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瞭進一步瞭解城鄉居民傢庭能源消費的特徵和內在規律,中國人民大學能源經濟係自2013年開始展開全國性的傢庭能源消費調查。第三次調查於2015年夏季實施,覆蓋28個省共3863戶城鄉居民,旨在為後續數據調查和科學研究提供參照標準,《中國傢庭能源消費研究報告2016》是以第三次傢庭能源消費調查數據為主,結閤前兩輪調查數據的總結性成果。
《中國傢庭能源消費研究報告2016》可以作為政策製定者和公眾瞭解當前居民用能現狀和變化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主要結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主要研究發現
第二章 問捲數據描述性統計
第一節 問捲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傢庭特徵
第三節 住房情況
第四節 廚房設備及傢用電器
第五節 取暖與製冷情況
第六節 交通統計描述
第七節 傢庭收支與能源消費
第三章 傢庭能源消費估計方法
第一節 基本思路與方法
第二節 廚房設備能源消費估計
第三節 傢用電器的能源消費估計
第四節 取暖、製冷和熱水器的能源消費估計
第五節 傢庭私人交通的能源消費估計
第四章 居民傢庭能源消費分析與比較
第一節 中國傢庭能源消費平衡錶
第二節 居民傢庭能源消費的有效能分析
第三節 居民傢庭能源消費數量分析
第四節 居民傢庭能源成本分析對比
第五節 居民傢庭碳足跡分析對比
第五章 傢庭能源消費調查國際比較
第一節 國際傢庭能源消費比較
第二節 國際傢庭能源消費調查比較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居民用能的城鄉比較
第一節 城鄉傢庭用能對比
第二節 影響因素對比
第三節 定量分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居民電器擁有與收入不平等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數據說明
第三節 計量經濟學模型
第四節 實證分析結果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中國農村居民的熱水器選擇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數據簡述
第四節 實證結果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九章 空氣汙染會降低居民的幸福感麼?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數據統計描述
第四節 方程設定和實證分析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十章 居民需求側管理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中國居民傢庭需求側管理潛力分析
第三節 中國居民需求側管理發展現狀
第四節 新電改背景下居民需求側管理的機遇與挑戰
第五節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中國傢庭能源消費研究報告2016》:
同年,李瑩等學者也使用問捲調查法(CVM)對北京市居民治理汙染的支付意願進行瞭研究,該研究覆蓋北京市八個城區的1371戶居民,調查結果顯示:為在5年內將北京市大氣汙染物濃度降低50%,每戶居民平均支付意願為143元/年,占當年該地區傢庭年均收入的0.7%。Wang和Mullahy(2006)對重慶市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益進行瞭抽樣調查,根據500戶傢庭的估算結果,重慶居民對人的統計壽命估值為34458美元。條件價值評估法由研究人員模擬市場情景直接問受訪者為獲得一定空氣質量的提升而願意支付的價值,這種方法最大的問題是情景是假設性的,所以,受訪者很可能高估或者低估自己的支付意願從而造成假設性偏誤。因此,這種方法自身的缺陷很可能使得居民對空氣質量的支付意願産生較大差異。
顯示偏好法通常被認為可以有效地剋服陳述偏好法的缺陷,因為顯示偏好法采用的是市場觀測的數據而非居民給山的錶述偏好數據。
……
前言/序言
為瞭解我國傢庭能源消費的基本狀況、特徵與影響因素,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能源經濟係自2013年開始展開瞭中國傢庭能源消費調查(Chinese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survey,CRECS)。“第一次中國傢庭能源消費調查”(CRECS2012)首次設計瞭針對我國居民能源消費特徵的入戶調查問捲,並對全國1450戶城鄉居民在2012年度的能源消費情況進行瞭收集,包括傢庭基本情況、烹飪與電器、空間供暖、空間製冷、交通齣行、能源支齣,以及對不同的能源政策的認知程度。基於CRECS2012的微觀數據,課題組於2014年底齣版並發布瞭《中國傢庭能源消費研究報告(2014)》(科學齣版社)。2014年,我們聚焦於農村居民並開展實施瞭“第二次中國傢庭能源消費調查”(CRECS2013),對我國3404戶農村居民在2013年度的能源消費進行瞭係統收集,並開發瞭相應的核算模塊用於估計農村居民的生物質能消費,相應的研究成果-《中國傢庭能源消費研究報告(2015)》於2016年經科學齣版社齣版、發布。這兩部關於中國傢庭能源消費的研究成果引起瞭包括政府部門、學術機構、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第三次中國傢庭能源消費調查”(CRECS2014)於2015年夏季正式實施,本次調查得到瞭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的大力支持,並與中國綜閤社會調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同步實施。本次調查覆蓋我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含西藏、海南、寜夏、香港、澳門和颱灣)共3863戶城鄉居民,旨在為後續數據調查和科學研究提供參照基準。本書即以第三次傢庭能源消費調查數據為主,結閤前兩輪調查數據的總結性成果。
本次人戶調查以及後續的科學研究是多方閤作的結果,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能源經濟係負責問捲設計、訪員培訓、研究報告寫作等工作;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National Survey Research Center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NSRC)負責樣本抽樣、問捲實施、數據校驗等工作。中國人民大學國傢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等機構為前期調研和後期研究協作提供瞭部分資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為本書的齣版提供瞭資助,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
此外,在問捲設計、調研實施、數據統計、報告寫作修改階段,還得到瞭校內外諸多專傢的熱心幫助和指導,中國科學院譚顯春研究員、劉宇副研究員,中國石油大學趙曉麗教授,南京農業大學王效華教授,廈門大學何曉萍副教授,大連理工大學孫岩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石敏俊教授、仇煥廣教授、王衛東副教授、唐傑副教授等對研究思路和報告初稿提齣瞭大量寶貴意見;中國人民大學國傢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能源經濟係的同學也為此次問捲成功實施提供瞭大量高效的助理研究工作,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不同作者對書稿寫作、修改和完善做齣大量貢獻。鄭新業、魏楚統籌瞭數據調查過程和報告寫作,各章節安排和貢獻者分彆如下。
第一章概括地介紹本書的研究背景、主要研究發現和政策含義,由魏楚執筆;其中智能傢庭部分由吳施美、王丹、鬍競鞦、魏楚共同完成。
第二章介紹本次入戶調研的抽樣方法與具體實施,並針對不同的問捲模塊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貢獻者包括:魏楚(第一節),陳占明、曾詩培(第二節),夏曉華(第三節),宋楓、吳沽琪(第四節),黃瀅(第五節),秦萍、苗溫婕(第六節),張曉兵(第七節)。
第三章介紹“自底而上”、基於設備用能的傢庭能源消費核算方法,由吳施美執筆。
第四章基於傢庭能源消費核算數據進行不同維度的對比分析,由鬍競鞦、吳施美和畢得執筆。
第五章對中國傢庭能源消費進行國際比較,貢獻者包括趙宇彤、王丹。
第六章對城鎮、農村傢庭能源消費進行定量分析,由謝倫裕、張舒涵執筆。
第七章對傢庭電器擁有與收入不平等進行考察,由鬍乃元、王奇童、張曉兵、秦萍執筆。
第八章考察農村居民選擇熱水器的影響因素,由虞義華、馬本執筆。
第九章分析空氣汙染與居民幸福感之間的關係,由秦萍、苗溫婕、張陽、陳帥執筆。
第十章係統地梳理我國居民需求側管理的現狀、機遇與挑戰,由宋楓、吳潔琪執筆。
全書由魏楚、鬍競鞦統稿,由於作者能力有限,本書難免存在不足,懇請專傢和讀者批評指正。
聚焦前沿科技與社會變遷的年度深度洞察 《全球技術前沿與社會結構演變報告(2016年版)》 本書是一部針對2016年前後全球宏觀環境、科技浪潮和社會治理領域發生的深刻變革所進行的全麵、多維度的梳理與前瞻性分析的綜閤性年鑒。它並非針對特定區域或單一消費部門的微觀研究,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理解復雜世界運行邏輯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顛覆性技術浪潮的重塑效應 本報告的開篇深入剖析瞭2016年前後處於“技術奇點”臨界點的幾大核心領域,這些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全球産業結構、勞動力市場乃至地緣政治格局。 一、 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前沿:從理論到應用的跨越 報告詳細考察瞭以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為代錶的AI技術在2016年前後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這不僅僅是算法層麵的優化,更在於算力成本的急劇下降和海量數據的有效集成,使得AI開始大規模走齣實驗室,滲透到金融風控、醫療診斷和自動駕駛等高價值領域。 我們著重分析瞭“弱人工智能”嚮“通用人工智能(AGI)”過渡階段可能齣現的社會衝擊。報告不僅羅列瞭技術本身(如Transformer架構的初步影響,以及強化學習在復雜決策中的應用),更側重於探討這些技術如何改變瞭企業間的競爭範式——從資本密集型嚮數據和算法密集型的轉變。特彆關注瞭數據主權、算法透明度(Algorithmic Opacity)和“黑箱決策”所引發的倫理爭議,這些爭議是理解2016年社會對技術焦慮的鑰匙。 二、 生物科技的爆發點:基因編輯與精準醫療的倫理邊界 2016年前後,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成熟及其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廣泛應用,標誌著人類對生命科學的乾預能力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水平。本部分詳細梳理瞭該技術在治療遺傳性疾病方麵的潛力,並對其可能引發的“設計嬰兒”等前沿倫理睏境進行瞭深入的哲學思辨和法律框架對比分析。 報告對“精準醫療”的商業化路徑進行瞭評估,探討瞭大數據、基因測序成本下降與個性化藥物開發之間的復雜聯動關係。我們關注瞭全球主要國傢在生物科技監管政策上的差異化布局,這直接影響瞭下一代生物製藥産業的全球分工。 三、 互聯世界的深化:物聯網(IoT)與信息安全的新挑戰 本報告探討瞭從“移動互聯網”嚮“萬物互聯”的範式轉移。2016年是智能傢居、工業物聯網(IIoT)開始形成産業生態的關鍵節點。報告分析瞭海量邊緣設備連接所帶來的網絡架構壓力,以及由此産生的海量低價值數據的有效篩選與價值提取難題。 信息安全部分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網絡攻擊,而是轉嚮對物聯網設備固件漏洞、供應鏈安全以及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智能攻擊”模式的深入剖析。報告指齣,隨著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融閤加深,信息安全事件的後果也從數據泄露上升到瞭對物理安全的直接威脅。 第二部分:全球社會結構與治理體係的張力 技術進步並非在真空中發生,它與既有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型和政治體係相互作用,産生新的張力。本報告的第二部分聚焦於這些宏觀層麵的相互作用。 一、 收入不平等與技能極化現象的全球掃描 全球化和自動化進程在2016年前後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達到一個高潮。報告利用跨國數據集(如OECD和ILO數據),係統性地分析瞭中間技能崗位(Routine Cognitive and Manual Jobs)的萎縮現象,即所謂的“就業兩極分化”(Job Polarization)。 我們構建瞭一個模型來解釋為何高技能人纔的迴報率持續上升,而低技能服務業的工資增長緩慢,這種結構性矛盾如何加劇瞭社會階層固化。報告批判性地評估瞭當時主流的再分配政策(如提高最低工資、職業再培訓計劃)在應對結構性失業時的有效性邊界。 二、 城市化進程的“超級城市”效應與治理睏境 2016年,全球城市化進程進入瞭一個新階段,即少數“超級城市群”的極速擴張。本部分深入分析瞭這些特大城市麵臨的共同挑戰:住房負擔能力危機、交通承載極限、基礎設施的持續投資壓力,以及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下降。 報告通過比較分析瞭東京、倫敦、上海等城市在應對人口密度挑戰時所采取的差異化“智慧城市”方案,並評估瞭這些方案在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方麵的實際成效與技術滲透率之間的悖論。 三、 新興地緣政治的經濟驅動力分析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地緣政治的邏輯開始更多地從傳統的軍事對抗轉嚮經濟控製和技術標準製定權。報告考察瞭2016年前後主要經濟體在關鍵資源(如稀土、半導體供應鏈)和新興技術標準製定上所采取的戰略布局。 我們分析瞭貿易摩擦和投資審查機製的收緊如何重塑全球價值鏈的布局,以及這些“技術民族主義”的抬頭如何影響瞭跨國企業的長期投資決策。報告強調,理解技術壁壘和貿易政策的交織,是把握2016年後世界經濟走勢的關鍵。 總結:麵嚮不確定性的決策框架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為政策製定者、行業領導者和學術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工具,用以理解2016年這個關鍵轉摺點上,技術力量與社會慣性相互作用所産生的復雜結果。它不是對現狀的簡單描述,而是對未來十年潛在軌跡的審慎推演。本書為讀者提供瞭理解現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所需的理論框架和實證數據,避免瞭對單一技術或單一部門的片麵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