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编著者多年来与十二位国际专家的深度专业对话,其中包括目前活跃在国际教育神经科学领域中的四位杰出院士,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的四位会长。这些专家来自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七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阿根廷、以色列;学科背景包括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教育学,研究领域涵盖了认知发展、注意、神经影像技术开发、空间认知、语言与阅读、数学、情绪与道德、教育政策、计算机信息技术、游戏教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等不同方面。访问者和受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教育神经科学的学科建构。这些专家将带领读者一同向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处探寻。
《教育神经科学的使命与未来/教育神经科学与国民素质提升系列丛书》收录了编著者多年来与十二位国际专家的深度专业对话,其中包括目前活跃在国际教育神经科学领域中的四位杰出院士,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的四位会长。这些专家来自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七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阿根廷、以色列;学科背景包括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教育学,研究领域涵盖了认知发展、注意、神经影像技术开发、空间认知、语言与阅读、数学、情绪与道德、教育政策、计算机信息技术、游戏教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等不同方面。访问者和受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教育神经科学的学科建构。这些专家将带领读者一同向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处探寻。
丛书主编:
周加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生物学杂志》执行主编、《心理学进展》编委。2011年被遴选为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执行理事、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分会理事;同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库尔特·费希尔(Kurt W. Fischer)教授,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智、脑与教育专业负责人,教育与发展专业教授。他是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的创始人与首任会长,是学术期刊《心智、脑与教育》(Mind,Brain and Education)的创刊人与首任主编,2011年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教授。
第一章 创建心智、脑与教育之间的永久连接——对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库尔特·费希尔
第二章 架起脑科学与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桥梁——对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布鲁诺·德拉奇萨博士
第三章 教育与神经网络的塑造——对话美国俄勒冈大学麦克·波斯纳院士
第四章 人类生物学视野下的儿童研究与教育——对话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总课题组组长小泉英明院士
第五章 教育即大脑皮质的再利用——对话法国科学院院士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第六章 空间思维能力的认知机制及其对STEM教学的启示——对话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诺拉·纽孔姆
第七章 人类的可教育性与教学脑——对话阿根廷国家教育研究院院士安东尼奥·巴特罗
第八章 教育神经科学的学科建制——对话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会长丹尼尔·安萨里教授
第九章 大脑默认网络的研究:“建构性的内部反思”对人类发展与教育的启示——对话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会长玛丽·海伦·英莫迪诺- 杨
第十章 教育神经科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整合研究——对话著名教育神经科学家保罗·霍华德-琼斯教授
第十一章 教学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认知能力——对话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授西德尼·斯特劳斯
第十二章 走向智慧教育:探究性课程的设计——对话格兰特·威金斯博士
索 引
后 记
初读序言,作者的笔触便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洞察力。他没有停留在对教育学和神经科学各自领域的简单罗列,而是迅速地搭建起一座跨学科的桥梁,清晰地勾勒出现阶段该领域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亟待解决的难题。这种开篇立意高远而不失扎实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特别是对于如何将复杂的脑科学机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作者提出的几个关键疑问,直击当前教育实践中的痛点。他似乎在温柔地引领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热闹所迷惑,而是要深入到人类学习的本质上去寻找答案。这种宏观视野下的精准聚焦,让人感觉自己正在被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进入一片充满潜力的新大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透露出一种专业而又富有深度的气息。拿到手上时,那种厚实感和纸张的质感都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力作。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实体书的触感和重量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它提醒着我们,接下来的阅读将是一次专注的、深度的精神之旅。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考究,书脊的设计简洁有力,即使是放在书架上,也能一眼捕捉到它的独特气质。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似乎也预示着内容本身的严谨与厚重,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变化多端,这使得长篇阅读的体验非常愉悦,绝不枯燥。在阐述理论基础时,作者的语言严谨、逻辑缜密,如同精密的仪器在进行测量;而在分析未来趋势和伦理考量时,笔锋又变得富有哲思和前瞻性,仿佛在进行一场关于人类心智潜能的深度对话。这种叙事节奏的巧妙切换,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与可读性的广度。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对最新进展的渴求,也能让对教育怀抱热情的普通读者,在不感到被晦涩术语淹没的情况下,领略到前沿科学的魅力。这种平衡的把握,足见作者深厚的功力和对读者群体的细腻体察。
评分书中探讨的一些核心概念,如“可塑性窗口期的精准把握”和“情绪在记忆固化中的非线性影响”,读起来简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学习大脑秘密的新窗户。以往我们总觉得学习是一个线性的、靠苦功堆砌的过程,但作者通过引用最新的实验数据,生动地阐释了大脑运作的动态性和情境依赖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学习动机的神经环路”那几章印象深刻,它不再是空泛的心理学口号,而是与多巴胺释放、前额叶皮层的激活等具体生物学过程紧密联系起来。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教育理念瞬间变得具象化和可量化,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思维框架,也让家长们能更科学地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内心涌起的是一股强烈的行动冲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满足感。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描述”教育神经科学是什么,它更是在“呼吁”我们应当如何行动。作者在收尾部分对未来十年内教育实践可能发生的变革,做出了大胆且审慎的预测,这些预测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当前研究的稳固基石。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转化为了鼓舞人心的教育蓝图,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正站在一个教育范式转型的关键路口。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佳的“路线图”,它不仅指明了方向,更激发了我们每一个人去参与和塑造这个激动人心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