祀礼仪、战争策略等诸多方面的记录与论述。这些篇章大致可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脉络。 《虞书》:作为全书的开篇,《虞书》中的《尧典》、《舜典》等篇章,以极其高度概括的语言,描绘了尧、舜两位圣君的禅让与治国理念。它们不仅是关于政治制度的早期文献,更是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理想政治的早期萌芽。通过对尧、舜“选贤与能”、“敬天保民”的描摹,我们可以窥见早期华夏民族对理想统治者和美好社会的向往。这些篇章中蕴含的关于任人唯贤、重视民情、以德治国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夏书》:虽然夏朝历史文献留存不多,但《夏书》中的篇章,如《禹贡》,则以地理学的视角,描绘了夏朝时期中国的疆域、山川、河流、贡赋制度。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分布的重要资料,也反映了早期国家如何通过有效的地理划分和经济动员来巩固统治。《禹贡》篇以其独特的地理划分和物产描述,为我们了解早期中国的版图、交通、经济格局提供了珍贵线索。 《商书》:涵盖了商朝部分重要的历史文献,如《盘庚》、《高宗肜日》、《伊训》等。这些篇章记录了商朝的政治变革、君臣对话、治国方略,尤其展现了商朝君主如何通过革新和审慎的政治手段来维持和巩固王朝的统治。《盘庚》迁都的决心与理由,体现了为国计民生而进行的艰难抉择;《高宗肜日》反映了古代对天象与人事关联的思考;《伊训》则包含了对君主勤政、戒骄戒躁的深刻训诫。这些内容不仅是历史的片段,更是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 《周书》:这是《尚书》中篇章最多、内容最丰富的部分,记录了西周初期至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事件和政治思想。《周书》中的《牧誓》、《多方》、《无义》等篇章,详细记载了周朝建立、灭商、分封诸侯、赏罚分明的过程。特别是《牧誓》,以其慷慨激昂的语气,揭示了推翻商朝暴政的正义性。《洛诰》、《召诰》等篇章,则展现了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的政治智慧,包括如何安抚民心、稳定局势、建立周礼。《金縢》则以其神话色彩,讲述了周公担子,以及周公摄政的传说。《顾命》记录了周王去世前的遗诏,反映了王位继承和政治交接的规范。此外,《周书》还包含了许多关于君臣之道、政治伦理的论述,如《康诰》强调“敬天保民”的治国原则,《吕刑》则探讨了刑罚的运用与政治的关联。 二、 《尚书》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文明的基石,思想的源泉 《尚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其历史文献的属性,它更是一座蕴含着深邃思想和宝贵智慧的宝库。 历史文献的开创性:《尚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史书,其编纂体例和内容选取,为后世的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它通过记录君王的言行、朝臣的奏议、政治的决策,为我们勾勒出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军事活动等方方面面,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政治思想的奠基石:《尚书》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及“敬天保民”的政治理念,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它强调君王应以民为重,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种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对后世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伦理道德的范本:《尚书》中许多篇章所展现的君臣之道、父子之情、兄弟之义,以及对诚信、忠诚、仁德等道德品质的推崇,为后世树立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尚书》中的贤臣良将,他们的智慧、担当和操守,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语言文字的瑰宝:《尚书》的语言风格古朴、凝练、雄浑,其词汇、句式、修辞等,对中国古代汉语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成语典故,如“唯命是从”、“任人唯贤”、“安不忘危”等,都源自《尚书》。 文化传承的纽带:作为儒家“五经”之一,《尚书》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历代文人学者都将其作为研习的重要经典。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连接古今、传承文明的重要纽带。 三、 《尚书》的解读与启示:跨越时空的对话,古为今用的智慧 尽管《尚书》成书年代久远,语言古奥,但其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却能跨越时空的阻隔,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对治理之道的回顾与反思:在当今世界,国家治理依然是核心议题。《尚书》中关于如何选贤任能、如何处理政务、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理解《尚书》,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因,以及其中一些优秀治国理念的现代价值。 对领导者素质的要求:《尚书》中对君王的要求,既有对其权力的约束,也有对其品德和能力的期许。“德才兼备”、“勤政廉政”、“以人为本”等《尚书》中反复强调的品质,对于任何时代的领导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对个人修养的指引:《尚书》中的许多篇章,也蕴含着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指导。例如,强调君王要“戒慎恐惧”,体现了对个人责任感的重视;强调“学而不厌”,鼓励人们不断学习进步。这些都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尚书》不仅提供了历史事件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这些事件背后的决策逻辑、人物动机以及深层原因。通过阅读《尚书》,我们可以更立体、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 结语 《尚书》是一部读不尽的经典。它如同浩瀚的星空,闪耀着古老智慧的光芒,引领我们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理解古代社会的运行逻辑。无论是作为历史学的研究资料,政治学的思想源泉,还是个人修养的道德指南,《尚书》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当代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启迪与力量。深入研读《尚书》,就是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从中汲取智慧,照亮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轻松跨越古文障碍的书籍。《尚书》作为儒家五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原文的艰涩程度着实让人望而却步。我曾经尝试过几本不同版本的《尚书》,但要么译文过于晦涩,要么注释过于简略,总是无法让我完全沉浸其中。直到我发现了这本书,情况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本书在译文的处理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的通俗易懂。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现代,用词准确,逻辑清晰,仿佛就是用现代白话文在讲述一段段历史故事。而且,它并没有牺牲原文的精髓,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同时,又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注释部分的处理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词语的解释,而是会根据上下文,对一些难点进行详细的阐述,甚至会引申出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这让我感觉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旁边循循善诱,而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够理解《尚书》的内容,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历史价值,这让我感到非常满足。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都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想象的时代。市面上关于《尚书》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是过于学术化,要么是注释简单,难以满足我这种非专业人士的深入阅读需求。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首先,它明确地打出了“历史地理读本”的标签,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寻找的。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发现它的内容确实是围绕着历史地理的脉络展开的。除了原文和译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地图和图示,这些图示对我理解书中描写的地理位置、国家疆域、山川河流等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阅读《禹贡》篇时,书中提供的详细地图让我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大禹治水的路线和当时的九州划分,这比仅仅看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此外,注释中对于古代地名的考证和演变也有深入的讲解,让我能够明白一些现代地图上已经找不到的地名在古代的对应关系。这种将文字与视觉信息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也让我对那个古老的时代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政治思想和统治智慧非常感兴趣,而《尚书》作为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无疑是这方面的宝库。然而,古文的阅读难度一直是我心中的一道坎。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它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将原文、注释和译文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原文的排版非常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适合长时间阅读。而注释部分,我特别喜欢它对历史事件背景的解释,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所描述的政治决策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比如,在解读一些关于政治制度的章节时,注释会详细介绍当时的官制、法律等,这对于理解古代政治运作的逻辑至关重要。译文的语言非常精练,读起来既不失古朴的风味,又非常易于理解,没有那种拖泥带水的冗余感。而且,译文的表达方式也非常多样,有时会采用更具形象化的描述,让我能够更生动地感受到原文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有效地连接了现代读者与古老的智慧,让我能够更轻松、更深入地去领略《尚书》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售后”字样,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仔细想想,也确实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负责态度。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经典解读读物,不仅仅是提供内容,更应该提供一种完善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从印刷质量来看,纸张厚实,不易洇墨,书页的装订也很牢固,可以完全摊开阅读,不用担心掉页的问题。在内容方面,它提供的是原文、注释和译文三位一体的组合,这对于想要全面学习《尚书》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原文的准确性是基础,注释的深度决定了理解的广度,而译文的流畅度则影响了阅读的愉悦度。这本书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到位。注释部分,很多地方都引用了学界的研究成果,并且标注了出处,这对于想要进一步深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而译文,我感觉作者是在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文的语气和情感,而不是简单的意思转述。读着译文,我仿佛能够听到先贤们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发出的声音。这种严谨而又用心的编纂,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信任感,觉得这本书是可以依赖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点冗长,但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觉得它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花哨的图饰,而是用一种沉静的墨绿色作为主色调,上面是烫金的“尚书”二字,古朴而有力量。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而是带点微微米黄的道林纸,摸上去温润细腻,阅读起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上,左边是原文,右边是注释和译文,清晰明了,非常适合我这种既想研习原文,又需要借助注释和译文来理解古籍的人。注释部分尤其用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还包含了对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的补充说明,让我在阅读古文的同时,也能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译文的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没有过于生硬的古文腔,读起来非常顺畅,感觉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确实是用心去揣摩了原文的意境,而不是机械地进行字面转换。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呈现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精神,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经典读物。

评分

q

评分

q

评分

q

评分

q

评分

很好

评分

g

评分

g

评分

q

评分

g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