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理学》是从法理学的视角对教育法学研究进行研究的学术性著作,聚焦教育法与法学的交叉性学科问题,试图建构教育法学新的理论研究框架。基于这一思路,《教育法理学》从总体论、方法论、主体论、责任论、权利论等几个部分,对教育法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不仅从理论上探索了教育法学的基本问题,也从实践上对教育立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当今教育法治实践和理论探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导论
第一章 教育法学的内涵界定
一、教育法与教育法学
二、教育学视野中的教育法学
三、法学视野中的教育法学
四、教育法学与法学教育
第二章 教育法理学的内涵界定
一、法理学的内涵
二、教育法理学的内涵
三、教育法理学的体系
第一编 本体论
第一章 教育法学的发展历史
一、世界教育法学的发展历史
二、中国教育法学的发展历史
三、教育法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展望
第二章 教育法学的哲学基础
一、教育法哲学的提出和学科定位
二、教育法哲学的原则导向
三、教育法哲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教育法学的法理性质
一、教育法律的法理性质问题的提出
二、法的历史发展与教育功能的涨落
三、教育法律的法理特点及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四、教育法律法理性质的现实启示
第四章 教育法的法律地位
一、教育法法律地位的界定
二、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
三、教育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
第五章 教育法律的体系结构
一、教育法的法律渊源
二、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构成
三、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结构设计
第六章 教育法治建设
一、教育法学与教育法治的关系
二、教育法治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教育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四、我国教育法治建设的成就
五、教育法治建设的发展
六、青少年法育
第二编 方法论
第一章 教育法学理念
一、教育平等
二、正义
三、全体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教育法学方法
一、从抽象到具体:马克思的方法
二、范式的方法:库恩及其他
三、辩证的方法
四、现象学的方法
五、历史的方法
六、学科视阈的方法
第三章 教育法学思维
一、关于教育法学思维的性质
二、关于教育法学思维的基本含义
三、关于教育法学思维的哲学基础和运用领域
四、教育法学思维的基本范畴及其特点
五、关于教育法学思维的实践方式
第四章 教育法律程序
一、教育程序法的概念
二、教育程序法的内容
三、教育程序法的意义
第五章 教育立法
一、教育立法的概念
二、教育立法的特征
三、教育立法的原则
四、教育立法的权限与程序
第六章 教育执法
一、教育行政执法概述
二、教育行政执法原则
三、教育行政执法内容
四、教育申诉制度
五、教育行政复议
六、常见教育行政违法
第七章 教育司法
一、行政诉讼制度
二、民事诉讼制度
三、刑事诉讼制度
四、司法对大学内部事务的干预
第八章 教育法律判例
一、判例的概念
二、国内外判例比较
三、判例在教育法学研究中的作用
第三编 主体论
第一章 教育法律主体概论
一、教育法律主体的概念
二、教育法律主体的分类
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
四、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能力
五、常见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六、教育主体治理体系
第二章 教育行政机关
一、教育行政机关概述
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三、教育行政机关中的国家公务员
第三章 学校
一、学校的法律地位
二、学校的设立
三、学校的权利
四、学校的义务
第四章 教师
一、教师的法律地位
二、教师的基本制度
三、教师的权利
四、教师的义务
第五章 学生
一、学生的概念
二、学生的权利
三、学生的义务
四、未成年学生保护
第六章 监护人
一、监护的概念
二、监护人的顺序
三、监护人的职责
四、监护权的终止、撤销与恢复
五、直接抚养权与探视权
……
第四编 权利论
第五编 关系论
第六编 责任论
《教育法理学》:
16.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有力措施,依法维护校园周边的治安和交通秩序,预防和制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场地、房屋和设施。
1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公安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护送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到救助场所,由救助场所予以救助和妥善照顾,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领回。对孤儿、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以及其他生活无着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未成年人救助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虐待、歧视未成年人;不得在办理收留抚养工作中牟取利益。
……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灵动的气息。作者的语言组织极具韵味,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的,它在严谨的逻辑支撑下,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那种精妙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引用,它们如同散落在知识田野中的宝石,点亮了原本可能枯燥的法条解析。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对法治精神的坚定信仰。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复杂的法律概念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与人的尊严和发展紧密相连。它成功地在宏大的法理叙事中,为每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这本书读起来,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有深度的思想对话。
评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注教育改革的同仁们。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理论的深度,更在于其极强的现实指导性。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构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各种困境,例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家长权利与学校管理权的冲突等,都能在这个法理学的框架下找到更清晰的分析路径。书中对一些前沿议题的探讨,比如技术伦理在教育中的应用所引发的法律问题,显示出作者与时俱进的学术视野。它不是一本束之高阁的理论书,而是一本活的、能够指导我们当下行动的指南。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教育立法和政策制定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公共讨论中去,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理论综述,但事实是,它提供了一种近乎“批判性反思”的工具箱。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描述现状,而是不断地挑战既有的规范和假设。书中的批判性视角非常有力,尤其是在分析现有教育法律体系的潜在缺陷和历史遗留问题时,敢于直面那些常常被回避的矛盾。例如,关于义务教育的界限和国家干预的限度,作者的论述犀利且充满洞察力。这种不妥协的学术精神,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每一次读到关键性的论断,都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思考它对当下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那些希望超越“知其然”而达到“知其所以然”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法律和教育的奇妙交汇点。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我尤其欣赏他对核心原则的梳理,那种逻辑上的严谨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被引导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书中关于教育公平性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和理论框架,让我对“什么是真正的公平”有了更立体、更成熟的认识。行文流畅,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即便是初次接触法理学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感觉作者非常擅长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的教育场景紧密结合,使得书中的讨论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搭建了一遍,对理解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底层逻辑有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从宏观的历史演进到微观的制度构建,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我特别佩服作者在处理跨学科议题时的驾驭能力,他没有将教育和法律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是真正做到了思想的融合。每一章的论证都环环相扣,前一章的结论往往成为下一章探讨的基石,这种内在的连贯性让阅读体验极为顺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教育自主权边界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权衡了国家责任、学校自治和社会期待之间的微妙张力。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知识的迷宫中清晰地找到了主线,每走一步都能看到新的风景,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