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艺术史(1920-1929)/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

中国电影艺术史(1920-1929)/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喜清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电影
  • 电影史
  • 电影艺术
  • 中国电影艺术史
  • 1920年代
  • 1929年
  • 电影研究
  • 文化史
  • 艺术史
  • 早期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475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93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艺术史(1920-1929)/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是理论研究者秦喜清多年的研究成果。《中国电影艺术史(1920-1929)/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追踪了2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变化,梳理和论述了20年代电影的发展历程。论著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探索书写电影史的新的方式,多角度地展现了20年代电影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主要电影人物、电影政策、电影文化成就,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20年代电影历史。《中国电影艺术史(1920-1929)/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注重历史的叙述与理论的评述相结合,反映了电影史学发展的新意识,新观念。《中国电影艺术史(1920-1929)/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以平易、生动、有文彩的笔调叙写,还原了历史的原貌。

作者简介

  秦喜清,电影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早期电影、女性电影,中外电影比较、后现代美学。曾出版专著《让-弗·利奥塔:独树一帜的后现代理论家》《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实践》,另出版《中国电影史》(合著)、《电影与文化》(论文集)、《世界电影史》(译著),发表论文、译文多篇。

目录

序论 民族认同的三个层面
一、民族自我与他者
二、中西选择
三、传统与现代

第一章 1905一1919:中国电影的萌芽
一、有争议的开端
二、布拉斯基、亚细亚影片公司和中国早期短片

第二章 欧美电影的放映与中国观众的民族认同焦虑
一、欧美电影的放映:喜剧片、连集长片和剧情片
二、认同焦虑:美国影片中的华人形象
三、国体观念与电影的中国身份

第三章 初始的模仿与选择
一、侦探一爱情一喜剧:三个片种的试制
二、“商务”“上海影戏”与“明星”:鼎足之势与中西选择

第四章 “明星”个案:民族意识与融冶中西文化
一、郑正秋——平民立场与民族意识的自觉
二、包天笑——通俗小说与外国文学的本土化
三、洪深——隽永的风格与中西交融的审美趣味

第五章 “欧化”:中国电影身份的焦虑
一、“问题剧”与知识分子电影
二、“欧化”:大中华百合公司的再读解
三、恐怖片移植:马徐维邦

第六章 古装一神怪一武侠影片:传统叙事与民族认同
一、古装一神怪片
二、武侠一神怪片
三、“六合”与“天一”:民族电影工业初步整合的两个方向
结语
附录一: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一串珍珠》解读
一、主题:从社会批判到伦理劝诫
二、“项链”:从虚幻到实在
三、人物与叙事:从单一开放到繁复封闭
附录二:导演侯曜的知识分子电影——从《海角诗人》的残片说起
一、残片的基本面貌
二、从易卜生主义到浪漫主义
三、在古典与现代之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一份不包含《中国电影艺术史(1920-1929)》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光影百年:世界电影的崛起与流变》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细腻的世界电影发展全景图,深入剖析自电影诞生之初,至二十世纪末全球电影艺术如何从技术奇观走向文化主体,并深刻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复杂历程。不同于聚焦于特定地域或时段的断代史研究,本书着眼于全球视野下的电影史脉络梳理,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电影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技术革新对叙事方式的颠覆,以及电影作为社会镜鉴和文化载体的多元角色。 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从电影的“史前时代”——早期机械发明的萌芽,直至数字影像技术全面渗透的当代。我们不局限于好莱坞的叙事霸权,而是平衡地探讨了欧洲先锋电影的探索、亚洲电影的独特美学建构,以及拉丁美洲电影在政治语境下的觉醒。 第一部:梦的起源——电影的诞生与早期探索(1888-1918) 本部分聚焦于电影作为一种全新媒介的诞生及其在欧洲和美国早期的野蛮生长。我们将详细考察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放映机”与爱迪生的“视镜”之间的技术竞争,以及梅里爱如何将电影从单纯的记录工具转变为充满魔力的幻象之源。 重点章节将探讨“电影发明”的神话与现实,分析早期电影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模仿(如纪录片先声),以及戏剧化叙事在固定机位下的初步尝试。我们还将深入研究美国“电影城”的形成过程,以及D.W.格里菲斯在蒙太奇理论和长片叙事结构上所做的革命性贡献,剖析这些早期实践如何奠定了古典好莱坞的语法基础。同时,欧洲,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的电影工业在此时期的艺术野心,例如历史史诗的制作,也将被纳入讨论范围,揭示电影诞生之初即蕴含的跨文化张力。 第二部:现代主义的呼唤——欧洲先锋电影的崛起(1910s-1930s) 进入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欧洲电影开始从技术模仿走向对媒介本质的深刻反思与实验。本部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之一,聚焦于那些挑战传统叙事逻辑、致力于将电影提升至纯粹艺术层面的运动。 我们将详细分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如何通过非自然主义的美术设计、扭曲的光影来表达战后一代的精神创伤与心理困境。随后,转向苏联的蒙太奇学派,重点考察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和库里肖夫的理论实践,分析“知性电影”如何利用剪辑的冲突与并置来实现社会教育和辩证思维的构建。 此外,法国的印象派电影和超现实主义电影(如德吕克、巴赞的早期探索)的视觉诗意和对潜意识的挖掘,将与德国的社会批判形成鲜明的对比,共同构建出早期现代主义电影的复杂图谱。 第三部:黄金时代的结构——好莱坞的规范化与全球扩散(1920s-1940s) 本部分着重分析好莱坞如何通过制片厂制度(Studio System)实现了工业化的高峰,并确立了“古典好莱坞电影语言”——一种以清晰叙事、明星制度和类型片为核心的制式。我们将考察有声电影的出现对表演、节奏和叙事深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美国电影如何通过其强大的文化辐射力渗透全球市场。 类型片研究是本章的重点,包括西部片、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初期形态、歌舞片以及家庭剧,分析这些类型如何迎合美国社会变迁的需求,并成为国际通行的视觉范式。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大萧条时期,电影作为“避世之所”所承担的社会功能。 第四部:战后重塑——全球视野下的电影觉醒(1945-1960) 二战的结束是世界电影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部分探讨了战后欧洲各国在废墟之上重建电影工业的过程,以及其对好莱坞主导地位的反思。 我们将深入研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分析其对摄影棚的摒弃、对素人演员的启用以及对底层民众日常困境的关注,如何为全球电影提供了新的道德和美学维度。接着,我们转向日本,细致梳理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大师的作品,解析其如何将本土文化元素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熔铸一炉,形成了深具影响力的东方美学体系。同时,欧洲其他地区如瑞典(英格玛·伯格曼的哲学探索)和法国的“左岸派”的早期萌芽也将被纳入考察。 第五部:反叛与新浪潮——电影的革命(1960s-1970s) “新浪潮”是世界电影史上最富激情和颠覆性的十年。本部分聚焦于全球范围内挑战既有电影法则的运动。 法国新浪潮的“作者论”的形成与实践(如特吕弗、戈达尔),对传统剪辑的瓦解和对即兴创作的推崇,标志着电影媒介自主性的确立。与此同时,我们将对比研究捷克斯洛伐克的新浪潮(如米洛斯·福尔曼)对政治高压的反讽,以及英国“自由电影”对社会阶级问题的尖锐批判。 本章还会扩展到新好莱坞的崛起,分析战后成长的导演一代如何利用好莱坞的资源,创作出充满反英雄色彩和个人主义焦虑的作品,最终导致了制片厂制度的瓦解。 第六部:通向数字时代——商业化与多元化的交织(1980s-2000) 本书的最后部分审视了电影工业在面对录像带(VHS)、有线电视和早期数字技术冲击下的结构性调整。我们将分析以斯皮尔伯格、卢卡斯为代表的“八十年代大片”如何推动视觉特效的工业化,以及商业大片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 同时,本书并未忽略艺术电影的持续活力。我们探讨了“世界电影”(World Cinema)概念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发展,特别是亚洲(如香港电影的武侠美学与商业运作)和拉丁美洲电影在社会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中探索出的独特路径。最后,本部分将探讨欧洲电影如何通过国家补贴和合拍片模式,在好莱坞的强大攻势下保持其文化独立性,并为二十一世纪的数字叙事奠定基础。 《光影百年:世界电影的崛起与流变》是一部跨越百年的电影文化通史,它不仅梳理了技术和叙事的演变,更着力于分析电影在不同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本书适合电影专业学生、历史研究者以及所有渴望深入理解电影艺术发展脉络的爱好者阅读。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全面把握世界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广阔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纸张的质感很好,插图的选用也极为考究,很多都是我以前从未在其他资料中见过的珍贵剧照和海报。对于一个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视觉上的享受同样重要。内容上,作者对于早期电影工业化进程的描写尤其引人入胜。从制片公司的成立、演员的培养,到发行和放映机制的建立,书中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如何艰难地建立起来的。这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早期文化产业的兴衰史。每次翻阅,我都能感受到那种草莽英雄般的创业激情,以及在政治动荡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电影人所展现出的坚韧。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角度,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会晦涩难懂。毕竟是研究丛书的一部分,专业性肯定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它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具体的电影个案结合起来,使得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流派和地域性电影发展时的那种严谨态度,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有翔实的资料支撑。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对中国电影从萌芽到初步成熟的这段关键时期,有了一个系统且深入的认知。它让我明白了,早期的电影工作者不仅是在拍电影,更是在摸索一种全新的民族文化表达方式,那种探索精神是今天我们很难想象的。读完之后,我感觉对后来电影史的发展脉络也看得更透彻了。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梳理了从1920到1929这十年间的重要影片和导演,而是深入到了美学思想和文化思潮的层面进行探讨。书中对不同地域(如上海、北京、香港)电影风格差异性的对比分析,非常精彩,展现了中国电影在早期就存在的地域多元性。作者善于运用比较文学和艺术史的理论工具,来阐释早期电影中那些潜藏的文化密码。我特别佩服作者在处理那些资料匮乏、难以考证的早期现象时的谨慎与智慧,他知道哪些是定论,哪些是可供讨论的猜想,始终保持着学者的克制。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可能会略高一些,但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中国电影艺术基因的读者来说,它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老电影迷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早期中国电影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种默片时代的独特韵味和艺术探索,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的视角。虽然我还没有完全啃完,但光是前几章对光影运用和早期导演创作手法的分析,就让我感到醍醐灌顶。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剖析那个时代电影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创造出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影像语言。比如,书中对早期戏曲片改编手法的探讨,就让我看到了传统艺术是如何与新兴的电影媒介碰撞出火花的。我特别喜欢那种深入到具体电影片段的细致解读,仿佛作者亲自带着我们回到了那个喧嚣又充满希望的二十年代上海滩影棚。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让人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黄金时代的艺术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他没有过度渲染时代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早期中国电影在吸收外来影响和寻求本土化创新之间所经历的阵痛与抉择。特别是关于对欧美电影技术和叙事模式的借鉴与本土化改造的章节,分析得极为精辟。我以前总觉得早期电影是简单的模仿,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复杂张力和创造性转化。它成功地描绘了早期电影人在面对现代性浪潮时的焦虑、挣扎与突破。读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那十年的探索,是如何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和叙事传统。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并时常停下来反思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