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选评

水经注选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永复,赵燕敏,撰 著
图书标签:
  • 水经注
  • 地理
  • 历史
  • 文化
  • 注释
  • 选评
  • 古籍
  • 文献
  • 魏晋南北朝
  • 郦道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5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07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1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郦道元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部集北宋魏以前地理学大成的名著。其文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详细记载了137条河流干流及1252条流所经地区的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情况、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在历史、文学等方面也都有重要的价值。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学者们取得了很多成果。本书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赵永复教授选评,书稿参考大量文献,吸取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有自己的见解。

作者简介

  赵永复,1932年生,上海市人。中山大学毕业,复旦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修订工作及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编著有《水经注通检今释》等书。

  赵燕敏,上海市人。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并留学德国,工程师。与他人合作发表过学术论文和通俗性史地文章。


目录

出版说明
导言
一、鄯善屯田
二、蒲昌海
三、西海及大小榆谷
四、洮水
五、青山峡至石崖山
六、朔方郡四县
七、南河、北河、阴山
八、统万城
九、孟门
十、潼关
十一、砥柱
十二、荥阳至滑台城
十三、广武涧
十四、白狼水
十五、三江
十六、淮水
十七、三峡
十八、林邑

精彩书摘

  《水经注选评》:
  淮水东径故息城南,《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败之者也。淮水又东径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为棋。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淮水又东,径新息县。故城南,应劭曰:息后徒东,故加“新”也。王莽之新德也,光武十九年,封马援为侯国。外城北门内有新息长贾彪庙,庙前有碑,面南又有《魏汝南太守程晓碑》。魏太和中,蛮田益宗效诚,立东豫州,以益宗为刺史。
  淮水又东合慎水,水出慎阳县西,而东径慎阳县故城南,县取名焉,汉高帝十一年,封栾说为侯国。颍阴刘陶为县长,政化大行,道不拾遗,以病去官。童谣歌曰:悒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见思如此。应劭曰:慎水所出,东北入淮。慎水又东流,积为燋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与鸿卻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结鸿陂。汉成帝时,翟方进奏毁之。建武中,汝南太守邓晨欲修复之,知许伟君晓知水脉,召与议之。伟君言:成帝用方进言毁之,寻而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故败我濯龙渊?是后民失其利,时有童谣曰:败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当复。明府兴复废业,童谣之言,将有征矣。遂署都水掾,起塘四百余里,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径息城北,又东南入淮,谓之慎口。
  ……
《水经注选评》 溯源中华千年文脉,细品山河古今风韵 《水经注选评》并非一部地理学专著,也不是一本历史研究的工具书,更非一部汇编性的文献索引。它是一扇窗口,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地理、水文、历史、文化,乃至哲学思想的窗口,通过对《水经注》这部不朽巨著的精选与细致品评,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古代中国的智慧先贤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全书旨在以现代人的视角,挖掘《水经注》的深刻内涵,阐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独特价值,并揭示其在今时今日依然闪耀的思想光芒。 《水经注》,这部北魏郦道元耗费毕生心血的著作,以其严谨的考证、宏阔的视野、优美的文笔,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对《水经》的详细注解,更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作者广泛的实地考察、细致的地理观察、丰富的历史传说、生动的民俗风情,以及对自然万物深刻的哲学思考。它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中国地理图景,记录了无数已消逝或改变的河流、山川、城镇、遗迹,成为了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各方面信息的宝贵财富。然而,《水经注》篇幅浩繁,古语晦涩,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其阅读和理解难度不言而喻。 《水经注选评》正是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地摘录《水经注》的片段,而是经过审慎的筛选,撷取了其中最能代表其思想精髓、最具艺术魅力、最为引人入胜的篇章。这些篇章,或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江河湖泊,或勾勒出雄伟壮丽的山川景象,或讲述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或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利用。选评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细腻的文学感受,对每一篇选文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述。 评不在“摘”,而在“析”;不在“译”,而在“悟”。 评述部分,绝非简单的字词解释或段落大意梳理。它深入到郦道元的思想脉络之中,剖析其叙述背后的逻辑,挖掘其观察角度的独特性,解读其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例如,在评述黄河的段落时,评述者会引导读者体会郦道元对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形象描摹,不仅仅是对河道形态的记录,更是对水流力量与变迁的深刻认知;在讲述某个古战场时,评述者会结合历史文献,还原当时的战争场景,并分析郦道元在其中融入的历史评价和人文关怀;在评述某个神话传说时,评述者会探讨其背后所折射的古人对宇宙、生命、神灵的朴素认知和情感寄托。 《水经注选评》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评”融于“读”之中,让读者在阅读精彩原文的同时,就能获得深刻的解读。评述者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与读者一同踏上探索之旅的伙伴。他们会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导读者自行想象,鼓励读者联系当下,发现古今的异同。评述中,会巧妙地引入相关的古代诗歌、散文、史书,将《水经注》置于更广阔的文学和历史语境中,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辉映。 选文之精,在于洞见;评述之妙,在于启发。 书中,对于山川的描绘,不仅仅是对地理特征的客观呈现,更包含了古人对山水的哲学解读。比如,评述者会分析郦道元如何通过对一座山峰的描述,折射出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或是对山川“灵气”的敬畏。对于河流的描写,更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从河流的源头、流向、支流,到沿岸的聚落、交通、经济活动,再到河流的兴衰变迁,都隐含着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深邃思考。评述者会带领读者一同追溯这些河流的古老记忆,感受它们曾经承载的文明脉搏。 《水经注选评》的选文,力求展现《水经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既有对宏大地理景观的描绘,如“江河湖海”的壮丽;也有对细微之处的刻画,如“泉水草木”的生趣。既有对历史遗迹的追溯,如“古城古道”的沧桑;也有对民俗风情的记录,如“水陆交通”的便利与艰难。这些选文,仿佛一幅幅动态的中国古代风情画卷,展现了古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他们在严酷环境中顽强生存的精神。 在评述的语言风格上,《水经注选评》力求古雅而不失通俗,严谨而不失生动。评述者深谙《水经注》的文学魅力,因此在评述时,也尽量保持一种诗意的韵味,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他们不会滥用学术术语,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讲透。同时,评述者也注重与现代读者的共鸣,会适时地联系当今的地理变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议题,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水经注选评》的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 文化传承的桥梁: 帮助现代人跨越时代的鸿沟,重新认识并珍视这部中华文明的瑰宝。 历史地理的启蒙: 通过对古代地理环境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的发展脉络,理解历史的地理根源。 人文精神的展现: 揭示《水经注》中蕴含的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社会的关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 审美体验的提升: 欣赏《水经注》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感受古人朴素而深邃的审美情趣。 哲学思考的启迪: 通过对山水、河流的解读,引发读者对人生、宇宙、哲学等问题的思考。 《水经注选评》如同一个精心打磨的棱镜,将《水经注》这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多姿多彩的光芒。它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智慧的传递,是精神的交流。它期待与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渴望探索历史、珍视自然之美的读者相遇,共同在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发现那些穿越古今的智慧与感动。翻开《水经注选评》,您将不再是孤身一人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而是一位有引路人相伴,共同在中华文化的河流中,悠然泛舟,探寻那源远流长的历史之韵,感受那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听就很有分量,感觉会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一本正经去啃的学术著作。我其实对古代的地理学和水利工程一直都挺好奇的,尤其是《水经注》这部古籍,虽然久闻其名,但一直没有机会深入了解。读到这本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古代的工匠如何勘探河道,如何运用智慧修建水利设施,那些古老的河流又承载了多少历史的变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水经注》原文进行详细的解读,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触摸那些古老的遗迹。这本书的“选评”二字也很有意思,这说明它不仅仅是原文的罗列,更有后人的智慧结晶,或许会有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观点碰撞,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巨大的吸引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我从未思考过的角度,让我对《水经注》有全新的认识,不仅仅是地理知识,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它应该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能引发读者思考的书,让我能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也能在思考中获得启迪,感觉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学术探险。

评分

我是一位对古代科技和工程一直保持浓厚兴趣的读者。我经常会想,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完成那些令人惊叹的工程的?《水经注》在我看来,就是一本关于古代水利工程的宝库。我期望《水经注选评》能够深入挖掘这本书中关于水利的部分,比如关于河流的治理、运河的开凿、灌溉系统的构建等等。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解,能够直观地展示古代水利工程的结构和原理,哪怕是文字描述,也希望能够清晰易懂,让我能够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我对于“选评”这个词赋予了很高的期望,我希望这些“评”能够是对古代水利智慧的现代解读,甚至可以是一些技术上的分析,比如古代材料的应用、施工方法的考量等等。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应该仅仅是一本介绍性读物,更应该是一本能够激发我对古代技术反思的“工具书”。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古人的智慧是如何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的,并从中汲取灵感,甚至能为我们当今的一些工程问题提供一些古老的启示,感觉像是要打开一扇通往古代工程智慧殿堂的大门。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细节控”的追求。我对那些能够深入挖掘事物本质的书籍有着天然的好感。书名“水经注选评”让我觉得,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在“水经注”这部宏大著作中,精挑细选出最精华的部分,并加以细致的评析。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个显微镜,带领我观察《水经注》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对河流的描写,还是对地理地貌的记述,亦或是其中穿插的传说和典故。我期待“选评”部分能够提供详尽的考证,比如对地名、水名的溯源,对记载事件的时间、地点进行比对和确认。我更希望它能探讨《水经注》在古代文献中的地位,以及它对后世地理学、历史学研究的影响,甚至可以是一些文本校勘上的精妙之处。这本书对我来说,应该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并且能够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我希望它能够满足我对知识的严谨性和求证精神,让我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学者的严谨,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密的“文献考古”,发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无数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一种“古今对话”的体验。我平时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度比较高,但偶尔也会被一些历史或文化类的书籍吸引。《水经注》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选评”二字则暗示着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我希望这本书能挑选出《水经注》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价值的篇章,并邀请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评论。我期待这些评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甚至是哲学的角度。我希望能够看到不同学者之间的观点碰撞,他们如何理解《水经注》中的字句,如何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如何评价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精心策划的研讨会,邀请了多位历史文化领域的大家,共同品读和解析《水经注》这部经典。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选评”,能够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不仅能领略《水经注》的原貌,更能体会到后人对这部伟大著作的传承和发展,感觉就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纷呈的“智者论道”。

评分

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拾遗补缺”的心态。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但我的知识体系总感觉有些零散,很多时候在阅读史书时,会遇到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但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够具体。我希望《水经注选评》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我脑海里预设的这本书,应该是一部详尽考证的力作,它会把《水经注》中的地理描述与当今的地理现实进行对照,找出那些古今地貌的变迁,甚至可能还会涉及一些考古的发现,来佐证书中的记载。我特别想知道,在古代,那些河流的走向、水系的分布,究竟是怎样的,这些地理信息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选评”部分,我猜测应该包含了对《水经注》原文的注释和解读,这些注释应该是非常专业的,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生僻的字词和古老的地理概念。我期待它能像一本“古籍活化石”一样,让那些尘封的历史地理信息重新焕发生机,让我能更清晰地勾勒出古代中国的地理图景,也让我在阅读历史时,能有更扎实的地理基础支撑,而不是停留在模糊的轮廓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