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補晉書藝文誌(第10捲)(繁體版)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補晉書藝文誌(第10捲)(繁體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承略 等 編
圖書標籤:
  • 二十五史
  • 藝文誌
  • 經籍誌
  • 晉書
  • 藝文誌補
  • 史學
  • 古籍
  • 文獻
  • 編纂
  • 中華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281757
版次:1
商品編碼:10992637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字數:32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補晉書藝文誌(第10捲)(繁體版)》收錄二十五史中的藝文誌或經籍誌及其在宋代至民國間的考證、注釋與補遣之作,收錄清代至民國間補撰的各朝藝文誌或經籍誌,收錄宋、明、清三朝的國史藝文誌或經籍誌,共計83種,每一種都作瞭標點、校勘,大緻根據時代和篇幅分為27捲30冊。這是史誌目錄首次大規模的匯輯和整理,顯示瞭各代藏書與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瞭中國古代文獻典籍的傢底,反映瞭各個時代各種學術的興起、發展興演變,體現瞭中國占代思想、文化興科技的繁榮,為貫通考察典籍的成書,著者、捲帙、真僞、流傳等情況,提供瞭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據。

內頁插圖

目錄

補晉書藝文誌
例略
補晉害藝文誌捲一
甲部經錄
補晉喜藝文誌捲二
乙部史錄
補晉書藝文誌捲三
丙部子錄
補晉書藝文誌捲四
丁部集錄
補晉奢藝文誌附錄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黜僞類
經部
史部
子部
晉書藝文誌補遺
經部
史部
子部
附錄類補遺
補晉書藝文誌刊誤
甲部
乙部
丙部
丁部
附錄 類刊誤
《補晉書藝文誌》校勘劄記

捲二
捲三
捲四
附錄
《補晉書藝文誌》未收書目

補晉書藝文誌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精彩書摘

衞道安 解釋維摩法華經
《世說,雅量門》注:“《安和上傳》曰:以佛法東流,經籍錯謬,更為條章,標序篇目,為之注解。自支道林等皆宗其理。”《高僧傳》雲:“安所注《般若道行》、《密跡》、《安般》諸經,並尋文比句,為起盡之義,及析疑甄解,凡二十二捲。序緻淵富,妙盡深旨,條貫既序,文理會通,經義剋明,自安始也。”
僧洪肇 肇論四捲
今存。《郡齋讀書後誌》雲:“《肇論》四捲,姚秦僧洪肇撰。師羅什,規摹莊周之言,以著此書。《物不遷》、《不真空》、《涅盤無知》、《般若無名》四論。《傳燈錄》雲肇後為姚興所殺。《高僧傳》不載其事。”①《禦選語錄》雲:“《傳燈錄》載僧肇在姚秦間大闢,乞七日假,著《寶藏論》畢。臨刑說偈曰:‘四大元無主,五陰本末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然此偈非肇作也。肇為鳩摩羅什高弟,秦王姚興命入逍適園助什譯定經論,尊禮有加。《十六國春鞦·僧肇傳》雲以姚秦弘始十六年卒於長安,時晉義興十年也。況典刑之人,豈有給假著論之理?則肇之以吉祥滅度,信矣。”《硃子語類》捲百二十二。雲:“至晉時肇法師,釋氏之教始興。”
姚興 通三世論
《高僧傳》捲二《鳩摩羅什傳》雲:“興以佛、道坤邃,其行唯善,信為齣苦之良津,禦世之洪則。故托意九經,遊心十二,乃著《通三世論》,以勖示因果。”
……

前言/序言


史學研究的基石:兩漢魏晉南北朝史籍的深度透視 本書聚焦於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這一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嚴謹、詳盡且具有開創性的史學工具與研究範本。它並非對既有史書的簡單匯編,而是深入曆史文獻的肌理,對當時記載典章製度、學術流變、文化脈絡的原始資料進行細緻的考訂、辨析與重建。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對史料的“重構”與“補充”的理念。我們深知,曆代史籍在流傳過程中,或因戰亂,或因避諱,或因編纂疏漏,留下瞭大量的空白與疑點。本書正是秉持著“求全責備,存疑去僞”的古籍整理精神,對特定曆史階段的文集、誌書、碑刻、奏議等第一手資料進行瞭地毯式的搜羅與校勘。 第一部分:漢代典章製度與文獻流變考 本書首先將焦點投嚮瞭強大的漢王朝。漢代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奠基期,其製度的成熟與文獻的繁盛直接影響瞭後世兩韆年的曆史走嚮。 一、西漢官製沿革與文獻失佚之辨: 針對《漢書·藝文誌》中記載的那些已然失傳的“諸子百傢”典籍,本書采用瞭“旁證側考”的方法。我們不滿足於僅僅羅列書名,而是深入挖掘齣土簡牘(如張傢山漢簡、睡虎地秦簡的補充性信息)、詔令和奏疏中提及的零星片語,嘗試性地勾勒齣這些失佚典籍的篇目結構與核心思想。例如,對於一些失傳的律令誌,我們通過對比《唐律疏議》中引用的漢律殘篇,力求還原其在“三章之法”基礎上發展齣的具體條文精神。 二、光武中興的文獻麵貌: 重點分析瞭光武帝建武朝至章帝元和朝的官方文書風格轉變。這一時期的政令文告,從西漢的質樸轉嚮瞭典雅,本書通過比對當時的銘文與公文範例,分析瞭這種文風轉變背後的政治意圖與士人階層的文化傾嚮。我們特彆關注瞭儒傢學說在官方意識形態確立過程中的文獻側重,如對《春鞦》學派內部不同流派記載的詳盡辨析。 三、東漢經學與史學的分野: 詳細梳理瞭鄭玄、馬融等大傢在經學研究中的文獻源頭。本書認為,東漢後期經學研究的極度細化,也反嚮造成瞭對通史性著作的疏忽。因此,我們對當時史官如班固、張衡等人的著作手稿中可能存在的增刪差異,進行瞭細緻的目錄學分析,並探討瞭《漢誌》對某些史學流派記載的不公之處,試圖在後世的史學史著述中找到被忽視的論據。 第二部分:三國鼎立時期的文獻碎片整理 三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文獻的存留極不穩定,大量地方誌、軍事部署文書與私傢著述散佚。 一、魏晉之際的學術重心轉移: 重點考察瞭曹魏集團對儒傢經典整理的官方行為。曹丕、曹植父子的文學成就廣為人知,但其在典籍校勘方麵的貢獻卻常被低估。本書通過對《太平真君中經簿》等文獻的側麵參照,分析瞭魏代官方對於道傢經典(如太平經的改編)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這反映瞭其試圖在儒傢正統與新起道教信仰之間尋求平衡的復雜政治邏輯。 二、蜀吳政權的文獻特色: 針對蜀漢與東吳,由於其長期處於邊陲或對峙地位,其文獻多以軍事報告、地方治理方案的形式存在。本書利用部分敦煌文獻中涉及蜀地的殘捲,結閤《三國誌》的記載,對諸葛亮治蜀的法律條文和屯田製度的文獻記載進行瞭補充,尤其關注瞭吳地士族對官方史學的抵觸態度所導緻的文獻記錄傾嚮性。 三、碑刻與墓誌的佐證價值: 大量收集並考釋瞭三國時期重要的紀功碑、墓葬題記,分析瞭其中所反映的官職名稱、禮儀製度在口語與書麵語中的差異,為理解當時社會階層的流動提供瞭堅實的物證。 第三部分:兩晉與南北朝的文化斷裂與融閤 魏晉風度的形成,是文化上極大解放與政治上極度不安的産物。這一時期的文獻記錄充滿瞭不穩定性和極大的地方差異性。 一、西晉的統一與文獻的“迴流”: 考察瞭西晉統一後,對東吳舊藏的文獻的接收、整理與重新編排過程。本書認為,西晉時期對吳地學術傳統的吸收是有限的,許多吳地特有的方技、水利文獻可能在這次“文化迴流”中被錯誤歸類或直接棄置。我們對比瞭《晉書·藝術傳》與部分方技類文獻(如《肘後方》的早期形態),試圖勾勒齣被遺漏的學術脈絡。 二、東晉的門閥政治與傢學傳承: 東晉的史料記載嚴重依賴於士族私傢撰寫的傢傳與譜牒。本書深入分析瞭《晉書》中“門閥傳”的編撰手法,指齣其對部分中小世族的刻意淡化。通過對《太平經》在南朝的流傳情況,以及永嘉之亂後北方士人南遷帶來的學術衝擊,係統梳理瞭南北文化交流中的文獻傳播路徑。 三、南北朝的製度並行與史觀差異: 本部分著重比較瞭南朝宋齊梁陳的漢承魏晉之風與北魏至北周的鬍漢融閤過程中的文獻記載。南朝史官更注重對漢晉風骨的模仿與繼承,使得其史書帶有強烈的“文人化”傾嚮;而北朝,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後,官方文獻則顯示齣對中原正統製度的急切學習與刻意彰顯。本書通過對比南北朝的賦稅製度記錄、法律條文的修訂曆史,揭示瞭其在名義統一下的製度實異,並探討瞭這種差異如何反映在各自的官方史學敘事之中。 結語:史學研究的方法論革新 本書最終落腳於方法論的探討。它不是簡單地填補文獻的空白,而是建立瞭一套針對中古時期史料“碎片化”特徵的研究框架。通過跨文本、跨媒介(碑刻、簡牘、傳世文獻)的相互印證,本書提供瞭一種超越傳統目錄學、考據學的多維度史料解讀路徑,為後世研究者提供瞭研究先秦至魏晉南北朝史學源流與典籍演變軌跡的堅實參考。本書的每一個考證點,都力求迴歸到原始文獻語境中進行審視,避免瞭後世史傢對前代史料的簡單套用與標簽化處理。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普通愛好者,略帶好奇地翻開這本書的角度來看,它像是一扇通往古代藏書世界的大門,雖然門內景象復雜而深奧,但依然散發著迷人的光芒。盡管我尚未完全掌握其中所有的專業術語和考證方法,但光是看著那些密集的引注和繁復的對照,就能感受到背後巨大的工作量和嚴謹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這些“後來者”構建瞭一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不必從零開始摸索那些前人已經窮盡心力的工作。它提供瞭一種“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視角,讓研究的起點變得更高遠,也更可靠。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略高,但對於真正有誌於此道的同好而言,卻是一劑強心針。那種旁徵博引、層層遞進的論述方式,讓人感到作者胸中的學識之淵博。它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入門讀物,更像是一份專業領域內的“內參”。尤其是在梳理那些散佚已久的文獻脈絡時,作者展現齣的那種對史料的敏銳洞察力,讓人不得不由衷佩服。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綫索,去追溯那些失傳文獻的影子,雖然過程麯摺,但每次有所發現,都有一種撥雲見日般的暢快感。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補”,它填補瞭傳統文獻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地帶。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令人贊嘆,尤其是繁體字的呈現,那種墨香和紙張的質感,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古籍流傳的時代。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曆史進行一次親密的對話。對於研究古代文獻的學者來說,這種實體書的體驗是無可替代的,尤其是涉及到《晉書·藝文誌》這類重要的文獻校勘工作,清晰的排版和細緻的注釋,極大地減輕瞭閱讀的負擔。雖然我對具體考補的內容尚處於探索階段,但僅憑這份對傳統工藝的尊重和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這本書就已經在眾多學術著作中脫穎而齣瞭。它不僅僅是一部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讓人願意花時間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每一處細節。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內容組織得極其嚴謹和富有邏輯性。它顯然是作者多年心血的結晶,對於想要深入探究《晉書·藝文誌》中流失或存疑篇目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為寶貴的參照係和紮實的考證路徑。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庖丁解牛”般的細緻,無論是對版本異同的辨析,還是對史料相互印證的審慎態度,都體現齣極高的學術操守。讀起來,雖然偶爾需要停下來查閱其他輔助資料來幫助理解某些晦澀的考據點,但這種思考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和提升,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深化瞭對魏晉南北朝史學文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在排版和文字的呈現上,確實體現瞭對傳統學術經典的尊重,繁體字的支持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特彆是那些復雜的引文和注釋係統,安排得井井有條,便於讀者進行對照閱讀和批注。雖然專業性極強,但其行文風格在保持學術嚴肅性的同時,又兼具一種文人獨有的雅緻。它沒有那種冰冷的機械感,反而流露齣一種對文獻的熱愛和執著。能夠將如此細碎繁雜的考訂工作,組織得如此清晰且富有美感,實屬不易。這本書是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承完美結閤的一個範例。

評分

晚上迴宿捨瞭再曬單吧。

評分

《晉書》采用世傢之體而取載記之名,用高於列傳的規格完整記述瞭各族政權在中原割據興滅的始末,給各割據政權以適當的曆史地位,較好解決瞭中原皇朝與各族政權並載一史的難題,這一作法大得曆代史傢贊賞。載記中對十六國政權隻稱“僭僞”,不辨華夷,體現瞭唐朝統治者華夷一體,天下一傢的大一統思想,這更是我們今天閱讀《晉書》時要特彆注意的。晉代史事錯綜復雜,比兩漢史都要難寫一些,《晉書》用四種體裁相互配閤,較好解決瞭這一難題。

評分

這本是《晉書》的藝文誌,《晉書》無藝文誌,所以買瞭這本,應該不錯

評分

資料性很強的一套書,極有益於研究,隻可惜網上買不全!

評分

這套書很經典,便於使用,不知道校勘的如何

評分

繁體橫排 適閤閱讀 紙張好 印刷精良

評分

補充很詳細,非常好的參考書。

評分

書還可以,但是物流真的有點慢

評分

這個係列是很好的資料書,就是不知道27捲什麼時候能齣全啊,還有就是裝訂要是有鎖綫就好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