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工程 中国电影刊物史稿:1921-1949

中国电影史工程 中国电影刊物史稿:1921-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珊珊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电影史
  • 电影刊物
  • 中国电影
  • 电影研究
  • 史稿
  • 1921-1949
  • 文化史
  • 传媒史
  • 档案文献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452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80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电影史工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字数:2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5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既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电影110周年和世界电影120周年。在中国电影110年的风雨历程中,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吸引公众的关注,而其周边学科的发展也成为电影发展的托举之力,让中国电影向前、向上发展。早在2005年,以中国电影百年为契机,中国电影史研究及写作一度成为“显学”,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一个独特的景观。专家学者们针对中国电影史著作薄弱、电影史研究方法单一等现象,以及已有电影史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电影史料的准确性、电影史述的合理性以及电影史观的正确性都提出了质疑,探讨了写作新的电影史的可能性,并达成了共识,即应该像重写文学史那样,重新撰写中国电影的历史。在呼吁要重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众声中,“重写电影史”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口号,至今依然令人津津乐道。在此旗帜下,各种重修的或新编写的中国电影史一度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出版的电影史著作总数已经达到了几十部。其中也不乏有些成果令人惊喜,给人以不少新的启迪。2015年,中国电影110周年,电影史的研究和写作已然进入一个更为理性和深入的阶段,然而,面对日益蓬勃的电影产业、更加久远和错综复杂电影历史,我们该如何面对?之前提出的“重写”或“再写”是否依然是我们面对电影史研究和写作的思路?

作者简介

  丁珊珊,女,江苏南京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文学博士。现就职于南京大学,副教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民国电影刊物的初创
第一节 民国电影刊物诞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同人电影刊物”:早期电影刊物的整体面貌
第三节 《影戏杂志》:初始的探索
一、举步维艰的办刊历程
二、为影戏正名,为《影戏杂志》正名
三、内容布局与办刊理念及其意义

第二章 电影特刊:由散落到整合
第一节 1920年代中后期电影刊物的发展
第二节 电影特刊:非常态化的电影宣传
第三节 《电影月报》:电影特刊的整合
一、合作的大本营
二、理论探讨的深入与细化
三、文人与影人的跨界交往

第三章 1930年代的“附属性电影刊物”:走向常态化的电影宣传
第一节 《联华画报》:侧重于自我形象的塑造
第二节 《明星月报》:左翼话语的凸显
第三节 《电通半月画报》:受困于市场的创作激情
第四节 《新华画报》:理论性与商业性的兼顾

第四章 娱乐性与批判性的双重奏:“公共性电影刊物”的特征与演变
第一节 电影刊物的多元化发展与公共性电影刊物的出现
第二节 《电声》周刊:彰显“公共性电影刊物”的批判意识
一、内容:电影主导下的多栖并置
二、评论:公正立场与针砭时弊
三、观念:对旧道德的坚守
四、思潮:民族主义的彰显
第三节 《青青电影》:公共性电影刊物的娱乐化变奏
一、都市语境下的“软性”色彩与大众化定位
二、明星与电影刊物:充满默契的“合谋”
三、整容的明星与“整容”的明星史:审视电影史写作的一个视角

第五章 完型与稳定:“孤岛”、沦陷时期以及战后的电影刊物
第一节 “孤岛”、沦陷时期以及战后电影刊物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电影》周刊:“娱乐型公共性电影刊物”的发展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刊理念
二、对香港电影的贬斥与打压
第三节 《新影坛》与《上海影坛》:电影政策的传布与有限度的批评
一、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研究:从影片到电影刊物
二、《新影坛》:对官方电影政策的传布
三、《上海影坛》:有限度的批评
第四节 《电影杂志》:文人理念与市民趣味的偏离
一、定位于女性读者的电影刊物
二、好莱坞电影的卷土重来
三、从“读者信箱”看民众趣味与文人趣味的错位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电影史工程 中国电影刊物史稿:1921-1949》:
  “附属性电影刊物”属于电影刊物之一种,是指有“母公司”资金支持的电影刊物,其办刊宗旨论则主要是为提供资金支持的“母公司”(电影公司、影院、政党或其他社会团体)的电影活动进行宣传。“附属性电影刊物”包括电影公司出版的电影刊物、电影院出资创办的电影刊物、政党或集团组织资助的电影刊物、政府官办的电影刊物和大学创办的电影刊物等。真正意义上的“附属性电影刊物”,乃是在中国电影业完成了初步整合之后才出现的。在1930年代的上海影坛,电影公司的绝对数量虽有所减少,但由于完成了一定程度的“纵向整合”的缘故,其规模却变得更加庞大,社会影响力也大大提高。此时,较具实力和发展野心且有志于办刊的大型电影公司渐渐摒弃了1920年代“电影特刊时代”的“一片一刊”式的非常态化的办刊方式,转而尝试创办属于自己的定期刊物,以构建更为稳定的宣传阵地,附属性电影刊物遂相继出现。这些隶属于某一家电影公司的刊物,不仅可以成为该电影公司推销自家出品的稳定窗口,亦可彰显其不凡的经济实力,于是很多大的电影公司纷纷创办定期出版的电影刊物,构成了1930年代电影刊物不同于以往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笔者在本章中将要重点讨论的“附属性电影刊物”基本都隶属于某家电影公司,在经费的使用、编发人员的任命以及办刊理念的确定上,“母公司”无疑具有绝对的发言权与支配权。因此,很难说这些“附属性电影刊物”具有一般“公共性电影刊物”所具有的独立性;毋宁说更像是电影公司的一个“私器”。既然如此,“附属性电影刊物”的首要任务便是为“母公司”出品的影片特别是对刚出炉的新片宣传造势,举凡与影片相关又具备商业卖点的元素,比如影片的剧照、本事、歌曲和明星等,均会被悉数收罗过来刊登在自家近期出版的刊物上。在这一点上,“附属性电影刊物”的性质与前面章节讨论过的电影特刊在实质上几乎无异,不同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一者为定期刊物而另一者为不定期刊物。于此意义而言,1920年代出现的电影特刊实际上便已具备“附属性电影刊物”的属性,前者可视为后者的一种雏形,而“附属性电影刊物”则是对电影特刊的一次升级换代,它与电影公司的沉浮兴衰联结得更加紧密。其次,“附属性电影刊物”通常会邀来“母公司”的导演和明星为刊物撰稿,他们所撰之文章,其主题内容一般不出影片拍摄的台前幕后的心得体会或逸闻趣事,当然,有时明星们也会跳脱出影片而在刊物上聊些自己的生活琐事、情感困惑等,但有一点不变,即这些文章大多“报喜不报忧”,为的是吸引观众眼球。这些文字,无论是从貌似专业的角度谈新片,还是以八卦的口吻谈感触,抑或东拉西扯地唠家常,都不失为与影迷(读者)进行积极沟通的举动。再次,“附属性电影刊物”的服务对象只有一个,即“母公司”,所以自然会“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房上霜”,以至于不免带上一种鲜明的“排他性”。具言之,就是“附属性电影刊物”一般会倾全力报道自家公司的大事小情,而不会将宝贵的篇幅让与其他电影公司(竞争对手)——这也不难理解,如若再额外地关注别家公司的近况,岂不是成了为他人做嫁衣?最后,还可看到,“附属性电影刊物”并非只知叫卖而全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事实上,有时它也会辟出一定篇幅用来谈论外部环境,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其对沪外电影业(主要是放映业)的报道。尽管说“附属性电影刊物”谈论沪外电影业的举动仍不无私心——炫耀自家的出品在外地如何受欢迎或让同人了解市场信息等,但如今这些文章毕竟可以为我们洞悉早期沪外电影业的发展状况,提供诸多宝贵的线索。
  虽说“附属性电影刊物”在总体上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同质化”趋势,但各家公司也在努力地寻找与众不同的突破口,力图在激烈的电影刊物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笔者在本章中便选取了1930年代几份相对有代表性的“附属性电影刊物”,尝试逐个分析,以期呈现其生存状态及其各自的特色之所在。
  ……

前言/序言

  2015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既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电影110周年和世界电影120周年。在中国电影110年的风雨历程中,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吸引公众的关注,而其周边学科的发展也成为电影发展的托举之力,让中国电影向前、向上发展。早在2005年,以中国电影百年为契机,中国电影史研究及写作一度成为“显学”,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一个独特的景观。专家学者们针对中国电影史著作薄弱、电影史研究方法单一等现象,以及已有电影史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电影史料的准确性、电影史述的合理性以及电影史观的正确性都提出了质疑,探讨了写作新的电影史的可能性,并达成了共识,即应该像重写文学史那样,重新撰写中国电影的历史。在呼吁要重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众声中,“重写电影史”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口号,至今依然令人津津乐道。在此旗帜下,各种重修的或新编写的中国电影史一度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出版的电影史著作总数已经达到了几十部。其中也不乏有些成果令人惊喜,给人以不少新的启迪。2015年,中国电影110周年,电影史的研究和写作已然进入一个更为理性和深入的阶段,然而,面对日益蓬勃的电影产业、更加久远和错综复杂电影历史,我们该如何面对?之前提出的“重写”或“再写”是否依然是我们面对电影史研究和写作的思路?
  一、重写抑或再写?
  再写电影史,是余纪先生在笔者主持的《中国电影通史》项目启动会上提出来的。所谓重写,似乎意味着推翻、颠覆前人,意味着另起炉灶重新搞一套。而所谓再写.依照笔者的理解.就是从此时此地出发、根据此时地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并且反映、满足此时此地的需求。也就是说,再写不是推翻、颠覆,而是“承前启后”——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所有成果,另一方面也为后人提供继续发展所需要的东西,是历史发展长河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历史是不断延续的,再写电影史也是不断延续的,这意味着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可以对过去时代撰写的电影历史进行再写,进行不断地完善和细化。可说,没有再写、没有不断地再写,历史将会是缺失的,而且是无法弥补的。在“重写电影史”的观念指导下,我们总是试图超越,总是试图拿出一个尽善尽美的东西。事实上,我们自己今天觉得尽善尽美,但后人肯定会发现有很多遗漏,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我们使用再写概念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放低身段”,意味着不再追求尽善尽美。重要的是,我们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无愧于我们在所处的时代所做的努力。事实上,相对于中国电影的历史事实,任何人的电影史研究永远只是逼近“真实的渐近线”。无论是“推翻”前人,抑或“超越”后人,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
中国电影文献史料研究(1910-1949):胶片、机构与思潮的交织 本书是一项系统性的学术工程,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1910年至1949年间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文献、档案和原始资料。本书不涉及对特定书目或期刊的全面编年史梳理,而是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中国电影早期面貌、反映其社会文化功能、并揭示其工业化进程的底层数据与核心文本。 本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板块展开: 第一部分:早期电影的引入与机构的诞生(1910-1920年代初) 本部分着重考察中国电影的“肇始期”,这一时期特点是技术引进、外国影片的垄断性放映,以及本土拍摄能力的初步萌芽。 1. 早期放映档案与设备进口记录: 本书收录了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关于早期活动影戏机、幻灯片设备及胶片库存的商业记录。重点分析了早期电影进口商(如英国太古洋行、德国的爱克发等)在华的销售数据、价格波动及其对本土市场价格的渗透程度。这些资料描绘了中国电影作为一种“奇观”进入大众视野的物质基础。 2. 早期电影公司与工作室的注册文献: 通过对民国政府工商部门的原始档案进行整理,本书梳理了中国早期电影制作机构的设立许可、章程草案以及股东构成。重点研究了亚细亚影戏公司、中华影戏公司等早期制作主体的法律地位与资金来源,揭示了这些早期企业带有浓厚买办色彩或地方士绅资本介入的特征。 3. 电影审查制度的萌芽与早期禁片记录: 考察了北洋政府时期地方当局对电影内容进行干预的零星记载。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审查体系,但存在一些因内容“伤风败俗”或涉及政治敏感议题而被勒令停映的案件记录。这些记录是研究早期电影社会规训机制的珍贵史料。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的雏形与电影人才的涌现(1920年代中期) 随着本土电影制作的专业化,电影不再仅仅是进口商品的附属品,开始形成初步的工业形态。 1. 剧本与合同的比较研究: 本书收集并分析了明星影片公司、邵氏兄弟(早期)等电影公司内部保留下来的原始剧本草稿、演员聘用合同及薪酬单据。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星制的确立过程、演员的社会地位变化,以及早期电影人(如郑正秋、张石川、周瘦鹃)在片场权力结构中的相对位置。 2. 电影院(戏院)的改建与经营报告: 深入研究了大型影戏院(如上海的大世界、中央大戏院)从传统戏曲场所向专业电影院转型的建筑图纸、设备升级记录以及每日的票房收支报告。这些数据反映了城市中产阶级消费习惯的变迁,以及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的经济可行性。 3. 电影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 考察了早期留洋学习电影技术(如摄影、冲印)的人员名单及其归国后的任职情况。同时,收集了与技术引进相关的商业信函,揭示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在技术层面过度依赖西方供应链的现实。 第三部分:电影与思潮的碰撞:内容与意识形态的渗透(1930年代) “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和有声电影的引入,使得电影的社会功能被空前强化。 1. 电影剧本的社会批判性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左翼电影(如《渔光曲》、《神女》)的完整剧本(或流传下来的修改稿),结合当时报刊上关于这些影片的评论与辩论记录。分析电影如何运用新兴的叙事手法来反映阶级矛盾、城市贫困和女性解放等议题。 2. 电影团体与社团的组织文件: 梳理了中国电影作家协会、左翼电影文化协会等组织成立宗旨、会员名册及内部会议纪要。这些文件是理解30年代电影人政治光谱、创作共识与路线分歧的直接证据。 3. 有声电影技术的引进与市场冲击: 记录了1930年代初期,如电通影业公司等率先采用国产或进口录音设备的过程。分析了有声片(特别是上海话片)如何迅速取代默片,并探讨了“国语”推广在电影媒介中的作用与阻力。 第四部分:抗战时期的电影转向与流亡叙事(1937-1945) 抗战爆发后,电影的重心转向民族动员和文化坚守。 1. 战时电影制片厂的迁徙与重组档案: 记录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云南电影制片厂等机构在战火下的迁移路线、人员安置及资金筹措的困难记录。这些资料展现了国家机器对文化生产的紧急动员。 2. 纪录片与新闻片的生产指令: 收集了国民政府宣传部门(如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下达给电影机构拍摄特定战事、慰问前线或进行海外宣传任务的公函。这些指令直接反映了官方对“战争叙事”的控制意图。 3. 沦陷区电影的生存状态探究: 通过有限的沦陷区报刊资料,分析了在日据下仍在勉强维持运营的影业公司(如新华公司)的出品目录、日方对内容审查的严格程度,以及本土电影人的“合作”与“抵抗”的复杂心态。 第五部分:战后重建与内战前夕的电影图景(1945-1949) 抗战胜利后的“黄金时期”与随后国共内战对电影业的再次冲击。 1. 战后复员与产业链的重建报告: 分析了胜利后,各大电影公司对被占用资产的清点报告、员工复职通知书以及对战前设备损坏情况的评估文件。这些文件揭示了产业的迅速复苏与潜在的结构性债务问题。 2. 经济波动与电影投资的风险: 通过收集的1947年至1949年间的金融报告和电影发行合同,展示了恶性通货膨胀如何侵蚀电影业的利润,导致许多片商和发行商的破产,从而影响了影片的最终产量。 3. 1949年前夕的意识形态转向迹象: 对解放前夕上海和香港拍摄的最后几批影片的剧本、审查意见及发行情况进行比对,探究电影人对即将到来的政权更迭的敏感捕捉与创作上的微妙调整。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文献考证为基础,为研究中国电影史提供一个基于原始文本、而非仅仅基于回忆或既有评论的坚实基石。它重在支撑材料的整理与辨析,是构建完整电影史叙事的必要之“地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时间界限——1949年是一个清晰的分水岭。这意味着,它所覆盖的刊物史,是中国电影在相对自由的(尽管充满挑战的)早期探索期留下的精神遗产。在1949年之后,电影的生产逻辑和宣传口径都发生了剧烈的转变,早期的那些带着商业冲动、艺术探索甚至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与借鉴的刊物声音,几乎在一夜之间沉寂了下去。因此,阅读这本史稿,就像是进行一次“时间隧道”的回溯,去捕捉那些未被完全工业化和意识形态化之前的,中国电影最本真、最混沌也最具生命力的声音。这对于理解中国电影的“原罪”与初衷,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评分

翻开这史稿,我立刻被那种扎实的研究态度所吸引。它显然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罗列名录的通俗读物,而是真正下沉到档案室、图书馆深处挖掘出来的珍贵史料的结晶。1921年到1949年,这近三十年的跨度,几乎涵盖了中国电影从萌芽到初步成熟,又在动荡中挣扎求存的全过程。电影刊物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知识传播、舆论引导的关键角色。我想象着,那些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早期导演对蒙太奇手法的争论,发行商对海外拷贝的渴望,以及文化人对电影社会责任的探讨。这种微观视角的切入,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由无数个具体、鲜活的编辑手记、影评文章所支撑起来的。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百花齐放”的表象下,思想的暗流是如何涌动的。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似乎并不满足于单纯的文献整理。从书名透露出的“史稿”性质来看,它更像是一个动态的、仍在生长中的研究体系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它不仅呈现了“是什么”,更试图去解析“为什么是这样”。比如,为什么在某个特定的政治气候下,某类刊物会突然崛起,而另一类则销声匿迹?刊物之间的派系斗争、技术路线的分歧,这些在当代研究中往往被忽略的细节,想必在这部史稿中有被细致剖析。我期待它能揭示出,当时的评论家群体是如何塑造普通观众的审美趣味,又是如何影响制片方题材选择的。这不仅是电影史的研究,更是一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传播史和文化自省史的缩影。

评分

对于任何一位严肃的电影史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工具书级别的重要参考。但即便对于我这样仅怀有一腔热情的普通读者来说,它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从“看电影”到“看关于电影的文字”。电影本身是流动的光影,而刊物则是凝固的思想,将两者结合起来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住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尤其好奇,那些关于“国片自强”的论调,是如何在具体的刊物版面上被反复论证和推广的。这本书的结构和详尽程度,想必能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缺乏成熟工业体系的年代,文化精英们是如何试图用理论和文字的力量,去浇灌一棵摇摇欲坠的艺术之树。它应该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并且能带来持续思考的学术力作。

评分

这部书,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厚重的学术气息和对历史脉络梳理的雄心壮志。《中国电影史工程》这个宏大的框架下,《中国电影刊物史稿:1921-1949》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块基石。我作为一个业余的电影爱好者,一直对那个特定年代的中国电影生态充满了好奇,但苦于资料零散,往往只能看到一些片段式的叙述。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地图,它不仅仅梳理了那些闪耀的名字和代表作,更深入到了“幕后”——那些承载着思想碰撞、商业运作和审美风向标的刊物本身。可以预见,通过这些刊物的记载,我们将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在战乱与变革交织的年代里,知识分子和电影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记录、批判、甚至引导中国电影前进方向的。这种对“媒介史”的深挖,远比单纯的影片介绍来得更为立体和深刻,它揭示了文化生产力的源头活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