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的研究範圍覆蓋埃及法、楔形文字法、古印度法、希伯來法、古希臘法、羅馬法、日耳曼法、教會法、中世紀城市法和商法、伊斯蘭法、英國法、美國法、法國法、德國法、日本法和俄羅斯法16個在世界曆史上*具代錶性的法律體係,對各個法律體係的曆史演變、主要法律製度、錶現形式、基本特徵及曆史地位做瞭詳細闡述。與其他同類教材相比,它重點突齣,綫索清晰,反映學科前沿發展動態。它不僅可供高等院校法學、曆史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學習外國法製史之用,也可作為司法考試的輔助教材使用,同時也適閤希望拓展外國法律史知識的各類在職人員閱讀。
林榕年,男,1928—2014,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我國外國法製史學科奠基人,全國外國法製史研究會創始人之一,曾長期擔任中國法律史學會副會長、全國外國法製史研究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羅馬法、大陸法、英美法等。齣版《外國法製史講義》(三捲本)、《外國法製史》《外國法製史新編》等多部全國高校統編教材和規劃教材;發錶《談人權問題》《陪審製度的起源》《民主是個過程》《外國法製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羅馬法的接受和影響》等論文數十篇。
葉鞦華,女,1950年6月齣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全國外國法製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英美法、西方經濟法律製度、比較法律文化等。齣版《外國法製史論》《西方經濟法律製度》《外國法製史》等近10部專著與教材,發錶《希伯來法論略》《關於羅馬法的幾個理論問題》《西方民法史上的“驕子”——論〈法國民法典〉承上啓下的曆史地位》等論文20餘篇。
王雲霞,女,1962年10月齣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遺産法研究所所長。兼任全國外國法製史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嚮為外國法製史、比較法律文化、文化遺産法。齣版《東方法律改革比較研究》《普通法的訴訟形式》《文化遺産法:概念、體係與視角》《文化遺産法教程》等專著、教材、譯著十餘部,發錶《印度社會的法律改革》《〈法國民法典〉的時代精神探析》《論文化遺産權》等論文40餘篇。
高仰光,男,1978年1月齣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全國外國法製史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希臘法、羅馬法、西方中世紀法、西方法律近代化等。代錶作有《薩剋森明鏡》(專著)以及《論日耳曼法中的賠命價製度》《馬剋斯•韋伯與當代中國人的法律信仰》《歐盟距離“同一個歐洲”還有多遠——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裏斯本條約案判決的法律分析》《納粹統治時期德國法律史學的源流、變遷與影響》等論文。
緒 論1
第一章 古埃及法10
第一節 古埃及法的形成和演變10
第二節 古埃及法的基本製度11
第三節 古埃及法的曆史地位14
第二章 楔形文字法15
第一節 楔形文字法的産生、發展演變和基本特徵15
第二節 《漢穆拉比法典》17
第三節 楔形文字法的曆史地位23
第三章 古印度法25
第一節 古代印度法的産生和演變25
第二節 古代印度法的基本製度27
第三節 古代印度法的特點和曆史地位31
第四章 希伯來法34
第一節 希伯來法的形成和發展34
第二節 《摩西五經》35
第三節 希伯來法的基本製度37
第四節 希伯來法的曆史地位和影響40
第五章 古希臘法42
第一節 古希臘文明和法律的源頭42
第二節 城邦的憲製:斯巴達和雅典43
第三節 古希臘人日常生活中的法律46
第四節 古希臘的法律遺産48
第六章 羅馬法51
第一節 羅馬法的産生和發展51
第二節 羅馬法的基本特徵56
第三節 羅馬法的淵源和分類57
第四節 羅馬私法的基本內容60
第五節 羅馬法的復興及對後世的影響66
第七章 日耳曼法69
第一節 日耳曼法的形成與發展69
第二節 日耳曼法的基本製度72
第三節 日耳曼法的主要特徵與後世影響76
第八章 教會法79
第一節 教會法的形成、發展和衰落79
第二節 教會法的基本淵源81
第三節 教會法的基本製度82
第四節 教會法的曆史地位85
第九章 城市法和商法87
第一節 城市法87
第二節 商法91
第十章 伊斯蘭法96
第一節 伊斯蘭法的産生和演變96
第二節 伊斯蘭法的基本淵源98
第三節 伊斯蘭法的基本製度100
第四節 伊斯蘭法的曆史地位103
第十一章 英國法105
第一節 英國法的形成與演變105
第二節 英國法的淵源112
第三節 憲法118
第四節 財産法122
第五節 契約法125
第六節 侵權行為法127
第七節 社會立法130
第八節 刑法132
第九節 訴訟法134
第十節 英美法係的形成及特點137
第十二章 美國法140
第一節 美國法律製度的形成和發展140
第二節 憲法145
第三節 私法152
第四節 經濟與社會立法155
第五節 刑法158
第六節 司法製度161
第七節 美國法的特點及曆史地位165
第十三章 法國法167
第一節 法國法的形成和發展167
第二節 憲法172
第三節 行政法179
第四節 民商法182
第五節 經濟法188
第六節 社會立法190
第七節 刑法191
第八節 司法製度194
第九節 法國法的基本特徵及其曆史地位197
第十四章 德國法200
第一節 德國法的産生與演變200
第二節 憲法205
第三節 刑法210
第四節 民商法212
第五節 經濟法與社會法218
第六節 司法製度221
第七節 德國法的域外影響225
第十五章 日本法227
第一節 日本法的發展與演變227
第二節 憲法231
第三節 行政法236
第四節 民商法238
第五節 經濟法和社會立法242
第六節 刑法245
第七節 司法製度248
第八節 日本法的特點和曆史地位250
第十六章 俄羅斯法254
第一節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法律製度254
第二節 蘇聯時期的法律製度257
第三節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聯邦法律製度266
第四節 俄羅斯法的曆史地位269
重要參考文獻270
第六版修訂說明
本教材自1999年第一版齣版以來,一直深受讀者的厚愛和學界同仁的好評,迄今已多次重印和修訂。第五版自2013年齣版以來已使用四年,讀者們對該版教材給予瞭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鑒於本教材的良好社會評價,2017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將其列為“中國人民大學‘十三五'規劃本科教材”。為瞭適應外國法製史本科教學實踐的發展趨勢,根據中國人民大學關於“十三五”規劃教材的指導思想和齣版社對於教材修訂工作的總體要求,參考讀者的反饋意見,我們再次對教材進行瞭修訂。本次修訂有如下變化:
第一,密切跟蹤學界研究動態,對有關國傢法製的最新發展狀況加以闡釋和評價。
第二,對有些章節的結構和內容做瞭較大調整,希臘法、日耳曼法、德國法、美國法等章變化較大。
第三,增加瞭高仰光和薑棟兩位中國人民大學外國法製史骨乾教師作為新作者。調整後的分工情況如下(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雲霞:第三章、第十一章;
葉鞦華:第二章、第六章、第十五章;
張彩鳳:第九章、第十三章;
林榕年:緒論;
薑棟:第四章、第十二章;
高仰光:第五章、第七章、第十四章;
崔林林:第一章、第十六章;
曾爾恕:第八章、第十章。
編著者
2017年6月
作為一名從事法律實務多年的律師,我深知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的重要性。這本書雖然是一本法製史教材,但其所蘊含的智慧,對於理解和處理當下的法律問題,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在我看來,法律製度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教條,而是曆史發展的産物,充滿瞭調整和演變的痕跡。閱讀這本書,就像是為我的法律知識庫注入瞭曆史的維度。當我遇到一些復雜的法律爭議,或是需要對某個法律原則的起源和演變進行追溯時,這本書總能提供給我深刻的洞見。例如,在理解某些私法原則時,追溯其在羅馬法中的源頭,或是考察其在中世紀封建法中的發展,往往能幫助我更準確地把握其精髓,並為案件的論證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書中對不同國傢法律製度的比較分析,也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看似相似的法律規定,其背後可能隱藏著截然不同的曆史文化邏輯。這提醒我在處理跨國法律事務時,不能簡單套用本國法律的思維方式,而需要深入理解對方國傢的法律文化背景。這本書讓我對“法律是什麼”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更加敬畏法律的生命力。
評分初次翻閱這本書,就有一種撲麵而來的厚重感,這不僅僅是紙張的厚度,更是知識體係的深度和廣度所帶來的震撼。我是一名對法學曆史一直充滿好奇心的學生,一直渴望能夠係統地瞭解不同國傢和地區法律製度的演變軌跡,以及這些製度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孕育、發展、融閤與衝突的。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種深層需求。它並非簡單羅列法律條文或案例,而是將法律製度置於其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進行剖析,展現瞭法律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動態過程。從古埃及的習慣法,到羅馬法的韆年傳承,再到英美法係的普通法傳統和大陸法係的成文法體係,作者都用清晰的邏輯和詳實的史料,為我們勾勒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法製畫捲。尤其令人贊賞的是,書中對不同法係之間相互影響、藉鑒乃至對抗的曆史進程進行瞭深入的解讀,這對於理解當下世界各國法律的差異與共性至關重要。每一次閱讀,都仿佛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與古老的智慧對話,與先賢的思想碰撞,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也讓我對法律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思維方式的啓迪。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逐漸養成瞭用曆史的眼光去審視當下法律問題的習慣。我發現,很多我們在今天看來習以為常的法律製度,在曆史上都經曆瞭一個漫長而麯摺的演變過程,甚至曾經麵臨過巨大的爭議和挑戰。這種對法律“生成史”的理解,讓我對現有的法律體係有瞭更深的敬畏,也讓我更加理性地看待法律的變化和改革。例如,在討論程序正義時,這本書追溯瞭其在不同法係中的發展,讓我看到瞭程序正義的觀念是如何逐漸確立和完善的。這種曆史的視角,使我更加堅信,法律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續的努力和不斷的探索。這本書也鼓勵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去思考法律的多種可能性,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的獨特性,這對於我在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都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水平。作為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它承擔著為法學教育打下堅實基礎的重任。從這本書的結構和內容來看,它無疑是閤格甚至超額完成的。從世界範圍內的主要法係,到不同曆史時期的重要法律思想和製度,再到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法律變革,幾乎涵蓋瞭外國法製史研究的各個重要維度。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文明背景下法律傳統的比較分析,這打破瞭我過去以西方為中心的法律觀,讓我認識到法律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書中對一些關鍵性法律概念(如契約、所有權、責任等)在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法係中的演變過程,也進行瞭非常細緻的梳理,這對於理解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它們在現代法律中的應用,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內容極其豐富,體係非常完整的著作,值得每一個對法律史感興趣的學生和學者深入研讀。
評分這套教材的編排設計,可以說是匠心獨運,處處體現著對教學規律的深刻把握。我是一名剛剛接觸法學教育的教師,在選擇教材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其內容的係統性、邏輯性以及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本書在這些方麵都做得非常齣色。它從一個宏觀的視角齣發,循序漸進地展開,無論是對古代法律傳統的介紹,還是對近代法律改革的梳理,都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識框架。更重要的是,書中並非僅僅呈現既定的“結論”,而是注重對曆史事件、法律思想、製度變遷背後的原因進行探究,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例如,在分析不同法律傳統(如日耳曼法、伊斯蘭法等)的形成和發展時,作者會深入挖掘其社會根源和文化土壤,這使得學生在理解法律現象的同時,也能領略到曆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此外,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和曆史學傢、法學傢的觀點,也為課堂教學提供瞭豐富的素材和多樣的視角,讓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曆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充滿瞭可探討的空間,極大地提升瞭教學的有效性。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它對法律的“曆史性”和“社會性”的強調。我以前學習法律,總覺得法律是一套固定不變的規則,是抽象的、理性的。但這本書通過梳理外國法製史,讓我意識到,法律從來都不是脫離社會而存在的。它是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特定的社會土壤中孕育齣來的,它的發展和演變,是社會變遷的必然結果。這本書讓我看到,法律是如何受到政治鬥爭、經濟發展、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在分析封建時代的法律時,我看到瞭土地製度、等級製度對法律的深刻塑造;在探討近代法律改革時,我看到瞭民族國傢形成、工業革命對法律體係的衝擊。這種將法律置於曆史和社會背景中去理解的視角,讓我對法律的認識更加立體、更加深刻。它也讓我明白,要真正理解和運用法律,不僅要掌握法律條文,更要理解法律背後的曆史邏輯和社會根源。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既有學術著作的嚴謹和專業,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流暢和吸引力。作者在敘述法律製度的演變時,沒有使用過於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盡量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同時,書中穿插的對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的生動描繪,使得原本枯燥的法律曆史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重要法律思想傢的論述,作者能夠準確地抓住他們思想的精髓,並將其與曆史背景相結閤,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他們的貢獻。例如,在介紹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時,作者不僅闡述瞭其理論內容,還將其放置於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背景下,分析瞭其巨大的曆史影響力。這種既注重學術深度,又兼顧可讀性的寫作方式,使得這本書在同類著作中脫穎而齣,成為一本既適閤深度研究,又適閤普通讀者入門的優秀教材。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學術功底。作為一名研究法律史的學者,我深知要寫一本好的法製史著作,需要投入巨大的心血去搜集、整理、研究原始文獻,並進行深刻的理論分析。這本書在這方麵無疑達到瞭極高的水準。作者在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文獻、法律條文、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對其進行瞭精闢的分析和評論。這種嚴謹的治學精神,使得全書的論述既有堅實的史料支撐,又有深刻的理論升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重要曆史時期和關鍵性法律製度的深入探討,例如對法國大革命後法律體係的重塑,以及對德國民法典編纂過程的細緻梳理,都展現瞭作者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握和對法律演進邏輯的深刻洞察。同時,書中對各種學術觀點和理論流派的呈現,也為我提供瞭開闊的學術視野,讓我瞭解到瞭法律史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前沿動態。這本書無疑是我學術研究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它不僅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更在治學方法和學術精神上給予瞭我深刻的啓發。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枯燥”的曆史學習的刻闆印象。我一直覺得曆史課本上的內容很難吸引我,總是充斥著人名、地名、年代,讓人感到乏味。但是,這本書不同,它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說書人,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一個個古老而又重要的法律故事娓娓道來。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著法律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呼吸與脈動。書中對羅馬法體係的解讀,讓我看到瞭法律如何從零散的習俗逐漸走嚮係統和嚴謹;對英美法係普通法的講述,讓我體會到法律在司法實踐中如何通過判例不斷演進和完善;對大陸法係成文法的描繪,則讓我看到瞭理性主義對法律現代化的推動作用。這種“講故事”的方式,不僅讓我更容易記住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理解瞭法律的“人情味”和“生命力”,感受到瞭法律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如何與人類的生存、生活、命運緊密相連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獲,是一種“全局觀”和“發展觀”。在學習外國法製史之前,我對不同國傢的法律製度,往往是孤立地看待,覺得它們隻是不同的“版本”。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些不同的法製,其實是在人類文明的宏大背景下,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競爭、相互藉鑒的。它讓我明白瞭,法律製度的産生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變的過程,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完美”法律。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國傢的法律,不能僅僅局限於其現行的法律條文,而需要深入探究其曆史根源、文化傳統、政治體製等多種因素。這種“全局觀”的養成,讓我對世界各國的法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法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趨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法製史的知識讀物,更是一本能夠塑造我法律思維方式的啓濛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