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供廣大讀者閱讀 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研究積澱為基礎,結閤較新的研究成果,對《老子》一書做的“新校釋譯”。該書特點如下:
首先其將傳世的王弼注本《老子》和簡、帛本《老子》相互對照,不僅指齣瞭不同本子的異文所在,而且對這些不同做瞭辨析和討論,希望能夠通過此項工作使我們更加接近《老子》的本來麵目。第二,其在爬梳傳統注疏的同時吸收較新的《老子》研究成果,使得讀者能夠藉助其書,對曆史上經典的老子理解和學界較新的老子研究成果都有所瞭解,這無疑對大傢更好的認識、解讀老子思想有所助益。第三,該書將文字學研究方法與思想史研究相結閤,將傳統的經學方法和考古學材料相結閤,做到瞭辨析文字和探討義理雙舉,這就使得這本《新校釋譯》對老子的解釋更加深刻和有說服力。在這樣的研究方法指導下,作者對老子文義屢有新見且往往言之有據,推動瞭《老子》思想的研究。除此之外,對老子章句的解釋詳盡,對文字的解讀和思想脈絡的梳理都下瞭一番功夫,讀者能夠通過他的譯文、注解和義理說明較為清晰準確地瞭解老子思想的內涵,獲得啓發。
內容簡介
《老子新校釋譯:以新近齣土諸簡、帛本為基礎》以通行本即王弼本《老子》為底本,結閤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老子<乙>》、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和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等新近齣土的簡帛本文獻,在考訂其文的基礎上,辨察其字、疏通其義、演繹其理,力求準確、深入地呈現《老子》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其運思特點。
《老子新校釋譯:以新近齣土諸簡、帛本為基礎》既博采古注精義,又充分汲取今人研究成果,同時不乏創見,實現學術性與思想性的有機統一。在此基礎上,作者對原文進行瞭精審而流暢的白話翻譯,使得《老子新校釋譯:以新近齣土諸簡、帛本為基礎》對研究者和一般讀者深人老子思想都將有所助益。
作者簡介
陳徽,同濟大學教授,專攻中國哲學史,先秦哲學尤其是老子思想。
目錄
說明………………………………………………………………………………………………
上篇………………………………………………………………………………………………
一章(道可道章)………………………………………………………………………………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章)…………………………………………………………………
三章(不尚賢章)………………………………………………………………………………
四章(道衝而用之章)…………………………………………………………………
五章(天地不仁章)……………………………………………………………………………
六章(榖神不死章)……………………………………………………………………………
七章(天長地久章)……………………………………………………………………………
八章(上善若水章)……………………………………………………………………………
九章(持而盈之章)……………………………………………………………………………
十章(載營魄抱一章)…………………………………………………………………………
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章)……………………………………………………………………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章)……………………………………………………………………
十三章(寵辱若驚章)…………………………………………………………………………
十四章(視之不見章)…………………………………………………………………………
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章)……………………………………………………………………
十六章(緻虛極章)……………………………………………………………………………
十七章(太上章)……………………………………………………………………………………
十八章(故大道廢章)…………………………………………………………………………
十九章(絕聖棄智章)…………………………………………………………………………
二十章(絕學無憂章)…………………………………………………………………………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章)………………………………………………………………………
二十二章(麯則全章)…………………………………………………………………………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章)………………………………………………………………………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章)………………………………………………………………………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章)………………………………………………………………………
二十六章(重為輕根章)………………………………………………………………………
二十七章(善行者無轍跡章)…………………………………………………………………
二十八章(知其雄章)…………………………………………………………………………
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章)……………………………………………………………
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章)……………………………………………………………………
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章)………………………………………………………………
三十二章(道常無名章)………………………………………………………………………
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章)………………………………………………………………………
三十四章(道泛兮章)…………………………………………………………………………
三十五章(執大象章)…………………………………………………………………………
三十六章(將欲歙之章)………………………………………………………………………
三十七章(道常無為章)………………………………………………………………………
下篇………………………………………………………………………………………………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章)…………………………………………………………………………
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章)………………………………………………………………………
四十章(反者道之動章)…………………………………………………………………………
四十一章(上士聞道章)…………………………………………………………………………
四十二章(道生一章)……………………………………………………………………………
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章)………………………………………………………………………
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章)………………………………………………………………………
四十五章(大成若缺章)…………………………………………………………………………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章)…………………………………………………………………………
四十七章(不齣於戶章)……………………………………………………………………………
四十八章(為學者日益章)………………………………………………………………………
四十九章(聖人常無心章)………………………………………………………………………
五十章(齣生入死章)……………………………………………………………………………
五十一章(道生之章)……………………………………………………………………………
五十二章(天下有始章)…………………………………………………………………………
五十三章(使我介有知章)………………………………………………………………………
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章)………………………………………………………………………
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章)………………………………………………………………………
五十六章(知者不言章)…………………………………………………………………………
五十七章(以正治國章)…………………………………………………………………………
五十八章(其政悶悶章)…………………………………………………………………………
五十九章(治人事天章)…………………………………………………………………………
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章)……………………………………………………………………
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章)………………………………………………………………………
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章)……………………………………………………………………
六十三章(為無為章)……………………………………………………………………………
六十四章(其安易持章)…………………………………………………………………………
六十五章(古之為道者章)………………………………………………………………………
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榖王者章)…………………………………………………………
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大章)……………………………………………………………………
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章)……………………………………………………………………
六十九章(用兵有言曰章)………………………………………………………………………
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章)…………………………………………………………………………
七十一章(知不知章)……………………………………………………………………………
七十二章(民不畏威章)…………………………………………………………………………
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章)………………………………………………………………………
七十四章(若民常不畏死章)……………………………………………………………………
七十五章(人之飢以其取食稅之多章)…………………………………………………………
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章)……………………………………………………………………
七十七章(天之道猶張弓與章)…………………………………………………………………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章)…………………………………………………………………
七十九章(和大怨章)……………………………………………………………………………
八十章(小國寡民章)……………………………………………………………………………
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章)…………………………………………………………………………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老子新校釋譯:以新近齣土諸簡、帛本為基礎》:
又,欲正確把握經義,關鍵在於能否理解“無身”二字。王《注》解“及吾無身”日:“歸之自然也。”以“自然”訓“無”,甚為的當。在《老子》那裏,“自然”與“虛(無)”互為蘊含,二者乃是一體之兩麵的關係(參見五章《解義》)。“無身”之“無”作動詞,“身”指身體。“無身”義為“虛無”身體,亦即不執著於身體。所謂身、心一體,這不僅是說錶現為意識活動或精神狀態的靈明之“心”與身體彼此貫通、互相影響,而且作為肉體的“心”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是精神或意識活動産生、存在的“物質基礎”,故《管子·心術上》日:“心也者,智之捨也,故日宮。”就此而言,所謂“無身”便不僅僅是說“虛無”身體,同時也指“虛無”內心。然心、身並非是空無所依,而是“承載”並“指嚮”著一個“我”。所以,“無身”實質上是說“無我”。循此思路,便有瞭《莊子》的“無己”(《逍遙遊》:“至人無己”)或“喪我”(《齊物論》:“今者吾喪我”)之說。此“己”若“無”、此“我”若“喪”,便臻於“真人”之境。《大宗師》日:“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所謂“過而弗悔”“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雲雲,豈不正是對《老子》“吾有何患”的生動解說?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也;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也:“若可以托天下也”“若可以寄天下也”,今王本分彆作“若可寄天下”“若可托天下”,此據諸簡、帛本及王《注》正。“托”與“寄”義同,《說文》:“寄,托也。”“托,寄也。”“若”,則、乃。
按:郭店簡此文作“口口口口口為天下,若可以厇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迲天下矣”,帛甲作“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帛乙作“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口;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漢簡作“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上述諸本在此多顯文異,學者亦釋讀不一,此當稍加辨證。
首先,郭店簡之“厇”當讀為“托”。“厇”即“宅”之古文,其與“托”皆從“乇”。二字不僅音近,其義亦通:“宅,人所托也。”(《說文》)“厇(宅)”通作“托”,可謂義達音順。西漢簡、帛在此俱作“托”,亦其證也。學者或隸簡文此字作“乇”,疑其為“‘庀’字之訛……同‘庇’,謂可以蔭庇其身於天下”(趙建偉語)。說誤。或隸此字作“庀”,謂其同“宅”字(如丁原植)。亦有不確。
其次,郭店簡之“迲”當讀為“寄”。劉釗日:“‘造’即‘去’字繁文,讀為‘寄’。古音‘去’在溪紐魚部,‘寄’在見紐歌部,聲為一係,韻部主要元音相同,可以通轉。”說甚達。學者或讀“迲”為“處”,訓日“安”或“定”(如彭浩);或讀“迭”作“弆”,訓日“藏”,則“造(弆)天下”義即“藏其身於天下”(趙建偉語)或“守天下”(如廖名春、鄧榖泉);或者亦讀“迲”作“奔”,訓日“掌物”或“執掌”,則“迭(奔)天下”“猶言主天下”(魏啓鵬語)。說皆臆斷。
復次,關於郭店簡首句所佚之文,學者或據王本補作“安(焉)古(故)貴以身”(如劉釗、魏啓鵬等)或“古(故)貴以身”(如廖名春),或據帛書補作“古(故)貴為身於”(如李零、彭浩、丁四新等)。觀古籍引《老子》此文,《莊子·在宥》作“故貴以身於為天下”,《淮南子·道應訓》作“貴以身為天下”,即皆以“貴以身”為言。待漢簡齣,其文作“故貴以身為天下”,與王本同。又,察諸簡、帛及世傳本與此句相對應之後句,其皆作“愛以身……”。由是,郭店簡首句所佚之文必當為:“安(焉)古(故)貴以身”或“古(故)貴以身”。
……
《道法自然:一部對《道德經》的全新解讀》 《道德經》,這部數韆年前的哲學巨著,曆來被視為中國傳統思想的基石,其深邃的智慧不僅影響瞭中華文明,更對世界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韆百年來,無數賢哲、學者對此書進行注釋、解讀,試圖揭示其奧義,但每一種解讀都難免帶有時代的局限和個人的偏見。《道法自然:一部對《道德經》的全新解讀》並非是又一本尋常的《道德經》注疏,它是一次融匯瞭最新學術成果與深度思辨的哲學探索,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去理解和體悟這部不朽經典。 本書的問世,源於一個宏大的學術抱負:在尊重原典精神的前提下,以更貼近“老子”思想本源的方式,將其智慧重新呈現給讀者。作者深知,《道德經》的傳播曆程並非一帆風順,其文本在流傳過程中經曆瞭多次的校勘、增刪與演變。其中,曆代學者基於傳世的古本所進行的釋義,盡管貢獻卓著,卻終究受到時代認知和文獻條件的限製。然而,近幾十年來,隨著考古學的飛速發展,一係列重要的簡、帛文獻的相繼齣土,為我們重新審視《道德經》的早期麵貌提供瞭韆載難逢的機會。這些齣土的文本,如郭店楚簡、王傢颱秦簡、馬王堆帛書等,它們以更接近《道德經》成書年代的樣貌,為我們撥開瞭層層迷霧,展現瞭其更原始、更真實的形態。 《道法自然》正是站在這些新近齣土文獻的堅實基礎上,對《道德經》進行瞭一次全麵而精細的“新校釋”。“新校釋”的意義非凡。它意味著我們不再僅僅依賴於宋、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的幾種主要版本,而是將那些更加古老、更為接近《道德經》初貌的簡、帛文本,作為釋義的重要依據。這意味著,書中對每一個字詞的考訂,對每一章節的理解,都力求與這些齣土文獻的原始文本進行對照,從而糾正瞭傳世本中可能存在的訛誤,澄清瞭流傳過程中産生的歧義。例如,某些字詞的讀音、意義,在簡帛本中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體現,這些細微的差異,往往是理解老子思想的關鍵所在。《道法自然》的作者,傾注瞭大量心血,逐字逐句地對照、梳理,力求恢復文本的本來麵貌,讓老子的聲音,從塵封的簡牘帛書中,清晰地迴響在讀者耳畔。 “譯”是本書的另一核心構成。在“新校釋”的基礎上,本書提供瞭一套全新的白話譯文。這並非簡單地將古文翻譯成現代語言,而是在深刻理解校釋成果的基礎上,力求用最貼近老子原意的語言,將深奧的哲學思想準確、生動地傳達齣來。老子的語言極具辯證性和象徵性,很多概念如“道”、“無為”、“柔弱”、“自然”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內涵。傳統的譯本,有時為瞭求“直白”,反而喪失瞭原文的韻味和張力;有時為瞭求“精煉”,又可能過於晦澀,難以理解。本書的譯文,注重在忠實原文的同時,兼顧語言的流暢性和思想的清晰性,力求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識層次的讀者,都能從中領略到《道德經》的智慧光芒。作者在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瞭這些古老概念在當代語境下的理解可能性,既保留瞭其哲學深度,又賦予瞭其新的生命力。 《道法自然》並非止步於文本的“考訂”與“翻譯”,它更進一步,深入探究瞭老子思想的內在邏輯與哲學體係。本書的解讀,超越瞭僅僅關注文字錶麵的功夫,而是著力於挖掘老子思想的本源,探尋其形而上的哲學根基。作者認為,理解《道德經》的關鍵,在於把握其“道法自然”的核心精神。什麼是“道”?“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運行的規律,是無形無象卻又無處不在的存在。“自然”則是“道”的運行方式,是不違背本性、不強加乾預的狀態。本書將圍繞這一核心,係統地闡釋老子關於宇宙論、認識論、人生論、政治論等一係列哲學思想。 在宇宙論層麵,本書將深入剖析老子如何從“有”與“無”的辯證關係齣發,揭示宇宙的生成與演變。《道德經》中“有生於無,無生於有”的論斷,在傳統哲學中一直是討論的焦點。本書將結閤新齣土文獻中的相關錶述,為這一古老命題提供新的解讀視角,揭示“無”並非虛無,而是生成“有”的潛能與基礎。“道”的“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被重新解讀為宇宙永恒運動的內在動力,而非僵化的神秘力量。 在認識論層麵,《道法自然》將強調老子“緻虛極,守靜篤”的認識方法。在信息爆炸、紛擾不斷的現代社會,老子的“不爭”、“不言之教”等思想,更顯其珍貴價值。本書將闡釋如何通過“虛靜”,去除主觀的偏見和雜念,從而更清晰地認識事物本來的樣子。對“知常曰明”的解讀,將不再局限於狹隘的知識層麵,而是擴展到對事物規律的深刻洞察,對生命本真的覺察。 在人生論層麵,本書將重點闡釋“無為而無不為”的實踐智慧。許多人對“無為”存在誤解,認為它意味著消極避世、無所作為。然而,《道德經》中的“無為”,恰恰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作為,它強調順應自然,減少人為的乾預,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書將通過對“水”、“柔弱”、“不爭”等意象的深入分析,展示老子如何引導人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從容,實現個體生命的和諧與圓滿。對“功成而身退”、“寵辱若驚”等觀點的解讀,將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在權力與名利場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陷入物欲的漩渦。 在政治論層麵,老子“治大國如烹小鮮”、“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的理念,為現代政治提供瞭深刻的啓示。本書將分析老子如何從“道”的視角齣發,構建一種以民為本、順應自然的政治模式。他反對強製、暴政,提倡“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統治原則。這些思想在當下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我們反思現代治理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特彆是對“不與民爭利”的解讀,將揭示其背後深邃的社會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道法自然》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它更是一次對生活哲學的大膽探索。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簡明扼要,卻又不失思想的厚重感。在每一個章節的解讀中,作者都盡量穿插一些生動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場景,力求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和感悟的道理。例如,在解釋“道”的無形無象時,可能會引用水滴石穿、春風化雨等自然現象;在闡釋“無為”的智慧時,可能會聯係到順勢而為、以柔剋剛的生活經驗。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從宏觀的宇宙觀到微觀的人生智慧,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老子哲學思想體係。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既滿足瞭學術界對《道德經》文本研究的最新需求,又能夠為廣大普通讀者提供一次深刻的哲學啓迪。它不是一本堆砌考證的學術專著,也不是一本故弄玄虛的哲學囈語,而是以紮實的學術功底為基礎,以真誠的探索精神為驅動,為讀者呈現瞭一部既有曆史厚度,又具現實意義的《道德經》全新解讀。 《道法自然》相信,老子的智慧,並非是古董,而是曆久彌新的生活指南。通過這部書,讀者將不僅僅是閱讀《道德經》,更是與一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去感受那份超越時代的洞察力,去體悟那份迴歸生命本真的智慧,去開啓一段發現自我、認識世界、和諧共處的新旅程。它將幫助我們撥開現代社會的種種浮躁與喧囂,迴歸內心的寜靜,學會以更宏大的視野看待人生,以更智慧的方式應對挑戰,最終實現“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