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二辑):德法现象学的新视域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二辑):德法现象学的新视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梁康 等 著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
  • 德国现象学
  • 法国现象学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哲学评论
  • 文化研究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50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982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4
字数:5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台湾地区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一次合作努力的成果。它致力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进行现象学的探讨。它要回答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什么是现象学精神?它能否以及如何与中国人文精神相结合?

目录

德法现象学的新视域
列维纳斯论“家”和“家人关系”——绝对他者牵拉出的生命道德时空
所与之谜——从奠基的角度看
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上的“笛卡尔形象”——基于既有公开作品和《黑皮笔记》文本的考察
他者的看与触——萨特现象学的他者感性学
芬克的游戏思想
Xwpa与存在——德里达与海德格尔对于《蒂迈欧篇》的阐释之差异
新现象学的“意识哲学起点”及其变奏
“第三记忆”探赜与辨正——论斯蒂格勒技术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现象学研究
回忆埃德蒙德·胡塞尔
回忆胡塞尔
于哥廷根时期在胡塞尔身边
现象学家庭学的基本问题

自身意识专题
一个意识的非—自我论的(non-egological)概念
自身是一种社会建构吗?
寻找自我:从洛采到舍勒的对自身意识的早期现象学解释

现象学随感
短暂的相逢
二十忆念——写在第二十届中国现象学年会召开之际

编后记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征稿启事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

精彩书摘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二辑):德法现象学的新视域》:
  三、居住和家
  劳动( travail,labor)是一种包含了时间的经济或家政。这种身体化的生命时间必有其“空间”,也就是家居。而人的家居、家宅,都以居住( habitation,habitation)或居所(demeure,dwelling),也就是人对自身的原初聚集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给予居住、居所和家(maison,famille,chez soi;home,family,at home)以极其原本的地位。他写道:
  任何对对象——即使它们是建筑对象一——的考虑,都是从一个居所出发产生的。具而言之,居所并不处于客观世界之中,而是客观世界处于与我之居所的关联之中。那先天地构造其对象,甚至构造它处于其中的位置的观念论主体,严格说来,并不是先天地构造它们的,而恰恰是事后构造它们的,在它作为具体存在者已经居住在这个位置上之后构造的;这个位置溢出了知、思想与观念,主体是在事后想把这一与知没有任何共同尺度的居住事件封闭在知、思想与观念中。(朱译,第126页)
  对于人来讲,有一个居住的居所,或安身立命之地,不管它是否对象化为建筑物或家宅,是超出了享受的直接性和孤立性的人的本性。人因为这居住和居所而能够构造出对象出现的可能性,即原本的时间与空间。一切传统西方哲学的观念论,不管是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还是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的观念论,都漏掉了人的“居住事件”这个前观念化、前知识论化的前提,并且本末倒置地用“知、思想与观念”来说明居住。列维纳斯这个看法与海德格尔主张“居住”(Wohnung)乃人之本性,是一切建筑和居室之源的看法类似,但具有后者所没有的“不同于存在”的前提,即以上阐述的欲望、享受、享用、劳动、家政等或明或暗地朝向“他者”乃至“绝对他者”的思路。
  因此,列维纳斯将“家”视为人类活动的开端和发源处。他陈述道:
  家的优先角色并不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目的,而是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条件,并且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开端。为了能够表象自然、加工自然,为了自然仅仅显露为世界,人聚集自身是必要的;这种必要的自身聚集作为家而实现出来。(朱译,第125页)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二辑):德法现象学的新视域 内容概述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二辑,以“德法现象学的新视域”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者对现象学这一哲学思潮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辑不仅梳理了现象学自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奠基性人物以来的发展脉络,更着眼于当代德法现象学研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呈现出的独特视角与前沿议题。本书深入探讨了现象学如何与认知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社会学、艺术理论等跨学科领域对话,揭示了现象学作为一种深刻理解意识、经验、世界以及人类存在的哲学方法,在当下仍然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与巨大的理论潜能。 本书亮点与核心议题 本辑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新视域”的积极探索。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象学方法的创新性应用: 传统的现象学方法,如意向性分析、下降法、构造法等,在本辑的研究中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学者们不再局限于对经典文本的阐释,而是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理解当代的具体现象,例如虚拟现实体验、人机交互、数字记忆、情绪劳动等。通过对这些新现象的“悬置”和“直观”,以期揭示其内在的经验结构与意义生成方式。 跨学科的对话与融合: 现象学在与科学的对话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在认知科学领域,本辑探讨了现象学如何为理解意识的“主观性”提供哲学基础,如何帮助构建更具“体验性”的认知模型,以及如何反思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在心理学领域,现象学视角则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的感受、情绪、动机以及“身体性”在心理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对德法现象学经典的重读与再诠释: 经典文本是现象学研究的基石。本辑中有大量文章对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德里达、列维纳斯、福柯等德法现象学大师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再诠释。这些研究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试图在新的语境下,挖掘经典文本中被忽略的面向,或是在当代哲学问题的启发下,重新理解其核心概念。例如,对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当代解读,对海德格尔“此在”理论在技术语境下的反思,对梅洛-庞蒂“身体哲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意义等。 现象学在东亚语境下的发展: 作为《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的组成部分,本辑特别关注现象学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地区的发展。学者们探讨了现象学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本土思想资源进行对话,如何在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下被理解、接受与创新。这为现象学研究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独特的视角。 具体议题的深入探讨: 本辑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具体研究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意识的现象学: 意识的结构、本质,意识与身体的关系,意识的发生与演化。 身体与感知: 身体作为经验的载体,身体的感知方式,身体的社会化与主体性。 时间性与历史性: 意识的时间性结构,过去、现在、未来的经验,历史的意义与当下性。 他者与伦理: 他者的在场与认同,他者的伦理责任,列维纳斯式的“他者”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技术与现象学: 技术对人类存在的影响,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人的经验,技术时代的“生活世界”。 语言与意义: 语言在意识生成中的作用,意义的生成与解释,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与文本分析。 情感与情绪: 情绪的现象学分析,情感体验的结构,情绪的社会性与文化性。 艺术与美学: 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艺术家与观者的互动,艺术与生活世界的关联。 政治与社会: 权力、主体性与社会结构,社会现象的现象学解释,公民身份与公共领域。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现象学哲学感兴趣的广大哲学专业学生、研究者,以及对认知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社会学、艺术理论、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交叉研究兴趣的学者。同时,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人类意识、经验、存在以及当代社会复杂现象的读者,本书也将提供深刻的洞见和宝贵的思考资源。 总结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二辑):德法现象学的新视域,不仅是一次对现象学经典思想的梳理与致敬,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学术探索。本辑的研究成果,以其深刻的理论洞察、前沿的议题设置和严谨的学术论证,展现了德法现象学在当代哲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为我们理解当下世界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哲学工具和全新的思想维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体验到现象学作为一种“返回事物本身”的哲学方法的强大生命力,并从中获得对自身经验与存在意义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正在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应用到我日常的工作分析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构那些看似固化的流程和既定的框架。比如,书中关于“意向性”的讨论,让我对团队协作中信息传递的偏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是去追溯每一个决策背后真正的“被指向”的目标。这种跨学科的迁移能力,正是优秀哲学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纸上的理论,更是可以转化为实际操作工具的思想利器,让人感觉自己的思维维度被强行拓宽了一个刻度。我甚至开始在非正式场合也习惯性地使用书中的某些术语来精确表达我的观察,这已经成为我思维习惯的一部分了。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和手感,真的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扎实的满足感。它沉甸甸的,仿佛蕴含着无数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翻阅时发出的那种微弱的纸张摩擦声,也成了一种阅读仪式感的一部分。我常常是泡一杯热茶,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把这本书摊开放在桌面上,那种感觉就像是面对一位睿智的长者,准备接受教诲。书本散发出的那种淡淡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气味,对我而言,比任何香水都更令人心旷神怡。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者理论指南,更像是一个可以长期陪伴和反复研读的精神伙伴,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其价值是时间无法磨灭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留白的处理非常到位,让密集的哲学思辨在纸面上获得了呼吸的空间。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外文文献时的处理方式,既保持了原文的权威性,又通过细微的字体变化,将注释和正文清晰地分隔开来,完全不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割裂感。字体选择上,那种略带古典气息的宋体,与现代的学术内容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烘托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作为一个对书籍设计有一定偏好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专业和敬意,让人在享受思想启迪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和一丝丝神秘的诱惑。我刚把书捧在手里,就感觉自己像是要踏入一个全新的思想殿堂。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本书的装帧工艺,看得出是花了心思的,从侧边看书脊的排列,都透露着一种严谨的美学态度。它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随时拿起它,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这种对外部细节的关注,也侧面反映了出版方对于内容质量的自信和对读者的尊重。每一次翻动书页,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的芬芳,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和敬畏。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仅仅是在梳理这本书的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被其中蕴含的学术野心所震撼了。那些章节标题之间的跳跃和连接,看似是松散的,实则构建了一个精妙的逻辑网,引导着读者去思考那些宏大且难以捉摸的哲学命题。作者在引言中对现象学在当代语境下如何重构知识体系的论述,简直是振聋发聩,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实在”的理解。尤其是关于感知与主体性边界的探讨,那种深入骨髓的挖掘,让人联想到那些古老的哲学辩论,却又充满了现代的锐利感。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不是那种堆砌术语的空洞说教,而是真正用心血和智慧浇灌出来的思想结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