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6)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2016)]

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6)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正荣,李继东,姬德强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传播
  • 中国
  • 传播学
  • 媒介研究
  • 对外传播
  • 中国形象
  • 国际关系
  • 文化交流
  • 报告
  • 2016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0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48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传播蓝皮书
外文名称: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2016)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中国企业国际传播力这一主题,从总报告、企业、媒体、案例和专题五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中国企业国际传播的形势、背景、品牌形象传播及其策略以及中央新闻网站、新华社海外社会化媒体、四达时代集团等的国际传播力与传播战略,并着重分析了中外油气能源企业和国有电力能源企业的国际传播力、联想品牌和海信品牌的国际化等案例,由此拓展到对全球治理理论、公共外交等相关问题的讨论。

作者简介

胡正荣,男,1966年5月出生于宁夏银川市,祖籍河南开封。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教授、博导、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1986年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客座研究员(2005)、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与媒介研究中心Leverhulme访问教授(2006)、新加坡《亚洲媒介》编委、韩国首尔大学《传播研究》编委、英国《全球媒介与传播》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理论、媒介政策与制度、传播政治经济学、新媒介与国际传播等。
李继东,男,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导。《全球传媒蓝皮书》、《国际传播蓝皮书》执行主编。英国牛津大学社会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7),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访问学者(2009)。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政策与制度、传播产业与公共服务、传播理论和新媒介等。已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有《中国影视政策创新研究》(2013)、《英国公共广播政策变迁与问题研究》(2007)等,主编和副主编著作有《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全球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等20余部。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社科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2007年英国牛津大学社会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访问学者。第八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决策管理类一等奖、获北京第十和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2008年度北京市宣传系统优秀调研报告、2002年全国出版社市场营销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
姬德强,男,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传媒学术网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政治经济学、国际传播、数字化与中国社会转型,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项目,发表SSCI、CSSCI期刊论文多篇,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1),香港城市大学访问研究生(2009)。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6年度中国企业国际传播力【本报告研究团队】/001
  一 中国企业国际传播力:能力、效果与指数/002
  二 总量指数:2015年中国企业国际传播力整体不强/004
  三 媒体指数:英文媒体对中国企业的关注度不高/009
  四 企业指数:BAT位居十强之首,采矿类、制造类企业名列前茅/017

Ⅱ 企业篇
2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民意基础、舆论环境与现实空间
  ——基于2015年20国公众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判断【戴元初】/020
3 “走出去”中国企业开展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高岸明 徐小丹 倪海涛】/040
4 中国企业海外品牌形象传播的现状与思考【翟慧霞 于运全】/058
5 国企品牌海外传播策略研究【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品牌处】/070

Ⅲ 媒体篇
6 中央新闻网站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2016)
  【张洪忠 杨 可 苏世兰 方增泉 郑 伟】/095
7 新华社海外社会化媒体传播的路径与效果【刘 滢】/114
8 横琴品牌身份构建与媒体形象的幻想主题研究【吴 玫 赵晓健】/137

Ⅳ 案例篇
9 中外油气能源企业国际传播力对比分析【周培源 宫宇坤】/173
10 国有电力能源企业海外传播力探析——以中国华能集团为例【唐 硕 文小琳】/193
11 联想品牌的国际化——一个中国IT企业的大航海之旅【梁欢池 姬德强】/203
12 四达时代集团国际传播战略发展研究报告【姜 飞 黄 廓】/223
13 海信的品牌国际化及其传播策略【张 珊 于啸月】/240

Ⅴ 专题篇
14 从“命运共同体”概念到全球治理体系的理论演进(2011~2016年)【付玉辉】/253
15 俄罗斯公共外交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及媒体与国家形象的塑造【吴 非 胡逢瑛】/267
16 大众传媒中的事实与阐释:俄罗斯与美国媒体中的克里米亚问题比较
  【Valery Amirov Yelizaveta Golousova】/279

精彩书摘

  《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6)》:
  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传播状况并不理想。与中国企业的业务规模和对东道国的贡献相比,中国企业得到的媒体关注度较低,正面评价不多,负面报道不少。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1月发布的《中国企业国际传播力指数(2015)》研究报告,在109家入围“《财富》世界500强”和“BrandZ全球最具价值百强品牌”的中资企业中,2015年被全球英文新闻提及量过千次的企业仅占15.6%,过百次的占36.7%,而百次以下的占44%。全年提及这些企业的英文网站共有2809家,提及量在10次以下的网站高达2383家,占总量的84.8%。提及量超过100次的网站有48家,仅占总量的1.7%。这109家巨无霸级中国企业的海外媒体关注度尚且如此,其他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知名度就更低了。
  在提及109家企业的前100位英文媒体中,美国媒体数量最多,占36家;其次是中国和英国,分别是17家和13家。在17家中国媒体中,内地媒体只有7家。以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对中国企业进行报道,内地媒体报道总量明显不足。
  根据中国外文局于2014年底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在接受调查的8个海外国家中,有3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进入本国可以带来新的资金技术,32%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增加就业机会,25%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增加政府税收,还有18%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同时,3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会对当地企业和本土品牌造成冲击,24%的受访者认为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22%的受访者认为会掠夺当地能源、资源,21%的受访者认为会打破原有产业链的平衡。从数据看,尽管认为中国企业给本地带来机遇的受访人数多于认为带来挑战的受访者,但二者比例较为接近。这说明中国企业除需要对东道国的生态、人文与社会环境等给予更多关注,更好地平衡经济利益与企业社会责任,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解疑释惑,让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
  ……
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6) 内容概述(不包含具体书籍内容,仅为一般性报告描述) 《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6)》是一份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2016年度中国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该报告聚焦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提升话语权、塑造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数据以及学界、业界研究成果的整合,报告力求呈现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中国国际传播图景,为理解当下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提供重要的参考。 报告的核心关注领域 2016年,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共同塑造了这一年中国对外传播的宏观环境。本报告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领域,对中国国际传播的年度发展进行细致的考察: 1. 战略与政策层面: 报告将深入剖析2016年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出台的重要战略指导和政策方针。这包括国家对于如何在全球信息时代构建自身叙事、提升国际影响力、应对外部舆论挑战的顶层设计。将考察相关政策在实践中如何指导具体传播活动,以及政策的有效性与潜在改进空间。 2. 媒介生态与传播格局: 2016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国际传播的渠道日益多元。报告将重点分析中国官方媒体(如新华社、CGTN、中国日报等)在国际上的传播能力建设,包括内容生产、分发机制、受众拓展等方面的进展。同时,也将关注商业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如Twitter, Facebook, YouTube等)在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媒体如何适应和利用这些新平台。 3. 内容生产与叙事创新: 国际传播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的质量与吸引力。报告将探讨2016年中国国际传播内容生产的趋势,例如,如何从“讲述中国故事”向“让世界听懂并接受中国故事”转变,如何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真实的中国。分析在重大国际事件、国家发展成就、文化特色等方面的议题设置,以及如何运用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如纪录片、短视频、动漫、VR/AR等)来增强传播效果。 4. 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 国际传播不仅仅是媒体的职责,更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将关注2016年中国在公共外交活动中的创新与实践,例如,通过智库交流、学术研讨、文化节庆、艺术展览、体育赛事等多种形式,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特别会关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沿线国家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如何促进了中国国际传播的拓展。 5. 新兴传播技术与媒体融合: 2016年,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开始对传播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报告将探讨这些技术如何被应用于国际传播的战略规划、内容创作、受众分析、效果评估等环节,以及中国媒体如何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6. 国际舆论环境与挑战应对: 国际舆论环境复杂多变,中国在对外传播中时常面临误解、偏见甚至攻击。报告将分析2016年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面临的主要挑战,如意识形态差异、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不对称等。同时,也将考察中国如何通过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加强危机沟通、构建合作网络等方式,有效应对负面舆论,争取国际话语权。 7. 传播效果评估与效果转化: 国际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传播效果的转化,即提升国家形象、增进国家认同、服务国家战略。报告将关注2016年中国在传播效果评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例如,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民意调查、媒体监测等手段,科学评估传播活动的成效。同时,也将探讨如何将传播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国家利益,例如,在国际交往、商业投资、旅游推广等方面。 报告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6)》的发布,旨在为政府部门、新闻媒体、智库学者、企业界以及对中国国际传播议题感兴趣的公众,提供一个系统、权威、前瞻性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过去一年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深入剖析,报告能够: 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梳理2016年中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指明方向,提出建议: 针对当前国际传播领域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促进研究,推动理论创新: 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一手资料和研究视角,推动国际传播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增进理解,促进交流: 通过对中国国际传播现状的客观呈现,帮助国内外各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本报告的编写,力求体现学术的严谨性、内容的客观性与观点的独立性,以期成为理解2016年度中国国际传播发展历程的必备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报告的叙事风格来看,我希望它能找到一种平衡点,既要保有国家级报告应有的权威性和宏大叙事,又不能完全丧失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细节。纯粹的政策宣讲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如果能穿插一些具体执行层面遇到的‘小故事’或‘小插曲’,哪怕只是作为佐证材料,也能极大地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和代入感。我特别关注报告如何处理‘差异性’问题——如何用既能被国内理解,又能在国际上传播的语言体系来构建论点?这种翻译和转译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一个高明的报告,会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份官方文稿,而是在参与一场高层级的、关于国家形象塑造的智力探讨。它应该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有清晰的主线,但同时又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支线叙事,让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智识上的愉悦和满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见时并不算特别惊艳,那种略带严肃和学术气息的封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厚重的官方报告,但这恰恰也奠定了它作为一部年度总结的基调——它更侧重于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而非花哨的视觉包装。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偏向哑光,印刷的清晰度毋庸置疑,即便是那些密集的图表和数据,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或进行深度研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细节。我尤其欣赏它在信息密度上的控制,虽然是年度报告,但它似乎努力在保持信息量的同时,避免了过度堆砌的枯燥感。从目录的编排来看,结构划分得相当清晰,从宏观的战略部署到具体的案例分析,逻辑链条衔接得自然流畅,这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此类报告的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而不是被庞杂的资料淹没。整体而言,它的外在呈现,传递出一种沉稳、可靠的专业态度,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抱有较高的期待值,相信它在内容上也会像其外观一样,是经过精心打磨和考量的产物。

评分

对我这个习惯于跨学科研究的读者而言,一个年度报告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如何与其他领域的动态进行有效关联和交叉分析。国际传播早已不是孤立的宣传战或公关活动,它深深嵌入了技术革新、地缘政治变化、文化软实力博弈乃至全球经济的脉络之中。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展现出足够的‘跨界视野’。例如,在讨论新媒体平台的影响时,是否能结合最新的网络行为心理学研究?在分析对外文化产品推广时,是否能引入文化经济学的评估模型?如果报告仅仅停留在对传统媒体和既定渠道的总结,那么它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就会大打折扣。真正的深度在于挖掘不同领域知识交汇产生的‘新洞察’,只有将传播置于更广阔的全球治理和技术变革的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份年度总结才算真正称得上是对“发展”二字的负责任的记录和展望。

评分

最后,关于其作为“年度报告”的定位,我最看重的是它的可检索性和后续价值。一份优秀的年度报告,不应只是对过去一年的“盖棺定论”,而更应该成为未来研究和实践的“里程碑”。这意味着报告中的数据必须是可追溯的,引用的框架和模型应当是清晰且可重复引用的。我希望能看到详尽的附录和数据来源说明,这对于学术研究至关重要,它保证了报告结论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此外,如果报告能清晰地勾勒出下一年度可能关注的‘空白领域’或‘待突破方向’,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明确的研究议程设置,那它的价值就得以延续和放大。它不应该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资料,而应该成为书架上一个随时可以翻开,用于校准自己认知和判断的专业工具书,一个固定时间点上的、专业且权威的参照系。

评分

阅读这类年度报告,我最看重的是其所呈现的视角广度和分析的锐度。我期待的不是简单的成绩罗列,而是对过去一年国际传播领域复杂环境的深刻洞察。好的报告应该能像一个高分辨率的镜头,捕捉到那些微妙的、容易被主流媒体忽略的传播变动和潜在趋势。我希望它能在描述“做了什么”的同时,更深入地探讨“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效果如何”背后的深层逻辑。比如,在提及具体的对外交流项目时,报告能否提供多维度的评估标准,而不仅仅是官方层面的自我肯定?能否包含来自国际受众反馈的‘声音’,哪怕只是片段的引用,来形成一种对话性的审视?这种“自我批判”的勇气和能力,往往是区分一份优秀报告和一份平庸总结的关键。我希望它能以一种近乎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现行传播策略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这才能真正帮助从业者和研究者跳出既有的思维框架,看到未来变革的机遇和挑战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