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

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玉顺 著
图书标签:
  • 儒学
  • 生活哲学
  • 人生智慧
  • 自我修养
  • 爱情
  • 伦理道德
  • 传统文化
  • 增补本
  • 思考
  • 人生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12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75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08
字数:3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做生活儒学与中国儒学研究的学者、哲学爱好者。

  作为“生活儒学”的代表作,本书《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本来是一个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稿,讲于2005年5月,初版于2006年12月。这个讲座所要传达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中国人的观念、尤其是儒家的观念。本书致力于儒学的“还原”与“建构”,究中西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儒学与现象学的比较视域中,阐明一种本土性、当代性的原创思想:面向生活本身的“生活儒学”思想。本书的宗旨在于:既拒绝西化派的立场、而坚持本土性,也拒绝儒家原教旨主义的立场、而坚持当代性;对于后现代主义、甚至现象学本身,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采纳其“还原”的观念、而回归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身,但是拒绝其“后哲学”、“反形而上学”的观念、而努力重新“建构”儒家形而上学、形而下学。此次出版,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细化了生活儒学的总体理论结构,增加了《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生活儒学”问答》《形而上学的黎明——生活儒学视域中的“变易本体论”建构》《中国正义论纲要》《生活儒学与中国正义论》《国民政治儒学——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五篇作者近年来对于生活儒学zui新的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更加深入。

  1、“生活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和权wei学者:本书作者乃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当今儒学重要学派“生活儒学”创立者;中国政治哲学zui新研究领域“中国正义论”提出者;易学重大成果“易经古歌”发现者、诠释者;哲学zui新研究领域“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开拓者之一。有关生活儒学的研究,多与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2、迄今为止“生活儒学”研究的唯yi专著:此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其英文本LoveandThought:LifeConfucianismasaNewPhilosophy即将在美国出版。此次收录作者zui新研究成果的增订版,也是首次出版,有助于填补这一市场空白。


内容简介

为“生活儒学”的代表作,本书致力于儒学的“还原”与“建构”。本书的宗旨在于:既拒绝西化派的立场,也拒绝儒家原教旨主义的立场;对于后现代主义、现象学本身,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采纳其“还原”的观念,但是拒绝其“后哲学”“反形而上学”的观念。此次出版,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细化了生活儒学的总体理论结构,增加了五篇作者近年来对于生活儒学新的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更加深入。

作者简介

黄玉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生活儒学讲录》等学术作品多部,主编有《儒学与现代社会丛书》等。

目录

第一讲观念的层级(1)

第一节等同与对应:定名与虚位(4)

第二节观念的层级(9)

一、海德格尔(10)

二、老子(13)

三、儒家(17)

第三节是、有、在:儒家“存在”观(27)

一、是:判定形而下存在者(28)

二、有:追溯形而上存在者(32)

三、在:生活(39)

第二讲爱的观念(51)

第一节性(52)

一、性与情:儒家的形而上学架构(53)

二、性与生:儒家形而上学的本源(56)

三、性与主体性(61)

第二节情(64)

一、人之情(64)

二、事之情(66)

三、生活情感(70)

第三节爱(74)

一、本源之爱(74)

二、本源之仁(95)

第三讲思的观念(100)

第一节西方哲学的“思”:认识论困境(101)

第二节中国思想的“思”:爱与思(107)

一、汉语“思”或“思想”的本源性意义(109)

二、思与爱:情感之思(115)

三、思与诗的本源性言说(119)

四、想象·形象·表象:领悟之思(129)

第三节思的建构性:从形而上到形而下(136)

一、形上之思:形而上学的重建(137)

二、形下之思:形而下学的重建(141)

第四讲境界的观念(147)

第一节功夫问题(147)

第二节孔颜乐处(153)

一、安乐(154)

二、有所乐与无所乐(157)

三、乐(lè)与乐(yuè)(163)

第三节境界问题(170)

一、自发境界:在生活(174)

二、自为境界:去生活(177)

三、自如境界:回归生活(181)

附论一:汉语“观念”论(190)

上篇观念是念(190)

一、情感之念(190)

二、意欲之念(194)

三、认知之念(197)

下篇念出于观(200)

一、形下之观(200)

二、形上之观(202)

三、本源之观(204)

附论二:生活本源论(214)

第一节生活本身:生活之为生活(214)

一、生与生生:生—活(215)

二、生活即是存在(224)

三、生活之为浑沦(230)

四、自然:生活自己如此(235)

第二节本源情境:我们在生活中(237)

一、在生活中(237)

二、人生在世:我们在生活中(239)

三、本源之仁:共同生活(242)

四、本源之物:事情(252)

第三节本源结构:在生活并且去生活(258)

一、生活之为际遇:在生活(258)

二、本源之圣:天命的倾听(260)

三、生活之为超越:去生活(265)

四、良能:本源性的能(271)

五、生活之为自由:在生活并且去生活(274)

第四节生活显现样式:生活方式(276)

一、生活之为显现(276)

二、显现样式(278)

三、生活方式的本源(280)

四、文化、历史、民族的本源(282)

参考文献(291)

增补

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

——“生活儒学”问答(295)

形而上学的黎明

——生活儒学视域下的“变易本体论”建构(328)

生活儒学与中国正义论

——从我研究儒学说起(342)

中国正义论纲要(356)

国民政治儒学

——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380)


前言/序言

  叙说

  本书是一个系列讲座的录音记录的整理文本,那是我为四川大学哲学系2004级研究生所作的讲座,作于2005年5月,属于2004—2005学年“哲学专题”春季讲座。讲座每周一次,共作了四次,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四讲的文本:

  第一讲观念的层级

  第二讲爱的观念

  第三讲思的观念

  第四讲境界的观念

  现在这个整理文本的标题,跟当时讲座的题目并不完全一样,副标题改变了。当时的题目是:“爱与思——儒家思想的当代阐释”。及至这个文本整理出来之后,主要整理者崔罡崔罡(1979—),男,山西吕梁人,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历史研究所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历史哲学。——增补本注建议:进一步把它整理成书出版,犹如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那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因此把副标题改成了“生活儒学的观念”。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虽然只是一个小册子,却是现象学运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经典文本,然而,它本来也是一个系列讲座的文本。西方哲学史上的许多经典,都是这样的讲座文本。这类似于中国思想史上的许多经典,都是师徒授受的笔录,最著名的如《论语》《朱子语类》《传习录》《大学问》。它们都不是“正式”的论文或专著,但其思想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这也是中西共通的一种学术传统吧。有鉴于此,我将这次讲座整理成这个文本出版,并定名为《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

  但是,说到“观念”,却也容易引起误解,立即使人想到西语的idea。确实,在现今的汉语学术话语中,“观念”通常是对西语idea的翻译。在西方哲学中,从柏拉图到胡塞尔,idea的含义虽然屡经演变,但它总会带出整个西方思想的某种共同传统的底蕴,这种底蕴当然是有别于中国思想传统的。既然如此,我们还能谈论什么儒学的“观念”吗?为此,本书特意附录了一篇论文《汉语“观念”论》。这是我刚写完、尚未发表的一篇文章。此文意在说明:汉语的“观念”自有其不同于idea的意谓,因为:当我们用汉语“观”“念”去翻译西语“idea”时,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翻译即是诠释,此“观念”已非彼“idea”了,它已经带出了汉语之“观”与汉语之“念”的观念。讲座的第一讲第一节“等同与对应:定名与虚位”,也可以说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这个讲座所要传达的,就是这样的观念:中国人的观念,尤其是儒家的观念。本书致力于儒学的“还原”与“建构”,究中西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儒学与现象学的比较视域中,阐明一种本土性、当代性的原创思想:面向生活本身的“生活儒学”思想。本书的宗旨在于:既拒绝西化派的立场而坚持本土性,也拒绝儒家原教旨主义的立场而坚持当代性;对于后现代主义甚至现象学本身,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采纳其“还原”的观念而回归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身,但是拒绝其“后哲学”“反形而上学”的观念而努力重新“建构”儒家形而上学、形而下学。这是基于人类整个精神生活的全部观念的三个层级:无物(生活感悟)→形上之物(绝对存在者)→形下之物(相对存在者)。只有这样,才能完整把握儒家的观念。

  儒家的观念当然是历史地“变易”的,然而其中自有其“不易”的底蕴,这种底蕴是颇为“简易”的,在我看来,那就是“生活儒学”的观念:“儒学”就是“生活儒学”,“生活儒学”就是“儒学”。关于“生活儒学”,已有较为集中的论述,可参见拙著《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特意地标明“生活”这样的字样呢?那是因为:自从原创时期以后、秦汉以来,儒学已经长久地遗忘了生活本身;这就正如轴心时期以后、雅典哲学以来,西方哲学已经长久地遗忘了存在本身。今日儒者的使命就在于:回归生活,重建儒学。这就是生活儒学的使命。

  而整个生活儒学的观念,正如本书的标题所示,那就是:爱与思。这就是儒学“变易”中的“不易”、“不易”中的“简易”。儒家将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身视为大本大源,将生活情感尤其是“仁”即“爱”的情感的显现视为源头活水;在这种本源上,通过“思”,去“成己”“成物”,而给出存在者,从而建构形而上学、形而下学。因此,爱首先是作为不忍之心的本源之爱,而递转为作为绝对主体性、实体性、本体的形上之爱,并落实为作为道德情感的形下之爱。所以,思首先是生活本源中的情感之思、生活情感中的领悟之思,而表现为生活感悟的言说方式、诗意的言说;进而是生活感悟中生成的形上之思,而表现为哲学的言说;最终是在这种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展开的形下之思,而表现为伦理学、知识论的言说。所以,所谓境界,不外乎是一种回归:首先是从形而下存在者回归到形而上存在者,最终是回归“无我”“无物”的纯真的生活情感。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儒学复兴的最要紧、最迫切的任务,首先就是详尽地阐明“生活本源”,亦即“生活本身”这个大本大源、源头活水。为此,本书特意附录了另外一篇论文《生活本源论》。这也是我刚写成、尚未发表的一篇长文,意在从本源处更详尽地阐明生活儒学的首要观念。

  除两篇附论外,正文文本的整理情况如下:为了便于理解,文本中的第二、三级标题,是在事后的整理、审定中加上的;为了便于引用文献的检索,在整理、审定时加上了夹注(古籍)和脚注(今人著述、译著);第三讲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最后审定时,还对整个讲座的讲授内容加以了一定的充实。

  这次讲座是我未经书面准备的口头讲授,当时由李晓宇李晓宇(1976—),男,四川乐山人,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增补本注录音记录,事后再由崔罡、杨生照杨生照,男,哲学博士,现为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增补本注、王廷智王廷智,男,哲学硕士,现为商界人士。——增补本注等人根据录音进行整理,最后由我本人审定。对他们的辛勤劳动,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黄玉顺

  2006年6月于四川大学竹林村



《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哲学理论堆砌,而是一次深入生活肌理的探寻,一次将古老智慧与现代困境对接的尝试。它提出的“生活儒学”,并非是要让读者重拾繁文缛节,亦非是搬演遥远的古礼,而是聚焦于儒家思想中那些历久弥新、能够滋养个体心灵、优化人际关系、并最终促成社会和谐的根本性观念。本书旨在剥离历史的尘埃,提炼其核心的价值与方法,使其在当下的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中安顿身心、确立价值、实现人生意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本书的“增补本”尤其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洞察与回应。在保留原有精髓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现代社会新兴议题的探讨,例如信息爆炸下的思辨能力培养、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认同、技术进步带来的伦理挑战,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疏离感与焦虑感如何通过儒家智慧得到缓解等。这些增补的内容,使得“生活儒学”不再是静止的理论,而是动态的、能够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体系。 核心观念的解读与阐释 本书首先从儒家思想的几个核心观念入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 “仁”的现代意义:“仁”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石,在本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贴近生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抽象的道德范畴,而是化为一种对他人的关怀、一种对他者的尊重,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与共情。作者将“仁”具体化为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细微体察,如对待服务人员的态度、与家人朋友的沟通方式、以及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正是“仁”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本书强调,“仁”的根本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推己及地的同理心,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首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互信任与支持的连接。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理解与共情变得尤为珍贵,“仁”的观念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弥合裂痕、增进福祉的有效途径。 “礼”的秩序与自由:很多人将“礼”视为繁琐的规矩,但本书将其重新解读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保障个体自由的规范。这里的“礼”,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人际交往中的默契、社会运行的规则,以及个体在群体中应有的分寸感。它关乎尊重、关乎界限、关乎合作。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说明了“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体现,例如排队、公共场合的安静、以及各种契约精神的体现,都可视作“礼”在现代社会的不同形式。同时,“礼”也并非是对个体自由的束缚,而是通过设定清晰的边界,使得个体能在有序的环境中更加自由地舒展,避免无序的冲突和不必要的摩擦。本书认为,恰当的“礼”能够减少误解,提高效率,建立信任,从而让社会运转得更加顺畅,让每个个体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获得尊重。 “义”的选择与担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何为“义”,又该如何践行“义”,是本书探讨的另一重要主题。“义”是道德的判断,是是非的区分,更是责任的担当。在面临复杂选择时,“义”提醒我们超越短期的功利,选择符合道义、更有长远价值的方向。本书鼓励读者在学习和工作中,在家庭和事业中,都应秉持“义”的精神,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压力屈服,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良知。它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于利”,这并非是要我们完全摒弃个人利益,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将“义”置于更优先的位置。在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乃至社会公益等各个层面,践行“义”都意味着做出更有意义、更负责任的选择,为社会贡献积极的力量。 “智”的明辨与创新:“智”在儒家思想中,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明辨是非、通达事理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伪、过滤噪音、形成独立思考,成为“智”的重要体现。本书提供了培养这种“智”的方法,例如通过深度阅读、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以及与他人的多元交流。同时,“智”也体现在创新与适应上,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能够灵活调整,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作者认为,“智”是“仁”与“礼”的实现基础,没有“智”的引导,单纯的“仁”可能流于滥情,单纯的“礼”可能变得僵化。因此,本书高度重视培养现代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变化的创新精神。 “信”的承诺与真诚:“信”是儒家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人际关系和社会运行的基石。本书将“信”落实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从个人承诺的兑现,到诚信经营,再到社会契约精神的维护。它强调“人无信不立”,在个人层面,诚信的品质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层面,诚信则是商业活动、公共事务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作者指出,现代社会中,“信”的缺失是许多问题的根源,如信任危机、欺诈行为等。因此,本书呼吁回归“信”的本质,强调言必行,行必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社会生态。 “生活儒学”的实践指导 本书并非止步于理论的阐释,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本书详细探讨了如何将儒家“孝”、“悌”等观念应用于现代家庭。例如,如何平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沟通,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表达对家人的关爱,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相互支持、充满温暖的家庭氛围。这包括对长辈的尊重与关怀,对晚辈的教导与引导,以及夫妻之间相互扶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重要性。 在工作学习中的践行:本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职场中保持“义”的操守,如何与同事建立友善和谐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智”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在当下尤为重要,本书鼓励读者在工作中保持学习的热情,并结合实践进行反思与创新。 在人际交往中的智慧:如何运用“仁”的观念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如何通过“礼”的智慧化解尴尬,以及如何建立真诚可靠的友谊,都是本书着力探讨的内容。它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沟通技巧和相处之道,帮助读者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游刃有余。 在个人修养中的提升:本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培养个人品德、涵养心性的方法。这包括如何通过反省来认识自我,如何通过学习来提升境界,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应对压力与挑战。本书认为,个体的内心修养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一个内心充盈、品德高尚的个体,才能真正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增补本的时代价值 《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之所以“增补”,是因为作者深知,古老的智慧需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服务于当下。 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在海量信息面前,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被碎片化信息裹挟,不被算法推送所左右,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课题。本书增补的内容,着重探讨了如何运用儒家的“智”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何进行深度阅读与思考,从而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反思技术伦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本书尝试从儒家的“仁”与“义”出发,审视技术发展对人类尊严、社会公平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呼吁在技术应用中秉持人文关怀和道德底线。 重塑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坚守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现代中国人共同的思考。本书通过深入解读生活儒学的观念,旨在帮助读者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缓解现代人的焦虑: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个体容易陷入迷茫与焦虑。本书提供的生活儒学,并非是要求人们回到过去,而是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安顿之法,一种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内心宁静与价值认同的路径,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总而言之,《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书。它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将古老的儒家思想转化成一种贴近生活、指导实践的生活哲学。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古板的读书人,而是帮助你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爱、如何思考、如何在纷繁世界中活出真我,活出价值的现代人。它是一次对内在世界的召唤,一次对和谐人生的探索,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的生动实践。翻开这本书,你将找到一份关于如何安顿身心、如何与人和谐共处、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保持自我、并最终实现人生意义的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书架时,无意间发现了这本早些年买的读物,重新翻开时,里面的文字带给我的感受与初读时截然不同。当时可能更多关注的是作者的观点表述和论证逻辑,但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看似朴素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洞察力实在令人惊叹。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那种将宏大哲学思考融入到日常琐碎中的本领,真是高超。我发现自己对很多曾经不以为意的生活场景,在重新审视时,竟然能从中读出全新的意义和层次感。这种书籍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生命力,它能随着读者的成长而变化,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而是像一位老朋友,每次翻开都能提供新的慰藉和启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那种声嘶力竭的口号式说教要有效得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去反思自身的处境与选择。

评分

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一个安顿心灵的坐标。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外部的声音裹挟着向前奔跑,却忘记了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本书似乎就是在那个喧嚣之外,提供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它没有提供现成的“成功学”秘籍,也没有贩卖廉价的鸡汤,而是提供了一种回归内在、审视自我价值的路径。这种真诚和实在,是当下许多同类书籍中所稀缺的。它让人感到踏实,因为作者提供的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理想,而是基于对人性深刻理解而搭建起来的、可以躬身实践的生活哲学。读完之后,虽然生活依然要继续,但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视角,确实有了一种微妙而坚定的转向。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让人有些望而生畏,但一旦真正沉浸进去,时间仿佛就失去了意义。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个小章节后,会不自觉地停下来,盯着窗外发呆,或者踱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个小小的疑问。这种被打断阅读节奏,转而进行深度内省的状态,恰恰说明了这本书对思维的触动之深。它不是那种让你快速浏览、追求信息量的读物,而是要求你慢下来,甚至需要做笔记、画重点的“慢阅读”体验。我个人觉得,如果想真正消化其中的精髓,最好不要一次性读得太快,应该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和消化那些富有哲理的片段。它更像是一份精神食粮,需要细嚼慢咽才能品出其中真正的滋味。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雅致的感觉,拿到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有一种“得宝”的喜悦。封面上的文字排版很讲究,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色彩搭配沉稳大气,一看就知道是下过功夫的。内页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摸起来手感细腻,阅读起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作为增补本,装帧上能看出出版社的用心,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看得出来他们是想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阅读价值又有收藏价值的作品。书脊的装帧也很结实,感觉可以长久地翻阅,不会轻易损坏。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质载体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这种初次接触的良好体验,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定下了积极的基调。那种捧在手心的踏实感,是电子书完全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充满了生硬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式,反而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充满了温度和亲切感。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来阐释深奥的道理,使得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议题,变得平易近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从容,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建构理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心理门槛。对于那些平时不太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非常友好的桥梁。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既定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工具和视角,让你自己去探索生活中的那些“为什么”和“怎么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