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鑒》是一部二百九十四捲的編年體通史,它取材豐富,記事詳明,但因采用編年體,事件分散,頭緒繁雜。而袁樞用完整記錄事件本末的方式整編《資治通鑒》,將一韆三百餘年的曆史,歸納為二百多個題目,每事首尾明晰,脈絡清晰,省去讀者翻檢之勞,給閱讀帶來極大方便。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捲,是將《資治通鑒》中所記載的1360餘年間的重大史事,歸納為239個題目,從“三傢分晉”開始,至“周世宗徵淮南”結束,全書脈絡清楚,每事首尾明晰,可以省去不少翻檢之勞。此書開創瞭紀事本末的體裁,對於史料的整輯、排比之功值得肯定。本書以宋寶祐五年的大字本為底本,加以校點分段,以便閱讀。
袁樞(1131~1205),中國南宋史學傢。字機仲。建州建安(福建建甌)人。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曆任溫州判官、嚴州教授、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國學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職。他晚年喜易,著有《易學索引》、《周易辯異》等書。
通鑒紀事本末總目
前記
通鑒紀事本末敘
第一捲
三傢分晉
秦並六國
豪桀亡秦
第二捲
高帝滅楚
諸將之叛
匈奴和親
諸呂之變
南越稱藩
七國之叛
梁孝王驕縱
通鑒紀事本末總目
第三捲
漢通西南夷
淮南謀反
漢通西域
武帝伐匈奴
武帝平兩越
武帝擊朝鮮
武帝惑神怪
巫蠱之禍
燕蓋謀逆
第四捲
霍光廢立
趙充國破羌
匈奴歸漢
恭顯用事
成帝淫荒
河決之患
第五捲
丁傅用事
董賢嬖幸
王莽篡漢
光武中興
第六捲
光武平赤眉
光武平漁陽
光武平齊
光武平隴蜀
楚王英之獄
馬後抑外傢
竇氏專恣
西域歸附
第七捲
兩匈奴叛服
諸羌叛服
鮮卑寇邊
嬖幸廢立
梁氏之變
第八捲
宦官亡漢黨錮之禍董卓之亂
黃巾之亂
韓馬之叛
袁紹討公孫瓚
第九捲
曹操篡漢
孫氏據江東
劉備據蜀
第十捲
吳蜀通好
諸葛亮齣師平南中附
吳侵淮南
魏平遼東
明帝奢靡
司馬懿誅曹爽
吳易太子
諸葛恪寇淮南孫逆節附
第十一捲
魏滅蜀
淮南三叛文欽毌丘儉諸葛誕
司馬氏篡魏
晉滅吳
羌鬍之叛樹機能齊萬年
陳敏之叛
第十二捲
西晉之亂賈氏諸王鬍羯江左中興附
第十三捲
劉淵據平陽殺太弟義附
慕容據鄴
成李據蜀
張氏據涼
王敦平湘漢
石勒寇河朔
前趙平秦隴
石勒滅前趙
氐據仇池
第十四捲
祖逖北伐
王敦之亂
蘇峻之亂
燕討段遼討宇文附
趙魏亂中原冉閔滅石氏附
第十五捲
江左經略中原
桓溫伐燕
桓溫滅蜀
桓溫廢立
苻氏據長安苻堅篡立
苻秦滅涼
苻秦滅燕
第十六捲
慕容叛秦復燕肥水之役姚萇滅秦慕容滅西燕
丁零叛燕
拓跋興魏
魏伐後燕慕容德據廣固附
第十七捲
僞楚之亂
盧循之亂
譙縱之亂
呂光據姑臧
乞伏據金城
禿發據廣武
濛遜據張掖
秦滅後涼
第十八捲
馮跋滅後燕
濛遜滅西涼
乞伏滅南涼
濛遜伐西秦
劉裕滅南燕
劉裕滅後秦
赫連據朔方
魏滅北燕
魏滅夏
魏滅北涼
魏平仇池
第十九捲
劉裕篡晉
元魏寇宋
徐傅廢立
彭城王專政
宋文圖恢復
宗愛逆節
太子劭弑逆
南郡王之叛
竟陵王之叛
第二十捲
廢帝之亂
宋明帝北伐
蕭道成篡宋
魏遷洛陽
蕭鸞篡弑
第二十一捲
元魏寇齊
蕭衍篡齊
南北交兵
魏伐柔然
第二十二捲
肇忠用事
邢巒寇巴西
梁魏爭淮堰
元乂幽後
六鎮之叛
元顥入洛
元魏之亂
第二十三捲
魏分東西
高氏篡東魏北齊
宇文篡西魏後周
侯景之亂
第二十四捲
梁氏亂亡陳霸先篡梁
西魏取蜀
蕭勃據嶺南
王琳奔齊陳伐齊附
齊顯祖狂暴常山王篡立附
安成王篡立頊
周陳之叛
宇文護逆節
周伐齊周齊爭宜陽附
吐榖渾盛衰
第二十五捲
周滅齊
楊堅篡周
始興王謀逆
隋滅陳
隋易太子
第二十六捲
突厥朝隋
隋討高麗
煬帝亡隋
高祖興唐
第二十七捲
唐平東都李密王世充
唐平河朔竇建德
唐平隴右薛舉
唐平河西李軌
唐平河東劉武周
唐平江陵蕭銑
唐平江淮杜伏威李子通瀋法興輔公祏
唐平山東劉黑闥
第二十八捲
太宗平內難
太宗易太子
太宗平突厥
唐平鐵勒
唐平西突厥
太宗討龜茲
太宗平高昌
太宗平吐榖渾
第二十九捲
貞觀君臣論治
唐平遼東
吐蕃請和
突厥叛唐
唐平奚契丹
第三十捲
武韋之禍
太平公主謀逆
第三十一捲
李林甫專政
奸臣聚斂宇文融楊慎矜韋堅王楊釗
楊氏之寵
安史之亂
第三十二捲
劉展之叛
李輔國用事張後程元振附
僕固懷恩之叛周智光附
元載專權
吐蕃入寇代宗幸陝
兩稅之弊
裴延齡奸蠹
吐蕃叛盟
第三十三捲
藩鎮連兵涇原之變李懷光之叛附
第三十四捲
伾文用事
憲宗平蜀劉闢
憲宗平吳李錡
魏博歸朝田弘正
憲宗討成德王承宗
憲宗平淮蔡吳元濟德宗討吳少誠附
憲宗討淄青李師道
河朔再叛
第三十五捲
南詔歸附
宦官弑逆甘露之變附
朋黨之禍
武宗平澤潞
裘甫寇浙東
第三十六捲
龐勛之亂
迴鶻叛服
吐蕃衰亂唐復河湟附
蠻導南詔入寇
李剋用歸唐
第三十七捲
黃巢之亂
藩鎮之亂
楊行密據淮南
王建據蜀
第三十八捲
諸鎮相攻
硃溫取淄青
硃溫篡唐崔胤誅宦官附
郢王篡弑
李氏據鳳翔岐蜀相攻附
第三十九捲
錢氏據吳越董昌僭逆附
王氏據閩中
劉氏據廣州
高氏據荊南
徐氏篡吳
第四十捲
馬氏據湖南
晉王滅燕
後唐滅梁
莊宗滅蜀
第四十一捲
鄴都之變李紹琛之叛附
安重誨專權
秦王之亂兩王篡弑附
契丹入寇
孟知祥據蜀
石晉篡唐
範楊之叛範延光楊光遠
第四十二捲
契丹滅晉劉知遠復汴京附
三叛連兵
郭威篡漢劉旻據河東附
世宗徵淮南
  前記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捲,宋袁樞撰。樞字機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縣)人,生於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卒於宋寜宗開禧元年(1205)。孝宗初,試禮部詞賦第一,調溫州判官,後為禮部試官。乾道九年(1173),齣為嚴州教授,通鑒紀事本末就是在這個時期編纂的。嗣任太府丞兼國史館編修官,纍遷工部侍郎兼國子祭酒,知江陵府。
本書共分二百三十九個題目,始於三傢分晉,終於世宗徵淮南,總括瞭一韆三百六十餘年的“治亂興衰之跡”。
紀事本末的形式,由來已久。我國最早的史籍尚書,就有若乾篇是記事之首尾的。自左傳以後的編年體史書,多以紀事本末體作為補充的形式,以濟編年之有時而窮。但紀事本末之成為一種獨立的體裁,是從袁樞這部書開始的。清代史學傢章學誠說它有“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的好處(文史通義書教下),是基本上符閤實際情況的。明清兩代仿照這部書的續補之作繼起不絕。現在曆朝的紀事本末已經連續起來,可以從遠古一直通到清末。
袁書所依據的資治通鑒,是一部長達二百九十四捲的編年體通史,嚮以取材宏富,記事詳明,文字洗練,為曆來學者所推許。但作者是站在漢族統治者的立場來修史的,用意在於以史為鑒,求有資於“治道”,其最終目的乃是鞏固封建政權的統治。所以記載曆代王朝和鄰國的關係,就不能不是大國主義的態度;對於兄弟民族的曆史,不能沒有歪麯;描述反抗統治者的農民起義,也不能不是站在敵對的立場。並且它記事的重心在“治亂之跡”,對於經濟製度的因革,則語焉不詳,至於文化史的發展嬗變,談到的更少。
袁書把通鑒中一韆餘年間的大事,歸納成二百多個題目,全書脈絡清楚,每事首尾明晰,省去讀者不少翻檢之勞,它對於史料的整輯排比之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取材全據通鑒,袁樞自己沒什麼增補,連原文也不大更動。由於袁書是以事為綱,把同類材料都抄撮在一起,通鑒中的大國主義、大漢族主義和敵視農民起義的思想觀點顯得更為突齣。加以編者在標題的用字上,是有意識地在錶示褒貶,例如對於封建王朝和鄰國之間的戰爭、漢族統治者和兄弟民族之間的戰爭,往往用“討”、“平”一類的字樣,對於農民起義,多稱為某某之亂,就使得本書維護漢族封建統治的色彩愈加鮮明。這裏正反映齣,袁樞的曆史觀絕不比通鑒的作者司馬光有任何進步之處。至於本書的立題,也說明編者的識見並不高明。固然,紀事本末體和編年體有所不同,袁樞不可能把通鑒所有的史實囊括無遺,但是像府兵、漕運、土地製度之類的重要問題,通鑒裏不是沒有記載,而我們在紀事本末中卻找不到這樣的專題。因此,以史實來說,袁書也隻是記述瞭“治亂興衰”的錶麵現象,就連與“治亂”密切相關的某些製度措施,也沒有能提供多少資料。
二
本書淳熙三年(1176)初刊於嚴州郡學,世稱宋小字本。寶祐五年(1257),趙與以嚴州本字小且訛,又改用大字重刻於湖州,此即所謂宋大字本。兩種宋本皆存。大字本的書闆明初尚存南監,所以印本更多些。明末張溥曾就袁書加上自己的“論正”,晚清江西、廣雅等書局諸本皆據張溥論正本刊刻。
宋大字本商務印書館曾據以影印,列入四部叢刊。由於這個本子比較接近原書麵貌,即用為底本,校點分段。通鑒是袁書所據的藍本,因此曾取鬍剋傢本通鑒對校一過。發現歧異,並就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小字本參校。大字本誤而小字本不誤者,逕行改正。凡兩本皆誤,據通鑒校改處,都加有方圓括號:方括號錶示增,仍用大字;圓括號錶示刪,用小字排印。限於水平,錯誤恐所難免,希望讀者隨時指正。
顧士鑄一九六三年九月
後記
通鑒紀事本末敘
初,予與子袁子同為太學官,子袁子錄也,予博士也,誌同誌,行同行,言同言也。後一年,子袁子分教嚴陵。後一年,予齣守臨漳,相見於嚴陵,相勞苦,相樂,且相楙以學。子袁子因齣書一編,蓋通鑒之本末也。予讀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後於其萌,提事之微以先於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約,其作窕而槬,其究遐而邇,其於治亂存亡,蓋病之源醫之方也。予每讀通鑒之書,見事之肇於斯,則惜其事之不竟於斯。蓋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繹其終,攬其終莫誌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蓋編年係日,其體然也。今讀子袁子此書,如生乎其時,親見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繼之以嘆且泣也。嗟乎!由周秦以來,曰諸侯,曰大盜,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權臣,曰夷狄,曰藩鎮,國之病亦不一矣,而其源不一哉。蓋安史之亂則林甫之為也,藩鎮之亂則令孜之為也,其源不一哉。得其病之之源,則得其醫之之方矣,此書是也。有國者不可以無此書,前有奸而不察,後有邪而不悟。學者不可以無此書,進有行而無徵,退有蓄而無宗。此書也,其入通鑒之戶歟?雖然,覿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病,得人之病,至於身之病不懵焉,不諱焉,不醫之距焉,不醫而繆其醫焉,古亦稀矣。彼暗而此昭,宜也切於人,紓於身,可哀也夫!
淳熙元年三月戊子廬陵楊萬裏敘
第四段 拿到這套《通鑒紀事本末》的第一感覺,就是“厚重”與“精緻”。12冊的套裝,書頁的質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有一種踏實感。簡體橫排的排版,對我來說是極大的便利,讓閱讀過程更加順暢,不再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適應。我立刻翻閱瞭幾篇,比如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作者的敘述非常引人入勝,不僅僅是列舉瞭雙方的兵力、戰略,更深入地剖析瞭當時的人物心態,諸如曹操的輕敵,劉備孫權的聯盟,以及周瑜的神機妙算。文字流暢,但又不失曆史的嚴謹性,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親眼見證瞭這場改變三國格局的偉大戰役。這種“紀事本末”的體例,比起一般的編年史,更能讓讀者抓住事件的重點,深入理解其來龍去脈。每一冊書都聚焦於一段曆史,一個重要的時期,讓我能夠更加係統地梳理和學習。我尤其喜歡它在敘述過程中,穿插的一些細節描寫,讓曆史人物不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個體。這12冊,無疑是我深入瞭解中國古代史的一條絕佳路徑。
評分第三段 這套《通鑒紀事本末》的齣現,簡直是中國古代史愛好者的福音。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曆史,不能隻看冰冷的數據和年代,而是要走進曆史人物的內心,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這套書,正是做到瞭這一點。首先,它的裝幀就很用心,十二冊的套裝,厚實而大氣,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簡體橫排的設計,對我們這些習慣瞭現代閱讀方式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閱讀起來絲毫沒有障礙。我迫不及待地翻看瞭幾篇,比如關於“安史之亂”的記載,那文字寫得真是擲地有聲,將盛唐由盛轉衰的轉摺點,將戰爭的殘酷,將人物的掙紮,都寫得絲絲入扣。我仿佛能聽到戰鼓擂動,看到烽煙四起,感受到普通百姓在亂世中的痛苦與無奈。這種“紀事本末”的編排方式,也讓我對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刻。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將每一個事件作為一個獨立的“故事”來講述,深入挖掘其根源,分析其發展,並探討其影響。這使得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黑暗,充滿瞭戲劇性的衝突與張力。這12冊書,每一冊都是一部精彩的史詩,每一篇都充滿瞭智慧和啓迪。
評分第二段 作為一名對中國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搜尋瞭市麵上大量的史書,但總覺得差瞭點什麼。直到我遇到瞭這套《通鑒紀事本末》,纔真正找到瞭我心目中的那本“通史”。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就足以讓人眼前一亮,十二冊厚重地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氣勢。簡體橫排的設計,讓閱讀體驗變得異常流暢,我不再需要費力地去適應繁體字或者竪排的排版,而是可以專注於內容本身。我尤其欣賞它“曆代紀事本末”的獨特視角。與傳統的編年體史書不同,它將曆史事件獨立成篇,深入挖掘每一個事件的前因後果,人物的動機,以及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專題式”的敘述方式,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曆史的邏輯,而不是被零散的時間綫所淹沒。我隨便翻到“玄武門之變”那一篇,文字凝練而生動,將李世民政治生涯中最為關鍵的一步,以及其背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利益糾葛,都描繪得淋灕盡緻。讀起來,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唐初,感受著權力鬥爭的殘酷與智慧。這12冊書,每一冊都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曆史畫捲,它們共同構成瞭波瀾壯闊的中國古代史。
評分第一段 拿到這套《通鑒紀事本末》真是心頭一震,沉甸甸的,書頁泛著溫暖的米黃色,觸感厚實,絕非那種輕飄飄的紙張。簡體橫排的設計,對於我這種習慣瞭現代閱讀方式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翻開第一頁,一股古樸的墨香撲麵而來,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與那些早已逝去的王朝零距離對話。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瞭其中幾篇,比如“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流暢,敘事清晰,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娓娓道來,卻又不失史學傢的嚴謹。那些熟悉的戰役、人物,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立體,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著金戈鐵馬的呼嘯,感受著權謀爭鬥的驚心動魄。套裝共12冊,這規模本身就足夠令人敬畏,意味著我將有機會深入探索中國古代史的方方麵麵,從諸侯爭霸到三國鼎立,從盛唐氣象到五代十國,每一個朝代,每一個重要的曆史節點,都將被一一呈現。我特彆喜歡它“曆代紀事本末”的編排方式,這比單純的編年體史書更加側重於某個特定事件或時期的全貌,能夠讓我更清晰地把握曆史的脈絡,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相信這套書會成為我書架上最寶貴的收藏之一,也是我探索曆史的最佳伴侶。
評分第五段 自從入手瞭這套《通鑒紀事本末》,我的書桌就多瞭一份沉甸甸的期待。這套書的紙張和印刷都相當考究,12冊的規模,光是擺在那裏就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簡體橫排的設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讓我在品讀曆史時,能夠更加沉浸其中,不受其他因素的乾擾。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其中關於“漢武帝開邊”的部分,那文字寫得真是大氣磅礴,將漢朝由盛而衰的轉摺點,將漢武帝雄纔大略的另一麵,都展現得淋灕盡緻。作者對於史料的運用非常嫻熟,不僅呈現瞭宏大的曆史事件,還挖掘瞭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使得整個故事生動而真實。這種“紀事本末”的體例,讓我能夠將目光聚焦於某一個具體的時間段或者某個重要的曆史事件,進行深入的探究,而不用被龐雜的時間綫所睏擾。每一個篇章都像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故事,讓我能夠更容易地理解曆史的邏輯和發展。這12冊書,每一冊都是一個寶藏,都蘊含著豐富的曆史智慧和人生啓示,我非常期待能夠逐一品讀,在這浩瀚的曆史長河中,汲取養分。
評分包裝完整,發貨速度快,活動價格閤適。
評分真心不錯,期待中華書局紀事本末其他係列。
評分送貨很快,第二天就到瞭,一個箱子裝的,比我想得要小。書很不錯,好好看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剛剛拿到手,很不錯,很好很好很好,就喜歡收藏。給京東十個贊
評分印刷清晰,內容豐富,,非常喜歡。
評分幫朋友代買的,希望質量過關朋友喜歡。
評分包裝完整,發貨速度快,活動價格閤適。
評分看瞭好久,最後還是決定買來看看,很好
評分比想象中要簡略許多,不過作為第一套簡體橫排的紀事本末全本,很不錯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