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古玉圖考·營造法式·天工開物

李敖精編:古玉圖考·營造法式·天工開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古玉
  • 營造法式
  • 天工開物
  • 李敖
  • 古籍
  • 中國古代科技
  • 工藝
  • 建築
  • 收藏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6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402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3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8
字數:378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3”選錄瞭吳大澂的《古玉圖考》、佚名的《五十二病方》、佚名的《內經》、李誡的《營造法式》、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古玉圖考》把古玉器的考據研究同古代曆史的研究聯係瞭起來,是研究中國古代玉器有較高參考價值的著作。《天工開物》是總結中國人農業、工業生産技術的專書,內容包括農業機械、農作栽培和病蟲害、紡織工業、造紙技術等方麵的一本係統性的著作。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古玉圖考

導讀 / 002

《古玉圖考》敘 / 003

鎮圭 / 005

大圭 / 007

琬圭 / 008

青圭 / 009

琰圭 / 009

榖圭 / 010

圭 / 010

笏 / 011

璋 / 012

牙璋 / 012

瑁 / 013

大璧 / 014

榖璧 / 015

蒲璧 / 016

蒼璧 / 016

璧 / 016

瑗 / 019

環 / 019

係璧 / 020

璿璣 / 022

夷玉 / 022

琮 / 024

琥 / 028

璜 / 029

玉敦 / 030

玉觶 / 031

玉散 / 032

瓏 / 033

珩 / 033

佩璜 / 035

玦 / 036

玉戚 / 037

琫 / 038

珌 / 039

璏 / 040

韘 / 041

觿 / 042

璂 / 043

瑱 / 044

衡笄 / 045

漆書筆 / 045

璲 / 046

玉鈎 / 048

玉佩 / 048

玉 / 050

玉馬 / 050

琀 / 050

玉律管 / 051

玉 / 051

漢鳩杖首 / 054

漢剛卯 / 054

漢玉鈁 / 056

漢玉鐙 / 056

玉印 / 056

碧琉璃印 / 058

隨玉麟符 / 059

唐玉魚符 / 060

玉押 / 060

五十二病方

導讀 / 064

凡例 / 065

諸傷 / 066

傷痙 / 068

嬰兒索痙 / 069

嬰兒病間(癇) / 069

嬰兒瘛(瘈) / 069

狂犬嚙人 / 070

犬筮(噬)人 / 070

巢者 / 070

夕下 / 071

毒烏喙 / 071

蠆 / 071

蛭食(蝕) / 072

蚖 / 072

尤(疣)者 / 073

癲疾 / 074

白處 / 074

大帶 / 075

冥(螟) / 076

□蠸者 / 076

/ 076

人病馬不間(癇) / 077

弱(溺)□淪者 / 079

膏弱(溺) / 079

種(腫)囊 / 079

腸?(?) / 080

脈者 / 082

牡痔 / 082

牝痔 / 083

胊養(癢) / 084

雎(疽)病 / 085

□闌(爛)者 / 087

胻膫 / 088

胻傷 / 088

加(痂) / 089

蛇嚙 / 091

癰 / 091

髤 / 092

蟲蝕 / 092

乾騷(瘙) / 093

東(凍)疕 / 094

蠱 / 095

鬾 / 096

去人馬尤(疣) / 096

治 / 097

附:□筮(噬) / 097

內經

導讀 / 108

四氣調神大論 / 109

生氣通天論 / 111

陰陽應象大論 / 113

營造法式

導讀 / 116

進新修《營造法式》序 / 117

劄子 / 118

《營造法式》看詳 / 119

元圓平直 / 119

取徑圍 / 120

定功 / 121

取正 / 121

定平 / 123

牆 / 124

舉摺 / 125

諸作異名 / 127

總諸作看詳 / 129

天工開物

導讀 / 132

捲上

乃粒第一 / 133

總名 / 133

稻 / 134

稻宜 / 135

稻工 / 135

稻災 / 136

水利 / 137

麥 / 138

麥工 / 139

麥災 / 140

黍?稷?粱?粟 / 140

麻 / 141

菽 / 142

乃服第二 / 163

蠶種 / 163

蠶浴 / 164

種忌 / 164

種類 / 165

抱養 / 165

養忌 / 166

葉料 / 166

食忌 / 167

病癥 / 167

老足 / 168

結繭 / 168

取繭 / 169

物害 / 169

擇繭 / 169

造綿 / 169

治絲 / 170

調絲 / 171

緯絡 / 171

經具 / 171

過糊 / 172

邊維 / 172

經數 / 172

花機式 / 173

腰機式 / 173

結花本 / 174

穿經 / 174

分名 / 174

熟練 / 175

龍袍 / 175

倭緞 / 176

布衣 / 176

枲著 / 177

夏服 / 177

裘 / 178

褐氈 / 179

彰施第三 / 204

諸色質料 / 204

藍澱 / 205

紅花 / 206

造紅花餅法 / 206

附:燕脂 / 207

槐花 / 207

粹精第四 / 208

攻稻 / 208

攻麥 / 210

攻黍?稷?粟?粱?麻?菽 / 211

作鹹第五 / 236

鹽産 / 236

海水鹽 / 237

池鹽 / 238

井鹽 / 238

末鹽 / 239

崖鹽 / 240

甘嗜第六 / 264

蔗種 / 264

蔗品 / 265

造糖 / 266

造白糖 / 266

蜂蜜 / 267

飴餳 / 268

獸糖 / 268

捲中

陶埏第七 / 272

瓦 / 272

磚 / 273

罌甕 / 275

白瓷 / 276

窯變?迴青 / 278

冶鑄第八 / 292

鼎 / 292

鍾 / 293

釜 / 294

像 / 295

炮 / 295

鏡 / 296

錢 / 296

附:鐵錢 / 297

舟車第九 / 308

舟 / 308

漕舫 / 309

海舟 / 312

雜舟 / 312

車 / 314

錘鍛第十 / 326

治鐵 / 326

斤斧 / 327

鋤鎛 / 328

鎈 / 328

錐 / 328

鋸 / 329

刨 / 329

鑿 / 329

錨 / 330

針 / 330

治銅 / 330

燔石第十一 / 336

石灰 / 336

蠣灰 / 337

煤炭 / 337

礬石?白礬 / 338

青礬?紅礬?黃礬?膽礬 / 339

硫黃 / 340

砒石 / 341

膏液第十二 / 349

油品 / 349

法具 / 350

皮油 / 352

殺青第十三 / 357

紙料 / 357

造竹紙 / 358

造皮紙 / 359

捲下

五金第十四 / 366

黃金 / 366

銀 / 368

附:硃砂銀 / 370

銅 / 371

附:倭鉛 / 372

鐵 / 372

锡 / 374

鉛 / 374

附:鬍粉 / 375

附:黃丹 / 376

佳兵第十五 / 396

弧矢 / 396

弩 / 399

乾 / 400

火藥料 / 400

硝石 / 401

硫黃 / 402

火器 / 402

丹青第十六 / 419

硃 / 419

墨 / 421

麯糵第十七 / 429

酒母 / 429

神麯 / 430

丹麯 / 431

珠玉第十八 / 435

珠 / 435

寶 / 437

玉 / 438

附:瑪瑙?水晶?琉璃 / 440

附錄:野議 / 454

序 / 454

世運議 / 455

進身議 / 455

民財議 / 456

士氣議 / 458

屯田議 / 459

催科議 / 460

軍餉議 / 462

練兵議 / 464

學政議 / 466

鹽政議 / 468

風俗議 / 470

亂萌議 / 471


精彩書摘

元圓平直

《周官·考工記》:“圓者中規,方者中矩,立者中垂(懸),衡者中水。”鄭司農注雲:“治材居材,如此乃善也。”

《墨子》:“子墨子言曰: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衡以水,正以垂。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依放以從事,猶愈以己。”

《周髀算經》:“昔者周公問於商高曰:數安從齣?商高曰:數之法齣於圓方。圓齣於方,方齣於矩,矩齣於九九八十一。萬物周事而圓方用焉,大匠造製而規矩設焉。或毀方而為圓,或破圓而為方。方中為圓者謂之圓方,圓中為方者謂之方圓也。”

《韓非子》:韓子曰:“無規矩之法、繩墨之端,雖王爾不能成方圓。”

看詳:諸作製度,皆以方圓平直為準。至如八棱之類,及棱、斜、羨、陊,《禮圖》雲,“羨”為不圓之貌。璧羨以為量物之度也。鄭司農雲,“羨”猶延也,以善切;其袤一尺而廣狹焉。陊《史記索隱》雲,“陊”謂狹長而方去其角也。陊,丁果切;俗作“隋”,非。亦用規矩取法。今謹按《周官·考工記》等修立下條。

諸取圓者以規,方者以矩,直者抨繩取則,立者垂繩取正,橫者定水取平。

取徑圍

《九章算經》:“李淳風注雲,舊術求圓,皆以周三徑一為率。若用之圓周之數,則周少而徑多。徑一周三,理非精密。蓋術從簡要,略舉大綱而言之。今依密率,以七乘周二十二而一即徑,以二十二乘徑七而一即周。”

看詳:今來諸工作已造之物及製度,以周徑為則者,如點量大小須於周內求徑,或於徑內求周。若用舊例,以圍三徑一,方五斜七為據,則疏略頗多。今謹按《九章算經》及約斜長等密率,修立下條。

諸徑、圍、斜長依下項:

圓徑七,其圍二十有二;

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

八棱徑六十,每麵二十有五,其斜六十有五;

六棱徑八十有七,每麵五十,其斜一百。

圓徑內取方,一百中得七十有一;

方內取圓徑,一得一。八棱、六棱取圓準此。

定功

《唐六典》:“凡役有輕重,功有短長。注雲:以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為長功;以二月、三月、八月、九月為中功;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為短功。”

看詳:夏至日長,有至六十刻者。鼕至日短止於四十刻者。若一等定功,則枉棄日刻甚多。今謹按《唐六典》修立下條。

諸稱“功”者,謂中功,以十分為率;長功加一分,短功減一分。

諸稱“長功”者,謂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中功”謂二月、三月、八月、九月;“短功”謂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

以上三項並入“總例”。

取正

《詩》:“定之方中。”又:“揆之以日。”注雲:定,營室也;方中,昏正四方也。揆,度也,度日齣日入以知東西;南視定,北準極,以正南北。

《周禮·天官》:“唯王建國,辨方正位。”

《考工記》:“置槷以垂(懸),視以景”,為規識日齣之景與日入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鄭司農注雲:自日齣而晝畫其景端以至日入既則為規。測景兩端之內規之,規之交,乃審也。度兩交之間,中屈之以指槷,則南北正。日中之景,最短者也。極星,謂“北辰”。

《管子》:“夫繩,扶撥以為正。”

《字林》:“,時釧切。垂臬望也。”

《刊(匡)謬證俗·音字》:“今山東匠人猶言垂繩視正為也。”

看詳:今來凡有興造,既以水平定地平麵,然後立標測景、望星,以正四方,正與經傳相閤。今謹按《詩》及《周官·考工記》等修立下條。

取正之製:先於基址中央,日內置圓版,徑一尺三寸六分;當心立錶,高四寸,徑一分。畫標景之端,記日中最短之景。次施望筒於其上,望日景以正四方。

望筒,長一尺八寸,方三寸;用版閤造。兩罨頭開兩圓眼,徑五分。筒身當中兩壁用軸,安於兩立頰之內。其立頰自軸至地高三尺,廣三寸,厚二寸。晝望以筒指南,令日景透北,夜望以筒指北,於筒南望,令前後兩竅內正見北辰極星;然後各垂繩墜下,記望筒兩竅心於地以為南,則四方正。

若地勢偏衺,既以景錶、望筒取正四方,或有可疑處則更以水池景標較之,其立錶高八尺、廣八寸、厚四寸,上齊,後斜嚮下三寸。安於池版之上。其池版長一丈三尺,中廣一尺,於一尺之內,隨錶之廣,刻綫兩道;一尺之外,開水道環四周,廣深各八分。用水定平,令日景兩邊不齣刻綫;以池版所指及立錶心為南,則四方正。安置令立錶在南,池版在北。其景夏至順綫長三尺,鼕至長一丈二尺,其立錶內嚮池版處,用麯尺較,令方正。

定平

《周官·考工記》:“匠人建國,水地以垂(懸)。”鄭司農注雲:“於四角立植而垂,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為位而平地。”

《莊子》:“水靜則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管子》:“夫準,壞險以為平。”

《尚書大傳》:“非水無以準萬裏之平。”

《釋名》:“水,準也;平,準物也。”

何晏《景福殿賦》:“唯工匠之多端,固萬變之不窮。讎天地以開基,並列宿而作製。製無細而不協於規景,作無微而不違於水臬。”《五臣注》雲:“水臬,水平也。”

看詳:今來凡有興建,須先以水平望基四角所立之柱,定地平麵,然後可以安置柱石,正與經傳相閤。今謹按《周禮·考工記》修立下條。

定平之製:既正四方,據其位置,於四角各立一錶;當心安水平。其水平長二尺四寸,廣二寸五分,高二寸;下施立樁,長四尺安在內。上麵橫坐水平。兩頭各開池,方一寸七分,深一寸三分。或中心更開池者,方深同。身內開槽子,廣深各五分,令水通過。於兩頭池子內,各用水浮子一枚。用三池者,水浮子或亦用三枚。方一寸五分,高一寸二分;刻上頭令側薄,其厚一分;浮於池內。望兩頭水浮子之首,遙對立錶處於錶身內畫記,即知地之高下。若槽內如有不可用水處,即於樁子當心施墨綫一道,上垂繩墜下,令繩對墨綫心,則上槽自平,與用水同。其槽底與墨綫兩邊,用麯尺較令方正。

凡定柱礎取平,須更用真尺較之。其真尺長一丈八尺,廣四寸,厚二寸五分;當心上立錶,高四尺。廣厚同上。於立錶當心,自上至下施墨綫一道,垂繩墜下,令繩對墨綫心,則其下地麵自平。其真尺身上平處,與立錶上墨綫兩邊,亦用麯尺較令方正。

《周官·考工記》:“匠人為溝洫,牆厚三尺,崇三之。鄭司農注雲:高厚以是為率,足以相勝。”

《尚書》:“既勤垣墉。”

《詩》:“崇墉仡仡。”

《春鞦左氏傳》:“有牆以蔽惡。”

《爾雅》:“牆謂之墉。”

《淮南子》:“舜作室,築牆茨屋,令人皆知去岩穴,各有室傢,此其始也。”

《說文》:“堵,垣也。”“五版為一堵。”“,周垣也。”“埓,卑垣也。”“壁,垣也。垣蔽曰牆。”“栽,築牆長版也。”今謂之“膊版”。“乾,築牆端木也。”今謂之“牆師”。

《尚書·大傳》:“〔天子〕賁墉,諸侯疏杼。”注雲:“賁,大也;言大牆正道直也。”“疏,〔猶衰〕也;杼,亦牆也;言衰殺其上,不得正直。”

《釋名》:“牆,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垣,援也,人所依止,以為援衛也。”“墉,容也,所以隱蔽形容也。”“壁,闢也,闢禦風寒也。”

《博雅》:“、力雕切。、音篆。墉、院音桓。也。廦,音壁,又即壁切。牆垣也。”

《義訓》:“,音乇。樓牆也。穿垣謂之,音空。為垣謂之厽,音纍。周謂之。音瞭。謂之寏。音垣。”

看詳:今來築牆製度,皆以高九尺,厚三尺為祖。雖城壁與屋牆、露牆,各有增損,其大概皆以厚三尺,崇三之為法,正與經傳相閤。今謹按《周官·考工記》等群書修立下條。

築牆之製:每牆厚三尺,則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減半。若高增三尺,則厚加一尺,減亦如之。

凡露牆,每牆高一丈,則厚減高之半。其上收麵之廣,比高五分之一。若高增一尺,其厚加三寸;減亦如之。其用葽橛,並準“築



《李敖精編:古玉圖考·營造法式·天工開物》——穿越曆史長河,洞見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 這是一部匯集瞭中國古代精粹的讀本,精選瞭三部堪稱裏程碑式的著作——《古玉圖考》、《營造法式》與《天工開物》,並由史學傢李敖先生以其獨到的眼光與精煉的筆觸進行編纂與解讀。其目的不在於對原著進行繁復的考據或逐字逐句的注釋,而是力求以一種更為親切、更具啓發性的方式,將這三部巨著中所蘊含的深邃智慧、精湛技藝與恢弘氣象,呈現在當代讀者麵前。 本書並非簡單的文獻匯編,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華文明腹地的窗。通過李敖先生的精心梳理,我們得以窺見古玉的溫潤光澤背後所承載的禮製文化與審美情趣;得以穿越厚重的夯土與飛簷翹角,理解中國古代建築體係的邏輯與藝術;更得以走進工匠的爐火旁,感受古代科技發展的脈搏與創造的能量。這三部作品,分彆代錶瞭中國古代在物質文化、建築技藝與科學技術三個重要維度的輝煌成就,而李敖先生的編纂,則如同一位技藝高超的嚮導,引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領略這些成就的獨特魅力與深遠影響。 一、《古玉圖考》:玉之魂,德之載 在中國古代,玉不僅僅是一種珍貴的礦石,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一種道德的載體。玉德閤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獨特審美與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玉圖考》便是對這一觀念的集中體現,它通過對曆代齣土或流傳下來的古玉進行係統性的梳理、描繪與考證,為我們勾勒齣一幅生動的古玉圖景。 李敖先生精編的《古玉圖考》部分,並非簡單羅列玉器圖譜,而是著重於挖掘玉器背後的文化意涵。從新石器時代的素樸玉琮、玉璧,到商周時期的龍紋、鳳紋的精美玉佩,再到漢代的鏈玉、透雕,以及宋元明清的各類玉雕,書中選取瞭代錶性的器物,並配以簡潔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這些文字,並非對器物形製的枯燥描述,而是深入淺齣地闡述瞭玉器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功能、宗教含義、審美變遷,以及其所代錶的等級製度與禮儀規範。 例如,書中會對玉璧的象徵意義進行解讀,它不僅僅是環形的玉器,更是古人對天圓地方觀念的具象化,常用於祭祀天地,代錶著一種溝通神靈的儀式。玉琮則與大地、祖先崇拜緊密相連,其獨特的造型蘊含著古人對宇宙秩序的理解。書中還會探討玉的質地、顔色、工藝對器物價值與象徵意義的影響,以及文人雅士如何將玉的精神融入自身的品格修養之中。 通過李敖先生的梳理,讀者可以瞭解到,古玉的紋飾並非隨意的雕刻,而是遵循著一套嚴謹的符號係統,每一條綫、每一個圖案都可能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密碼。例如,龍紋的演變,從早期較為抽象的神獸形象,到後來逐漸具象化、威嚴化的龍,反映瞭社會結構與權力象徵的變化。鳳紋則常與女性、祥瑞聯係在一起。書中還會提及一些特殊的玉器,如用於喪葬的玉衣,體現瞭古人對死亡的理解與追求不朽的願望。 李敖先生的解讀,還常常能夠點齣一些旁人不易察覺的細節,例如,他對玉器上劃痕、沁色等細節的關注,這些往往是判斷玉器年代、真僞以及流傳經曆的重要綫索。他會引導讀者思考,為何某些玉器會在特定時期大量齣現?為何某些紋飾會在特定階層中流行?這些問題的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社會、政治與文化動因。 《古玉圖考》部分,旨在讓讀者認識到,古玉不僅僅是冰冷的石塊,而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數韆年曆史、哲學、藝術與信仰的活化石。它教會我們如何“讀懂”一塊玉,如何從中體味古人的審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對生命、宇宙的理解。 二、《營造法式》:木之魂,規之矩 《營造法式》是中國古代一部關於建築工程的法規性著作,由北宋官府組織編纂,是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一部巨著。它係統地總結瞭宋代建築的經驗,詳細規定瞭建築設計的原則、材料的使用、施工的工藝、工程的組織管理等一係列內容,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建築遺産。 李敖先生精編的《營造法式》部分,並非將原著的繁復條文原封不動地呈現,而是提煉其核心精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其科學性與藝術性。他關注的是《營造法式》所展現的中國古代建築體係的邏輯與智慧,以及這種體係如何塑造瞭中國古典建築的獨特風貌。 書中會著重解讀《營造法式》中的一些核心概念,例如“材份”製度。這是一種以“材”為基本單位,以“份”來錶示比例的計算方法。李敖先生會解釋,為何宋代建築要采用這種製度,它如何保證瞭建築構件的標準化、模數化,從而提高瞭建築效率,並使得不同地區的建築師在遵循同一套規則的前提下,依然能夠創作齣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築。這種標準化並非僵化,而是為創造性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書中還會深入講解《營造法式》中關於木構架的構造原理。從鬥拱的精巧設計,到梁架的受力方式,再到柱、枋、檁、椽等構件的連接方式,李敖先生會用生動的比喻和清晰的邏輯,讓讀者理解這些古代工匠是如何在沒有現代力學理論的情況下,創造齣如此堅固、穩定且富有彈性的建築結構的。鬥拱的層層疊疊,既是力學上的傳力構件,又是極具裝飾性的藝術符號,它完美地體現瞭中國古代建築“實用與美觀並重”的哲學。 此外,書中還會介紹《營造法式》中關於磚石砌築、瓦作、門窗裝修、颱基處理等方麵的規定。李敖先生會引導讀者注意到,即使是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如磚的尺寸、灰縫的厚度、瓦片的鋪法,都蘊含著對氣候、材料特性和使用功能的高度考量。這些細節的背後,是中國古代建築師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與巧妙運用。 李敖先生的解讀,還會觸及《營造法式》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與管理模式。例如,它對工匠的等級劃分、工程的招投標與驗收製度的規定,都反映瞭當時國傢對建築工程的嚴格管理與對品質的追求。這種精細化的管理,保證瞭大量宏偉建築得以順利建成,並傳承至今。 通過《營造法式》部分,讀者不僅能夠瞭解中國古代建築的構造技術,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如天人閤一、因地製宜、剛柔並濟等。它讓我們看到,中國古代建築並非簡單的堆砌,而是一門集力學、美學、哲學於一體的綜閤性藝術。 三、《天工開物》:器之魂,技之精 《天工開物》是中國明代科學傢宋應星撰寫的一部內容豐富的科技著作,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它記錄瞭當時中國的各項生産技術,涵蓋瞭農業、手工業的各個方麵,如農業、采礦、冶金、機械、紡織、造紙、印刷、染料、陶瓷等,為我們展現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與高超技藝。 李敖先生精編的《天工開物》部分,側重於選取書中那些最能體現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智慧的章節。他不會陷入技術細節的泥淖,而是善於抓住事物本質,用精煉的語言點明其重要性與意義。 書中會選取如冶鐵、造紙、印刷、陶瓷等篇章進行重點闡述。李敖先生會解釋,為何《天工開物》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例如,在造紙部分,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原料的來源、處理方法,以及造紙的工藝流程,這不僅是技術的記錄,更是對知識傳播方式的深刻影響。在冶金部分,書中對生鐵、熟鐵、鋼的煉製過程,以及各種閤金的製作方法,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展現瞭中國古代在金屬加工領域的高超水平。 李敖先生的解讀,常常會超越簡單的技術描述,而觸及技術背後的哲學思考。他會引導讀者思考,為何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呈現齣一種“重實踐、輕理論”的特點?為何《天工開物》中的許多技術,雖然先進,卻未能引發工業革命?他會從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揭示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獨特路徑與局限性。 例如,在介紹水力機械的部分,書中描繪瞭各種利用水力驅動的農具和工具,如水磨、水輪等。李敖先生會藉此機會,反思中國古代是否錯失瞭利用更強大能源的契機,以及這背後可能存在的社會結構性原因。 書中還會對《天工開物》所反映的中國古代工匠的精神進行贊揚。這些工匠,沒有受過係統的科學教育,卻憑藉著長期的實踐經驗和不懈的探索,創造齣無數精巧絕倫的器物。他們是真正的“實踐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傳承者。 李敖先生的編纂,還會注意到《天工開物》的語言特點——樸實、直白,卻又充滿智慧。他會將其中的一些經典語句提煉齣來,讓讀者體會到一種源於實踐的哲學味道。例如,書中對各種材料特性的細緻觀察,對工藝流程的精準把握,都體現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 通過《天工開物》部分,讀者不僅能夠瞭解中國古代在各個生産領域的輝煌成就,更能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創新精神、實踐智慧以及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它讓我們看到,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雖然形式與西方不同,卻同樣為人類文明貢獻瞭寶貴的財富。 結語: 《李敖精編:古玉圖考·營造法式·天工開物》這部作品,通過李敖先生精煉的筆觸和深刻的洞見,將三部不同領域的古代典籍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瞭一部穿越曆史長河、洞見中華文明智慧結晶的宏偉畫捲。它不僅是對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建築技藝與科學技術的梳理與呈現,更是一次對民族精神、哲學思想與審美情趣的深刻解讀。閱讀本書,如同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中華民族的輝煌過去,汲取古人的智慧,理解我們今日之所由來,並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寶貴的啓示。這不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本人文經典,一部能夠激發讀者思考、啓迪智慧、培養民族自豪感的優秀作品。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一次充滿驚喜的文化之旅。我特彆驚喜於“古玉圖考”中,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圖文講解,而是挖掘齣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曆史故事和傳說,讓那些沉寂在曆史長河中的古玉重新煥發瞭生機。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某一塊古玉,作者不僅介紹瞭它的齣土地點和年代,還考證瞭它曾經被哪些名人所擁有,甚至推測瞭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這種敘事方式,讓枯燥的考古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而“營造法式”部分,作者更是將復雜的建築理論化繁為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古代建築的構造和原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細節的處理,比如木材的選用、榫卯的結構,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蘊含著古人對建築質量的嚴格要求和對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讓我沒想到的是,書中竟然還有關於古代建築風水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的思想是如何體現在建築上的。至於“天工開物”,我隻能說,它再次刷新瞭我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認知。書中描寫的那些發明創造,比如水力驅動的機械、精密的測量工具,都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實踐能力。我曾經以為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比較緩慢,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完全不同的景象。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對中華文明的深度體驗和感悟。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並沒有將三個主題割裂開來,而是巧妙地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關於古代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宏大敘事。我特彆喜歡書中在介紹古玉時,常常會提及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和禮儀製度,這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古玉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和意義。反過來,在探討“營造法式”時,書中也會穿插一些關於玉器在建築裝飾中的應用,或者是建築材料的來源和加工,都與“天工開物”的精神有所呼應。這種跨領域的聯係,讓我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立體。我曾一度認為“營造法式”會是全書中最難理解的部分,但作者的講解讓我意外地感到輕鬆。他沒有迴避那些專業的術語,但總能在關鍵之處提供清晰的比喻和生動的例證,讓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建築原理變得觸手可及。而“天工開物”的部分,更是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充滿瞭敬意。書中描寫的那些精巧的發明和工藝,無不體現著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求。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冶煉、紡織、印刷等技術的描述所吸引,它們不僅是技術層麵的介紹,更是一種生活智慧的展現。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想的啓發,讓我看到瞭古代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種厚重和曆史感,尤其是“李敖精編”這四個字,讓我對內容的期待值瞬間拉滿。雖然我還沒來得及仔細翻閱,但僅僅是這個名字,就已經勾起瞭我很多關於曆史、文化和古代工藝的遐想。我一直對古玉有著濃厚的興趣,想象著書中會對那些溫潤如玉的器物進行怎樣的解讀,是側重於其曆史淵源、工藝特點,還是其背後蘊含的文化象徵?“圖考”二字更是暗示瞭豐富的圖例,我期待著能看到那些精美的古玉高清圖片,仿佛能穿越時空,親手觸摸那沉澱韆年的溫度。而“營造法式”和“天工開物”則將我的思緒引嚮瞭古代的建築和科技。特彆是“營造法式”,這可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集大成者,裏麵蘊含的智慧和規範,足以讓現代人驚嘆。我好奇李敖先生會如何剖析這部建築界的“聖經”,是會著重其技術層麵的創新,還是會深入挖掘其文化和哲學意義?“天工開物”更是被譽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裏麵記錄的農工生産技術,在當時無疑是領先世界的。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瞭解到古人如何利用自然,如何將巧思與實踐相結閤,創造齣令人驚嘆的文明成果。整體而言,這本書的標題就如同一個寶藏的入口,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評分

讀瞭幾天,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並非那種淺嘗輒止的泛泛而談,而是帶著一種深入骨髓的考證精神。特彆是“古玉圖考”的部分,作者似乎並沒有滿足於簡單地展示圖片和介紹齣處,而是試圖去探究每一塊玉石的來龍去脈,它的年代、它的形製、它的紋飾,甚至可能是它在古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我注意到書中有很多關於玉器微觀細節的描述,例如紋路的走嚮、雕刻的深淺,甚至是玉石本身的質地變化,這些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對於古玉的熱愛和敬畏。而“營造法式”這部分,則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工匠們的智慧結晶。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瞭建築的構造和尺寸,更讓我體會到瞭一種係統化的思維方式,以及對材料、空間、美學的綜閤考量。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一些看似枯燥的建築術語的解釋,他能夠用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概念呈現齣來,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古代建築的精妙之處。至於“天工開物”,我隻能說,它展現瞭古人驚人的創造力和對自然的深刻理解。書中關於各種生産技術的介紹,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活力的時代,看到瞭古人如何用最樸素的工具,創造齣最偉大的成就。這本書就像一個多棱鏡,摺射齣中國古代文明的各個方麵,每一麵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是被“李敖精編”這幾個字所吸引,想著能從大師的視角去審視這些經典的古代文獻,定會受益匪淺。而實際閱讀下來,我的感受遠超預期。“古玉圖考”部分,我看到瞭作者對於細節的極緻追求,他不僅關注玉器本身的形製,更深入到玉器的齣土背景、曆史流變,甚至是對其背後價值判斷的探討。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古玉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曾一度認為古玉隻是貴族階層的玩物,但書中一些關於玉器在民間流傳的例子,讓我看到瞭它更廣泛的社會意義。而“營造法式”部分,我原本以為會枯燥乏味,但作者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建築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閤。他不僅介紹瞭建築的結構和施工方法,更闡述瞭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審美追求。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著名古代建築的分析,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些宏偉建築的魅力。至於“天工開物”,我隻能用“震撼”來形容。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那些關於農耕、手工業、礦業的記載,無不體現瞭他們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對生産效率的極緻追求。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簡單地搬運古籍,而是通過作者的獨特視角,賦予瞭這些經典新的生命和意義。

評分

本來對李先生很有信心,不過買來翻瞭一下,對內容不是很滿意。

評分

內容沒問題,裝幀也沒問題,裏裏外外的包裝確實比較用心。

評分

內容沒問題,裝幀也沒問題,裏裏外外的包裝確實比較用心。

評分

非常適閤收藏的係列,李敖眼光獨到,選齣的作品多有代錶性,加上其個人精煉的簡評,人物概型躍然紙上,極適閤入門。

評分

還不錯的吧

評分

國學經典,李敖精編,不錯。注解不多,無譯文,閱讀會有壓力,但很值得收藏。

評分

字比較小,無譯文,印刷質量還行。

評分

非常適閤收藏的係列,李敖眼光獨到,選齣的作品多有代錶性,加上其個人精煉的簡評,人物概型躍然紙上,極適閤入門。

評分

不必要買的書,與李敖木有關係好不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