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农村信访问题,指出“乡村社会谋利型上访开始凸显并呈现出蔓延趋势,且涌现出一批上访专业户群体”;从制度层面对当前农民上访的体制机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厘清了当前农村的阶层状况,指出“村庄的底层形成了对抗上层的上访群体,底层针对上层的上访本质上是一种阶层冲突”,;将农民上访行为划分成有理上访、无理上访、协商型上访三大类及若干具体小类,指出 “分类治理可能是疏通信访渠道的有效思路”。
作者简介
田先红,男,江西赣州人,博士,现任重庆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学者,长期从事信访问题、基层治理、中国政治与政治社会学研究。曾在《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著有独著《治理基层中国:桥镇信访博弈的叙事,1995-2009》(曾被评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度“十大好书”和“优秀原创学术著作”)等。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信访局重大招标项目等各类课题10项。曾应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大学、香港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校进行学术交流。
目录
导论: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三层分析
——以农民上访为问题意识之来源【贺雪峰】
第一篇 研究范式
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田先红】
税费改革后的农村信访治理困局【杨 华】
从抗争政治、底层政治到非抗争政治
——农民上访研究视角的检视、反思与拓展【陈 锋】
第二篇 机制分析
无理上访与基层治理【陈柏峰】
媒介动员、钉子户与抗争政治——宜黄事件再分析【吕德文】
重新理解“政治”:对信访治理困境的政治社会学解读【桂晓伟】
论法治剩余的行政吸纳——关于“外嫁女”上访的体制解释【桂 华】
生活政治与农民上访【赵晓峰】
第三篇 结构分析
阶层分化、社会压力与农民上访【罗兴佐】
富人治村下的农民上访:维权还是出气?【陈 锋 袁 松】
阶层政治与农民上访的逻辑——基于浙北C镇的案例研究【田先红】
第四篇 类型研究
农民上访的分类治理研究【陈柏峰】
政权“悬浮”与市场“困局”:农田水利上访的案例研究【焦长权】
涉警上访与转型中国的法治困境【林辉煌】
涉诉信访的基本类型及其治理研究【汪永涛 陈 鹏】
派性村庄政治下的农民上访研究【邢成举】
政策激励型表达: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类型【王德福】
编后语
《村庄的生命力:传统与变迁的交响》 前言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村庄如同跳动的脉搏,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基因,也映照着当代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希望。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乡愁的根源,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人口结构的变迁以及经济模式的转型,无数村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走向凋敝,还是焕发新生?是坚守传统,还是拥抱变革?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关于村庄的命运,更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叩问。 本书《村庄的生命力:传统与变迁的交响》并非对某一时段、某一特定地域村庄的详尽记录,而是一次对中国村庄精神内核与现实生存状态的深度探索。它以宏大的视角,精细的观察,试图揭示隐藏在村庄肌体之下的生命力密码,以及它们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调整自身,寻找新的生存之道。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观察和理解中国村庄的独特视角,鼓励人们重新审视这些被忽视的角落,发现其中的智慧、韧性和无限可能。 第一章:历史的烙印——古老村落的根系与血脉 在中国,村庄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历史长河中自然生长的有机体。本章深入探究村庄的起源与形成,追溯其与宗族制度、土地关系、地理环境、自然信仰等深层因素的紧密联系。我们将看到,每一个村庄都拥有其独特的历史叙事,这些叙事塑造了村民的身份认同,奠定了村庄的社会结构,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代代相生的生活方式。 宗族与家国情怀的延伸: 详细剖析宗族在村庄中的运作机制,从祭祀祖先、族规家法到血缘维系的社会互助网络,展示宗族如何成为维系村庄稳定、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探讨宗族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其权威的衰落与某些功能的延续。 土地,根基与命脉: 审视土地在中国村庄经济与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到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再到土地流转的现实,分析土地制度变迁对村庄经济结构、农民生计以及社会关系产生的深刻影响。 地理与人文的交织: 探讨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平原)如何塑造村庄的选址、布局、经济活动和居民性格。分析特定地域文化(如地域方言、民俗习惯、民间艺术)如何成为村庄独特的精神标识。 信仰的力量: 考察村庄中各种形式的民间信仰、宗教习俗(如祭祀土地爷、观音菩萨、祖先牌位等)在构建村民共同体、维系社会秩序、提供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作用。分析现代化进程对传统信仰的冲击与重塑。 第二章:时代的洪流——转型期村庄的挑战与挣扎 当下,中国村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本章聚焦于这些变革带来的挑战,深刻描绘村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挣扎,以及村民个体和集体所面临的生存压力。 人口外流与“空心化”: 深入分析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原因、规模以及对村庄带来的多重影响,如劳动力短缺、老龄化加剧、传统文化传承断裂、基层组织活力下降等。 经济结构的转型困境: 探讨传统农业的衰落与新兴产业的引入困难。分析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村庄经济如何调整,以及面临的瓶颈,如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渠道的匮乏。 社会关系的重塑与失衡: 考察人口流动、经济变化如何导致村庄原有社会关系的松动与重构。分析邻里互助的式微、村庄集体意识的淡化,以及新的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的出现。 环境压力与可持续发展: 审视村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探讨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村庄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生命的韧性——村庄的自我调整与创新实践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无数村庄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韧性。本章将目光投向那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村庄,展示它们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应对挑战,实现自我更新与发展。 回乡创业与人才回流: 关注那些选择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如何激活村庄的经济与社会活力。分析吸引人才回流的有利因素与政策支持。 发展特色经济与文旅融合: 探讨村庄如何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手工艺、乡村旅游等,并将其与文化传承相融合,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集体经济的探索与复兴: 审视村庄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以及新的探索方向,如股份合作制、资源整合、产业化经营等。 社会资本的再激活: 探讨如何重新激活村庄的社会资本,如乡贤的力量、宗族组织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外部社会力量(NGO、企业)的参与,为村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科技赋能与智慧乡村: 关注科技在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信息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探讨科技如何提升村庄的生产效率、生活品质和管理水平。 第四章:未来的图景——走向多元共生的乡村新生态 展望未来,中国村庄的发展并非只有一条既定的道路。本章旨在勾勒出中国乡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图景,并提出对未来乡村建设的思考。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发展模式: 强调因地制宜,尊重村庄的独特性,避免“千村一面”。倡导在保留乡村风貌、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与空间重塑: 探讨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均衡配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分析城乡融合背景下,村庄在国家发展版图中的新定位。 文化传承与创新: 强调村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鼓励挖掘和保护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注村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基层民主协商、社会协同、法治建设等模式,提升村庄的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村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结语 本书《村庄的生命力:传统与变迁的交响》是一次对中国村庄复杂命运的真诚记录与深入思考。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发更多的提问;它不回避现实的困境,更着力于发掘生命的韧性与创新的力量。我们相信,每一个村庄都蕴含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力,只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呵护,它们必将在时代的变迁中,奏响属于自己的、充满活力的交响乐章,共同构成中国社会发展中那幅壮丽而坚实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