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整体推进的探索与实践1
1.1教育云平台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001
1.2教育云平台在高职院校教学融合中的应用/006
1.3基于教育云平台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实践/008
1.4基于云平台的高职院校流程再造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013
1.5基于教育云平台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016
1.6云平台应用推进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三转变”/019
2 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理论探索23
2.1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的理论分析/023
2.2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素分析/026
2.3信息化条件下促进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组织教学模式构建/029
3 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典型案例33
3.1基于空间的“教学做养”翻转式教学方法应用/033
3.2“多维立体教学”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049
3.3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高职英语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应用/066
3.4多维交互式网络探究学习(MI-WebQuest)教学方法应用/084
3.5“信息支架式”教学方法应用/101
3.6ARCS动机设计模型视角下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应用/117
3.7“信息化平台下抛锚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129
3.8基于云平台“3微3步1分层”教学方法应用/142
3.9多维交互式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应用/156
3.10基于云空间的“数控车削加工”课程PLAME教学法应用/166
3.1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AutoCAD移动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应用/180
从内容的新鲜度和前瞻性来看,这本书捕捉到了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转型的热点,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对于近两年迅速崛起的某些新兴技术——比如生成式AI在教案辅助、试题生成方面的应用,或者基于XR(扩展现实)技术的沉浸式教学实践——书中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篇幅进行探讨和案例展示。这些前沿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教学的边界,一本聚焦“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图书,如果对这些最新浪潮的反应稍显滞后,其参考价值就会随着时间快速衰减。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对这些“未来趋势”进行更积极的探索,哪怕只是初步的尝试和对潜在风险的预警,也能极大地提升本书的时代价值,让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成熟工具的总结上,而是能为教育者指明下一个阶段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带着些许磨砂质感的深蓝色,让人感觉挺沉稳的,挺适合职业教育这个主题。不过,我手里这本的内页纸张似乎有点薄,不知道是不是我这本的个例,翻起来的时候总感觉稍微有点透光,如果是深度阅读的话,可能对眼睛的舒适度会打点折扣。我原本是期待能在设计上看到更多与“信息化”相关的视觉元素,比如一些抽象的数据流或者现代化的排版风格,但整体感觉还是偏向传统的教材样式。内容结构上,章节之间的过渡算是平稳,目录的逻辑性也比较清晰,但如果能加入一些更直观的图表或者流程图来辅助理解核心概念,可能效果会更好。我注意到扉页的设计比较简洁,但缺少一些能体现本书价值的引言或者推荐语,让初次接触的读者能更快地抓住这本书的重点。总的来说,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外在包装中规中矩,但细节之处还是有提升空间的,特别是考虑到它所涵盖的主题是紧跟时代前沿的“信息化教学”。
评分这本书在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群体的适用性覆盖面上,我感觉处理得不够精细。它似乎倾向于将所有职业教育的场景一概而论,这对于跨度较大的专业领域来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导性。例如,机械制造领域的实训教学与学前教育的教学信息化需求,其核心痛点和适用的技术路径是截然不同的。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针对特定行业特点的深入剖析,比如,对于强调动手能力和安全规范的工科专业,信息化应如何平衡虚拟操作与真实操作的比例;而对于服务类专业,如何利用AI和大数据进行个性化反馈训练。目前呈现的案例虽然具有代表性,但缺乏足够的“领域细分”,使得这本书的普适性虽然高,但深度却有所牺牲。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所有人都适用”的方法,而是“我的专业适用”的精要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方面,我个人感觉有些地方还是停留在了现象的描述,而不是深层次的机理分析。比如,在讨论到某几种具体的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场景时,作者给出的案例虽然贴合实际,但对于这些工具背后的教育学原理支撑,或者说为什么这些工具能比传统方法更有效,解释得略显单薄。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认知负荷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何具体映射到这些“典型案例”中的论述。如果能有专门的章节深入探讨技术接受模型(TAM)在职校教师群体中的应用差异,那将会非常有价值。目前读下来,更像是操作手册的集合,而不是一本能够指导教师进行系统性教学改革的理论指导。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基本操作,渴望从“会用”向“善用”转变的资深教师来说,可能会觉得理论支撑稍欠火候,需要自己去补足背后的理论框架。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朴实,甚至可以说有点过于口语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流畅性。大量的并列句式和相对较长的句子结构,使得在快速浏览关键信息时需要反复回读。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引用的数据或研究成果的标注似乎不太统一,有些地方用脚注,有些地方直接插入正文,这让想要追溯原始出处的读者感到有些困扰。如果能统一采用标准的学术引用格式,并且在关键概念出现时,能增加一些“专业术语解析”的小方框,对于快速掌握术语的读者会非常友好。另外,全书的案例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追踪视角。每个案例似乎都是独立的片段,如果能有一个虚拟的“标杆教师”贯穿始终,展示他在不同教学阶段如何应用和迭代这些信息化方法,读起来可能会更具代入感和连贯性,而不是现在这种“片段式”的呈现。
评分一直在京东自营购书,非常方便。
评分习惯好评
评分习惯好评
评分习惯好评
评分习惯好评
评分习惯好评
评分习惯好评
评分习惯好评
评分一直在京东自营购书,非常方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