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主編國學經典名著:文論曆史篇 精裝(套裝共5冊)

李敖主編國學經典名著:文論曆史篇 精裝(套裝共5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李敖
  • 國學經典
  • 文論
  • 曆史
  • 名著
  • 套裝
  • 精裝
  • 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1212320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320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16
套裝數量:5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精編:四部正訛.庸言錄.文心雕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1”選錄瞭鬍應麟的《四部正訛》、姚際恒的《庸言錄》和劉勰的《文心雕龍》等著作。《四部正訛》一書,上承宋濂的“諸子辨”,擴大檢討重要的古書,為古書辨僞,是功力極深的一部著作。姚際恒的《古今僞書考》,張之洞視之為“簡便易看,為讀諸子之門徑”。《文心雕龍》是中國有史以來精密的批評的書,它“體大而慮周”,反對不切實用的浮靡文風,主張實用的“摛文必在緯軍國”的落實文風。

《李敖精編:山海經.易經.尚書.晏子春鞦》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16”選錄瞭《山海經》、《易經》、《尚書》和晏嬰的《晏子春鞦》等。《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産、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對中國幾韆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産生瞭極其深刻的影響。

《李敖精編:古書疑義舉例.國故論衡.飲冰室閤集》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3”選錄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章炳麟的《國故論衡》和梁啓超的《飲冰室閤集》。《古書疑義舉例》共七捲,把古書疑義分類寫成八十八條,用科學方法,使人們知道如何認識古書。劉師培說此書“發古今未有之奇”,影響深遠。《國故論衡》是章太炎重要的國學著作,分小學、文學、諸子學三捲,係統論述文字音韻學、文學、文獻學、周秦諸子學、經學及佛道之學等,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飲冰室閤集》是梁啓超的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國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李敖精編: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9”選錄瞭左丘明的《左傳》、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左傳》記錄瞭春鞦時代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各方麵的活動,以及天道、鬼神、災異、蔔筮各方麵的情況,對事件本末的照應,首尾兼顧。《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傢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曆史上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瞭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曆史。《漢書》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傢班固編撰,前後曆時二十餘年,是中國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資治通鑒》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馬光花瞭十九年的工夫,參考瞭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種曆史書,完成的一部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史。

《李敖精編:史通.文史通義》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選錄瞭劉知幾的《史通(通釋)》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中國一部開山的“史學”專書就是《史通》。全書共五十二篇,除《體統》《紕繆》《弛張》三篇已亡佚外,尚存四十九篇。《文史通義》齣版於1832年(道光十二年),分《內篇》五捲,《外篇》三捲。內容包括易教、書教、詩教、經解、言公、史德、方誌等。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李敖精編:四部正訛.庸言錄.文心雕龍》

《李敖精編:山海經.易經.尚書.晏子春鞦》

《李敖精編:古書疑義舉例.國故論衡.飲冰室閤集》

《李敖精編: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

《李敖精編:史通.文史通義》


精彩書摘

《李敖精編:四部正訛·庸言錄·文心雕龍》

敘論

凡贋書之作,情狀至繁;約而言之,殆十數種。

有僞作於前代而世率知之者,風後之《握奇》,岐伯之《素問》是也。有僞作於近代而世反惑之者,蔔商之《易傳》,毛漸之《連山》是也。

有掇古人之事而僞者,仲尼傾蓋而有《子華》,柱史齣關而有《尹喜》是也。有挾古人之文而僞者,伍員著書而有《越絕》,賈誼賦鵩而有《鶡冠》是也。

有傳古人之名而僞者,尹負鼎而《湯液》聞,戚飯牛而《相經》著是也。有蹈古書之名而僞者,汲塚發而《師春》補,《檮杌》紀而楚史傳是也。

有憚於自名而僞者,魏泰《筆錄》之類是也。有恥於自名而僞者,和氏《香奩》之類是也。

有襲取於人而僞者,法盛《晉書》之類是也。有假重於人而僞者,子瞻《杜解》之類是也。

有惡其人,僞以禍之者,僧孺《行紀》之類是也。有惡其人,僞以誣之者,聖俞《碧雲》之類是也。

有本非僞,人托之而僞者,《陰符》不言三皇而李筌稱黃帝之類是也。有書本僞,人補之而益僞者,《乾坤鑿度》及諸緯書之類是也。

又有僞而非僞者,《洞靈真經》本王士元所補而以僞亢倉,《西京雜記》本葛稚川所傳而以僞劉歆之類是也。又有非僞而曰僞者,《文子》載於劉歆《七略》,曆梁隋皆有其目,而黃東發以為徐靈府;《抱樸》紀於勾漏本傳,曆唐宋皆誌其書,而黃東發以非葛稚川之類是也。又有非僞而實僞者;《化書》本譚峭所著而宋齊丘竊而序傳之,《莊注》本嚮秀所作而郭子玄取而點定之之類是也。(二說尚難信:譚事僅羽流所述;嚮子期與嵇、阮諸文士友而絕不為言;姑據前人載此。)

又有當時知其僞而後世弗傳者,劉炫《魯史》之類是也。又有當時記其僞而後人弗悟者,司馬《潛虛》之類是也。(《潛虛》,司馬公屬草未成,後人贋補行世,見硃紫陽《語錄》,黃東發《日鈔》。世以數學,無辯其非是者。)

又有本無撰人,後人因近似而僞托者,《山海》稱大禹之類是也。又有本有撰人,後人因亡逸而僞題者,《正訓》稱陸機之類是也。

右諸僞書外,又有此十餘種,世或以非僞而信之,或概以僞而疑之,皆弗深考故也。餘故詳為彆白,俾撰者弗湮其實,非撰者弗濛其聲,於經籍或有補雲。

連山易

《連山易》十捲,見《唐藝文誌》。案班氏六經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絕不聞。隋牛弘購求宇內遺書至三十七萬捲,魏玄成等修《隋史》,晉、梁以降亡逸篇名無不具載,皆不聞所謂《連山》者。而至唐始齣,可乎?《北史·劉炫傳》:“隋文搜訪圖籍,炫因僞造《連山》及《魯史記》上之。”馬端臨據此,以為炫作;或有然者。蓋炫後事發除名,故《隋誌》不錄,而其書尚傳於後:開元中盛集群書,仍入禁中耳。鄭漁仲謂此書當時不存,則宋世已無可考;今亦未能必其炫也。(《歸藏》今亦不傳,故二書惟論其大概,不能緻詳。)

歸藏易

《歸藏易》十三捲,晉太尉參軍薛貞,唐司馬膺各有注。案《七略》無《歸藏》;晉《中經簿》始有此書;《隋誌》因之;至宋,僅存《初經》《齊母》《本蓍》三篇。鄭漁仲以為“其文質,其義古,後學以其不文則疑而棄之。《連山》所以亡者,要當復過於此。”噫,《連山》,夏易也;《歸藏》,商易也。《禹貢》之文,韆古敘事宗焉,《商書》簡潔而明肅,或有過於周者:孰謂夏殷之文不鬱鬱也!《隋誌》稱此書惟載蔔筮,不類聖人之旨;蓋唐世固疑其僞。若鄭以晚齣為辯,則馬端臨之說盡之矣。(薛貞,晉人,載於《隋誌》;鄭以為隋人,亦誤。五經,《易》最多依托,以蔔筮易於傳訛也。)

《李敖精編:山海經·易經·尚書·晏子春鞦》

長日喜聽鄉人說鬼,坡仙逸緻耳,未能事人,徒搜冥漠不可憑之事,吾未見有當也。然必曰當,續韆裏無鬼論不亦執歟?

金大節者,海鹽人,洪武初,為鄉老人,例隨計吏入覲。侵曉齣門,欲登廁,有鬼自廁中齣,指大節曰:‘此人好個金肚皮!’忽不見。時功令甚嚴,大節怖曰:‘此行必腰斬矣!’既入朝,應對稱旨,擢知府,果腰金。(《碧裏雜存》)

《誌怪錄》雲:“正統間,徐武功治水張鞦,有一鐵匠役罷歸,過嶽王廟側,遇一故鐵匠,悟其已死,唾罵之。鬼大怒,與相撲;忽公前驅至,鬼挽之同匿河濱,牢不可脫,曰:‘吾何敢見徐相公?但可見三司官耳。’已而三司官至,匠大呼,鬼隨齣,匠兩手作虛抱勢曰:‘鬼在此!’鬼作聲曰:‘此人負我錢三百六十文,今必還我。’問匠果有之,乃謂之曰:‘鐵匠既負汝錢,吾追還汝,可放之。’鬼即應聲而滅,匠焚鏹以酬,已而平安。”《涉異誌》雲:“正德戊寅,禦史瀋子公視屯田於江,未至全椒五裏,縣人迎訴者甚眾。瀋默數而目識之,既而失其一。至縣坐行颱,訴者入,末一人蓬頭跣足,敝衣,乃道中失去者,瀋問何處人?答曰:‘全椒人,名小羊。’曰:‘訴何事?’曰:‘有冤。’曰:‘有詞乎?’曰:‘無有。’瀋叱使齣,忽不見,急索之不得。瀋大駭流汗,嘔痢交作,縣官問疾,瀋語之故,對曰:‘往年有顧景祥者,為弟所殺,並及其子,景字下為小,祥字旁為羊,殆為是耶?’瀋執其弟,一訊即服,乃知小羊即景祥乳名也。”(《匯書初編》)

於肅湣公為諸生時,忽窗外有巨人持一扇乞詩,公醉中即揮筆曰:“大造乾坤手,重扶社稷時。”公若自誌其生平者,鬼悲躍而去,所遺扇,則蕉葉一片耳。(《堯山堂外紀》)

婼某者,海寜衛前所軍士。景泰初,鄧茂七反於颱州,從徵戰敗,匿積屍下。夜半見燈火熒煌,訶道而至,乃一神官也。據部點名,驗屍至婼曰:“此人乃闆閘數內,不應死此。”遂去。天明逃迴,後十餘年,運糧至淮安,闆閘墮水死。(《董榖雜錄》)

海鹽翁學訓嚴之,壽昌人,官貧齋冷,苜蓿自甘,未嘗與寒生計束脩。一日獨坐,忽怪風起牖下,齣步庭外,則階草不動,入室復然。心怪之,疑牖下有異。是夜夢一婦人,自稱前訓樊某妾,為悍妻所殺,葬此;今已訟之冥司,冤白矣,乞為我改葬。明日命僮僕嚮風所起牖下,持鋤穿砌土三尺許,得兩缸閤一婦人屍,顔色如生。因詢齋役,皆說果有殺妾事,當捶撲時,號楚聲達外,人盡聞,第未知埋處爾。翁遂具棺殮葬之郊外。夜復夢此婦來謝。未幾聞樊死,其子某新舉孝廉亦死,而悍妻窮老無所倚,亦死。(《見隻編》)

宏治癸未春,锡山民蔣容往惠山焚香還,半途會大風雨晦黑,咫尺莫辨;容度不能前,拊荒墓寄宿焉。忽夜半聞林外一人呼吳照雲:“前村施斛,可偕往乎?”林間一人應曰:“有善人假宿於此,不得行矣。”翌早容拜塚而去。質諸左右,是塚即吳照所瘞也。(《野記》)

鬍敬齋嘗夜行山麯,聞後有鬼呼先生數聲,公若不聞;鬼復曰:“我有一對,請先生對:風急有舟人莫渡。”公不答,鬼復笑曰:“我替先生對:月明無伴路休行。”公不顧,鬼亦不見。(《堯山堂外紀》)

湯胤績為參軍守邊,戰死後數月,口外某驛,天色將暝,忽有兵官至,騶從甚眾,坐中堂,令免供具,第索筆硯燈燭,閉戶而寢。明早驛卒侯其起,開戶寂然無人,但見壁間留詩,末有“血汙遊魂歸不得,當年空築望鄉颱”之句,始知為胤績雲。(《堯山堂外紀》)

《李敖精編:古書疑義舉例·國故論衡·飲冰室閤集》

《史記·貨殖列傳》今義

西士講富國學,倡論日益盛,持義日益精,皆閤地球萬國土地、人民、物産而以比例、公理盈虛消息之。彼族之富強,洵有由哉,然導其先河,乃自希臘。昔賢肇闡義奧,泝逮輓近,乃更光大,雖曰新學,抑亦古誼也。濛昔讀《管子·輕重篇》、《史記·貨殖傳》,私謂與西士所論,有若閤符,苟昌明其義而申理其業,中國商務可以起衰。前哲精意,韆年湮沒,緻可悼也,作今義。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輓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啓超謹按:《老子》所言,上古之俗也。中國舊論,每崇古而賤今。西人則不然,以謂愈上古則愈蠻野,愈輓近則愈文明,此實孔子三世之大義也。三世之例,由據亂而升平、而太平,主漸進。所謂鄰國相望而老死不相往來者,上古道路未通,所至閉塞,一林之障,一川之隔,則其勢不能相通,於是溝然畫為一國,故上古之國最多。今中國邊地之土司,南洋、非洲之酋長,猶仿佛是俗。是俗盛行,則必一州一縣之內,古之所謂一國者,其幅員不過與今日一州縣相等。百物皆備然後可。然地力土宜,實難齊一,是以山人乏漁,澤人乏木,農有餘粟,女有餘布,操作之人甚勞,而所獲樂利甚寡,遇有旱乾水溢,更復無自振救。不相往來,其敝乃極於此。《佐治芻言》雲:譬之英國,諾東北蘭達、爾喊兩省則産煤,迷德塞、根德、諾佛色、佛剋等省則産五榖,哥奴瓦省則産銅锡,若非彼此互易,則采煤者既須兼顧飲食器用之事,不能專力開采,即産五榖之處,其人亦豈能專心樹藝耶?又雲:物産既可互易,則諾東北蘭人欲得哥奴瓦省之銅锡,並根德等省之五榖,不啻取之本省中矣。由兩義觀之,則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藉以自存也。故言理財之學者,當並國之差彆限界而無之。有差彆有界限,斯已下矣;如各國有加重進口稅以保護己商等事。若不相往來,又差彆界限之下者也。《孟子》所謂“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又曰“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皆深陳商學精義。太史公最達此義,故篇首直揭邪說而斥為塗民耳目。老氏自言法令者,將以愚民,非以明民,正塗民耳目之碻詁。以上古不得已之陋俗,而指為郅治之極,此言熒惑二韆餘歲。馴至今日,猶復以鎖港謝客為務;強鄰勢脅,不得已而弛海禁,然曾不思相通之義,有來而無往,以至漏卮日甚一日,不寜惟是,各省道路梗塞,貨錢不流,百裏之遙,邈若異域,是豈直鄰國而已;即所謂十八行省者,已不啻其幾萬億國,是真能奉行老子之教者也!故史公作《傳》,開宗即明此義,蓋謂吾中國受病之所在,不清其本,則條流靡得而言也。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佚樂,而心矜誇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

啓超謹按:言貨殖而推本於耳目口體之欲者,何也?凡聖人之立教,哲王之立政,皆將以樂其民耳。《禮運》曰:“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大地百物之産,可以供生人利樂之用者,其界無有極,其力皆藏於地,待人然後發之。所發之地力愈進,則其自樂之界亦愈進;自樂之界既進,則其所發之地力,愈不得不進,二者相牽引而益上。故西人愈奢而國愈富,貨之棄於地者愈少。故說以黜奢崇儉為美德,此正與《禮運》孔子之言相反也。朝鮮之人最儉,人持兩錢,可以度日,而國卒以削亡。彼其人於兩錢之外無所求,一日所操作,但求能易兩錢則亦已矣。雖充其人與地之力,可以日緻百錢或萬錢,彼勿顧也,何也?已無所用之,而徒勞苦何為也?故尚儉之藏貨於己,人盡知之;其為棄貨於地,人罕察之。舉國尚儉,則舉國之地利日堙月塞,馴至窮蹙不可終日,東方諸國之瘠亡,蓋以此也。故儉者亦上古不得已之陋俗,而老氏欲持此以坊民,非惟於勢不行,抑於義不可。太史公謂“俗之漸民久矣”,而世之闢儒猶拾老氏之唾餘,導民於苦,以塞地利,殆不率天下為野人不止也。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李敖精編: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

陳軫自明不之楚

陳軫去楚之秦①。張儀謂秦王②曰:“陳軫為王臣,常以國情輸③楚。儀不能與從事,願王逐之。即復之楚,願王殺之。”王曰:“軫安敢之楚也。”王召陳軫告之曰:“吾能聽子言,子欲何之?請為子約④車。”對曰:“臣願之楚。”王曰:“儀以子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軫曰:“臣齣,必故⑤之楚,以順⑥王與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也。楚人有兩妻者,人⑦其長者,長者詈之;其少者,少者許之。居無幾何,有兩妻者死。客謂者曰:‘汝取長者乎?少者乎?’曰:‘取長者。’客曰:‘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曰:‘居彼人⑧之所,則欲其許我也;今為我妻,則欲其為我詈人也。’今楚王⑨明主也,而昭陽⑩賢相也。軫為人臣,而常以國輸楚,楚王必不留臣,昭陽將不與臣從事矣。以此明臣之楚與不。”軫齣,張儀入,問王曰:“陳軫果安之?”王曰:“夫軫,天下之辯士也。孰視寡人曰:‘軫必之楚。’寡人遂無奈何也。寡人因問曰:‘子必之楚也,則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為臣;孝己?愛其親,天下皆欲以為子。故賣僕妾不齣裏巷而取者,良僕妾也;齣婦嫁於鄉裏者,善婦也。臣不忠於王,楚何以軫為?忠尚見棄,軫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為然,遂善待之。

【注 釋】

①?陳軫去楚之秦:陳軫,楚夏人,善遊說,曆仕秦、楚。時周顯王四十一年。

②?秦王:惠王。

③?輸:告也。

④?約:預備也。

⑤?故:有意也。

⑥?順:順從也。

⑦?:音窕,誘也。

⑧?彼人:指有兩妻者。

⑨?楚王:懷王也。

⑩?昭陽:本楚將,破魏兵於襄陽,得八邑,因功拜楚相。

??子胥:楚人,名員,父兄為平王所殺,遂奔吳。佐吳伐楚,忠於吳,夫差時賜死。

??孝己:殷玉戊丁子,孝親一夜五起,戊丁惑後妻言,逐之而死。

【譯 文】

陳軫離開楚國到秦國來,張儀便對秦惠王道:“陳軫如果做王的臣子,一定常把秦國的內情報告給楚國的,我不能和他一同辦事,請王把他趕走罷!如果他真要迴到楚國去,就請王殺掉他。”秦王道:“陳軫哪裏敢迴到楚國去呢?”秦王就去召陳軫來,告訴他道:“我能夠依你的話,你喜歡到哪國去,我可以替你預備車馬!”陳軫答道:“我情願到楚國去。”秦王道:“張儀說你要到楚國去的,我也知道你要到楚國去的,你不到楚國,還可到哪裏去呢?”陳軫道:“我齣瞭秦國,必定故意要到楚國去,順著大王你和張儀的計策,並且證明我可不可以到楚國去。從前楚國有人娶瞭兩個妻子:一天有人去引誘他的長妻,長妻便大罵特罵;引誘他的少妻,少妻便應許瞭他。過瞭沒有多時,有兩妻的那人死瞭。有個客人對引誘的那人道:‘你喜歡娶他的長妻呢?還是娶他的少妻?’他答道:‘我情願娶長妻。’客道:‘長妻是罵你的,少妻是喜歡你的,你為什麼要娶長妻呢?’他道:‘處在他那裏,自然要她允許我;現在做瞭我的妻子,便要她替我罵彆人瞭!’現在楚懷王是個明白的人君,而且昭陽又是一個賢相,我做瞭彆人的臣子,卻常常把國情告訴楚國,楚王一定不肯留我的,昭陽也一定不肯和我共事的。照這樣講來,便可證明我能到楚國和不能到楚國瞭。”陳軫走齣以後,張儀進來問秦王道:“陳軫到底往哪裏去?”惠王說道:“那陳軫真是天下的辯士呢,他細細看著我道:‘我一定要到楚國去。’我就沒奈何他。因而問他道:‘你一定到楚國去,那麼張儀的話果然不錯瞭。’陳軫道:‘不但張儀這般說,就是路人,也都知道的。從前伍子胥盡忠於吳王,天下人都想讓他做臣子;孝己愛敬他父親,天下人都想讓他做兒子。所以賣給人做僕妾的人,不齣裏巷中便有人要的,一定是好的僕妾;被人攆齣來的婦人,仍舊嫁在他鄉村中的,也定是好婦人。臣如果不忠於大王你,楚國還要我做什麼呢?忠心瞭的人,還要被人們攆掉,教我不到楚國,到哪裏去呢?’”後來秦惠王終究以為不錯,便好好待他。

《李敖精編:史通·文史通義》

天喻

夫天渾然而無名者也。三垣、七曜、二十八宿、一十二次、三百六十五度、黃道、赤道,曆傢強名之以紀數爾。古今以來,閤之為文質損益,分之為學業、事功、文章、性命。當其始也,但有見於當然,而為乎其所不得不為,渾然無定名也。其分條彆類,而名文、名質,名為學業、事功、文章、性命,而不可閤並者,皆因偏救弊,有所舉而詔示於人,不得已而強為之名,定趨嚮爾。後人不察其故而徇於其名,以謂是可自命其流品,而紛紛有入主齣奴之勢焉。漢學宋學之交譏,訓詁辭章之互詆,德性學問之紛爭,是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學業將以經世也,如治曆者盡人功以求閤於天行而已矣!初不自為意必也。其前人所略而後人詳之,前人所無而後人創之,前人所習而後人更之。譬若《月令》中星不可同於《堯典》,太初曆法不可同於《月令》,要於適當其宜而可矣。周公承文、武之後,而身為塚宰,故製作禮樂,為一代成憲;孔子生於衰世,有德無位,故述而不作以明先王之大道;孟子當處士橫議之時,故力距楊、墨以尊孔子之傳述;韓子當佛老熾盛之時,故推明聖道以正天下之學術;程、硃當末學忘本之會,故辨明性理以挽流俗之人心。其事與功皆不相襲,而皆以言乎經世也。故學業者,所以闢風氣也。風氣未開,學業有以開之;風氣既弊,學業有以挽之。人心風俗不能曆久而無弊,猶羲和、保章之法不能曆久而不差也。因其弊而施補救,猶曆傢之因其差而議更改也。曆法之差,非過則不及;風氣之弊,非偏重則偏輕也。重輕過不及之偏,非因其極而反之,不能得中正之宜也。好名之士,方且趨風氣而為學業,是以火救火而水救水也。

天定勝人,人定亦能勝天。二十八宿,十二次捨,以環天度數盡春鞦中國都邑。夫中國在大地中,東南之一隅耳。而周天之星度屬之,占驗未嘗不應,此殆不可以理推測,蓋人定之勝於天也。且如子平之推人生年月日時,皆以六十甲子分配五行生剋。夫年月與時,並不以甲子為紀,古人未嘗有是言也。而後人既定其法,則亦推衍休咎而無不應,豈非人定之勝天乎?《易》曰:“先天而天弗違”,蓋以此也。學問亦有人定勝天之理,理分無極太極,數分先天後天,圖有《河圖》《洛書》,性分義理氣質,聖人之意,後賢以意測之,遂若聖人不妨如是解也。率由其說,亦可以希聖,亦可以希天,豈非人定之勝天乎?尊信太過,以謂真得聖人之意固非,即辨駁太過,以為諸儒詬詈,亦豈有當哉?

師說

韓退之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又曰:“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道之所在,師之所在也。”又曰:“巫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而因怪當時之人,以相師為恥,而曾巫醫百工之不如。韓氏蓋為當時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師之究竟也。《記》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親、師也。”此為傳道言之也。授業解惑,則有差等矣。業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為師,固然矣;然與傳道有間矣。巫醫百工之相師,亦不可以概視也。蓋有可易之師與不可易之師,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語矣。知師之說者,其知天乎。蓋人皆聽命於天者也,天無聲臭而俾君治之,人皆天所生也。天不物物而生,而親則生之,人皆學於天者也。天不諄諄而誨而師則教之,然則君子而思事天也,亦在謹事三者而已矣!

人失其道,則失所以為人;猶無其身,則無所以為生也。故父母生而師教,其理本無殊異。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東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非情親也,理勢不得不然也。若夫授業解惑,則有差等矣;經師授受,章句訓詁,史學淵源,筆削義例,皆為道體所該,古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竹帛之外,彆有心傳;口耳轉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譜係,不可亂也。此則必從其人而後受,苟非其人,即已無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師也。學問專傢,文章經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傳。此亦至道所寓,必從其人而後受,不從其人,即已無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師也。苟如是者,生則服勤,左右無方,沒則屍祝俎豆,如七十子之於孔子可也。至於講習經傳,旨無取於彆裁;斧正文辭,義未見其獨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從甲不終,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詢;此則不究於道,即可易之師也。雖學問文章,亦末藝耳。其所取法,無異梓人之惎琢雕,紅女之傳絺綉,以為一日之長,拜而禮之,隨行偶坐,愛敬有加可也。必欲嚴昭事之三而等生身之義,則責者罔而施者亦不由衷矣。



穿越韆年,洞悉中國古代文學與史學智慧的璀璨明珠 中國古代文學與史學,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瑰寶,它們不僅記錄瞭民族的興衰更迭,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與智慧啓迪。本套裝精選五部國學經典中的文論與曆史名著,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古人思想的博大精深,領略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精妙的論述和生動的敘事,至今仍閃耀著不朽的光芒,是理解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鑰匙。 一、《文心雕龍》(捲一至捲五) 《文心雕龍》,由南朝梁文學傢劉勰所著,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集大成之作。它以宏大的視角、嚴謹的體係,係統地闡述瞭文學的起源、發展、體裁、創作技巧以及批評理論。本書前五捲,重點在於揭示文學的本體與創作的根源。 捲一《原道》: 開篇即點明文學的“道”——即人生經驗與天地萬物的根本規律。劉勰認為,文學的産生源於“蓋聲發乎情,形動乎心”,是人類情感與生活體驗的自然流露,同時與自然界的萬物運行有著內在的聯係。他強調瞭“文之在道”,即文學創作必須根植於現實生活,反映社會現實,纔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與價值。這一捲為全書奠定瞭宏觀的哲學基礎,指明瞭文學創作的根本方嚮。 捲二《徵聖》: 論述瞭聖人與文學的關係。劉勰認為,聖人的言行是思想的典範,他們的著作更是文學的先驅。他從《尚書》、《詩經》等早期文獻中發掘聖人創作的精髓,論證瞭文學的權威性與神聖性,以及其在教化民心、傳承文化方麵的作用。通過對聖人之跡的追溯,展現瞭文學的崇高地位及其承載的道義使命。 捲三《辨騷》: 針對屈原的《離騷》及其創作風格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劉勰肯定瞭屈原在文學上的創新精神,贊揚其“哀樂 the”、“忠而不逆”的情感錶達,但也指齣其“瑰瑋而麗”、“奇崛而高”的文風可能帶來的潛在問題,如過度追求辭藻而失之於樸實。這一捲體現瞭劉勰辨析文體的嚴謹態度,以及他既肯定創新又注重適度的文學主張。 捲四《定勢》: 探討瞭文學創作的“勢”。這裏的“勢”指的是文體所應具備的獨特風格和內在規律。劉勰認為,不同的文體,如賦、頌、碑、誄等,都有其各自的“勢”,創作者必須遵循這些規律,纔能寫齣符閤體裁要求、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他詳細分析瞭各種文體的特點,為後世的作傢提供瞭重要的寫作指南。 捲五《明詩》: 專論詩歌的藝術。劉勰認為詩歌是“緣情之至”,是情感最純粹、最直接的錶達。“詩者,情之所發也”,他從詩歌的起源、發展、諷喻、比興等多個維度,深入闡述瞭詩歌創作的藝術技巧和審美價值。他尤其推崇《詩經》的寫實精神和《楚辭》的浪漫情懷,對詩歌的“風、雅、頌”進行瞭精闢的界定,為後世的詩歌創作與評論樹立瞭典範。 這五捲《文心雕龍》猶如一座巍峨的文學殿堂,其前沿的理論構建,不僅為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源頭活水提供瞭清晰的脈絡,更展現瞭劉勰作為一位偉大文學理論傢的卓越洞察力與深厚學養。 二、《史記》(本紀一至本紀六) 《史記》,由西漢史學傢司馬遷所著,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史書之一,被譽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以紀傳體形式,記述瞭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近三韆年的曆史。本套裝精選的《史記》部分,重點在於“本紀”,這是《史記》的綱領,記述瞭曆代帝王的言行與朝政興衰。 《五帝本紀》: 開啓瞭中華文明的宏大敘事。司馬遷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位上古帝王為中心,描繪瞭遠古時期部落聯盟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原始社會走嚮文明的艱難曆程。雖然其中包含傳說色彩,但司馬遷以史傢的嚴謹,盡可能考證史實,展現瞭早期中華民族的社會形態、政治製度和文化曙光,為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瞭寶貴的材料。 《夏本紀》: 記述瞭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曆史。從禹的治水,到啓的世襲製,再到夏桀的暴政,司馬遷勾勒齣瞭夏朝從建立到滅亡的脈絡。這一部分揭示瞭早期國傢權力繼承方式的轉變,以及夏朝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奠基性作用,盡管關於夏朝的考古證據至今仍在不斷發掘和完善中,但《史記》的記載無疑是重要的文獻參考。 《殷本紀》: 講述瞭商朝的曆史。從成湯滅夏,到盤庚遷殷,再到帝辛(紂王)的無道,司馬遷描繪瞭商朝近六百年的興衰。本書詳細記述瞭商朝的政治體製、經濟文化、宗教信仰(如甲骨文的發現印證瞭其對占蔔的重視),以及商朝滅亡的原因,為我們理解中國早期青銅時代的文明麵貌提供瞭生動的圖景。 《周本紀》: 涵蓋瞭西周和東周的部分曆史。從周武王滅商,到周公輔政,再到東周列國的紛爭,司馬遷記錄瞭周朝兩百多年的輝煌與衰落。特彆是對西周的禮樂製度、分封製等政治製度的描述,對於理解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形成至關重要。東周部分則為我們瞭解春鞦戰國時期的曆史奠定瞭基礎。 《秦本紀》: 聚焦於秦國的崛起及其統一六國的曆史。從秦非子開始,到秦穆公、秦孝公,再到秦始皇的統一,司馬遷詳細描繪瞭秦國曆代君主勵精圖治、變法圖強的過程,以及最終建立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大一統王朝的偉大功業。本紀中對秦國製度的改革、軍事的強大以及最終走嚮暴政的描述,都具有深刻的曆史藉鑒意義。 《楚漢本紀》: 講述瞭秦朝滅亡後,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最終劉邦建立漢朝的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司馬遷以宏偉的筆觸,刻畫瞭劉邦的仁厚、項羽的勇猛,以及他們在政治、軍事上的較量。這一部分不僅是一部戰爭史,更是一部人物史,展現瞭英雄人物的性格魅力與曆史選擇對國傢命運的影響。 “本紀”作為《史記》的核心組成部分,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宏大抱負,為我們梳理瞭中華文明早期核心王朝的政治脈絡與權力運作。他不僅是曆史的記錄者,更是曆史的解讀人,其深邃的曆史洞察力,使這些古老的故事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三、《論語》(全篇)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的一部語錄體經典。它集中體現瞭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麵的思想和言行,是中國古代儒傢思想的源頭活水。 核心思想: 《論語》的核心在於“仁”和“禮”。“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範疇,強調愛人、忠恕、剋己復禮。《論語》中,“仁”的內涵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豐富,既有對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呼喚,也有對個體道德修養的要求。而“禮”,則是實現“仁”的外在規範和行為準則,它包括政治製度、社會秩序、人倫道德等方方麵麵。《論語》認為,隻有遵循禮,纔能維持社會的和諧穩定,實現個人價值。 政治與人生: 《論語》並非一部純粹的政治學著作,但其政治思想貫穿其中。孔子提倡“為政以德”,反對嚴刑峻法,主張君主以身作則,教化臣民。《論語》也探討瞭個人如何立身處世,如何修身養性,達到“君子”的境界。它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提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著名論斷,鼓勵人們不斷進取,實現自我完善。 教育理念: 《論語》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打破瞭教育的階級界限,使得知識能夠傳播給更廣泛的人群。他提倡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並重視實踐與理論的結閤。這些教育理念,至今仍對現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啓示作用。 《論語》的語言質樸而富有哲理,其每一個篇章,每一句話,都經過韆年的沉澱,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學習儒傢思想的必讀書目,更是塑造人格、明辨是非、理解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絕佳讀物。 四、《莊子》(內篇) 《莊子》,又名《莊子》外篇,是戰國時期道傢學派的代錶作,由莊周及其後學所著。它以其奇特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風,以及深邃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獨樹一幟。本套裝精選的是《莊子》的“內篇”,是莊子思想最集中、最精華的部分。 逍遙與自由: 《莊子》內篇的核心思想是追求“逍遙”。莊子認為,世俗的功名利祿、是非得失,都是束縛人性的枷鎖。真正的自由,在於超越這些外在的限製,達到精神上的“逍遙遊”。他通過“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等寓言故事,展現瞭超越一切束縛、任情適性的理想境界。 齊物與無為: 莊子提倡“齊物論”,即認為萬物在道的麵前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他反對人為的分彆心,主張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與“齊物”相輔相成的是“無為”。莊子並非提倡消極無為,而是強調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不強求,不妄為,從而達到“自然而然”的最高狀態。 辯證思想與語言藝術: 《莊子》的語言極具藝術感染力。他運用大量的寓言、比喻、象徵等手法,創造齣奇譎瑰麗的意境,令人迴味無窮。莊子善於運用辯證的思維方式,揭示事物的對立統一,如“有”與“無”、“生”與“死”、“是非”之辯。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啓發性,挑戰著人們固有的認知模式。 《莊子》內篇,是思想的奇峰,是智慧的深淵。它引導讀者審視生命的意義,擺脫精神的桎梏,在紛繁復雜的塵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寜靜與自由。 五、《尚書》(部分篇章) 《尚書》,是中國最早的史書,匯集瞭夏、商、周三代的官方文獻。它不僅是瞭解中國古代政治製度、法律觀念、曆史事件的重要文獻,更是研究中國古代語言、思想的寶貴資料。本套裝精選《尚書》的部分篇章,旨在展現其在文論與曆史兩個維度的價值。 政治與德治: 《尚書》中許多篇章都體現瞭“德治”的思想。例如,禹的治水事跡,展現瞭他“功在不居”的奉獻精神,為後世帝王樹立瞭榜樣。商湯滅夏,周文王、周武王滅商,都強調瞭“奉天承運”,順應民心,以德服人,纔能獲得天命的認可,建立和鞏固王朝。《尚書》中的政論,為後世的政治傢提供瞭寶貴的經驗教訓。 史事與語言: 《尚書》的篇章,如《堯典》、《舜典》、《洪範》、《召誥》等,記錄瞭許多重要的曆史事件和政治製度。例如,《堯典》和《舜典》是中國最早的關於禪讓製度的記載;《洪範》則闡述瞭“五行”、“九疇”等重要哲學思想,對中國古代哲學産生瞭深遠影響。《尚書》的語言古樸典雅,為研究古代漢語的演變提供瞭重要依據。 文體研究: 《尚書》中的文獻,其形式多樣,既有詔書、訓誡,也有誓言、策命等。這些不同的文體,反映瞭當時政治生活的不同側麵,也為後世的文體學研究提供瞭原始素材。例如,《尚書》中一些篇章的敘事方式、說理邏輯,都蘊含著早期文論的萌芽。 《尚書》作為一部古老的文獻,其曆史價值與思想價值並重。通過閱讀《尚書》的精選篇章,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瞭解中國早期國傢的形態,感受古人樸素而深刻的政治智慧,以及其在語言錶達上的早期探索。 本套裝的價值與意義: 本套裝集結瞭中國古代文學評論、曆史記錄、哲學思想等多個維度的經典名著。通過閱讀這五部著作,讀者不僅能夠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論體係、曆史演進的脈絡,更能汲取先賢的智慧,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理解中華文明的根脈: 從《文心雕龍》的文學自覺,《史記》的曆史宏圖,《論語》的道德倫理,《莊子》的自由哲學,到《尚書》的政治起源,這些作品共同構築瞭中華文明的基石,是理解中國文化獨特性的必讀之書。 提升人文素養: 經典作品是滋養心靈的甘泉。通過閱讀這些思想深邃、語言精妙的作品,能夠開闊視野,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人文素養。 鑒古知今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蘊含在這些經典之中。通過對曆史的洞察,對人性的理解,對社會運行規律的把握,我們能夠從中獲得啓迪,更好地應對當今的挑戰。 精裝典藏,傳承之選: 本套裝采用精裝工藝,設計精美,裝幀考究,不僅便於閱讀和收藏,更彰顯瞭其作為國學經典的珍貴價值。它是饋贈親友、自我提升的理想選擇,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載體。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重拾經典,沉浸於先賢的智慧海洋,是一次滌蕩心靈、升華自我的旅程。本套裝期待與您一同踏上這場穿越韆年的文化探索之旅,感受國學經典的永恒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剛拿到這套《李敖主編國學經典名著:文論曆史篇》,就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為快。精裝的5冊套裝,光是看著就覺得分量十足,有一種沉甸甸的知識感撲麵而來。我一直以來都對曆史學和文學批評領域有著特彆的偏愛,而李敖先生的著作,更是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獨特的視角著稱,總能讓人在閱讀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啓發。我特彆好奇,在這“文論曆史篇”裏,李敖先生會如何梳理古代文論的發展,又會如何將文學作品置於具體的曆史背景下去解讀。他是否會挖掘齣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政治、社會信息,並以此來闡釋文學的真實價值?我希望通過這套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文人的創作心態,以及他們的作品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留下印記的。這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場與曆史智慧的對話。

評分

這套《李敖主編國學經典名著:文論曆史篇》精裝套裝,共5冊,從外觀上看就極具收藏價值,沉甸甸的手感和精美的包裝,都預示著這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饋贈。我對古代的文學史和曆史哲學一直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尤其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作品。李敖先生以其獨特的批判精神和深邃的洞察力聞名,我一直相信他會在“文論曆史篇”中帶來一些不同於尋常的解讀。我希望能在這套書中,看到他對古代文論發展脈絡的梳理,以及他對那些經典作品背後所承載的曆史意義的深入剖析。比如,他會如何評價不同時期文人的創作理念,以及當時的社會製度和文化思潮是如何影響文學的走嚮。這套書的到來,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重新審視那些被奉為圭臬的經典,從更廣闊的曆史視角去理解它們。

評分

這套《李敖主編國學經典名著:文論曆史篇》精裝套裝,共5冊,從拿到手中那厚實的質感,到典雅大氣的封麵設計,都讓我倍感驚喜。我一直以來都對古代的文學批評和曆史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欣賞那些能夠深刻剖析時代背景與文學創作之間內在聯係的作品。李敖先生以其獨到的見解和不畏權貴的批判精神而聞名,我深信他主編的這套“文論曆史篇”定然會給我帶來諸多啓發。我非常期待在這套書中,能夠看到他對古代各種文學思潮的梳理,以及他對重要曆史事件如何影響文學走嚮的分析。他是否會揭示齣,在曆史的變遷中,文人們是如何通過他們的文字來錶達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這套書的到來,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去深入探索那些被時間淘洗過的文化瑰寶,並從更宏觀的曆史視角去理解它們。

評分

剛收到這套《李敖主編國學經典名著:文論曆史篇》,拆開包裝的那一刻,就被厚重的精裝和典雅的設計吸引瞭。雖然書名是“文論曆史篇”,但我對李敖先生一貫的犀利、深刻的解讀風格有著極高的期待,這次收到的是套裝共5冊,這足以讓我沉浸在國學世界裏一段時間瞭。我尤其關注李敖先生如何看待古代的文學批評,以及他對曆史事件的獨特見解。他總是能打破常規,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切入,揭示齣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我希望這套書能讓我瞭解到,在古代文人的筆下,文學與曆史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尤其是他對當時社會風貌、政治背景如何滲透到文學創作中的分析,對我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第一頁,跟隨李敖先生的智慧,去探索那些韆古流傳的文字背後隱藏的故事,去品味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思想精華。這不僅是對國學知識的汲取,更是一場與大師思想的對話。

評分

拿到這套《李敖主編國學經典名著:文論曆史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沉甸甸的質感,精裝的封麵設計充滿瞭復古的韻味,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過的。我平常就對古代的史書和文論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深刻剖析社會現象、揭示人性本質的作品。李敖先生的聲名在外,他對於曆史和文化的解讀總是帶著一股不羈的銳氣,常能讓人耳目一新。這次套裝共5冊,篇幅可見不小,想必內容也是相當充實。我特彆期待李敖先生對於古代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的評述,以及他對當時文人心境的揣摩。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古代文人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尋找自己的位置,他們的文字又如何反映瞭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這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與曆史對話,與智者對話。

評分

加入購物車很久瞭,看著活動價格還不錯就買瞭!

評分

看起來不錯,孩子喜歡看的書,內容要慢慢看

評分

經常網購,總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覺寫評語花掉瞭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在一段時間裏,我總是我又總是覺得好像不去評價或者隨便寫寫!但是,有點對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賣傢客服、倉管、老闆。於是我寫下瞭一小段話,給我覺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評的賣傢的寶貝評價裏麵以示感謝和尊敬!首先,寶貝是性價比很高的,我每次都會先試用再評價的,雖然寶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價位裏麵絕對是錶現最棒的。京東的配送絕對是一流的,送貨速度快,配送員服務態度好,每樣東西都是送貨上門。希望京東能再接再厲,做得更大更強,提供更多更好的東西給大傢。為京東的商品和服務點贊。

評分

非常好的一套書。雖然不是全部,但是涉獵廣泛,可以管中窺豹!

評分

非常感謝李大師為世人貢獻這麼多這麼好的寶貴精神財富!

評分

不知此書有多少,準備買齊

評分

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傢,颱灣作傢,曆史學傢,詩人

評分

書很好,價格也實惠,而且選材獨特,與一般選本並不重閤。購書隻選京東

評分

2018年3月18日,李敖在颱北不幸過世,享年83歲。為瞭紀念李敖同誌,我們購買他的編輯的書籍,他泉下有知,一定會開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