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基础知识

艺术理论基础知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奚米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理论
  • 艺术史
  • 艺术批评
  • 美学
  • 设计基础
  • 艺术哲学
  • 文化研究
  • 视觉文化
  • 艺术教育
  • 艺术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890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67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字数:4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奚米老师多年来潜心艺硕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于各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归纳,根据知识点的重要程度,通过不同颜色进行标注、区分,极利于考前复习使用;另外“奚米点拨”“奚米吐槽”等模块的设置别出心裁,大大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

内容简介

《艺术理论基础知识》是奚米老师多年来潜心艺硕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于各艺术门类的基础
知识进行了系统归纳,根据知识点的重要程度,通过不同颜色进行标注、区分,极
利于考前复习使用;另外“奚米点拨”“奚米吐槽”等模块的设置别出心裁,大大增加了《艺术理论基础知识》一书的趣味性。
  《艺术理论基础知识》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著)《艺术概论》(王宏建
主编)《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主编)《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 著)《当
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 著),谨向上述作者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奚米,女,泛“90后”艺术工作者,获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创作专业硕士学位,电影编剧、教师。自2010年起开始进行艺术类考研辅导培训,2015年创办“北京锐魔传媒”开启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已有数万名考研学子跟随奚米老师的网课进行考研复习,所辅导学生成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艺术类高校或综合类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口碑甚好。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目前的作品有电影《闪电烈马》编剧、电影《上古传奇》执行导演、电影《后备空姐》执行导演等。面对未来,奚米说:“教育与创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目录

第一编 艺术理论考点解析 001
考点1 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观点 002
考点2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艺术生产理论 004
考点3 艺术的特征 006
考点4 艺术的起源 011
考点5 艺术的自律性之继承与创新 014
考点6 艺术的自律性之世界性与民族性 016
考点7 艺术的他律性之艺术与哲学 019
考点8 艺术的他律性之艺术与宗教 020
考点9 艺术的他律性之艺术与道德 022
考点10 艺术的他律性之艺术与科技 023
考点11 艺术的他律性之艺术与政治 026
考点12 艺术的他律性之艺术与经济 027
考点13 艺术家的含义及特点 029
考点14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032
考点15 艺术家的艺术才能和文化修养 033
考点16 艺术创作的过程 034
考点17 艺术思维 036
考点18 艺术风格 038
考点19 艺术流派 039
考点20 艺术思潮 041
考点21 艺术作品的层次 043
考点22 艺术作品相关属性之典型和意境 045
考点23 艺术作品相关属性之格调和品位 048
考点24 艺术作品相关属性之商品属性 049
考点25 接受学 051
考点26 艺术鉴赏的特征 053
考点27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054
考点28 艺术鉴赏心理 055
考点29 艺术鉴赏过程 056
考点30 艺术批评 057
考点31 艺术的功能 058
考点32 艺术教育 060
考点33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061
考点34 艺术传播与艺术消费 063
考点35 艺术与传媒的关系 064
第二编 艺术综合考点精析 067
考点1 音乐的基础概念 068
考点2 音乐构成的物质材料和形式要素 068
考点3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 070
考点4 西方音乐发展简史 072
考点5 中国民间歌曲主要体裁 074
考点6 中国民间歌舞主要体裁 076
考点7 中国说唱音乐的主要体裁 077
考点8 中国民间器乐主要乐种 078
考点9 西方声乐主要体裁 079
考点10 西方器乐主要体裁 081
考点11 中国音乐名家名作 082
考点12 外国音乐名家名作 086
考点13 戏剧基础知识概览 090
考点14 戏剧的审特征 091
考点15 戏剧的体裁 093
考点16 西方现代演剧学派 096
考点17 古希腊戏剧 098
考点18 中世纪宗教戏剧 101
考点19 文艺复兴戏剧 101
考点20 古典主义戏剧 103
考点21 启蒙主义戏剧 105
考点22 浪漫主义戏剧 106
考点23 现实主义戏剧 107
考点24 现代主义戏剧 109
考点25 20 世纪国戏剧 113
考点26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115
考点27 戏曲基础知识 118
考点28 戏曲的特征 119
考点29 戏曲声腔 120
考点30 戏曲剧种 121
考点31 中国戏曲史 123
考点32 戏曲表演 131
考点33 电影的基本概念 133
考点34 电影的功能 134
考点35 西方和中国电影类型 135
考点36 电影的特征 139
考点37 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区别 141
考点38 中国电影(大陆部分)简史 142
考点39 香港电影简史 154
考点40 台湾电影简史 158
考点41 国电影 160
考点42 法国电影 166
考点43 德国电影 170
考点44 意大利电影 172
考点45 苏联电影 175
考点46 欧洲其他国家电影 178
考点47 东方其他国家电影 181
考点48 视听语言之景别 184
考点49 视听语言之角度 187
考点50 视听语言之焦距 189
考点51 视听语言之运动镜头 191
考点52 视听语言之速率 195
考点53 视听语言之构图 196
考点54 视听语言之光线 199
考点55 视听语言之色彩 202
考点56 视听语言之人声 203
考点57 视听语言之音响 205
考点58 视听语言之音乐 206
考点59 视听语言之声画关系 208
考点60 视听语言之蒙太奇 210
考点61 视听语言之长镜头 213
考点62 广播概述 215
考点63 电视艺术的特征 215
考点64 电视传播的特征 217
考点65 电视传播的功能 219
考点66 新媒体概述 220
考点67 电视大众文化 222
考点68 电视商业文化 224
考点69 广播电视艺术类型 225
考点70 广播电视艺术史 231
考点71 广播电视史上的著名事件、作品、人物 233
考点72 术的社会功能 235
考点73 中国术类型 235
考点74 中西术理论 236
考点75 术作品构成的要素 238
考点76 中国术的历史发展简况 241
考点77 外国术名家名作及风格流派 249
考点78 舞蹈概述 260
考点79 舞蹈基本分类 260
考点80 古典舞 262
考点81 民间舞 264
考点82 芭蕾舞 266
考点83 现代舞 268
考点84 艺术设计概述 269
考点85 艺术设计分类 270
考点86 中国设计概述 271
考点87 国外设计概述 278
第三编 中国传统美学经典文论 281
考点1 “虚”和“实” 282
考点2 “涤除玄鉴” 282
考点3 文质 282
考点4 兴观群怨 283
考点5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283
考点6 “非乐” 283
考点7 共同感 284
考点8 “观物取象” 284
考点9 “赋”“比”“兴” 284
考点10 “虚一而静” 285
考点11 养气说 285
考点12 “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285
考点13 《乐记》 286
考点14 元气自然论 286
考点15 形神论 286
考点16 得意忘象 287
考点17 声无哀乐 287
考点18 传神论 287
考点19 气韵生动 288
考点20 隐秀 288
考点21 风骨 288
考点22 神思 289
考点23 “同自然之妙有” 289
考点24 “度物象而取其真” 289
考点25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90
考点26 “诗言志” 290
考点27 “兴象” 291
考点28 意境说 291
考点29 “三远法” 291
考点30 “逸品” 292
考点3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92
考点32 妙悟说 292
考点40 “空景”与“神境”
考点41 境界说
第四编 西方现当代美学文论经典 299
考点33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考点34 童心说
考点35 唯情说
考点36 性灵说
考点37 王夫之
考点38 叶燮
考点39 一画论
考点1 象征主义
考点2 俄国形式主义
考点3 精神分析学
考点4 图像学
考点5 意识流
考点6 新批评派
考点7 现象学
考点8 存在主义
考点9 原型批评
考点10 西方马克思主义
考点11 结构主义
考点12 符号学
考点13 叙事学
考点14 解释学
考点15 解构主义
考点16 “建构”
考点17 女权主义批评
考点18 意识形态批评
考点19 后殖民主义

精彩书摘

考点1 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观点
考点内容
纵观中外艺术史,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影响较大的有“客观精神说”“主
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几种看法。
1.“客观精神说”
基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
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 1 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
图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
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
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 ;中国古代也有类
似的“文以载道”说,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
本源。
2.“主观精神说”
基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
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
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
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和功利
目的;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
尼采 3 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
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当然也是艺术的本质;中国宋代严羽的“妙
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
术的本质。
3.“模仿说”( “再现说” )
基于唯物主义哲学,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对社会生活
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4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且应该比现
实世界更加真实;俄国19世纪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
“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
此外,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中外艺术史上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如“形
象说”“形式说”“情感说”“表现说”等。
柏拉图(公元前
427年—前347年),
古希腊哲学家、思
想家,西方客观唯
心主义创始人。他
和老师苏格拉底、
学生亚里士多德并
称为“古希腊三大
哲学家”
1 奚米点拨 “理
念”或者“客观宇宙精
神”指的是某种非人类
的意识,如上帝的意识。
2 奚米解读 柏
拉图在《理想国》中用
“床论”生动地解释了
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
理式世界有一张床,那
是最真实的床,我们的
感性世界于是乎按照
理式世界样子造了一
张床来供我们睡觉,而
当艺术家将床画在纸
上,这张床就成了艺术
世界当中的床,所以艺
术世界是最不真实的,
是“摹本的摹本”“影
子的影子”。
3 奚米解读 尼
采在《悲剧的诞生》中
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
狄奥尼索斯来说明人
类的两种与生俱来的
冲动。日神冲动象征着
人类勇敢、正义、光明
的一面,酒神冲动象征
懒惰、贪婪、淫逸的一
面,由此构成了人类的
本能欲望的两个方面,
而这种本能欲望被尼
采夸大为具有无限的
可能性,是推动历史发
展的根本动因。
4 奚米吐槽 古
希腊有三位艺术大师
存在较为纠结的师徒
关系,其中苏格拉底是
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
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
师。而亚氏在艺术上成
就最高,属于集大成者,
但其成就大多在反对
其恩师柏拉图的艺术
理论与观点,颇有点儿
“欺师灭祖”的腹黑特
质,其名言“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便是真实
写照。
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密码: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书籍名称:艺术理论基础知识 图书简介: 这部名为《艺术理论基础知识》的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审视自人类文明肇始以来,艺术思想的演变脉络与核心命题。它绝非一本简单的流派罗列手册,而是一次对艺术本体论、认识论以及美学价值体系的深度挖掘。本书的叙事结构严谨,从哲学思辨的源头出发,逐步铺陈至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下的复杂挑战,力求勾勒出艺术理论地图的完整轮廓。 第一部分:溯源与奠基——古典世界的哲思回响 本书伊始,我们将目光投向西方文明的摇篮。对柏拉图“摹仿论”(Mimesis)的批判性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细致分析了柏拉图如何将艺术置于“理念世界”的从属地位,以及亚里士多德如何通过《诗学》将摹仿提升为一种具有认知和净化(Catharsis)作用的积极实践。这种古典二元对立——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感性——构筑了西方美学思考的初始框架。 紧接着,我们将探讨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对“完美形式”与“和谐比例”的追求。重点剖析了“规范美学”的形成过程,这种美学强调清晰的结构、精确的比例以及普遍适用的艺术法则,对后世的古典主义影响至深。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神圣光辉与文艺复兴的理性回归 中世纪的艺术理论,本质上是神学思想的视觉表达。本书详述了“光线象征主义”如何成为哥特式建筑和彩色玻璃艺术的理论基石,艺术的目的在于引导信徒向上帝的纯粹之光靠拢。我们深入探讨了教会对图像(Icon)的规范制定,以及圣像学(Iconography)的早期发展。 文艺复兴的篇章,是西方艺术理论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理论的重心从对彼岸世界的描绘,转向对现世人性的关注。本书着重分析了阿尔伯蒂和达芬奇等巨匠,如何将数学、几何学和透视法提升为艺术创作的科学基础。他们对“人本主义”的强调,不仅重塑了艺术的视觉语言,更确立了艺术家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文艺复兴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古典理想的回归与人类能力的肯定。 第三部分:巴洛克至启蒙:情感、理性与趣味的较量 巴洛克时期的理论探讨了“动感”与“激情”的表达。我们分析了巴洛克艺术如何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Chiaroscuro)和戏剧化的构图,打破文艺复兴的宁静,以期震撼观者的感官。理论上,这一时期的讨论围绕着如何有效运用情感张力来达到艺术目的。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催生了美学学科的独立地位。本书详尽梳理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贡献,特别是休谟对“客观审美标准”的质疑,以及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关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和“崇高感”(The Sublime)的划时代论述。崇高感理论,作为对传统和谐美学的挑战,首次将艺术体验与个体的、非理性的情感震颤紧密联系起来,为浪漫主义理论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达与十九世纪的社会介入 浪漫主义理论是对启蒙理性主义的反拨。本书聚焦于对“天才”(Genius)概念的推崇,强调艺术创造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内在精神性。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美学,尤其是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框架下,对艺术的终结与超越进行了宏大的历史阐释,视艺术为精神自我实现的一个阶段。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艺术理论开始关注其社会功能与现实关照。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理论试图用科学观察的方法来描绘社会生活,理论上强调对客观世界的忠实记录。相较之下,象征主义理论则回归到对内在心理世界和隐秘象征的探索,预示着现代主义的到来。 第五部分:现代性的碎片化与理论的转向 进入二十世纪,艺术理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与内在反思。本书详细剖析了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对“瞬间感知”的理论建构,以及立体主义对传统“单重视角”的彻底颠覆。 现代主义理论的核心议题是“形式主义”(Formalism)。格林伯格的理论,强调绘画媒介的“平面性”和艺术的“自律性”,主张艺术应摆脱一切外部叙事和道德说教,专注于自身的物质属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功能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兴起,以及对“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初步区分。俄国建构主义、荷兰风格派等流派,则试图通过艺术重塑社会结构,将美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社会工程蓝图。 第六部分:后现代的解构与理论的边界消融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战后至当代的理论思潮。后现代理论对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进行了无情的解构。本书将深入探讨: 1. 符号学与接受美学: 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再固定于作者手中,而是通过读者的解读和文化符号的相互作用产生。 2. 德里达的“延异”与对文本中心主义的批判,对艺术作品的“原初性”提出了质疑。 3. 福柯的权力/知识谱系: 艺术机构、博物馆和艺术史本身是如何被建构为权力运作的工具。 4. 当代艺术中的媒介批判: 探讨在数字时代,摄影、录像和装置艺术对传统美学范畴的冲击与重塑。 通过以上六个层面的系统梳理,《艺术理论基础知识》致力于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理论框架,理解艺术不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人类历史、哲学、社会和权力交织下的复杂思想产物。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视觉欣赏,进入到对“何为艺术”、“艺术如何可能”的深刻思辨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学术性,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长句堆砌,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与词典的持久战斗。我本以为《艺术理论基础知识》这个名字预示着它会用一种普适的、易于理解的方式来介绍艺术的核心议题,比如美、形式、内容、表达等基本范畴。我希望读到对这些词汇清晰的定义和历史沿革的梳理。然而,书中几乎是以一种“反理论”的态度来处理这些概念的。它倾向于质疑“美”是否是一个可以被固定定义的标准,并探讨“表达”的概念是如何被浪漫主义的个人主义话语所建构和滥用的。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去批判那些试图建立“普遍法则”的理论体系,认为任何试图框定艺术边界的行为都是一种压迫。这种批判性的姿态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初次接触艺术理论、渴望建立基本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台专门用来拆解既有认知的工具,它拆解得如此彻底,以至于我最终发现自己站在一片废墟之上,手中空无一物,不知道该如何开始重建我的理解体系。

评分

我喜欢这本书的装帧所散发出的沉稳气质,但其内在的逻辑推进速度和密度,让我这个习惯了线性叙事的读者感到十分吃力。我期待的“基础知识”应当包含对艺术媒介的分类和介绍,例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主要艺术形式是如何在历史上确立其规范,以及它们各自的表达潜力在哪里。我希望看到媒介自身的物质性是如何影响最终的艺术效果。但这本书却将媒介的讨论完全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关于“媒介技术与社会控制”的框架之下。它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分析摄影术的出现是如何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的信仰体系,以及电子媒介如何预示着一种“后图像时代”的来临。对于油画的颜料构成、雕塑的材料选择这些看似基础的元素,书中却几乎没有提及,或者只是作为引出更深层次社会学批判的跳板。这让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媒介社会学而非艺术理论入门读物,它的关注点似乎总是比我预期的“艺术本身”要更偏向于外部的、社会结构层面的分析。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获得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看画指南”。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会分辨文艺复兴盛期和巴洛克风格的差异,了解透视法和明暗对比是如何服务于特定时代精神的。我期待着能有清晰的图例来辅助说明,比如哪张画是典型的早期文艺复兴,其特点是什么;哪张又是典型的盛期巴洛克,其动感和戏剧性体现在哪里。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完全背离了这种“技能学习”的导向。书中几乎没有配图,即使有,也是用极小的篇幅简单带过,更像是作为某个晦涩概念的脚注而非主体内容。核心讨论聚焦于“感知经验的非中介性”这一抽象概念,并引入了现象学的方法论来分析观众与作品之间瞬间的、身体性的交互。我们更多是在探讨“眼睛如何被训练去观看”,而不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将艺术实践完全抽离为纯粹的感知研究的做法,对于一个渴望提升自己鉴赏能力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显得过于晦涩和不接地气,读完后我依然无法自信地去博物馆里指出一件作品的风格流派。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确实体现出一种高雅的格调,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作品。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系统学习一下西方传统美学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确立其核心概念的。我原以为会看到对柏拉图的摹仿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或者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经典美学命题的梳理和阐释。但事实是,书中的内容几乎完全避开了这些哲学基石,反而将焦点集中在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潮上。它花了大量篇幅去讨论如何质疑“原创性”的合法性,以及“艺术品”在数字复制时代下如何消解其神圣光环。我记得其中有一章,通篇都是对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的细致阐述,书中用大量篇幅去分析当代广告和流行文化如何取代了真实世界,成为我们感知世界的唯一中介。这无疑是深刻的见解,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急于建立起艺术历史观的读者来说,这种后设的、自我指涉的讨论,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被拖拽着跳过了所有基础的地基,直接去考察一座建在云端的摩天大楼的内部结构,错失了理解其宏伟蓝图的乐趣和必要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与跳跃的金色线条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在书店的书架上就能一眼被它攫住。我最初拿起它,是抱着一种对“基础知识”的敬畏和期待。我以为,它会像一本严谨的教科书,用清晰的逻辑和时间线索,将艺术史上的那些宏大叙事——从古典主义的和谐秩序到浪漫主义的激情奔放,再到印象派对光影的革命性捕捉——娓娓道来。然而,当我翻开扉页,真正进入正文时,我发现自己完全进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领域。书中似乎大量篇幅都在探讨符号学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对“能指”和“所指”的解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深入到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层面,去解构图像背后的权力结构。这种对理论深度的挖掘,让我这个只想了解“艺术的基本常识”的读者感到有些措手不及。我期待的可能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技法或是梵高的色彩运用,可我得到的却是关于“观看”行为本身的一系列哲学思辨,这无疑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入门的门槛设置得未免太高了些。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面向研究生的理论精读材料,而非面向大众的入门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