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陳獻章集·王陽明集·王廷相集

李敖精編:陳獻章集·王陽明集·王廷相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李敖
  • 陳獻章
  • 王陽明
  • 王廷相
  • 明代文學
  • 思想史
  • 哲學
  • 文化
  • 國學
  • 文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7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4016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8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2
字數:426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8”選錄瞭陳獻章的《白沙子全集》、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書》和王廷相的《王氏傢藏集》。陳獻章一生緻力於授徒講學,弟子遍天下。為錶彰其在學術上的重大貢獻,1585年(明朝於萬曆十三年)將陳從祀孔廟,追謚文恭。其平生著述,後編為《白沙子全集》傳世。《王陽明集》提倡“知行閤一”認為“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凡是不行的,“不足謂之知”。《王廷相集》是一部研究王廷相思想及明代中期政治曆史及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陳獻章集

導讀 / 002

論前輩言銖視軒冕塵視金玉 / 003

書 / 005

復張東白內翰 / 005

遺言湛民澤 / 006

與林郡博書 / 007

與林時矩書 / 009

與林緝熙書 / 009

與林緝熙書 / 010

與陳進士時周 / 011

與袁進士書 / 012

復林府尊 / 012

與黃太守 / 013

與張太守剋修 / 013

與丘蘇州 / 013

與鍾地曹 / 014

與林春官 / 015

與吳惠州繹思 / 016

與汪提舉 / 016

與顧彆駕止建白沙嘉會樓 / 017

與餘通守 / 018

復鬍推府 / 019

與左知縣 / 019

與順德吳明府 / 020

與趙明府 / 021

答陽江柯明府 / 021

與任明府 / 022

與曹知縣 / 022

與梁知縣 / 023

與鄺知縣兄弟 / 023

與林郡博 / 023

復梁二教伯鴻 / 026

與湛民澤 / 027

迴祝主簿 / 028

與寶安諸友 / 028

與鄧勝之 / 029

復李世卿 / 030

與賀諮 / 030

答陳宗湯 / 030

與周文都 / 031

與梁貞 / 031

與羅冕 / 032

與鄭文吉 / 032

與黎潛蕭倫 / 033

與趙日新 / 033

與太虛 / 033

與鄭舉人 / 034

與鄧球 / 034

與趙壽卿 / 035

與周用中兄弟 / 035

與李孔修 / 035

與範規 / 036

與趙汝夔 / 036

與董子仁 / 036

與張聲遠 / 037

與譚有蓮 / 038

與陳德禎 / 038

復陳冕 / 038

與舊生陳魁 / 039

與容一之 / 039

與馬貞 / 040

與陳秉常 / 040

與崔楫 / 041

與伍光宇 / 041

與陳德雍 / 042

與李德孚 / 043

與潘徐二生 / 044

與伍伯饒 / 044

與林濛庵 / 044

與時矩 / 045

與謝伯欽 / 046

與潘舜弦 / 047

與庠中諸友 / 047

與僧文定 / 048

慰馬默齊喪子 / 048

慰鍾五 / 048

與林時錶 / 049

王陽明集

導讀 / 052

語錄

捲一?傳習錄上 / 053

捲二?傳習錄中 / 089

答顧東橋書 / 090

啓問道通書 / 104

答陸原靜書 / 108

答歐陽崇一 / 117

答羅整庵少宰書 / 120

答聶文蔚 / 124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 131

教約 / 132

捲三?傳習錄下 / 134

附錄?硃子晚年定論 / 169

答黃直卿書 / 170

答呂子約 / 171

答何叔京 / 171

答潘叔昌 / 172

答潘叔度 / 172

與呂子約 / 172

與周叔謹 / 173

答陸象山 / 173

答符復仲 / 173

答呂子約 / 174

與吳茂實 / 174

答張敬夫 / 174

答呂伯恭 / 175

答周純仁 / 175

答竇文卿 / 176

答呂子約 / 176

答林擇之 / 176

答梁文叔 / 177

答潘叔恭 / 177

答林充之 / 178

答何叔景 / 178

答林擇之 / 179

答楊子直 / 179

與田侍郎子真 / 180

答陳纔卿 / 180

與劉子澄 / 180

與林擇之 / 181

答呂子約 / 181

答吳德夫 / 182

答或人 / 182

答劉子澄 / 183

文錄

捲一?文 / 185

大學問 / 185

教條示龍場諸生 / 190

五經億說十三條 / 192

山東鄉試錄 / 199

捲二?說 / 227

梁仲用默齋說 / 227

悔齋說 / 228

約齋說 / 228

示弟立誌說 / 229

見齋說 / 231

矯亭說 / 232

謹齋說 / 232

夜氣說 / 233

白說字貞夫說 / 234

劉氏三子字說 / 235

修道說 / 235

自得齋說 / 236

博約說 / 237

惜陰說 / 238

南岡說 / 238

捲三?序 / 241

羅履素詩集序 / 241

兩浙觀風詩序 / 242

彆三子序 / 243

氣候圖序 / 245

送毛憲副緻仕歸桐江書院序 / 246

重刊文章軌範序 / 247

贈林以吉歸省序 / 248

送宗伯喬白岩序 / 249

贈王堯卿序 / 250

彆張常甫序 / 250

彆方叔賢序 / 251

彆王純甫序 / 251

送章達德歸東雁序 / 252

彆湛甘泉序 / 253

彆黃宗賢歸天颱序 / 254

壽湯雲榖序 / 255

文山彆集序 / 256

贈周瑩歸省序 / 257

贈林典卿歸省序 / 258

贈陸清伯歸省序 / 259

贈周以善歸省序 / 259

贈郭善甫歸省序 / 260

贈鄭德夫歸省序 / 261

紫陽書院集序 / 262

金壇縣誌序 / 263

彆梁日孚序 / 264

大學古本序 / 265

禮記纂言序 / 266

象山文集序 / 267

送南元善入覲序 / 268

送聞人邦允序 / 270

送彆省吾林都憲序 / 270

高平縣誌序 / 271

送李柳州序 / 273

送呂丕文先生少尹京丞序 / 274

捲四?記 / 276

興國守鬍孟登生像記 / 276

新建預備倉記 / 278

平山書院記 / 279

何陋軒記 / 280

君子亭記 / 281

遠俗亭記 / 282

賓陽堂記 / 283

玩易窩記 / 283

東林書院記 / 284

應天府重修儒學記 / 285

重修六閤縣儒學記 / 286

觀德亭記 / 288

重修文山祠記 / 288

親民堂記 / 290

萬鬆書院記 / 291

重修浙江貢院記 / 293

浚河記 / 294

提牢廳壁題名記 / 295

重修提牢廳司獄司記 / 296

稽山書院尊經閣記 / 297

重修山陰縣學記 / 299

從吾道人記 / 301

王廷相集

導讀 / 306

慎言

序 / 307

道體篇 / 308

乾運篇 / 313

作聖篇 / 317

問成性篇 / 322

見聞篇 / 326

潛心篇 / 331

禦民篇 / 337

小宗篇 / 343

保傅篇 / 347

五行篇 / 357

君子篇 / 363

文王篇 / 369

魯兩生篇 / 374

雅述

序 / 380

上篇 / 381

下篇 / 405

傢藏集

刻齊民要術序 / 435

華陽稿序 / 437

近海集序 / 438

石龍集序 / 439

與薛君采 / 441

與範師舜 / 443

答許廷綸 / 444

答何粹夫 / 445

與王孔昭 / 448

答吳宿威太守 / 450

與徐都閫溥 / 451

答何粹夫論五行書 / 452

與彭憲長論學書 / 454

答薛君采論性書 / 457

與郭價夫論寒暑第二書 / 461

策問 / 464

太極辯 / 466

五行辯 / 468

漢儒河圖洛書辯 / 471

橫渠理氣辯 / 473

陽月陰月辯 / 475

石龍書院學辯 / 477

先天圖辯 / 479

性辯 / 481

五行配四時辯 / 483

數辯 / 485

玄渾考 / 487

風水 / 490

答孟望之論慎言 / 492

答顧華玉雜論 / 496

答天問 / 499

內颱集

答何柏齋造化論 / 520

送劉伯山之廣靈令序 / 533

送半洲蔡先生巡撫山東序 / 535

栗應宏道甫字說 / 537

杜研岡集序 / 539


精彩書摘

答歐陽崇一

崇一來書雲:“師雲:‘德性之良知,非由於聞見。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之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竊意良知雖不由見聞而有,然學者之知未嘗不由見聞而發;滯於見聞固非,而見聞亦良知之用也。今日落在第二義,恐為專以見聞為學者而言。若緻其良知而求之見聞,似亦知行閤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孔子雲:“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良知之外,彆無知矣。故“緻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今雲專求之見聞之末,則是先卻頭腦,而已落在第二義矣。近時同誌中蓋已莫不知有緻良知之說,然其工夫尚多鶻突者,正是欠此一問。大抵學問功夫隻要主意頭腦是當,若主意頭腦專以緻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緻良知之功。蓋日月之間,見聞酬酢,雖韆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緻矣。故隻是一事。若曰緻其良知而求之見聞,則語意之間未免為二,此與專求之見聞之末者雖稍不同,其為未得精一之旨,則一而已。“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既雲擇,又雲識,其良知亦未嘗不行於其間;但其用意乃專在多聞多見上去擇識,則已失卻頭腦矣。崇一於此等處見得當已分曉,今日之問,正為發明此學,於同誌中極有益。但語意未瑩,則毫厘韆裏,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來書雲:“師雲:‘係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隻是天理,更無彆思彆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心之本體即是天理,有何可思慮得?學者用功,雖韆思萬慮,隻是要復他本體,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齣來。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學者之蔽,大率非沉空守寂,則安排思索。’德辛壬之歲著前一病,近又著後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發用,其與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彆?恐認賊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聖。”“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與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為喪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發用。若是良知發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發用之思自然明白簡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紛紜勞擾,良知亦自會分彆得。蓋思之是非邪正,良知無有不自知者。所以認賊作子,正為緻知之學不明,不知在良知上體認之耳。

來書又雲:“師雲:‘為學終身隻是一事,不論有事無事,隻是這一件。若說寜不瞭事,不可不加培養,卻是分為兩事也。’竊意覺精力衰弱,不足以終事者,良知也。寜不瞭事,且加休養,緻知也。如何卻為兩事?若事變之來,有事勢不容不瞭,而精力雖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則持誌以帥氣可矣。然言動終無氣力,畢事則睏憊已甚,不幾於暴其氣已乎?此其輕重緩急,良知固未嘗不知,然或迫於事勢,安能顧精力?或睏於精力,安能顧事勢?如之何則可?”

“寜不瞭事,不可不加培養”之意,且與初學如此說,亦不為無益。但作兩事看瞭,有病痛。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則君子之學終身隻是集義一事。義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謂義。能緻良知,則心得其宜矣,故集義亦隻是緻良知。君子之酬酢萬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斟酌調停,無非是緻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齣其位,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緻良知;而凡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緻其良知也。若雲“寜不瞭事,不可不加培養”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較計成敗利鈍而愛憎取捨於其間,是以將瞭事自作一事,而培養又彆作一事,此便有是內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義外,便有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之病,便不是緻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所雲“鼓舞支持,畢事則睏憊已甚”,又雲“迫於事勢,睏於精力”,皆是把作兩事做瞭,所以有此。凡學問之功,一則誠,二則僞,凡此皆是緻良知之意欠誠一真切之故。《大學》言誠其意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曾見有惡惡臭,好好色,而須鼓舞支持者乎?曾有畢事則睏憊已甚者乎?曾有迫於事勢,睏於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從來矣。

來書又有雲:“人情機詐百齣,禦之以不疑,往往為所欺;覺則自入於逆億。夫逆詐即詐也,億不信即非信也,為人欺又非覺也。不逆不億而常先覺,其惟良知瑩徹乎?然而齣入毫忽之間,背覺閤詐者多矣。”

“不逆不意而先覺”,此孔子因當時人專以逆詐億不信為心,而自陷於詐與不信,又有不逆不憶者,然不知緻良知之功,而往往又為人所欺詐,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專欲先覺人之詐與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後世猜忌險薄者之事,而隻此一念,已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不逆不憶而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為善,但不如能緻其良知而自然先覺者之尤為賢耳。崇一謂其惟良知瑩徹者,蓋已得其旨矣。然亦穎悟所及,恐未實際也。蓋良知之在人心,亙萬古,塞宇宙,而不同,不慮而知,恒易以知險,不學而能,恒簡以知阻,先天而天不違,天且不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夫謂背覺閤詐者,是雖不逆人而或未能無自欺也,雖不憶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覺之心,而未能常自覺也。常有求先覺之心,即已流於逆億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覺閤詐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學以為己,未嘗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嘗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嘗求先覺人之詐與不信也,恒務自覺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則良知無所僞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常覺常照,則如明鏡之懸,而物之來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誠則無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覺矣;自信而明則無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覺矣。是謂易以知險,簡以知阻。子思所謂‘至誠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謂‘如神’,謂‘可以前知’,猶二而言之。是蓋推言思誠者之功效,是猶為不能先覺者說也。若就至誠而言,則至誠之妙用即謂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誠則無知而無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答羅整庵少宰書

某頓首啓:昨承教及《大學》,發舟匆匆,未能奉答。曉來江行稍暇,復取手教而讀之。恐至贛後人事復紛遝,先具其略以請。來教雲:“見道固難,而體道尤難。道誠未易明,而學誠不可不講。恐未可安於所見而遂以為極則也。”幸甚幸甚!何以得聞斯言乎?其敢自以為極則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有道以講明之耳。而數年以來,聞其說而非笑之者有矣。詬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較量辨議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覆曉諭,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則天下之愛我者,固莫有如執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當同如哉!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孔子以為憂。而世之學者稍能傳習訓詁,即皆自以為知學,不復有所謂講學之求,可悲矣!夫道必體而後見,非已見道而後加體道之功也;道必學而後明,非外講學而復有所謂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講學者有二:有講之以身心者;有講之以口耳者。講之以口耳,揣摸測度,求之影響者也;講之以身心,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也,知此則知孔門之學矣。

來教謂某“《大學》古本之復,以人之為學但當求之於內,而程、硃格物之說不免求之於外,遂去硃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補之傳”。非敢然也。學豈有內外乎?大學古本乃孔門相傳舊本耳。硃子疑其有所脫誤,而改正補緝之。在某則謂其本無脫誤,悉從其舊而已矣。失在於過信孔子則有之,非故去硃子之分章而削其傳也。失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齣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齣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齣於孔子者乎!且舊本之傳數韆載矣,今讀其文詞,既明白而可通;論其工夫,又易簡而可入,亦何所按據而斷其此段之必在於彼,彼段之必在於此,與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誤?而遂改正補緝之,無乃重於背硃而輕於叛孔已乎?來教謂:“如必以學不資於外求,但當反觀內省以為務,則正心誠意四字亦何不盡之有?何必於入門之際,便睏以格物一段工夫也?”誠然誠然。若語其要,則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誠意?誠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緻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詳密,而要之隻是一事,此所以為精一之學,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無內外,性無內外,故學無內外;講習討論,未嘗非內也;反觀內省,未嘗遺外也。夫謂學必資於外求,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是義外也,用智者也;謂反觀內省為求之於內,是以己性為有內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故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閤內外之道也。此可以知格物之學矣。格物者,《大學》之實下手處,徹首徹尾,自始學至聖人,隻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門之際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誠意、緻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實可見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緻知者,緻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發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應而言,則謂之物。故就物而言謂之格;就知而言謂之緻;就意而言謂之誠;就心而言謂之正:正者,正此也;誠者,誠此也;緻者,緻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謂窮理以盡性也。天下無性外之理,無性外之物。學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認理為外,認物為外,而不知義外之說,孟子蓋嘗闢之,乃至襲陷其內而不覺,豈非亦有似是而難明者歟?不可以不察也。凡執事所以緻疑於格物之說者,必謂其是內而非外也;必謂其專事於反觀內省之為,而遺棄其講習討論之功也;必謂其一意於綱領本原之約,而脫略於支條節目之詳也;必謂其沉溺於枯槁虛寂之偏,而不盡於物理人事之變也。審如是,豈但獲罪於聖門,獲罪於硃子,是邪說誣民,叛道亂正,人得而誅之也,而況於執事之正直哉?審如是,世之稍明訓詁,聞先哲之緒論者,皆知其非也,而況執事之高明哉?凡某之所謂格物,其於硃子“九條”之說,皆包羅統括於其中;但為之有要,作用不同,正所謂毫厘之差耳。然毫厘之差而韆裏之繆實起於此,不可不辨。孟子闢揚、墨至於“無父,無君”。二子亦當時之賢者,使與孟子並世而生,未必不以之為賢。墨子“兼愛”,行仁而過耳;楊子“為我”,行義而過耳。此其為說,亦豈滅理亂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於禽獸夷狄,所謂“以學術殺天下後世”也。今世學術之弊,其謂之學仁而過者乎?謂之學義而過者乎?抑謂之學不仁不義而過者乎?吾不知其於洪水猛獸何如也!孟子雲:“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楊、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時,天下之尊信楊、墨,當不下於今日之崇尚硃說,而孟子獨以一人呶呶於其間,噫,可哀矣!韓氏雲:“佛、老之害甚於楊、墨。”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壞之先,而韓愈乃欲全之於已壞之後,其亦不量其力,且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嗚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眾力嘻嘻之中,而獨齣涕嗟,若舉世恬然以趨,而獨疾首蹙額以為憂,此其非病狂喪心,殆必誠有大苦者隱於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其為《硃子晚年定論》,蓋亦不得已而然。中間年歲早晚誠有所未考,雖不必盡齣於晚年,固多齣於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麯調停以明此學為重,平生於硃子之說如神明蓍龜,一旦與之背馳,心誠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為此。“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蓋不忍抵牾硃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與之抵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則道不見也。執事所謂決與硃子異者,僕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硃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雖異於己,乃益於己也。言之而非,雖同於己,適損於己也。益於己者,己必喜之;損於己者己必惡之。然則某今日之論,雖或於硃子異,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過也必文。某雖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硃子也。執事所以教反覆數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說。若鄙說一明,則此數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說而釋然無滯。故今不敢縷縷以滋瑣屑之瀆。然鄙說非麵陳口析,斷亦未能瞭瞭於紙筆間也。嗟乎!執事所以開導啓迪於我者,可謂懇到詳切矣!人之愛我,寜有如執事者乎?僕雖甚愚下,寜不知所感刻佩服;然而不敢遽捨其中心之誠然而姑以聽受雲者,正不敢有負於深愛,亦思有以報之耳。鞦盡東還,必求一麵,以卒所請,韆萬終教!



經世緻用,體認聖賢:儒傢心學與陽明學說的現代迴響 在浩渺的曆史長河中,總有那麼幾顆星辰,以其獨特的光芒,照亮瞭思想的疆域,啓迪著後世的智慧。陳獻章、王陽明、王廷相,這三位明代思想巨擘,在儒傢傳統的基礎上,共同譜寫瞭心學發展的新篇章,並將儒學推嚮瞭新的高峰。他們所倡導的“事功”“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思想,不僅是對傳統儒傢倫理的深化與發展,更是對個體生命價值、社會實踐與政治治理的深刻洞見。 本書並非簡單的文集匯編,而是旨在深入挖掘陳獻章、王陽明、王廷相三傢思想的精髓,闡釋他們在儒傢心學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並探討其思想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産生影響,又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我們將穿越時空的阻隔,走進他們各自的思想世界,理解他們如何從紛繁復雜的現實齣發,迴歸內心,體認天理,最終達到“萬物一體”的崇高境界。 陳獻章:靜坐中體認天理,體用兼備的啓濛者 陳獻章,字元尹,世稱白沙先生,是明代心學的早期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以“敬”為核心,強調通過“靜坐”的方式,去除雜念,返觀自心,從而體認“天理”。這並非是消極的避世,而是積極的內省功夫,目的是在紛擾的塵世中,找到內心的安寜與力量,體悟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夫天理者,心也。心者,天理也。” 陳獻章將心與天理閤一,認為人的內心本來就具足天理,隻是被物欲所濛蔽。靜坐便是清理濛蔽,迴歸本心,體認那超越萬物的“太極”。他的“事功”觀,更是打破瞭理學“談空說理”的弊端,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閤。他認為,體認天理的目的,是為瞭更好地“事功”,即服務於國傢、造福於人民。他一生緻力於教育,興辦書院,培養人纔,身體力行地踐行著“知行閤一”的思想。 本書將詳細梳理陳獻章的“靜坐”方法,解析其“天理”“心”“敬”等核心概念,並著重分析他如何將抽象的哲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實踐,如他對於鄉約、教化、選賢任能等方麵的論述,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儒者,對國傢治理與社會倫理的深切關懷。我們將探究陳獻章思想中蘊含的“體用兼備”的智慧,理解他如何在靜默中體悟大道,又如何在行動中實現價值。 王陽明:緻良知,知行閤一的集大成者 王陽明,原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是明代心學發展至鼎盛時期的代錶人物。他的“緻良知”學說,更是將儒傢心學推嚮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中國乃至東亞思想史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良知”是王陽明思想的核心。他認為,良知是人生來就具有的、區分善惡是非的天然知覺,是天理在人心中的直接體現。緻良知,便是將這種內在的良知推擴開來,使其成為指導我們行為的準則。“緻吾心之良知於事前”,這句話精闢地概括瞭陽明學的精髓。他反對那種將知識與行為割裂開來的“知行分途”的觀點,提齣瞭“知行閤一”的學說。在他看來,真知即是行,不行便是未真知。知識的價值,體現在其能否指導並付諸實踐。 王陽明的思想,不僅在哲學層麵有著深刻的洞見,更在軍事、政治、教育等多個領域有著卓越的實踐。他平定宸濠之亂,在軍事上展現瞭其卓越的指揮纔能;他在軍事行動中,同樣不忘教化百姓,實踐“緻良知”的理念;他提倡“講學”,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切磋琢磨,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本書將深入剖析王陽明的“緻良知”理論,闡釋其“心即理”“知行閤一”的核心觀點。我們將考察陽明心學是如何從早期心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又如何剋服瞭前人的不足。同時,我們將重點研究王陽明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實踐活動,如平定寜藩叛亂、鎮壓海盜等,探討他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現實中,將“緻良知”的理念付諸實踐,並取得顯著成效。此外,我們還將考察陽明心學對後世的深遠影響,例如在日本、朝鮮等地,陽明學是如何傳播並生根發芽的。 王廷相:體認吾心,閤乎理的實踐者 王廷相,字尚禮,是王陽明之後,心學的重要傳承者和發展者。他繼承並發展瞭陽明心學,尤其是在“體認吾心,閤乎理”的實踐層麵,做齣瞭獨特的貢獻。 王廷相同樣強調“心”在體認天理中的核心作用,但他更加注重“體認”的過程,強調要將理論落實在具體的“事”上。他認為,“體認吾心”是求得真知的根本途徑,而“閤乎理”則是衡量行為的標準。這種“閤乎理”,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指與天理相符,與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相符。他提倡通過“靜養”來培養內心的覺察力,通過“切近”來檢驗理論的真僞。 與王陽明一樣,王廷相也高度重視實踐。他反對空談心性,強調要將心學應用於實際生活,應用於社會治理。他對於經濟、法律、教育等領域都有所涉獵,並提齣瞭許多富有見地的觀點。他認為,一個有德行的官員,不僅要有內在的修養,更要有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書將細緻解讀王廷相的思想體係,梳理其與王陽明心學的異同,並重點分析他在“體認”和“閤乎理”方麵的獨特見解。我們將考察王廷相如何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體認吾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過“閤乎理”來指導實踐。同時,我們還將探討王廷相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實踐活動,例如他在地方治理、司法改革等方麵的努力,展現他作為一位心學大傢,如何以實際行動踐行儒傢之道。 儒傢心學與陽明學說的現代迴響 陳獻章、王陽明、王廷相三位先哲的思想,並非僅僅是封塵的曆史遺跡,它們蘊含的智慧,對於解決當下社會麵臨的諸多挑戰,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物欲橫流、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人們常常感到迷失和焦慮。陳獻章“靜坐”中體認天理的功夫,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對抗外在喧囂、迴歸內心寜靜的途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學會停下來,嚮內看,體認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坐標,是抵禦焦慮、實現內心和諧的重要方式。 王陽明“緻良知”的思想,為現代人提供瞭處理人際關係、參與社會實踐的道德指南。在信息爆炸、觀點紛雜的時代,保持一份純淨的良知,堅持善念,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他人和社會,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而“知行閤一”的理念,更是對現代社會“空談誤國,實乾興邦”的有力呼應。無論是在個人成長還是在國傢發展層麵,隻有將知識與行動緊密結閤,纔能真正實現價值,推動進步。 王廷相“體認吾心,閤乎理”的實踐精神,則為我們提供瞭解決復雜社會問題的思路。在麵對各種利益衝突和價值取嚮時,迴歸內心,審視自己是否“閤乎理”,以公允、客觀的態度去處理問題,是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保障。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係統地梳理和解讀這三位思想傢的經典著作,更在於引領讀者超越時空的限製,深入理解儒傢心學和陽明學說的內在邏輯與生命力。我們將通過對原文的精細解讀,結閤豐富的曆史背景與學界的研究成果,力求呈現一個全麵、深刻、富有啓發的思想畫捲。 本書旨在引導讀者,在閱讀中感受聖賢的智慧,在體悟中發現自身的力量,在實踐中實現價值。無論您是儒學研究者、曆史愛好者,還是對人生哲理有著深刻追求的求索者,都能在這本書中獲得啓發,找到屬於自己的“緻良知”之路,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安寜與行動的指南,最終體認“萬物一體”的博大境界,活齣生命的精彩與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講究瞭,皮革的封麵摸上去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拿在手裏感覺就像是捧著一部厚重的曆史典籍。那種泛著微微舊意的米黃色紙張,印刷的字體清晰有力,讓人在閱讀那些晦澀的古代文獻時,也能保持一種心境上的平和。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考量,字裏行間留齣的空白恰到好處,既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又能將篇幅中不同思想傢的論述清晰地分割開來。那種翻動書頁時發齣的輕微沙沙聲,仿佛能將人帶迴到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去感受那些先賢們在曆史長河中的掙紮與光芒。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內容,但僅僅是撫摸和翻閱這個實體書的過程,就已然成為一種享受,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匠心。這無疑是一套值得放在書架上細細品味的珍藏本,光是這份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就足以讓人心生贊嘆。

評分

我是一位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老派”讀者,對那些過於現代化的排版和字體設計常常感到疏離。然而,這本書在保持古籍的典雅氣質之餘,似乎又融入瞭一些當代人可接受的舒適度。我希望它的注釋係統是詳盡而準確的,尤其是在涉及一些特定曆史背景或術語解釋時,必須要有可靠的依據。一個優秀的古籍整理本,其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幕後工作”——校勘的嚴謹性、引文的準確性、以及那些看似不經意但至關重要的腳注。如果這本書的學術注釋能達到可以信賴的程度,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讀物”,而更是一套可靠的“工具書”,能夠支撐起嚴肅的閱讀和研究,讓讀者在不被繁瑣的文獻工作拖纍的情況下,專注於思想的本身。

評分

說實話,我更關注的是這種“精編”版本在選材上的傾嚮性。畢竟,王陽明和陳獻章等人的著作浩如煙海,如何取捨,最能體現編者的學術立場和對特定主題的偏好。我個人傾嚮於看到那些最具代錶性、最能體現其哲學核心的篇章,而不是那種為瞭湊數而堆砌的零散書信或日記。希望這個版本在“精”字上做到瞭名副其實,遴選的都是那些在曆史上産生深遠影響、能夠體現其思想精髓的段落。如果能看到對心學流變中關鍵節點的深刻剖析,或者對幾人之間論辯的集中展現,那將是極大的驚喜。我對這本集閤的期待,正是在於它能否精準地提煉齣明代思想史上那些最璀璨的思想火花,而不是一份簡單的文集匯編。

評分

我嘗試著快速瀏覽瞭一下這本書的引言部分,發現它在學術梳理上的功力可見一斑。雖然我不是專門研究明代心學的學者,但從目錄的編排和前言中對幾位思想傢關係的概述來看,編輯團隊顯然是做瞭大量細緻的考據工作。那種將看似獨立但實則相互關聯的思潮進行整閤梳理的手法,非常高明。我注意到,對於幾位人物的生平事跡介紹和思想脈絡的梳理,都做到瞭既有宏觀的把握,又不失關鍵細節的呈現。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入門途徑,既不會因為過於龐雜而望而卻步,又能感受到傳統學問的深度和廣度。這種精心構建的知識框架,讓人在開始正式閱讀之前,就已經對整個思想體係有瞭一個清晰的認知,為後續的深入學習打下瞭堅實的基礎,看得齣編輯者在“導讀”方麵的用心良苦。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並不在於提供瞭全新的研究視角,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極度便利的“一站式”閱讀體驗。在當今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想要同時獲取這三位重量級人物的思想精髓,往往需要翻閱多部繁復的綫裝古籍或零散的電子文本。而將他們匯集於一冊,特彆是如果編者在注釋和校對上下足瞭功夫,那對於忙碌的現代研究者或者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節省瞭不可估量的查找和比對時間。我期待的,是一種高效的知識獲取途徑,能夠讓我迅速地在不同大傢之間進行橫嚮比較,從中發現他們思想的交匯與分野。這種整閤的力量,纔是現代學術整理齣版物最大的意義所在。

評分

活動摺上摺,價格超實惠!少吃零食多買書!

評分

活動摺上摺,價格超實惠!少吃零食多買書!

評分

注釋較少,看著費勁。

評分

正版書籍,好評。

評分

不錯,寶貝已收到。比想像的好用。

評分

包裝完好而且內容翔實,好評

評分

書頁及印刷內容,以及李敖的一些注解,也都不錯。

評分

李敖編的,跟其他的版本有什麼區彆呢?

評分

16年1版1印,書就是個噱頭,跟李大師估計沒啥關係,所謂的6666套限量就是個玩笑。節選本沒啥意思,還是買中華書局的全本研讀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