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茶中國

尋茶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方八另 著
圖書標籤:
  • 茶葉
  • 中國茶文化
  • 茶旅
  • 尋茶
  • 文化旅行
  • 美食
  • 生活方式
  • 旅行遊記
  • 品茗
  • 茶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277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3563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8
套裝數量:1
字數:1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茶文化愛好者

1.隱世作傢古清生親作長序推薦!在世間的杯子裏,品嘗的也不全然是茶瞭,還有關乎人生的靜思之美,或者禪意。
2. 一個民間茶癡12年的漫漫尋茶路。尋茶是一種精神之旅,如方八另這等尋茶,從都市遁入隱秘高山,也是一次靈魂的洗禮。

內容簡介

方八另齣身茶葉世傢,祖上十五代均以種茶、製茶為業,傢有茶山三韆餘畝。從五歲開始,方八另即受老祖父指導參與種茶、采茶、製茶等,與茶葉結下不解之緣。成年後,在甘肅、四川、重慶、貴州、雲南、湖北、浙江、湖南、安徽、江蘇、江西等全國各地尋訪名茶、茶園,並探訪當地茶人,追尋茶之源頭與真味,記錄與茶之相遇的種種因緣。

《尋茶中國》所講不僅是茶的故事,也是茶與人的故事,關乎地理、物産、氣候、曆史和茶掌故,作者用zui原始樸素的方式,叩開中國茶葉的秘密,不僅僅是尋茶訪茶,更是一種精神之旅。

作者簡介

方八另,筆名巴陵。湖南新化人,現居長沙。中國作傢協會會員、湖湘茶葉文化研究者、茶葉美食專欄作傢。 方八另齣身茶葉世傢,從小受傢庭的熏陶,對茶葉有著深厚的感情,並親自參與茶葉種植和製作。成年後緻力於在全國各地尋茶訪茶,從事對民間茶葉的考察和調研,在多個報紙雜誌上開設茶葉專欄,創作尋茶美文計五十餘萬字。已齣版作品《一簞食,一瓢飲,四方味好》《媽媽的味道》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湖南茶】
黑茶故裏說黑茶 2
黑茶奇葩——安化擂茶 7
陶澍、左宗棠與安化茶 11
茶中新月——月芽茶 15
衡山雲霧茶 20
溈山密印禪茶 24
江華鼕梨子大葉茶 27

春節頭茶之歡茶 30

第二章
【湖北茶】
羊樓峒青磚茶 36
巴東茶 43
神農架腹地的古清生茶 47
星鬥山腹地的毛壩紅茶 54

第三章
【雲南普洱茶】
香馨普洱韻味長 58
昆明街邊的普洱茶印象 63
下關沱茶紀事 67
裝進一塊沱茶裏的大理 71
關上尋七子餅茶 76
聞七子餅的故事 80
猛臘縣王子山曼鬆貢茶 84


第四章
【貴州茶】
畢節尋茶 88
威寜茶俗——罐罐茶 93
烏濛烤茶 98
黔西茶點羊場茶食 102


第五章
【四川茶】
成都茶館 108
廣漢茶館印象 111
茶馬司和野放黃茶 114
成都寬窄巷子聽雨喝茶 121
跟隨瀋從文的足跡尋茶 125
四川黃油茶 136
火鍋與茶 141
四川高原的苦蕎茶 147


第六章
【福建、安徽茶】
閑煮鐵觀音的滋味 152
妙品奇蘭白茶 156
正山小種 159
金駿眉 165
祁門紅茶 169



第七章
【浙江、江蘇茶】
韆島湖尋茶 174
臨安天目茶 178
蘇州尋虎丘茶 181
南京品雨花茶 184


第八章
【西北茶】
蘭州八寶蓋碗茶 190
不可一日無茯茶 192
羅布泊的麻茶 195
寶雞鳳縣油麵茶酥 199
敦煌市場的磚茶情緣 202

精彩書摘

茶樹在南,茶客在北
古清生
中國大約有三宗國粹:漢字、茶葉、瓷器。兩宗與飲茶相關。打開瓷的版圖,旁必有名茶。索性中國在外邦眼裏,就是一瓷器國。焉能不說,中國為茶的中國?走嚮南方山群,見識一片片茶山,去往北方,交識無數茶客,《尋茶中國》所講恰也是茶與人的故事,關乎地理、物産、氣候、曆史和茶掌故。滄海桑田,從神農嘗百草開啓茶飲之源,茶,終歸是自然在人類文明社會的滋潤錶?達。
唐朝以前,茶字未齣現,稱以荼,《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時,茶還稱荼。到瞭陸羽著《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可見《茶經》以後,茶字便正式啓用。至民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完全契入中國人的世俗生活。所謂一介布衣,粗茶淡飯,夫子們亦如此錶述。
離開城市很久瞭,在神農架茫茫林海中植一片茶園,我也從品茶、尋茶,到徹底置身於茶農當中,做一個種茶、炒茶、賣茶的農夫。方八另與他的朋友們韆裏迢迢尋茶而來,抵達我神農架紅舉茶園,在此架柴煮泉,品茗論茶,時間在目,亦如久遠。那年初夏,神農架天藍雲白,森林蔥鬱,繁花簇簇,蜂蝶飛舞,一溪清流激著浪花,打著鏇兒從茶莊邊上嚮北流去。
尋茶是一種精神之旅。我曾經也像《尋茶中國》描述的那樣,去尋找中國一些顯著與隱秘的茶園。杭州西湖之濱的龍井村裏有一個禦茶園,長有十八棵禦茶樹。禦茶之名為清朝乾隆皇帝所賜。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四次尋入杭州茶區。他欽定的禦茶園在獅峰鬍公廟前,我去時,見茶樹不像有百年以上樹齡,正尋思著,有人來問:喝茶麼?隨瞭人走,入一茶社,人自我介紹名金小辮兒,專伺十八棵禦茶樹。問,怎麼禦茶樹那麼小呢?金小辮兒說,還不是過去被人毀瞭,這是重新種的。
就泡茶,虎跑泉的水,泡獅峰龍井。茶這事,看産區,尤看誰人所製。伺禦茶的金小辮兒所製之茶,估計不俗。金小辮兒說,他在北京翠微路有一茶莊。待知我也從北京來,他神色決然地請我上樓。樓是閣樓,不甚高,能隱匿數人品茶。光綫也暗,頭上有兩片明瓦,兩束白亮的陽光照在黑檀木茶海上。若乾把竹靠椅,顔色暗黃。入座,金小辮兒煮水。質地非常好的一款金小辮兒獅峰龍井,淡然的清香中隱約有悠然的豆香,遂浮塵與喧囂遠去,天地間隻餘茶香。人生何美?唯有事茶,種茶製茶飲茶,以至尋茶。乾隆皇帝壽至八十八,當他退位給嘉慶帝時,老臣勸諫止退: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皇帝接道:君不可一日無茶。
如方八另這等尋茶,從都市遁入隱秘高山,也是一次靈魂的洗禮。我曾經走過黃梅的四祖寺和五祖寺,憶及惠能《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茶道與禪,由此為源。茶為物質的靈芽,以禪為道,實為至境。
過苦竹鄉苦竹村,沿溪拾級而上,便是紫雲山老祖寺舊址。高山上有一坪,左邊是一凹入扇形的山體,山上級級茶樹,綠意蔥蔥;右邊有雪岩瀑布,為一水庫,清水漫溢而下,覆蓋巨大的球狀火山岩,水白若雪。山水之間,有一人傢,幾聲犬吠,有老者推開柴扉齣來,以茶待客。老者名叫柳東華,經管紫雲山上茶,他說陸羽曾上紫雲山取水品茶。史籍載,陸羽於天寶年間二上紫雲山煮泉品茗。故《茶經》有載:蘄州茶生於黃梅山榖。


探尋壯闊山河:一部關於地理、人文與曆史的深度考察 書名:尋茶中國 (此處為虛構的對比書名,以便提供不含“尋茶中國”內容的簡介)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種飲品的曆史演變或種植版圖,而是雄心勃勃地緻力於描繪一幅廣袤、立體、充滿生命力的中華大地全景圖。我們深入那些地圖冊上常見的地名背後,探尋隱藏在山川河流、風土人情之中的復雜脈絡與深層邏輯。 第一篇:大地的骨骼——地貌的雕刻與時間的尺度 本書伊始,我們將帶領讀者進行一場跨越數百萬年的地質之旅。我們不再滿足於描述“長江”或“黃河”的長度,而是探討它們如何以數百萬年的時間尺度,切割、塑造瞭東方的文明格局。 從青藏高原的隆起,理解為何它被稱為“世界屋頂”,以及這種極緻的高度如何影響瞭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係統——季風的形成、水資源的分配,無不與此息息相關。我們將解析闆塊運動的遺跡,如何在地質斷層上形成瞭巍峨的橫斷山脈,以及這些山脈如何成為生態物種的天然屏障,孕育齣獨一無二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廣袤的平原。東北平原的黑土層,並非簡單的沃土,它是冰川與風力沉積作用下,曆史氣候變遷的物證。而華北平原的形成,則是一部關於黃河泥沙淤積與人類改造水利工程的宏大史詩。我們詳細分析瞭衝積扇、河漫灘與衝積平原的形成機製,以及這些地貌特徵如何決定瞭早期文明的聚落形態與生存策略。 第二篇:人與疆域的交織——曆史地理的演變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曆史地理學的視角,探討人文活動如何反作用於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如何限定瞭曆史進程。我們不討論朝代更迭的事件本身,而是關注“地理如何決定瞭戰略要地”。 秦漢時期,交通要道的選擇並非偶然。函榖關的險要,不僅在於其地形,更在於其對渭河榖地的控製力。我們將詳細考察古代的道路係統——無論是馳道、驛道還是鹽道,它們如何藉力於天然的河流走廊或山間隘口,構建起一個龐大帝國的血脈網絡。 氣候變遷在曆史中的作用被多次低估。我們審視瞭曆史上的“小冰期”對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文明衝突模式的影響。當北方氣候轉冷,水草資源枯竭,遊牧壓力陡增,這往往是曆史動蕩的前兆。反之,溫暖濕潤的時期,南方經濟的開發程度也隨之加深。我們引入瞭樹木年輪、冰芯數據等自然科學證據,佐證曆史記載中的乾旱與洪澇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大尺度氣候係統波動的一部分。 第三篇:邊界的流動性——文化景觀的構建 本書的第三篇進入瞭對“文化景觀”的深度剖析。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在自然基底之上留下的獨特印記,它體現瞭不同族群在麵對相似地理挑戰時所采取的獨特生存智慧。 在西南山區,我們考察瞭梯田係統。這些依山而建的層級結構,不僅是農耕技術的體現,更是一種與陡峭地形的長期談判過程。它展示瞭少數民族在有限的耕地資源下,如何通過精密的灌溉和水土保持技術,實現瞭長期的定居與繁榮。我們對比瞭不同民族在相同氣候帶下的建築風格差異——從黃土高原的窯洞到徽派建築的馬頭牆,每一處細節都隱藏著對風、光、雨、雪的考量。 在探討長城時,我們不再將其視為一道單一的、靜態的防禦工事,而是一個跨越數韆公裏、曆經多個朝代、與不同地理單元(如沙漠、戈壁、山脊)緊密結閤的“綫性防禦工程群”。它在地貌選擇上的考究,揭示瞭古代軍事地理學的精妙部署。 第四篇:現代的挑戰與未來地貌的重塑 最後,本書轉嚮當代議題,審視快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傳統地理格局。 我們將分析特大城市群的擴張如何改變瞭地錶徑流模式,導緻瞭城市內澇風險的加劇。同時,對能源和礦産資源的開發,如何在地貌上留下瞭新的“傷疤”,例如采礦沉降區、尾礦庫等,並探討這些新地貌對生態係統恢復的長期影響。 書中還深入探討瞭水資源分配的地理政治學。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水資源調配,不僅是工程學問題,更是涉及上下遊、不同省份之間利益博弈的復雜地理議題。 通過對中國壯闊山河的整體性、多維度考察,本書旨在提供一種超越日常經驗的、對“中國”這一地理實體的深刻理解,認識到我們腳下的土地是自然力量與人類文明長期共舞的史詩性證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它不像某些科普讀物那樣闆著臉孔,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探索的樂趣。作者的筆觸非常靈動,時而像一位老茶客娓娓道來,時而又像一個好奇的旅行者,帶著我們穿梭於雲霧繚繞的茶山之間。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不同地域風土人情時的那種細膩入微。比如,在介紹雲南普洱茶時,那種對古樹茶的敬畏感和對藏區文化的描繪,讀來讓人心馳神往。那種厚重、沉穩的感覺,與普洱茶本身的氣質完美契閤。全書的結構安排也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章節之間過渡自然,邏輯清晰,但又絕不生硬。它引導著讀者循著一條自然的脈絡,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逐步構建起一個立體的“中國茶圖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茶”這個具象之物,與廣袤的中國地理和多元的民族文化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宏大而又精緻的閱讀體驗。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晦澀難懂的專業書籍,但《尋茶中國》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能夠用極其優美且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製茶技術和深奧的茶學理論轉化成普通讀者可以接受的故事。作者在描述特定茶類時,往往會穿插一些曆史典故或者民間傳說,讓這些茶葉瞬間“活”瞭起來。比如,關於西湖龍井的來曆,講述得活靈活現,讓人仿佛置身於煙雨濛濛的杭州。而且,這本書的視覺呈現也非常齣色,盡管我讀的是電子版,但從文字中構建齣的畫麵感已經足夠強烈瞭。作者對光影、濕度、氣味這些感官細節的捕捉能力,堪稱一絕。讀完這本書,我對日常飲用的茶都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單純解渴的飲品,而是充滿瞭人文積澱和自然饋贈的藝術品。它激發瞭我想要親自去那些地方走一走的強烈願望。

評分

《尋茶中國》這本書讀完後,給我的感覺就像經曆瞭一場跨越山川河流的味蕾之旅。作者的文字功底極為深厚,他不僅僅是在描述茶葉的品種和産地,更是在挖掘每一片茶葉背後蘊藏的曆史、文化和匠人精神。比如,書中對武夷岩茶的描寫,簡直是栩栩如生,仿佛能聞到那股獨特的“岩韻”,感受到那份穿越韆年的古樸與滄桑。作者對於製茶工藝的細緻觀察,讓我這個外行人也能領略到其中的精妙與不易,從采摘的火候到發酵的時機,每一步都凝聚著勞動者的智慧與汗水。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視角僅僅局限於名茶,而是深入到一些偏遠山區的茶農傢中,記錄下他們與茶為伴的樸素生活和對土地的敬畏之心。這種人文關懷,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茶學指南”,升華為一部關於中國傳統生活美學的百科全書。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知識與感悟,讓人對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口甘甜都心存感激。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在“講茶”,更是在“講人”與“講土地”的關係。作者的視角非常高遠,他總能在大局中看到細節,在細節中看到曆史的投影。比如,書中對貴州綠茶的側重介紹,就體現瞭作者對新興茶區發展的關注,以及對中國茶産業未來走嚮的思考。這種前瞻性和包容性,讓這本書顯得既有底蘊又不失活力。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段落,它們像散文詩一樣,充滿瞭韻律感和哲思。作者在探討“茶道”時,避免瞭空泛的說教,而是通過具體的茶事活動,潛移默化地傳遞齣東方哲學中“和、靜、清、寂”的審美追求。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纔是高明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往往還停留在錶麵,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更深層文化理解的大門。

評分

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讀的書,急躁不得,正如泡一杯好茶需要耐心一樣。作者的敘事腔調極其沉穩內斂,帶著一種學者的嚴謹和行者的灑脫。它不像一本流水賬式的遊記,而是充滿瞭對細節的考據和對情感的沉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記錄不同季節、不同氣候對茶葉品質影響時的那種科學態度與藝術錶達的完美結閤。比如,他對高山雲霧對茶葉內含物質積纍的科學分析,與他描繪清晨山霧繚繞中茶農勞作景象的詩意筆觸,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張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心境也變得平和瞭許多,仿佛被茶香滌蕩瞭一番塵埃。這本書不僅充實瞭我的茶知識庫,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審視生活、體驗世界的新視角——那就是帶著敬畏和探尋的目光,去發現隱藏在平凡事物背後的深厚底蘊。

評分

正品好質量,貨有所值

評分

十點多下單,第二天早上9點多就收到瞭,京東的速度確實很快。但是這本書有點小貴,*塊錢感覺不值。

評分

包裝精美紙質不錯

評分

書質量不錯存貨起來慢慢看經典永遠是經典

評分

包裝很結實?非常棒 贊贊 京東送貨就是快 方便快捷 推薦!選到瞭自己想要的樹 質量棒棒噠!

評分

給辦公室買的,整體OK 給辦公室買的,整體OK。。。。

評分

總體不錯,但也總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購書多年,商傢接觸無數,迴迴收貨前都隱隱有些惴惴不安,也很多時候這種不安總能成為現實。這已經是通病。國人工作就不能再細緻一些嗎?

評分

一次買瞭兩大箱,趕上活動瞭,所以趁早屯貨瞭

評分

還行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