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娱乐名人蔡康永、刘若英、苏有朋,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素黑,“弗洛伊德奖”得主赵旭东,精神分析师曾奇峰,心理督导师施琪嘉联袂推荐!
2. *作者,通过真实案例,为焦虑的都市人指点迷津。王浩威堪称台湾心理治疗界“总舵主”,是集心理学家、治疗师、作家、诗人、出版人于一身的传奇医生。他以几十年从事心理咨询经验,带领读者发现情绪,解救日益麻木的灵魂。
3.关注当下社会热点,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专业方法论。王浩威用真实案例,通过情绪话题,直击中国式家庭代际沟通盲点,关注校园霸凌现象,剖析原生家庭影响力,专业解读离家出走、贫穷、自杀等社会现象,为亲子沟通、少年成长提供有效指导。
在当今都市的钢筋水泥里,焦虑成了大家永恒的话题,急迫的生活让我们忘记了感觉和情绪,仿佛我们只需要高效率,只需要不停忙碌,而不该有沮丧和悲伤,甚至是开怀大笑的舒畅。然而,午夜梦回时,是否有忧郁袭上心头?台湾心理咨询“总舵主”王浩威结合多年诊疗经验,总结出剖析情绪的深度好文,和你一起重新认识自己,找回久违的情绪与感觉。
王浩威,台湾心理治疗界“总舵主”,集心理学家、治疗师、作家、诗人、出版人于一身的传奇医生。历任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中华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台大医院精神部兼任主治医师等职。“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心灵工作室负责人、心灵工坊文化公司发行人。著有诗集《献给雨季的歌》,散文《在自恋和忧郁间飞行》《海岸浮现》《与自己和好》,文化评论《一场论述的狂欢宴》等。其“王浩威·青春门诊系列”(包括《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生命的12堂情绪课》《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王医生的情绪诊疗笔记》)为台湾亲子类畅销书。
娱乐名人蔡康永、刘若英、苏有朋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素黑
“弗洛伊德奖”得主 赵旭东
精神分析师 曾奇峰
心理督导师 施琪嘉
联袂推荐!
这是一本既“专业”又不戴“假面”的心灵处方笺,书写着一位精神科医生年轻时的果敢与温柔,并且,有着“自、他一体”的理解与慈悲。
——许悔之 诗人、编辑
带着“度假”心情的吾辈,倒有点像马克·吐温笔下那个促狭的汤姆,满怀偷窥快感,倾听王医生“柜内”的档案病例。沉浸在身心症的大海里,我似乎隐约体悟,人人都需要精神科大夫。
——庄裕安 医生、散文家
序 一个人的家族旅程 // III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恐惧·灰影在呼吸之间渗透 // 003
第二章 寂寞·出走,为自己而活 // 013
第三章 嫉妒·寻猫的猎犬 // 023
第四章 背叛·寻找被遗忘的伤口 // 033
第五章 愤怒·暴雨将至 // 041
第六章 忧郁·忧郁的医生,想飞…… // 051
第七章 疏离·人潮陷落在黑夜中 // 061
第八章 愧疚·忏悔的动物 // 071
第九章 失落·我不甘心 // 081
第十章 不安·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 089
第十一章 快乐·一种很高层次的修养 // 099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潜行在虚无诊疗室 // 111
第十三章 恐惧的旅程 // 121
第十四章 预知死亡的旅程 // 131
第十五章 别人眼中的我 // 141
第十六章 离开自己的逃亡 // 149
第十七章 最极致的恐惧,最极致的勇气 // 155
第十八章 不存在的爱情 // 165
附录一 老汤姆和他的凸透镜 // 175
附录二 让孤独与忧郁在回忆中止息 // 179
附录三 寻找一条漫长的旅程王浩威 // 187
忌妒·寻猫的猎犬
成长以后的爱情中,所谓的忌妒,
不也同样再次唤醒了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吗?
果真如此,失恋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成长过程了。
在一次咨询里,个案回忆起他童年的几个死党。他是因爱情受挫后压抑不住自己的“毁灭”念头,却又因这样的念头在道德上痛苦万分,才来门诊求助的。
门诊在一幢20世纪50年代的水泥大楼里,昔日骄傲的新颖建筑,如今却因人们对空间的感觉逐渐改变而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我们的会谈就是这样展开的,从采光不利的窗户谈起。他说,这种光线气氛,让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是一段阴郁的岁月,人人羡慕他身为独子得以拥有许多的爱,而他却永远处在一种无法满足的不安中。
不安让人陷入忌妒深渊
在幼儿园阶段,妈妈带着他换了三所学校;到了小学,他甚至要确定妈妈就站在操场的另一端才能待在学校里,否则就会夺门而出。
这一次恋爱是出乎意料的。
在成长的过程里,他开始交朋友,偶尔也有一些死党,可是往往很快就因为争吵而分手。大部分摩擦的理由都很可笑,总是因为怀疑甲同学和乙同学比较要好,自己被忽略,索性就翻脸了。
几次交友之后,他更懂得以孤独来保护自己,对恋爱也是一样的态度。他说,从高中开始,有好几次初恋的女友邀他共处一室,明明白白地暗示可以有进一步的亲密动作,他却夺门而出。他说,他害怕拥有以后就要面临失去的威胁。
这一次的恋爱终究还是发生了。就在他经由肌肤的喜悦确认了拥有时,害怕失去这一切的不安也同时涌上心头。倘若有哪个晚上,他拨着电话却找不到这位深爱着他的女孩,他就会一边拼命告诉自己她是多么爱他,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另一个男孩的存在。
分手是很痛苦的。这位女孩其实是受不了这种令人窒息的爱情,然而他却更加肯定有第三者的存在。于是他就像一只寻猫的猎犬一般,反复徘徊在她家门前,连学校和公车站也不放过。想要毁灭这世界的念头也越加强烈—既然我得不到,索性就全毁了,别人也别想要。他很清楚,从一开始陷入占有的欲望时,忌妒也就不可能再避免。
忌妒是三角人际关系的必修习题。不管第三者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总是忍不住去想象、塑造、强化。到最后已是真假难辨。
这种挥之不去的虚构三角习题,几乎是从我们出生之后就开始出现。
精神分析者总爱将恋母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形容成三角关系。依恋着母亲的子女,一旦意识到第三者(父亲)的存在,所有的不安全感都会转换成哭闹的表现。所谓的忌妒,也就是要去维护百分之百占有之假象的一切努力。
徘徊在永远无法满足的占有欲和对这浓烈欲望的恐惧之间,始终不得解脱。我听着这位年轻男子的故事,隐约知道这一切恐怕暂时解决不了。
完全占有的依恋关系
结合了动物行为学和婴儿发展观察的两位著名精神分析家,先后提出了相似的理论—鲍尔比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和马勒(Margaret Mahler)的母子共生现象(symbiosis),都或多或少地指出了这种占有欲望的必然性。如果在童年没有过足够安全的完全占有关系,就会在后续的生命历程中再三地寻求补偿。
我记得自己曾经从“家扶中心”的老师那里听过一位个案的故事。因父母留在城市工作失去了联络,她与弟弟只得和年老目盲的祖父一起在村里生活。那时候她才小学六年级。幸亏那是一个颇有人情味的传统社区,左邻右舍常常会将多余的食物施舍给这家人。也许是长年照顾弟弟的缘故,姐姐应对进退的举止都俨然一副成熟小大人的样子。
后来颁布了《儿童福利法》。依新的法令,这对姐弟属于儿童虐待中的儿童情感忽略,被安置到了寄养家庭中。姐姐的眼神起初冷漠而疏远,但没多久就开始黏着寄养妈妈。有一次,寄养父母喝喜酒外出,回到家时竟然发现她打开大门,一个人趴在地上,可能是因为等得太久已经睡着了。
依鲍尔比的讲法,这是从小被剥夺父母的小孩,他对亲情的渴望必然会再次被唤醒,从而重新产生依恋关系。他所指的是小孩子和任何给他足够关怀的大人之间的关系,而在成长以后的爱情里,所谓的忌妒,不也是对依恋关系的再次唤醒吗?
果真如此,失恋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成长经历了。鲍尔比认为,随着成长的适当挫折,这一切依恋都将开始逐渐脱离。这些挫折或许令人难过,却也教会了一个人独立存在的能力。在长成大人后,如果恋爱是再次复活的依恋关系,失恋不就是那种应有的挫折?
就鲍尔比的观察而言,这种挫折必然是多次重复出现,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要有多次的失恋经验,才可能学会如何适当地爱一个人呢?
嫉羡鼓励了彼此的成长?
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忌妒并非仅仅发生在三角关系中。
三角关系中的忌妒最接近英文“jealousy”的意义。而在三角关系以外的忌妒,恐怕更接近“envy”(嫉羡)的含义。
近代思想家赫尔穆特·舍克(Helmut Schoeck)在其著名作品《忌妒和社会》中,所提到的忌妒(der neid),恐怕是较接近嫉羡的忌妒。他说,人生来就是忌妒者,“每当两个人能够相互进行比较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这样的嫉羡其实也是一种占有欲望。譬如我们都知道,在男性文化里,有“老婆总是别人的好”这一现象。这种情形乍一看也是与爱情相关的人际问题,却全然不同于前述的忌妒。
恋爱中的忌妒是对爱人可能消失的不安,唯有凭借完全的占有(偏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才能赢过想象中的第三者。对“他人之妻”的嫉羡则是对于攻城略地无限扩张、不断累积占有物的欲望。
有趣的是,无论是西方还是台湾的文化,都鼓励恋爱中适当地忌妒,而以扩张占有量为主的嫉羡,却在道德上一再遭到贬抑。
在恋爱过程中,“吃醋”是一项重要的仪式,是不断确定和展现爱情诚恳度的功课。因此,在这一范围内,忌妒不仅是被鼓励的、不违反道德的,甚至是一种必要的存在。
然而,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都视“嫉羡”为道德瑕疵。倘若孩子盯着邻居手上的棒棒糖,馋得几乎流口水,必然会遭到父母愤怒的一巴掌。嫉羡不仅是《摩西十诫》里再三劝阻的缺陷,也被一切文化拒斥。
但是,道德上的阻拦果真可以消除嫉羡的情绪吗?舍克反而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被视为道德瑕疵的嫉羡其实是人类进步的普遍动力。
我还记得自己刚从南部到台北读书时的模样。那时我对台北同学自然自在的言谈举止,对他们那带点卷舌音的标准口音,简直是羡慕极了。这样的嫉羡,反而启发了自己的好胜心。
如果当初来到台北时没有这股嫉羡,恐怕无法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生存下来。难怪舍克说:“在一个社会里,如果人们之间不存在忌妒,那么这个社会就无法存在下去了。”
回到最初那位为情所困的年轻个案,我们能不能说,忌妒是毁灭或破坏性的,而嫉羡是建设性的呢?这样的结论,势必因为过度简化而导致层出不穷的矛盾。譬如两国之间的武力装备竞赛,不也是一种促进“进步”的嫉羡引起的竞争?
只是在我们的社会里,忌妒是被歌颂的,《奥赛罗》里那种不安的猜忌、那种完全占有的欲望,缔造了千古讴歌的爱情传奇,甚至成为人们心中的爱情典范。
忌妒是要求对方停止不动,却在我们的社会获得歌颂和赞赏;明明嫉羡会鼓励彼此的成长,却让我们充满道德上的羞耻感。
也许这重重矛盾在将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之余,也使得人类情感更加让人着迷吧。
老汤姆和他的凸透镜/庄裕安(医生、作家)
阅读浩威的新书初校稿,然后再写篇随笔,让我想起多年前在长庚精神科实习的往事。当时该科只有门诊,没有打针、抽血、导尿、换药那些杂差,也没有咄咄逼人的大管家总医师,结业不必考试只要交篇心得报告,更无惊心动魄的值夜当班,真是苦学徒的新乐园。
那时我们跟诊只有两件事:对初诊病人问些身家背景资料,下一个初步印象,然后随同病人与病历,坐到主治医师身边,看经验老到的前辈如何望闻问切;另外一桩更有趣也更清闲,那就是躲在“单向”玻璃窗内,观看较长时间的隐秘性咨询对谈,天经地义当个“偷窥汤姆”(peeping Tom)。那模样真像欣赏一场精彩的好莱坞“室内电影”,剧情完全以对白取胜,医生如何在三五分钟内欲擒故纵,让病人涕泗纵横、束手交心。更准确来说,像几十集连续剧的居中一两场,当病人下次回诊时,我们已跳到眼科或耳鼻喉科了。
带着“度假”心情的吾辈,倒有点像马克·吐温笔下那个促狭鬼汤姆,满怀偷窥快感,倾听“柜内”的档案病例。沉浸在身心症的大海里,我似乎隐约体悟,人人需要精神科医生。站在主治医生和精神病患的天平之间,前者应是我仿同的对象,可是每每我在后者身上也找到类似的生命潜质。我在精神科里,体会到自己,原来也带着一点点躁、一点点郁、一点点双性恋、一点点暴露癖。我没有把握那些“一点点”的冰山之角,何时会发生巨大撞裂,涌上水面。
多年后,当我变成另一个经验老到的内科医生,再来玩味浩威的告白时,也发现一位精神科医生的某些冰山之角。是啊,天地不仁,万物刍狗,精神科医生也难逍遥于外。多年后,依旧老话一句,人人都需要精神科医生,连精神科医生也不例外。我在内科问诊,经常碰到不知病人属“焦虑状态”或“焦虑病态”,建议他到精神科量化诊断,十之八九遭到婉拒,人人坚信自己坏在胃囊或脊椎。倘若日后,我再对病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时,顺便加上“我有位当精神科医生的朋友,他也有跟你一模一样的困扰……”云云,也许更能劝病人乖乖就范。
“老汤姆”如我,此番偷窥亦医者亦患者的告白后,这冰山之角仿佛变成凸透镜。书里的每一篇文章,全像平行的光线,穿越“王浩威”这面凸透镜,聚焦于一点。经过焦点而发散的光线,能够增加长度、增广幅度,投射得更远,以便探触不可知的世界。君子爱窥,窥之有道,浩威不止提供探密的乐趣,还具备些许人情道理。
浩威的血液里含有一种叫“诗人”的成分,所以行文别具“疲倦式抒情”气质。这种气质上不了《精神科医学志》那类学术刊物台面,但就大众读物,却是难得的亲和低调。浩威的知识散文,还有个延伸阅读的好处。当他信手拈来温尼科特、鲍尔比、斯脱尔、舍克等行家佳言语录,也指示出读者取经方向。大部分读者可能像我,病不至于需要去挂精神科门诊,但又对书中谈论的议题,充满更上层楼的期待。于是便可到图书馆或书店,找到相关的读物,为自己的好奇继续充电。窥吾窥以及人之窥,所有像浩威和笔者一般的好窥读友,都能从“小窥”提升到“大窥”,一览精神医学里更豪华与排场的经典论述。
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有个名喻:“生命也有连舒伯特都难以面对的一刻。”以舒伯特那般勤恳与达观,至少由他极有限的生命和极无尽的作品来说,也有苍天无奈的时候。浩威在文化界朋友眼中,是个浑身带劲、能屈能伸的好汉,十八般武艺跨界,打蛇救火,把脉磨墨,样样都行。然而,生命也有连王浩威都难以面对的一刻,真让人喜欢他那“舒伯特眼神”,那“老汤姆”的疲倦式抒情。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触及心灵深处的故事充满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心灵鸡汤”,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深意。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自我认知”的探讨,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却忽略了内在真实的自我。书里用了很多篇幅去解析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惑和不安的根源,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迷茫”其实是对自己不够了解的体现。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去接纳,去和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梦想”的描述,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扎根于现实,一步一步去追寻的可能。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我们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即使是在最迷茫的时刻,我们也有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用温和的语调,与你进行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独特,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是你我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充满了烟火气,也充满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我尤其喜欢它对“情感”的细腻描摹,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书里都用非常真挚的笔触去展现。那些曾经让我们心痛、让我们欣喜、让我们纠结的情感,在这里都被妥帖地安放。它并没有回避年轻时因为情感而产生的冲动和失误,反而将它们视为一种宝贵的学习经历。书里也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讨“社会压力”对我们成长的影响,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期待和评判,而这本书则鼓励我们找到内心的定力,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的道路更加坚定。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但它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探讨了许多我们内心深处的困惑。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于“价值感”的解读,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从外界寻求认同,却常常忽略了自身内在的价值。书里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展现了那些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依然闪耀着光芒的人们。它让我明白,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不需要去和别人比较,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闪光点。书里也探讨了“焦虑”的来源,以及如何去应对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焦虑似乎成了普遍的情绪,但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更积极的视角,将焦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它并没有给出“神奇的药方”,而是通过引导你去思考,去调整,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意想不到的沉浸感,仿佛置身于一个与我相似的灵魂的倾诉之中。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年轻人的率真,又不失对生活深刻的洞察。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段落时停下来,反复咀嚼,然后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以来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的感受,在这里被清晰地描绘出来了。它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触动。我喜欢它对于“选择”的探讨,人生中有无数的岔路口,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未来。书里并没有教你如何“做出最好的选择”,而是教会你如何面对选择带来的后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向。它让我明白,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迷茫而停滞不前。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的影子,也指引着我前行的道路,虽然这条路可能依旧布满未知,但至少我不再感到孤单。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朋友推荐的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文艺,但内容却出乎意料地实在。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也不是矫揉造作的煽情,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你耳边絮絮叨叨,聊着那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困惑。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那些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的迷茫,那些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的焦虑,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小心翼翼的试探,书里都有提及。它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观察,引导你去思考,去理解。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成长”这个概念的解读,它不回避年轻时的冲动和错误,反而将它们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塑造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养分。读完之后,我感觉好像卸下了很多无形的包袱,内心多了一份平静和力量,知道原来很多人都经历过相似的挣扎,而这一切都是人生旅途中正常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