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菅志翔 著
图书标签:
  • 族群认同
  • 自我认同
  • 社会定义
  • 族群关系
  • 社会心理学
  • 文化认同
  • 身份认同
  • 社会学
  • 少数族群
  • 归属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27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67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字数: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国家民委“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课题调研为基础,用实证研究方法描述保安族族群意识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现状,分析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人们族群意识所产生的影响,讨论在具体的族群关系情境中归属意识的决定因素、群体边界的变动和人们在群体关系层面的互动,揭示“保安族何以成为保安族”的社会机制,并探讨“族群”与“民族”的关系、现代民族一国家背景下的族群意识演变等理论问题。

作者简介

菅志翔,女,回族,1968年12月出生,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人。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预科高中部,199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业,2002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1990-2007年在国家民委工作,自2007年起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2007—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任教。2008年至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2011-201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做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在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现主要从事有关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研究。

目录

第一编 问题.概念。理论。方法
第一章 一个“兄弟”的故事
第二章 一个“民族”的概说
保安族的人口及其分布
保安族的“民族”特点和特征
视野扩大以后的问题
第三章 “民族”是什么?
中国“民族”概念之由来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当代主要的民族理论
“民族”是什么?
第四章 “民族”和族群
谁对谁的“想象”?
族群是什么?
族群是一种社会组织机制
族群具有社会结构功能
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族群演变的机制
同化与分化:族群演变的形式
族群社会的象征理性和实践理性
现代社会的族群与民族
中国的“民族”
本项研究的概念
族群认同与民族意识
第五章 本项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对象
研究保安族的意义
研究设计
文献研究
实地调查
受访者的基本特征

第二编 成为民族的历史
第六章 回到历史的源头
历史地看族群
关于保安族来源的三种说法
今人对历史的倒叙式构建
社会学的族群历史研究
第七章 四寨子人
保安地方的地理位置及建制和人口沿革
生产方式、社会地位与群体边界
社会组织方式与群体边界
权力关系、文化与族群归属
出逃与归属
第八章 “半番子”和保安人
逃亡的穆斯林:路线与过渡群体
收容与权力、义务关系
社会适应中的他人定义
社会流动与族群身份认定
精英的归属意识
冲突与群体边界的表达形式
第九章 保安族的识别与命名
民族识别政策的由来及其执行
保安族的识别
保安族的命名
群体称谓的社会意义
第十章 自治与自觉
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另一种国家构建
地方行政需要与民族政策提供的资源
自治与自觉
自治与族群关系

第三编 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认同
第十一章 保安族的族群认知方式
主位族群认知方式的进入
民间的族群划分:“多数”与“少数”
“回民”与“回族”
“保安人”与“保安族”
“保安族”与“回族”
保安族的族群认知方式
第十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身份意识
最经常的身份意识
最重要的身份意识
最情境化的身份意识
人们的民族意识
第十三章 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
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
社会化过程中的族群意识
居住格局中的族群边界
婚姻中的民族因素与教派因素
社会交往中的民族因素与教派因素
第十四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族群
人们的归属意识:穆斯林和中国人
百姓、公民与国家
“国法”与“教法”
国家与社会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族群性
人们理解的政策:宗教与国家

第四编 “民族”的“实践”
第十五章 民族意识与优惠政策
一种人人受益的身份
社会流动与民族身份选择
民族身份与社会发展机会
人们对民族政策的评价
民族身份的社会意义
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政策的理解
第十六章 “民族”的构建
主要的“民族”历史观
历史观的结构特征:谁确定了民族的历史?
历史构建与现实社会因素
哪里是真正的“保安三庄”?
语言是如何成为问题的
人们理解的“文化”
第十七章 仪式和庆典中的社会定义和自我表达
民间的仪式和庆典
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仪式和庆典
重塑民族独特性:保安族的实践
认同与表达的困境

第五编 进一步的讨论
第十八章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族群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义
当下现实中的自我、群体、社会、国家
兄弟·民族
族群关系政治与族群归属
第十九章 族群归属的困境与民族的未来
群体关系中身份意识的悖论
对同化的担忧及矛盾处境
现代性的同一性:族群文化和心理困境的时代因素
人的位置:传统传承的介质与现实生活的实践者
个人·社会·国家
附录
附录5-1 访谈提纲
附录5-2 保安族访谈对象个人基本情况
附录8-1 马世恭自传
附录10-1 甘肃省人民政府临夏区专员公署成立临夏县保安族自治乡报告
附录11-1 土改以后民族团结的趋向何在(节选)
附录17-1 保安族传统体育概况
附录17-2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暨第二届保安族艺术节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
附录17-3 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暨保安族艺术节开幕式上的致词
参考文献
2006版后记
2017版后记
《漂泊者的足迹:在异乡构建精神家园》 这是一部关于寻找与回归的深刻探索,一次关于文化、情感与归属的细腻描摹。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跟随主人公的视角,踏上一段穿越地域、跨越文化界限的心灵旅程。故事并非局限于简单的地理迁徙,而是更深入地触及了“家”这一概念的多元维度。主人公,一位长期生活在异乡的文化观察者,怀揣着对故土深沉的眷恋,也抱持着对新环境的好奇与融入的渴望。他/她并非身披光环的英雄,也不是孤注一掷的闯荡者,而是每一个在现代化洪流中,为寻找自身定位而努力的普通人。 作品的开端,描绘了主人公初到异乡时的迷茫与不适。陌生的语言、迥异的风俗、疏离的人际关系,如同层层叠叠的迷雾,笼罩着初来乍到的心灵。他/她努力地模仿、学习,试图打破文化的壁垒,却时常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隔阂。每一次与本地人的交流,都像是小心翼翼地试探,生怕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便会触动敏感的神经,将自己推向更远的孤立。这种孤立并非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是一种“身处人群,却无人能懂”的深刻体验。 然而,在这些挣扎与适应的过程中,主人公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以一种近乎顽强的韧性,开始了对这个新世界的细致观察与理解。他/她开始留意那些隐藏在日常细节中的文化密码:街角小店老板熟络的招呼,孩子们在公园里嬉戏的语言,不同节日里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这些碎片化的体验,如同星辰般,在主人公的心中汇聚,逐渐勾勒出这个异乡鲜活而真实的轮廓。 作品的叙事手法极为细腻,作者擅长通过主人公的感官体验来传达情感。清晨的咖啡香气,午后阳光穿过落地窗的暖意,夜晚的城市灯火阑 the,甚至是不经意间飘来的某种香料味道,都承载着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绪波动。有时是怀旧的酸楚,有时是对新发现的惊喜,有时是融入时的淡淡喜悦,有时又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这些感官的触动,将读者也一同带入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共同感受着这份漂泊中的复杂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在新环境中结识了一群同样漂泊于异乡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却因为相似的经历而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在一次次的深夜长谈中,他们分享着各自的思乡之情,讨论着如何在新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维系与故乡的联系。这些人,如同暗夜中的灯火,为主人公提供了温暖和力量,也让主人公意识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在战斗。他们的故事,也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群像,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生存的智慧与勇气。 作品也深入探讨了“身份认同”这一核心议题,但并非以宏大的理论框架进行说教,而是通过主人公细腻的内心独白和生活经历来呈现。主人公发现,自己并非可以简单地被归类为“本地人”或“外来者”。他/她可能在某些方面已经融入了新文化,但在另一些方面,却依然保留着故土的印记。这种身份的模糊性,一度让主人公感到困扰,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他/她逐渐学会接纳这种“中间状态”。他/她意识到,身份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标签,而是一个流动的、动态的、多层次的构成。 作品中,故乡的概念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故乡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情感的锚点,一种精神的寄托。主人公试图在新环境中重建与故乡的情感连接,他/她会翻阅老照片,会尝试烹饪家乡的菜肴,会与远方的亲友保持联系。然而,他也明白,过去的故乡与现在的自己之间,已经存在了一道无法弥补的鸿沟。故乡的记忆,有时是甜蜜的慰藉,有时也是无声的提醒,提醒着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的自己。 在主人公的视野中,异乡也逐渐从一个令人陌生和畏惧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充满机遇和可能性的世界。他/她开始发现,在这里,自己可以摆脱旧有的束缚,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发掘自己未曾意识到的潜能。每一次对新事物的尝试,每一次对新朋友的敞开心扉,都像是为自己的心灵拓宽了新的疆域。他/她不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地“主动创造”。 “精神家园”的概念,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而具象的展现。主人公在新环境中所构建的精神家园,并非是复制故乡的模样,而是将故乡的情感、记忆,与新环境的体验、感悟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温暖而安定的存在。这个精神家园,或许存在于一段悠扬的异国旋律中,或许存在于一个热心陌生人的微笑里,或许存在于一本读懂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书中,又或许存在于每一次跨越文化藩篱的理解与沟通之中。 故事的结尾,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归”或“定居”的答案。主人公依然在路上,依然在探索。然而,他/她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迷茫无措的漂泊者。他/她已经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扎下自己情感的根须,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他/她已经明白,精神家园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充满智慧与勇气的过程。 《漂泊者的足迹:在异乡构建精神家园》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触动了每一个曾在异乡有过停留、有过迷惘、有过期盼的灵魂。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经历如何,每个人都有能力在心的深处,为自己点亮一盏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心灵的栖息地。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在旅途中的人,一本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生命不息的寻找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社会学著作那样充满术语和理论壁垒,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社会学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个人故事。我读到许多关于跨文化交流、代际差异如何影响身份认同的案例,这些都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既有高度的理论深度,又能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作者正在与你面对面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它挑战了我们对于“一致性”的迷恋,赞美了身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读完之后,我不再那么轻易地去给任何人贴上简单的标签,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审慎的态度去理解每一个独特的个体。

评分

天呐,我最近读完了一本超级震撼的书,名字叫《文化脉络下的身份构建:边界与融合的张力》。这本书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探讨了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自我认知。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身份认同的复杂性,特别是那些处于文化交汇点的人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书中对“归属感”的探讨尤其到位,让我反思了自己生活中的许多经历。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通过无数鲜活的案例,展现了身份认同的动态演变过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强的同理心,也更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差异背后的深刻动因。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文笔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简直是那种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想象,它探讨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议题之一——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与固定性之间的博弈。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社会建构”的分析角度,它把身份不再看作是与生俱来的标签,而是社会互动、权力关系和历史进程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书中对“边缘化”群体的关注也极其细腻,那些夹在不同身份认同之间、既不完全属于A也不完全属于B的人,他们的心路历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大胆,敢于直面那些敏感而复杂的议题,比如集体记忆与个体经验的冲突。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我们如何定义“我们自己”与“他者”之间的界限。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发人深省的论断,感觉自己的认知框架正在被一点点重塑。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惊叹,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文学色彩也相当浓郁。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使得那些探讨身份认同的深奥议题变得引人入胜。书中对“文化传承”与“个人选择”之间微妙平衡的分析,尤其深刻。它探讨了我们如何继承了祖辈的印记,又如何在现代性的冲击下,试图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份的构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条持续探索的河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总结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对人类精神韧性的肯定,它给予了读者一种面对复杂世界所需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杰作,值得反复阅读和深思。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将身份认同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同时又紧密地关注到微观层面的个人体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成功地捕捉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在追求真实自我与适应外部期待之间的挣扎。我尤其欣赏它对“标签化”现象的批判,指出社会如何试图用简单的符号来定义复杂的人性,而这种定义往往会带来无尽的困境。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好,章节之间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仿佛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漫步。它不仅仅是关于身份的哲学思辨,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的实用指南。对于任何感到迷茫或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像是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