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社会中的师者:传统教师社会身份研究 [Teachers In The Sequence Socirty-Study On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Teachers]

层序社会中的师者:传统教师社会身份研究 [Teachers In The Sequence Socirty-Study On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Teach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伟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身份
  • 层序社会
  • 社会学
  • 教育社会学
  • 传统教师
  • 社会身份
  • 职业身份
  • 教育研究
  • 社会变迁
  • 中国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06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38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外文名称:Teachers In The Sequence Socirty-Study On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Teachers
开本:16开
出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层序社会”与“师者”两个中心概念;分别选取了“思想与权力”、“仕途与谋生”与“生活与感情”三个维度来对传统教师群体的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力求在全面而详实的论述其与传统社会的真实关系的基础上,为人们理解师者的社会身份与生存状况提供参考与借鉴;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就师者群体的消亡以及现代教师的兴起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考察,为当下的教育困境提出建议。

作者简介

张伟,教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近三年来,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有5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参与完成4项省部级课题。

目录

绪 论/1
第一章 层序社会及其文化性格/28
  第一节 学界有关传统中国社会性质的探讨/29
    一、海外学者的观点概述/30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概述/34
  第二节 层序社会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38
    一、层序社会的含义/39
    二、层序社会的特征/42
  第三节 层序社会的形成原因探究/56
    一、地理环境与农耕文明/57
    二、战乱逼仄的生存环境/60
    三、宗法文化流风未息/65
    四、“天人相合”的宇宙观/70
第二章 师者刍议/75
  第一节 “师”的含义及其早期流变/76
    一、最早的知识人——巫师/77
    二、“巫君合一”与“官师合一”/79
    三、“私家教师”的出现/83
    四、万世师表——孔丘/85
  第二节 “师者”的含义及其特征/86
    一、“师者”的含义/86
    二、师者与儒学/87
    三、师者与权力/89
    四、师者与知识/91
  第三节 师者与士/92
    一、“士”的含义及特征/93
    二、“师士融合”/96
第三章 庙堂与师道/99
  第一节 师道与治道/100
    一、“道”的含义/101
    二、儒士与师道/104
    三、“以道抗君”刍议/107
  第二节 君主与儒士/111
    一、君权的双重维度:独断与怀柔/111
    二、儒士的现实选择:独立与依附/119
  第三节 最是“圣人”不自由——孔庙祭祀制及其历史演变/126
    一、孔庙祭祀制度的兴起及历史演变/127
    二、“从祀”与“配享”/131
第四章 举业与坐馆/137
  第一节 科举与士/139
    一、科举制度的源起/140
    二、举业的诱惑/141
    三、举业的艰难/146
  第二节 座主与门生——“一日之知,终身定门生之分”/149
    一、“座主”的含义及其缘起/151
    二、“座主”与“仕途”/152
    三、“报恩”与“忘恩”/155
  第三节 塾师与处馆/158
    一、科举笼罩下的“教育”/159
    二、“处馆”与“治生”/163
第五章 乡土与先生/168
  第一节 层序社会里的乡土文化/169
    一、“大传统”——儒教中国/170
    二、“小传统”——乡土文化/173
    三、“大传统”与“小传统”/175
  第二节 乡土社会中的“先生”/177
    一、“教化泽民”与“以道抗权”/178
    二、“传授礼仪”与“服务乡土”/183
  第三节 乡土社会中的“他者”——中国底层社会的反智主义/185
    一、“腐儒”与“酸秀才”/186
    二、反智主义兴起的原因探微/188
第六章 社会转型与群体失语/196
  第一节 文明的冲击——中国层序社会的解体/197
    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城乡格局的近代变迁/198
    二、“欲推广学校,必先停科举”——科举制度的废除/204
    三、“只手打孔家店”——儒家文化的没落/212
  第二节 师者的“边缘化”——走向失语的群体/222
    一、乡土的“逃离”/223
    二、权力的“隐退”/225
    三、儒学的“失势”/227
  第三节 文化人的退隐与专业人的兴起/229
    一、师者——层序社会中的文化人/230
    二、教师——现代社会中的专业人/232
    三、“文化取向”与“专业取向”/234
  第四节 余论/237
参考文献/241
索 引/252
层序社会中的师者:传统教师社会身份研究 引言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教育始终扮演着核心角色,而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和传承者,其社会身份的演变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本书《层序社会中的师者:传统教师社会身份研究》并非对某一本特定书籍的介绍,而是对一个普遍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社会现象——“层序社会”背景下,传统教师社会身份的深度探究。我们将深入剖析在等级森严、秩序明确的传统社会结构中,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何被定位、被认知、被评价的,以及这种身份的形成、维持和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章:层序社会的社会结构与教师的定位 “层序社会”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以等级、尊卑、主次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组织形态。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的位置由其出身、功名、财富、权力等多种因素决定,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阶层结构。父权制、宗法制、官僚制等都是层序社会的重要体现。 在这种结构下,教师的社会定位并非独立于整体社会秩序而存在。相反,他们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整个层序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被构建出来的。 文化传承者与道德楷模: 在层序社会中,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承担着将既有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的重要使命。教师作为这一过程的核心执行者,被赋予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社会道德的示范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社会所倡导的规范的体现,因此,对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个有德行的教师,能够巩固社会层序,引导学生安分守己,尊重权威。 知识权威与社会精英: 在信息传播渠道相对有限的传统社会,掌握知识就意味着掌握了相对稀缺的资源,因而也意味着更高的社会地位。教师,作为掌握文化知识和学术技艺的专业人士,自然而然地被置于知识权威的地位。他们的学识和才能,往往是他们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可的重要资本。在某些层序社会中,教师甚至可以被视为准精英阶层,因为他们是通往更高社会阶层(如科举入仕)的重要引路人。 “官”与“民”之间的桥梁: 传统社会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官民之分。然而,教育又是一个连接这两个层面的重要途径。教师,特别是那些在官方办学机构任职的教师,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承担着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职能。他们通过教育,将“民”中具备潜质者导向“官”的轨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阶层流动,同时也巩固了国家统治的合法性。 家庭与宗族的支持者: 在层序社会中,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教师的身份,也往往与家庭和宗族的声誉紧密相连。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更能为家庭和宗族带来荣誉。反之,一个失德或失学的教师,也可能损害家庭和宗族的声誉。因此,家庭和宗族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着支持和监督教师的角色。 社会地位的相对确定性: 与一些流动性较强的职业不同,教师的社会身份在层序社会中具有相对的确定性。虽然其具体地位可能因所教年龄段、所教科目、任职机构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他们通常被视为受到尊重、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这种相对的确定性,也使得教师职业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个体投身其中。 第二章:传统教师的社会角色与期望 在层序社会中,对教师的社会角色期望是多维度、多层次的。这些期望不仅来自于社会整体,也来自于学生、家长、政府乃至教师自身。 “为人师表”的道德典范: 这是对传统教师最核心的期望之一。“为人师表”意味着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这包括但不限于诚实守信、勤奋刻苦、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等。在层序社会中,道德的示范作用被无限放大,教师的道德瑕疵,轻则影响学生,重则可能动摇社会对教育的信任。因此,对教师的道德评价,往往比其学识的评价更为重要。 知识的权威与传播者: 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授知识。在传统社会,知识的获取途径有限,教师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学生获取信息、提升能力的重要来源。他们需要精通所教授的科目,能够清晰、准确地向学生传达。同时,他们也需要不断学习,紧跟时代的发展,虽然这种“紧跟”的速度和广度与现代社会不可同日而语。 “授业解惑”的导师: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无论是知识上的、技术上的,还是人生道路上的,都可能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需要具备耐心、智慧和经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 在层序社会中,社会阶层的固化使得许多个体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教师,特别是那些有声望的教师,往往能够凭借其阅历和见识,为学生提供人生规划的建议。他们可能会指导学生选择何种学科、何种职业,甚至对学生的婚配、家庭等也可能给予一定程度的指导。这种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整体层序观念的影响。 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教师通过教育,将国家和社会的法律、伦理、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从而培养出遵纪守法、热爱国家、忠诚于君主的公民。在动荡时期,教师甚至可能承担着稳定社会舆论、传递官方信息的责任。 家庭的“延伸”: 在某些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会延伸到家庭之外。他们与学生家庭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并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这种联系,也进一步巩固了教师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第三章:传统教师的社会评价与认同 传统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是复杂而多样的,既有积极的肯定,也有潜在的挑战。这种评价体系,直接塑造了教师的社会认同感。 敬重与膜拜: 在很多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根深蒂固的观念。教师的知识地位和道德形象,使得他们常常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敬重,甚至在某些时期,会上升到一定程度的膜拜。这种敬重,是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 “清贫”与“清高”: 尽管受到尊重,但传统教师的物质生活往往并不富裕。在层序社会中,真正掌握大量财富和权力的是官僚、地主等阶层。教师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微薄的薪资、学费、或来自学生家长的馈赠。这种相对的清贫,在一定程度上被解读为“清高”,即他们不为物质所累,专注于学问和道德的追求。这种“清高”,既是一种自我认同,也是社会对其的一种标签。 社会地位的上下浮动: 教师的社会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其地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任教的机构(例如,官方学堂的教师地位高于私塾教师)、所教的科目(经学、史学等传统“显学”的教师地位可能更高)、以及个人的学术声望和道德声誉。声名卓著的学者型教师,其社会地位可能远高于普通教师。 潜在的“边缘化”风险: 尽管受到普遍尊重,但教师在层序社会中也存在一定的“边缘化”风险。他们不直接掌握政治权力,也不拥有大量的经济资本,其社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文化和道德层面。在政治权力斗争或经济利益冲突面前,教师的个体声音可能显得微弱。 自我认同与职业倦怠: 教师在接受社会评价的同时,也形成了自我认同。他们将自己视为知识的守护者、道德的传承者。然而,长期的清贫、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社会期望的压力,也可能导致职业倦怠。这种倦怠,可能影响其教学热情和工作状态。 对“师道”的坚守与变通: 面对复杂的社会评价和不断变化的现实,传统教师在坚守“师道”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通。他们可能需要巧妙地处理与权贵的 Arrelaciones, 妥善应对学生家长的各种要求,并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寻求更稳定的物质保障。 第四章:层序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影响:机遇与挑战 层序社会为传统教师职业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机遇: 稳定的社会需求: 层序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稳定且普遍的。无论是为了维护统治、传承文化,还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教育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为教师职业提供了持续的存在空间。 崇高的社会声望: “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使得教师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望。这种声望,是吸引个体从事教育事业的重要动力。 文化精英的通道: 在某些层序社会中,教师职业是通往文化精英乃至社会上层的通道。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一些有才华的个体能够获得认可,进而影响社会。 稳定的人生路径: 对于许多人而言,教师职业提供了一条相对稳定的人生路径,可以远离政治斗争和商业竞争的风险,专注于知识的耕耘。 挑战: 物质条件的局限: 如前所述,传统教师的物质生活往往不宽裕,这限制了其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也可能影响其生活质量。 权力结构的制约: 教师在层序社会中,往往处于权力结构的下游。他们需要受到官僚体系的监管,其教学内容和方式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道德压力的巨大: “为人师表”的高要求,使得教师承受着巨大的道德压力。任何一点失范行为,都可能被放大,并对其社会身份产生严重影响。 知识更新的缓慢: 尽管知识在不断发展,但传统层序社会对知识的认知和更新速度相对缓慢。这可能导致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存在滞后性,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社会流动的有限性: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虽然教育本身可能促进社会流动,但教师职业本身的社会流动性相对有限。想要通过教师职业实现阶层的大幅跃升,并非易事。 “官学”与“私学”的张力: 在存在官方教育体系和民间教育体系的层序社会中,教师可能面临来自不同体系的压力和竞争,其身份和认同也可能因此产生摇摆。 结论 《层序社会中的师者:传统教师社会身份研究》致力于揭示,在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层序社会背景下,传统教师这一职业所承载的复杂社会身份。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权威,又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国家机器的辅助者。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在尊重与清贫、权威与制约、机遇与挑战的交织中形成的。对这一群体社会身份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教育生态,更能为我们反思当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书通过对传统社会结构、教师角色期望、社会评价体系以及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系统梳理,勾勒出一幅传统教师在层序社会中,既被需要、又被约束,既受尊敬、又存局限的生动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内容组织,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气息。它需要你投入时间,需要你放慢阅读的速度,才能真正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深意。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立刻忘记的流行读物,而是一本会留在书架上,时不时需要翻阅和对照的案头之书。我对作者在构建研究框架时的精妙结构印象深刻,它逻辑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像是一座精心规划的迷宫,引导读者从宏观的社会背景一步步深入到微观的个体经验。每一次深入,都有新的发现和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身份”的全新滤镜,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扮演的任何社会角色,都是无数历史、期望、制度和个人选择交织而成的复杂产物。对于任何严肃的思考者而言,这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礼。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在探讨传统教师身份的“失落”与“重构”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它没有停留在表面上抱怨环境的变化,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身份危机背后的文化根基和社会经济驱动力。作者似乎在追问:当社会对“知识”的定义本身发生改变时,掌握知识的传递者该如何自处?这种对根本性问题的叩问,使得全书的格局一下子被打开了。它不再仅仅是教育学或社会学的范畴,而是触及了文化传承、职业伦理乃至个体存在的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思考自己身处的专业领域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专业身份”,是否也正在经历类似的、不易察觉的侵蚀或转变。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有力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去解构和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职业光环或枷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性的美感。我常常被作者对于某些核心概念的措辞所吸引,那些词语的选择,精确地卡在了理性和感性的交界线上。它不像某些纯粹的理论著作那样冷冰冰的公式堆砌,也不是散文化的抒情散文,而是成功地找到了一种平衡点,让读者在理解复杂理论框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对教育事业的深切敬意。特别是涉及到传统师道尊严与现代绩效评估体系冲突的那几章,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既肯定了传统价值在人格塑造中的不可替代性,也正视了时代对效率和标准化的要求。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讨论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展现出一种更加成熟和包容的思考格局。它让人明白,身份的重塑是一个动态且充满张力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静而又深邃的感觉,那种墨绿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关于“师者”这个身份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社会期待。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那种文字的编织感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仅仅是对一个职业的简单描摹,更像是一场对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细致解剖。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拿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传统教师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复杂处境。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某些段落反复咀嚼,那种对社会身份认同的探讨,那种夹杂着怀旧与前瞻的复杂情感,是如此真实而又令人共鸣。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老师”这个概念的理解,意识到这背后隐藏着多少代际间的张力与价值的碰撞。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关心教育本质、关心社会变迁中个体角色定位的读者准备的深度阅读材料,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广阔,以至于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一个正在重塑的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老道,尽管它探讨的主题是严肃且富有理论深度的,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和历史回溯,使得那些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高悬于空的理论。比如,书中对于某一历史时期教师社会地位变动的描绘,那种从“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知识的提供者”再到“学习的引导者”的微妙权杖转移,被勾勒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种复杂性时的克制与公正,没有一味地批判或赞美,而是呈现出一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客观与关怀。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充实的学术漫步,每一步都踏在了坚实的证据之上,每一步都引人深思。它不是一本给你标准答案的书,而是激发你提出更好问题的催化剂。对于那些习惯了碎片化信息获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久违的、系统性的深度思考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