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记忆、舆论与秩序

村庄的记忆、舆论与秩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文玲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人类学
  • 乡村研究
  • 记忆研究
  • 舆论
  • 社会秩序
  • 文化研究
  • 中国社会
  • 口述历史
  • 田野调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70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15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社会学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学者的惯常视野中,传统社会中维系乡村秩序的力量除了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就是以宗族势力、地方乡绅为代表的地方势力。那除了这两股力量,还有没有一股恒常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力量在维系着农村社区的秩序?如果存在这股力量,这股力量是如何维系的?维系的机制是什么?
  通过对郄家庄多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笔者认为,村庄舆论可以认为是这股恒常的民间力量。基于集体记忆的村庄舆论作为一种无形的quan威对村民的行为产生具有历史性的持久的约制,强化了村庄内部各种规范,达致对社区秩序的维系。村庄舆论作为维持社区秩序的一股恒常的民间力量,达致的是一种以农民为推动主体,以舆论为作用载体,以集体记忆为持续发生作用机制的自发的秩序。
  《村庄的记忆、舆论与秩序》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上都有所尝试,体现出研究实践中现象学社会学灵动的独特风格,同时笔者本着"底层的农民的视角"出发的研究将农民长久以来在乡村秩序维系上被遮蔽的主体性地位凸显出来。

作者简介

  陈文玲,女,辽宁大连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学系讲师。最近发表论文包括“村庄舆论的表达与规范呈现”、“基于社区应急救援视角下的共同体意识重塑与弹性社区培育”、“道德分层与村民的‘脸面’”等。

目录

目录

序/ 1
第一章导论/ 1
第一节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文献述评/ 3
第二章研究设计/ 48
第一节调查点的选择与资料的获取/ 48
第二节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50
第三节研究对象简介/ 51
第四节主要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52
第三章集体记忆/ 54
第一节村民心里牢固的集体记忆/ 54
第二节集体记忆的形成/ 69
第三节村庄集体记忆的特点/ 79
第四章村庄舆论/ 84
第一节舆论的内容/ 85
第二节舆论的直接作用/ 111
第三节舆论的受制因素/ 116
第五章集体记忆、村庄舆论与社区秩序/ 123
第一节社区秩序与行为规范/ 123
第二节从舆论到规范到社区秩序/ 127
第六章结论以及讨论/ 159
第一节集体记忆、村庄舆论与社区秩序之间的内在联系/ 159
第二节本书实现的各种超越/ 161
第三节自发的秩序/ 163
附表/ 166
部分访谈记录/ 167
致谢/ 269

精彩书摘

  《村庄的记忆、舆论与秩序》:
  一个社会的社会秩序,就是通过该社会提倡和施行的各种社会规范在全社会得到遵循和贯彻而实现的,故社会秩序便又体现为社会规范的贯彻、施行及维护。朱岑楼认为规范是文化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中所产生的。规范是个人行为的蓝图,划定范围供个人从中选择,以达成其目标。规范的建立,是以文化的各种价值为基础。而包含于规范中的行为,可以控制和指导社会关系的发生,保证社会互动的顺畅无阻。一个没有规范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没有一个人们可以遵循的规范,那么个人的行为就不能预期,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一片紊乱。
  在笔者看来,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社会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强制性的法律、伦理道德以及具有地方性知识特点的风俗习惯等。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中产生得最早的社会规范,大都是在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地形成又自发地作用与变化的,它本身又包括许多种类并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风俗习惯在乡村社会中的作用较之城市要大而广泛,乡村中的人们大都比较尊重在他们生活中已形成的风俗习惯,力求循规蹈矩地按照风俗习惯行事。道德是晚于风俗习惯的社会规范,是从风俗习惯中演化而来。道德的特点是通过人们的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及各种伦理规则,通过社会、群体对有关行为的道德评价而约束与指导人们的行为、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且,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它便与一定的道德学说结合在一起并以比风俗习惯更为明确和强烈的形式要求人们遵守和遵循。在我国,这种与道德规范相结合的学说主要表现为儒家的伦理学说。法律具有强制性,是对人的绝对外在的硬控制,是国家力量的体现,这不是《村庄的记忆、舆论与秩序》想要讨论的内容。
  ……
《风中的低语:世代传承的村庄故事》 在一个被时光轻轻拂过的古老村落,名为“石板巷”的地方,生活着一群淳朴而坚韧的村民。这里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有依山而建的石屋,蜿蜒曲折的小径,以及随风飘荡的炊烟。然而,在这宁静的外表下,石板巷却涌动着一脉脉深邃的情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喜怒哀乐,以及那些在时光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关于生活、关于人情、关于家园的朴素智慧。 故事,从一个名叫阿婆的女人开始。阿婆是村里最年长的居民,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她的眼神依旧明亮,如同山间的泉水般清澈。她一生都在石板巷度过,见证了村庄的变迁,也珍藏了无数关于这里的记忆。她是一个天生的故事讲述者,嗓子里永远吟唱着那些古老的歌谣,嘴里吐纳着关于先辈的传奇。她的故事,如同村庄里的参天古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心灵。 年轻的李明,是一个对村庄充满好奇的少年。他不像村里其他孩子那样安于现状,总喜欢缠着阿婆,让她讲述那些遥远而神秘的过去。他喜欢听阿婆讲,在他们祖辈还是孩子的时候,村庄是如何在荒芜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讲那些曾经发生的,关于丰收的喜悦,关于歉收的苦涩;讲那些为了生存,村民们如何团结一心,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讲那些在节日庆典时,全村人是如何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把最真挚的情感倾注于脚下的土地。 阿婆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片段,更是生活的缩影。她会讲述石板巷村民们,如何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满足。她会细致地描绘,当丰收的季节来临,金黄的稻浪在田野间翻滚时,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当寒冷的冬天降临,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分享着简单的食物时,空气中弥漫的温馨。她还会讲述,在村庄面临困难时,村民们如何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他们互相扶持,共渡难关,这种朴素的凝聚力,是石板巷能够延续至今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古槐树下的盟约”。在村庄的中心,矗立着一棵巨大的古槐树,据说已有千年之久。在很久以前,村庄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土地纠纷,差点导致村民们反目成仇。是当时最受尊敬的村长,在一棵古槐树下,召集了所有村民,他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用最朴实的话语,讲述了大家同在一片土地上,血脉相连的道理。他让每个村民都在古槐树下,许下“不争不抢,互敬互爱”的承诺。这个故事,成为了石板巷人心中一道永恒的警示,也让古槐树成为了村庄的象征,寄托着村民们对和谐共处的向往。 阿婆还会讲述关于“溪水边的歌谣”。村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水,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每当妇女们在溪边洗衣,孩子们在溪边嬉戏时,总会有悠扬的歌声飘荡开来。这些歌谣,内容朴素,但却充满了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有的歌谣诉说着农耕的辛劳,有的歌谣赞美着四季的美景,有的歌谣则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李明每次听到这些歌谣,都会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和力量,他觉得,这些歌谣仿佛是村庄的灵魂,在无声地诉说着石板巷的过往与未来。 在阿婆的故事里,还有一个关于“祖母的绣花针”的篇章。她的祖母,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绣娘,她的绣品不仅精美,更蕴含着祝福。她会在给新生的婴儿缝制衣裳时,绣上象征平安的祥云;会在给新婚的夫妇制作嫁妆时,绣上寓意美满的鸳鸯。这些绣品,代代相传,成为了石板巷家庭中珍贵的信物,也承载着对后辈最真挚的期盼。李明看着祖母留下的,有些泛黄但依旧精致的绣品,仿佛能感受到祖母温暖的手指,以及她对子孙后代深深的爱意。 阿婆的故事,也并非总是阳光明媚。她也会讲述,在灾荒的年代,村民们是如何啃食树皮,如何勒紧裤腰带度过难关。她会讲述,在战争的年代,村庄是如何成为避难所,村民们又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那些逃难而来的人们。这些故事,虽然令人心酸,却也展现了石板巷人民骨子里那份坚毅和善良。李明在听这些故事时,会为先辈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但更多的是为他们的勇气和牺牲而感到敬佩。 故事还在继续。随着村庄的发展,一些年轻人开始选择离开,去外面更广阔的世界闯荡。但无论走到哪里,石板巷的记忆,始终是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他们带着村庄给予的淳朴和坚韧,在外面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而那些留在家乡的人们,依然坚守着这片土地,传承着先辈的传统,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风中的低语:世代传承的村庄故事》并非仅仅是记录了石板巷的过去,它更是在展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与人为善,珍视亲情与乡情的态度。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最动人的故事;即使在最细微的传承中,也蕴含着最深刻的智慧。李明,在阿婆的故事滋养下,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青年。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份宝贵的记忆,以自己的方式传承下去,让石板巷的故事,在未来依然能够像风中的低语,轻柔而坚定地回响。 这个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它只是缓缓地展开,如同流水般自然,如同呼吸般真实。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村庄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富足,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深厚的情感,那份世代相传的文化,以及那份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的,对根的眷恋。石板巷的故事,是无数个中国村庄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那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写照。它让我们在浮躁的时代里,得以片刻停歇,回首来时路,感受家的温暖,体味生命的厚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极富层次感,它在宏观的集体记忆与微观的个人体验之间来回穿梭,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平衡。我尤其被那些关于“遗忘”与“铭记”的讨论所触动。村庄的记忆并非铁板一块,它充满了选择性、遗忘和重构。哪些灾难会被歌颂,哪些耻辱会被深埋,哪些英雄会被反复提及,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当前世代对自身合法性的需求。作者并没有强行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个耐心的考古学家,将这些被时间打磨得光滑或尖锐的“记忆碎片”呈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和感受其中的矛盾与张力。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智识含量。它不再仅仅是回忆录,而更像是一部关于“集体身份构建”的教科书,只是它的课堂是那个阳光充足、充满尘土飞扬的村庄。我时常会思考,我们今天所坚信不疑的“历史”,是否也正在以类似的方式,被某种看不见的舆论力量塑造成型?这种互文性带来的思考冲击,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那便是“敬畏”。这不是对权威的盲从,而是对时间、对土地、对人类社群智慧的深沉敬意。作者对于那些生活在边缘、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声音的关注,尤为令人动容。他笔下的村民,他们的日常劳作、他们的迷信、他们的朴素道德观,构成了一种强大的、非线性的逻辑体系。这种逻辑虽然在现代科学和法律面前显得脆弱,但在维持社区内部的道德纽带和情感连结方面,却显示出惊人的韧性。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只不过作者替我们完成了最艰难的初期接触与信任建立。我感受到了作者在记录时所抱持的近乎虔诚的态度——不美化,不贬低,只是忠实地呈现。这种冷静而充满同理心的书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地方志的范畴,成为了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共处而定义自身存在的伟大作品。它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着每一个被高速信息流裹挟的人们,真正的“秩序”或许就潜藏在那些看似缓慢而古老的生活细节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极其巧妙,它并非按照传统的编年史或者事件逻辑来推进,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景和人物侧写,编织出了一张关于“地方性知识”的复杂网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舆论”这个主题时的克制与犀利。在那种封闭的环境中,流言蜚语和集体判断是如何成为一种比法律条文更具约束力的“软权力”的?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批判,而是冷静地展示了这种力量在维护共同体内部平衡中的双重作用:它既能迅速隔离“异类”,也能在关键时刻凝聚人心。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回味那些对话场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邻里间的寒暄和争执背后,隐藏着精妙的权力博弈和身份确认机制。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代入感和思辨性,迫使读者跳出自身的现代视角,去理解那个特定语境下,何为“对”与“错”。这种深层次的社会学观察,远比那些宏大的理论叙事来得更有穿透力,它让历史真正“活”了起来,充满了呼吸感和张力。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被其散文式的叙事风格略微震慑住了。它的节奏是缓慢的,像极了雨后乡村小路上湿滑的石板路,每一步都需要谨慎地落脚。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韵律,我便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作者对“秩序”的阐述,绝非僵硬的制度文本,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的作息、每一块田地的边界、每一次祭祀仪式的细节之中。这种“无序之中的有序”才是最令人着迷的地方。例如,书中对于河流的描述,它既是灌溉的生命之源,又是划分界限的自然屏障,它的涨落直接影响着村庄内部资源的分配和权力关系的微妙变化。作者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了这种动态平衡的复杂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关于“场域”和“关系”的隐形培训,深刻理解了社会结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微小互动累积而成的有机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在缺乏正式国家权力渗透的区域,人类是如何本能地创造出维持生存和繁荣的复杂规则的。

评分

翻开这本《村庄的记忆、舆论与秩序》,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充满泥土芬芳的时代。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早已消逝在现代化洪流中的乡村图景。首先吸引我的是他对光影和季节流转的细腻捕捉,那种清晨薄雾笼罩下的田埂,傍晚炊烟袅袅升起的炊烟,无不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根”的追溯。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对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智慧的深切体悟。通过对村落中那些代代相传的口头传说、古老的习俗和无声的规矩的细致挖掘,我看到了一个自洽而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是如何运作的。那些被现代社会视为“落后”或“琐碎”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闪耀着深刻的人性光芒和朴素的真理。读来,我时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寻找相似的片段,感受那种淳朴却又坚韧的生命力。这本书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匆忙生活背后所缺失的那份从容与安宁。它不是对过去的简单怀旧,而是一种对时间本质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