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的研究范围覆盖埃及法、楔形文字法、古印度法、希伯来法、古希腊法、罗马法、日耳曼法、教会法、中世纪城市法和商法、伊斯兰法、英国法、美国法、法国法、德国法、日本法和俄罗斯法16个在世界历史上*具代表性的法律体系,对各个法律体系的历史演变、主要法律制度、表现形式、基本特征及历史地位做了详细阐述。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它重点突出,线索清晰,反映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它不仅可供高等院校法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外国法制史之用,也可作为司法考试的辅助教材使用,同时也适合希望拓展外国法律史知识的各类在职人员阅读。
林榕年,男,1928—2014,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我国外国法制史学科奠基人,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曾长期担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副会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罗马法、大陆法、英美法等。出版《外国法制史讲义》(三卷本)、《外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新编》等多部全国高校统编教材和规划教材;发表《谈人权问题》《陪审制度的起源》《民主是个过程》《外国法制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罗马法的接受和影响》等论文数十篇。
叶秋华,女,1950年6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英美法、西方经济法律制度、比较法律文化等。出版《外国法制史论》《西方经济法律制度》《外国法制史》等近10部专著与教材,发表《希伯来法论略》《关于罗马法的几个理论问题》《西方民法史上的“骄子”——论〈法国民法典〉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等论文20余篇。
王云霞,女,1962年10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法制史、比较法律文化、文化遗产法。出版《东方法律改革比较研究》《普通法的诉讼形式》《文化遗产法:概念、体系与视角》《文化遗产法教程》等专著、教材、译著十余部,发表《印度社会的法律改革》《〈法国民法典〉的时代精神探析》《论文化遗产权》等论文40余篇。
高仰光,男,1978年1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法、罗马法、西方中世纪法、西方法律近代化等。代表作有《萨克森明镜》(专著)以及《论日耳曼法中的赔命价制度》《马克斯•韦伯与当代中国人的法律信仰》《欧盟距离“同一个欧洲”还有多远——德国联邦宪法法院里斯本条约案判决的法律分析》《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法律史学的源流、变迁与影响》等论文。
绪 论1
第一章 古埃及法10
第一节 古埃及法的形成和演变10
第二节 古埃及法的基本制度11
第三节 古埃及法的历史地位14
第二章 楔形文字法15
第一节 楔形文字法的产生、发展演变和基本特征15
第二节 《汉穆拉比法典》17
第三节 楔形文字法的历史地位23
第三章 古印度法25
第一节 古代印度法的产生和演变25
第二节 古代印度法的基本制度27
第三节 古代印度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31
第四章 希伯来法34
第一节 希伯来法的形成和发展34
第二节 《摩西五经》35
第三节 希伯来法的基本制度37
第四节 希伯来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40
第五章 古希腊法42
第一节 古希腊文明和法律的源头42
第二节 城邦的宪制:斯巴达和雅典43
第三节 古希腊人日常生活中的法律46
第四节 古希腊的法律遗产48
第六章 罗马法51
第一节 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51
第二节 罗马法的基本特征56
第三节 罗马法的渊源和分类57
第四节 罗马私法的基本内容60
第五节 罗马法的复兴及对后世的影响66
第七章 日耳曼法69
第一节 日耳曼法的形成与发展69
第二节 日耳曼法的基本制度72
第三节 日耳曼法的主要特征与后世影响76
第八章 教会法79
第一节 教会法的形成、发展和衰落79
第二节 教会法的基本渊源81
第三节 教会法的基本制度82
第四节 教会法的历史地位85
第九章 城市法和商法87
第一节 城市法87
第二节 商法91
第十章 伊斯兰法96
第一节 伊斯兰法的产生和演变96
第二节 伊斯兰法的基本渊源98
第三节 伊斯兰法的基本制度100
第四节 伊斯兰法的历史地位103
第十一章 英国法105
第一节 英国法的形成与演变105
第二节 英国法的渊源112
第三节 宪法118
第四节 财产法122
第五节 契约法125
第六节 侵权行为法127
第七节 社会立法130
第八节 刑法132
第九节 诉讼法134
第十节 英美法系的形成及特点137
第十二章 美国法140
第一节 美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40
第二节 宪法145
第三节 私法152
第四节 经济与社会立法155
第五节 刑法158
第六节 司法制度161
第七节 美国法的特点及历史地位165
第十三章 法国法167
第一节 法国法的形成和发展167
第二节 宪法172
第三节 行政法179
第四节 民商法182
第五节 经济法188
第六节 社会立法190
第七节 刑法191
第八节 司法制度194
第九节 法国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地位197
第十四章 德国法200
第一节 德国法的产生与演变200
第二节 宪法205
第三节 刑法210
第四节 民商法212
第五节 经济法与社会法218
第六节 司法制度221
第七节 德国法的域外影响225
第十五章 日本法227
第一节 日本法的发展与演变227
第二节 宪法231
第三节 行政法236
第四节 民商法238
第五节 经济法和社会立法242
第六节 刑法245
第七节 司法制度248
第八节 日本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250
第十六章 俄罗斯法254
第一节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法律制度254
第二节 苏联时期的法律制度257
第三节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法律制度266
第四节 俄罗斯法的历史地位269
重要参考文献270
第六版修订说明
本教材自1999年第一版出版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厚爱和学界同仁的好评,迄今已多次重印和修订。第五版自2013年出版以来已使用四年,读者们对该版教材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鉴于本教材的良好社会评价,2017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将其列为“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为了适应外国法制史本科教学实践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关于“十三五”规划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出版社对于教材修订工作的总体要求,参考读者的反馈意见,我们再次对教材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有如下变化:
第一,密切跟踪学界研究动态,对有关国家法制的最新发展状况加以阐释和评价。
第二,对有些章节的结构和内容做了较大调整,希腊法、日耳曼法、德国法、美国法等章变化较大。
第三,增加了高仰光和姜栋两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法制史骨干教师作为新作者。调整后的分工情况如下(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云霞:第三章、第十一章;
叶秋华:第二章、第六章、第十五章;
张彩凤:第九章、第十三章;
林榕年:绪论;
姜栋:第四章、第十二章;
高仰光:第五章、第七章、第十四章;
崔林林:第一章、第十六章;
曾尔恕:第八章、第十章。
编著者
2017年6月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作为一名研究法律史的学者,我深知要写一本好的法制史著作,需要投入巨大的心血去搜集、整理、研究原始文献,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法律条文、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评论。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坚实的史料支撑,又有深刻的理论升华。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时期和关键性法律制度的深入探讨,例如对法国大革命后法律体系的重塑,以及对德国民法典编纂过程的细致梳理,都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法律演进逻辑的深刻洞察。同时,书中对各种学术观点和理论流派的呈现,也为我提供了开阔的学术视野,让我了解到了法律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这本书无疑是我学术研究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更在治学方法和学术精神上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当下法律问题的习惯。我发现,很多我们在今天看来习以为常的法律制度,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甚至曾经面临过巨大的争议和挑战。这种对法律“生成史”的理解,让我对现有的法律体系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更加理性地看待法律的变化和改革。例如,在讨论程序正义时,这本书追溯了其在不同法系中的发展,让我看到了程序正义的观念是如何逐渐确立和完善的。这种历史的视角,使我更加坚信,法律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这本书也鼓励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法律的多种可能性,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的独特性,这对于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枯燥”的历史学习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很难吸引我,总是充斥着人名、地名、年代,让人感到乏味。但是,这本书不同,它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一个个古老而又重要的法律故事娓娓道来。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法律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呼吸与脉动。书中对罗马法体系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法律如何从零散的习俗逐渐走向系统和严谨;对英美法系普通法的讲述,让我体会到法律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通过判例不断演进和完善;对大陆法系成文法的描绘,则让我看到了理性主义对法律现代化的推动作用。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不仅让我更容易记住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理解了法律的“人情味”和“生命力”,感受到了法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如何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命运紧密相连的。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它对法律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强调。我以前学习法律,总觉得法律是一套固定不变的规则,是抽象的、理性的。但这本书通过梳理外国法制史,让我意识到,法律从来都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它的发展和演变,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这本书让我看到,法律是如何受到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分析封建时代的法律时,我看到了土地制度、等级制度对法律的深刻塑造;在探讨近代法律改革时,我看到了民族国家形成、工业革命对法律体系的冲击。这种将法律置于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去理解的视角,让我对法律的认识更加立体、更加深刻。它也让我明白,要真正理解和运用法律,不仅要掌握法律条文,更要理解法律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社会根源。
评分作为一名从事法律实务多年的律师,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的重要性。这本书虽然是一本法制史教材,但其所蕴含的智慧,对于理解和处理当下的法律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我看来,法律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充满了调整和演变的痕迹。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为我的法律知识库注入了历史的维度。当我遇到一些复杂的法律争议,或是需要对某个法律原则的起源和演变进行追溯时,这本书总能提供给我深刻的洞见。例如,在理解某些私法原则时,追溯其在罗马法中的源头,或是考察其在中世纪封建法中的发展,往往能帮助我更准确地把握其精髓,并为案件的论证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书中对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也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相似的法律规定,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逻辑。这提醒我在处理跨国法律事务时,不能简单套用本国法律的思维方式,而需要深入理解对方国家的法律文化背景。这本书让我对“法律是什么”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畏法律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一种“全局观”和“发展观”。在学习外国法制史之前,我对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往往是孤立地看待,觉得它们只是不同的“版本”。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些不同的法制,其实是在人类文明的宏大背景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的。它让我明白了,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完美”法律。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能仅仅局限于其现行的法律条文,而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根源、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多种因素。这种“全局观”的养成,让我对世界各国的法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法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法制史的知识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塑造我法律思维方式的启蒙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和专业,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流畅和吸引力。作者在叙述法律制度的演变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尽量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同时,书中穿插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生动描绘,使得原本枯燥的法律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法律思想家的论述,作者能够准确地抓住他们思想的精髓,并将其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贡献。例如,在介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时,作者不仅阐述了其理论内容,还将其放置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了其巨大的历史影响力。这种既注重学术深度,又兼顾可读性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在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既适合深度研究,又适合普通读者入门的优秀教材。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作为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承担着为法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从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来看,它无疑是合格甚至超额完成的。从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法系,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法律思想和制度,再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变革,几乎涵盖了外国法制史研究的各个重要维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文明背景下法律传统的比较分析,这打破了我过去以西方为中心的法律观,让我认识到法律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书中对一些关键性法律概念(如契约、所有权、责任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法系中的演变过程,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这对于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在现代法律中的应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体系非常完整的著作,值得每一个对法律史感兴趣的学生和学者深入研读。
评分这套教材的编排设计,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处处体现着对教学规律的深刻把握。我是一名刚刚接触法学教育的教师,在选择教材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其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本书在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循序渐进地展开,无论是对古代法律传统的介绍,还是对近代法律改革的梳理,都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书中并非仅仅呈现既定的“结论”,而是注重对历史事件、法律思想、制度变迁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在分析不同法律传统(如日耳曼法、伊斯兰法等)的形成和发展时,作者会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和文化土壤,这使得学生在理解法律现象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和历史学家、法学家的观点,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视角,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可探讨的空间,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所带来的震撼。我是一名对法学历史一直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一直渴望能够系统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的演变轨迹,以及这些制度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融合与冲突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深层需求。它并非简单罗列法律条文或案例,而是将法律制度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剖析,展现了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动态过程。从古埃及的习惯法,到罗马法的千年传承,再到英美法系的普通法传统和大陆法系的成文法体系,作者都用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史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法制画卷。尤其令人赞赏的是,书中对不同法系之间相互影响、借鉴乃至对抗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对于理解当下世界各国法律的差异与共性至关重要。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与古老的智慧对话,与先贤的思想碰撞,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法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