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3”选录了吴大澂的《古玉图考》、佚名的《五十二病方》、佚名的《内经》、李诫的《营造法式》、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古玉图考》把古玉器的考据研究同古代历史的研究联系了起来,是研究中国古代玉器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著作。《天工开物》是总结中国人农业、工业生产技术的专书,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农作栽培和病虫害、纺织工业、造纸技术等方面的一本系统性的著作。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古玉图考
导读 / 002
《古玉图考》叙 / 003
镇圭 / 005
大圭 / 007
琬圭 / 008
青圭 / 009
琰圭 / 009
谷圭 / 010
圭 / 010
笏 / 011
璋 / 012
牙璋 / 012
瑁 / 013
大璧 / 014
谷璧 / 015
蒲璧 / 016
苍璧 / 016
璧 / 016
瑗 / 019
环 / 019
系璧 / 020
璇玑 / 022
夷玉 / 022
琮 / 024
琥 / 028
璜 / 029
玉敦 / 030
玉觯 / 031
玉散 / 032
珑 / 033
珩 / 033
佩璜 / 035
玦 / 036
玉戚 / 037
琫 / 038
珌 / 039
璏 / 040
韘 / 041
觿 / 042
璂 / 043
瑱 / 044
衡笄 / 045
漆书笔 / 045
璲 / 046
玉钩 / 048
玉佩 / 048
玉 / 050
玉马 / 050
琀 / 050
玉律管 / 051
玉 / 051
汉鸠杖首 / 054
汉刚卯 / 054
汉玉钫 / 056
汉玉镫 / 056
玉印 / 056
碧琉璃印 / 058
随玉麟符 / 059
唐玉鱼符 / 060
玉押 / 060
五十二病方
导读 / 064
凡例 / 065
诸伤 / 066
伤痉 / 068
婴儿索痉 / 069
婴儿病间(痫) / 069
婴儿瘛(瘈) / 069
狂犬啮人 / 070
犬筮(噬)人 / 070
巢者 / 070
夕下 / 071
毒乌喙 / 071
虿 / 071
蛭食(蚀) / 072
蚖 / 072
尤(疣)者 / 073
癫疾 / 074
白处 / 074
大带 / 075
冥(螟) / 076
□蠸者 / 076
/ 076
人病马不间(痫) / 077
弱(溺)□沦者 / 079
膏弱(溺) / 079
种(肿)囊 / 079
肠?(?) / 080
脉者 / 082
牡痔 / 082
牝痔 / 083
胊养(痒) / 084
雎(疽)病 / 085
□阑(烂)者 / 087
胻膫 / 088
胻伤 / 088
加(痂) / 089
蛇啮 / 091
痈 / 091
髤 / 092
虫蚀 / 092
干骚(瘙) / 093
东(冻)疕 / 094
蛊 / 095
鬾 / 096
去人马尤(疣) / 096
治 / 097
附:□筮(噬) / 097
内经
导读 / 108
四气调神大论 / 109
生气通天论 / 111
阴阳应象大论 / 113
营造法式
导读 / 116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 117
劄子 / 118
《营造法式》看详 / 119
元圆平直 / 119
取径围 / 120
定功 / 121
取正 / 121
定平 / 123
墙 / 124
举折 / 125
诸作异名 / 127
总诸作看详 / 129
天工开物
导读 / 132
卷上
乃粒第一 / 133
总名 / 133
稻 / 134
稻宜 / 135
稻工 / 135
稻灾 / 136
水利 / 137
麦 / 138
麦工 / 139
麦灾 / 140
黍?稷?粱?粟 / 140
麻 / 141
菽 / 142
乃服第二 / 163
蚕种 / 163
蚕浴 / 164
种忌 / 164
种类 / 165
抱养 / 165
养忌 / 166
叶料 / 166
食忌 / 167
病症 / 167
老足 / 168
结茧 / 168
取茧 / 169
物害 / 169
择茧 / 169
造绵 / 169
治丝 / 170
调丝 / 171
纬络 / 171
经具 / 171
过糊 / 172
边维 / 172
经数 / 172
花机式 / 173
腰机式 / 173
结花本 / 174
穿经 / 174
分名 / 174
熟练 / 175
龙袍 / 175
倭缎 / 176
布衣 / 176
枲著 / 177
夏服 / 177
裘 / 178
褐毡 / 179
彰施第三 / 204
诸色质料 / 204
蓝淀 / 205
红花 / 206
造红花饼法 / 206
附:燕脂 / 207
槐花 / 207
粹精第四 / 208
攻稻 / 208
攻麦 / 210
攻黍?稷?粟?粱?麻?菽 / 211
作咸第五 / 236
盐产 / 236
海水盐 / 237
池盐 / 238
井盐 / 238
末盐 / 239
崖盐 / 240
甘嗜第六 / 264
蔗种 / 264
蔗品 / 265
造糖 / 266
造白糖 / 266
蜂蜜 / 267
饴饧 / 268
兽糖 / 268
卷中
陶埏第七 / 272
瓦 / 272
砖 / 273
罂瓮 / 275
白瓷 / 276
窑变?回青 / 278
冶铸第八 / 292
鼎 / 292
钟 / 293
釜 / 294
像 / 295
炮 / 295
镜 / 296
钱 / 296
附:铁钱 / 297
舟车第九 / 308
舟 / 308
漕舫 / 309
海舟 / 312
杂舟 / 312
车 / 314
锤锻第十 / 326
治铁 / 326
斤斧 / 327
锄镈 / 328
鎈 / 328
锥 / 328
锯 / 329
刨 / 329
凿 / 329
锚 / 330
针 / 330
治铜 / 330
燔石第十一 / 336
石灰 / 336
蛎灰 / 337
煤炭 / 337
矾石?白矾 / 338
青矾?红矾?黄矾?胆矾 / 339
硫黄 / 340
砒石 / 341
膏液第十二 / 349
油品 / 349
法具 / 350
皮油 / 352
杀青第十三 / 357
纸料 / 357
造竹纸 / 358
造皮纸 / 359
卷下
五金第十四 / 366
黄金 / 366
银 / 368
附:朱砂银 / 370
铜 / 371
附:倭铅 / 372
铁 / 372
锡 / 374
铅 / 374
附:胡粉 / 375
附:黄丹 / 376
佳兵第十五 / 396
弧矢 / 396
弩 / 399
干 / 400
火药料 / 400
硝石 / 401
硫黄 / 402
火器 / 402
丹青第十六 / 419
朱 / 419
墨 / 421
曲糵第十七 / 429
酒母 / 429
神曲 / 430
丹曲 / 431
珠玉第十八 / 435
珠 / 435
宝 / 437
玉 / 438
附:玛瑙?水晶?琉璃 / 440
附录:野议 / 454
序 / 454
世运议 / 455
进身议 / 455
民财议 / 456
士气议 / 458
屯田议 / 459
催科议 / 460
军饷议 / 462
练兵议 / 464
学政议 / 466
盐政议 / 468
风俗议 / 470
乱萌议 / 471
元圆平直
《周官·考工记》:“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垂(悬),衡者中水。”郑司农注云:“治材居材,如此乃善也。”
《墨子》:“子墨子言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垂。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依放以从事,犹愈以己。”
《周髀算经》:“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万物周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或毁方而为圆,或破圆而为方。方中为圆者谓之圆方,圆中为方者谓之方圆也。”
《韩非子》:韩子曰:“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成方圆。”
看详:诸作制度,皆以方圆平直为准。至如八棱之类,及棱、斜、羡、陊,《礼图》云,“羡”为不圆之貌。璧羡以为量物之度也。郑司农云,“羡”犹延也,以善切;其袤一尺而广狭焉。陊《史记索隐》云,“陊”谓狭长而方去其角也。陊,丁果切;俗作“隋”,非。亦用规矩取法。今谨按《周官·考工记》等修立下条。
诸取圆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取径围
《九章算经》:“李淳风注云,旧术求圆,皆以周三径一为率。若用之圆周之数,则周少而径多。径一周三,理非精密。盖术从简要,略举大纲而言之。今依密率,以七乘周二十二而一即径,以二十二乘径七而一即周。”
看详:今来诸工作已造之物及制度,以周径为则者,如点量大小须于周内求径,或于径内求周。若用旧例,以围三径一,方五斜七为据,则疏略颇多。今谨按《九章算经》及约斜长等密率,修立下条。
诸径、围、斜长依下项:
圆径七,其围二十有二;
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
八棱径六十,每面二十有五,其斜六十有五;
六棱径八十有七,每面五十,其斜一百。
圆径内取方,一百中得七十有一;
方内取圆径,一得一。八棱、六棱取圆准此。
定功
《唐六典》:“凡役有轻重,功有短长。注云:以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为长功;以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为中功;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为短功。”
看详:夏至日长,有至六十刻者。冬至日短止于四十刻者。若一等定功,则枉弃日刻甚多。今谨按《唐六典》修立下条。
诸称“功”者,谓中功,以十分为率;长功加一分,短功减一分。
诸称“长功”者,谓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中功”谓二月、三月、八月、九月;“短功”谓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
以上三项并入“总例”。
取正
《诗》:“定之方中。”又:“揆之以日。”注云:定,营室也;方中,昏正四方也。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东西;南视定,北准极,以正南北。
《周礼·天官》:“唯王建国,辨方正位。”
《考工记》:“置槷以垂(悬),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郑司农注云:自日出而昼画其景端以至日入既则为规。测景两端之内规之,规之交,乃审也。度两交之间,中屈之以指槷,则南北正。日中之景,最短者也。极星,谓“北辰”。
《管子》:“夫绳,扶拨以为正。”
《字林》:“,时钏切。垂臬望也。”
《刊(匡)谬证俗·音字》:“今山东匠人犹言垂绳视正为也。”
看详:今来凡有兴造,既以水平定地平面,然后立标测景、望星,以正四方,正与经传相合。今谨按《诗》及《周官·考工记》等修立下条。
取正之制:先于基址中央,日内置圆版,径一尺三寸六分;当心立表,高四寸,径一分。画标景之端,记日中最短之景。次施望筒于其上,望日景以正四方。
望筒,长一尺八寸,方三寸;用版合造。两罨头开两圆眼,径五分。筒身当中两壁用轴,安于两立颊之内。其立颊自轴至地高三尺,广三寸,厚二寸。昼望以筒指南,令日景透北,夜望以筒指北,于筒南望,令前后两窍内正见北辰极星;然后各垂绳坠下,记望筒两窍心于地以为南,则四方正。
若地势偏衺,既以景表、望筒取正四方,或有可疑处则更以水池景标较之,其立表高八尺、广八寸、厚四寸,上齐,后斜向下三寸。安于池版之上。其池版长一丈三尺,中广一尺,于一尺之内,随表之广,刻线两道;一尺之外,开水道环四周,广深各八分。用水定平,令日景两边不出刻线;以池版所指及立表心为南,则四方正。安置令立表在南,池版在北。其景夏至顺线长三尺,冬至长一丈二尺,其立表内向池版处,用曲尺较,令方正。
定平
《周官·考工记》:“匠人建国,水地以垂(悬)。”郑司农注云:“于四角立植而垂,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
《庄子》:“水静则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管子》:“夫准,坏险以为平。”
《尚书大传》:“非水无以准万里之平。”
《释名》:“水,准也;平,准物也。”
何晏《景福殿赋》:“唯工匠之多端,固万变之不穷。雠天地以开基,并列宿而作制。制无细而不协于规景,作无微而不违于水臬。”《五臣注》云:“水臬,水平也。”
看详:今来凡有兴建,须先以水平望基四角所立之柱,定地平面,然后可以安置柱石,正与经传相合。今谨按《周礼·考工记》修立下条。
定平之制:既正四方,据其位置,于四角各立一表;当心安水平。其水平长二尺四寸,广二寸五分,高二寸;下施立桩,长四尺安在内。上面横坐水平。两头各开池,方一寸七分,深一寸三分。或中心更开池者,方深同。身内开槽子,广深各五分,令水通过。于两头池子内,各用水浮子一枚。用三池者,水浮子或亦用三枚。方一寸五分,高一寸二分;刻上头令侧薄,其厚一分;浮于池内。望两头水浮子之首,遥对立表处于表身内画记,即知地之高下。若槽内如有不可用水处,即于桩子当心施墨线一道,上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则上槽自平,与用水同。其槽底与墨线两边,用曲尺较令方正。
凡定柱础取平,须更用真尺较之。其真尺长一丈八尺,广四寸,厚二寸五分;当心上立表,高四尺。广厚同上。于立表当心,自上至下施墨线一道,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则其下地面自平。其真尺身上平处,与立表上墨线两边,亦用曲尺较令方正。
墙
《周官·考工记》:“匠人为沟洫,墙厚三尺,崇三之。郑司农注云:高厚以是为率,足以相胜。”
《尚书》:“既勤垣墉。”
《诗》:“崇墉仡仡。”
《春秋左氏传》:“有墙以蔽恶。”
《尔雅》:“墙谓之墉。”
《淮南子》:“舜作室,筑墙茨屋,令人皆知去岩穴,各有室家,此其始也。”
《说文》:“堵,垣也。”“五版为一堵。”“,周垣也。”“埓,卑垣也。”“壁,垣也。垣蔽曰墙。”“栽,筑墙长版也。”今谓之“膊版”。“干,筑墙端木也。”今谓之“墙师”。
《尚书·大传》:“〔天子〕贲墉,诸侯疏杼。”注云:“贲,大也;言大墙正道直也。”“疏,〔犹衰〕也;杼,亦墙也;言衰杀其上,不得正直。”
《释名》:“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垣,援也,人所依止,以为援卫也。”“墉,容也,所以隐蔽形容也。”“壁,辟也,辟御风寒也。”
《博雅》:“、力雕切。、音篆。墉、院音桓。也。廦,音壁,又即壁切。墙垣也。”
《义训》:“,音乇。楼墙也。穿垣谓之,音空。为垣谓之厽,音累。周谓之。音了。谓之寏。音垣。”
看详:今来筑墙制度,皆以高九尺,厚三尺为祖。虽城壁与屋墙、露墙,各有增损,其大概皆以厚三尺,崇三之为法,正与经传相合。今谨按《周官·考工记》等群书修立下条。
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之。
凡露墙,每墙高一丈,则厚减高之半。其上收面之广,比高五分之一。若高增一尺,其厚加三寸;减亦如之。其用葽橛,并准“筑
读了几天,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并非那种浅尝辄止的泛泛而谈,而是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考证精神。特别是“古玉图考”的部分,作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简单地展示图片和介绍出处,而是试图去探究每一块玉石的来龙去脉,它的年代、它的形制、它的纹饰,甚至可能是它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我注意到书中有很多关于玉器微观细节的描述,例如纹路的走向、雕刻的深浅,甚至是玉石本身的质地变化,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古玉的热爱和敬畏。而“营造法式”这部分,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结晶。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建筑的构造和尺寸,更让我体会到了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材料、空间、美学的综合考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一些看似枯燥的建筑术语的解释,他能够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古代建筑的精妙之处。至于“天工开物”,我只能说,它展现了古人惊人的创造力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书中关于各种生产技术的介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看到了古人如何用最朴素的工具,创造出最伟大的成就。这本书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各个方面,每一面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是被“李敖精编”这几个字所吸引,想着能从大师的视角去审视这些经典的古代文献,定会受益匪浅。而实际阅读下来,我的感受远超预期。“古玉图考”部分,我看到了作者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他不仅关注玉器本身的形制,更深入到玉器的出土背景、历史流变,甚至是对其背后价值判断的探讨。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古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曾一度认为古玉只是贵族阶层的玩物,但书中一些关于玉器在民间流传的例子,让我看到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而“营造法式”部分,我原本以为会枯燥乏味,但作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他不仅介绍了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方法,更阐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著名古代建筑的分析,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些宏伟建筑的魅力。至于“天工开物”,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那些关于农耕、手工业、矿业的记载,无不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产效率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简单地搬运古籍,而是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赋予了这些经典新的生命和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厚重和历史感,尤其是“李敖精编”这四个字,让我对内容的期待值瞬间拉满。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翻阅,但仅仅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勾起了我很多关于历史、文化和古代工艺的遐想。我一直对古玉有着浓厚的兴趣,想象着书中会对那些温润如玉的器物进行怎样的解读,是侧重于其历史渊源、工艺特点,还是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象征?“图考”二字更是暗示了丰富的图例,我期待着能看到那些精美的古玉高清图片,仿佛能穿越时空,亲手触摸那沉淀千年的温度。而“营造法式”和“天工开物”则将我的思绪引向了古代的建筑和科技。特别是“营造法式”,这可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里面蕴含的智慧和规范,足以让现代人惊叹。我好奇李敖先生会如何剖析这部建筑界的“圣经”,是会着重其技术层面的创新,还是会深入挖掘其文化和哲学意义?“天工开物”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里面记录的农工生产技术,在当时无疑是领先世界的。我非常期待能从中了解到古人如何利用自然,如何将巧思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文明成果。整体而言,这本书的标题就如同一个宝藏的入口,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没有将三个主题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关于古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宏大叙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在介绍古玉时,常常会提及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玉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反过来,在探讨“营造法式”时,书中也会穿插一些关于玉器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或者是建筑材料的来源和加工,都与“天工开物”的精神有所呼应。这种跨领域的联系,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我曾一度认为“营造法式”会是全书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但作者的讲解让我意外地感到轻松。他没有回避那些专业的术语,但总能在关键之处提供清晰的比喻和生动的例证,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建筑原理变得触手可及。而“天工开物”的部分,更是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充满了敬意。书中描写的那些精巧的发明和工艺,无不体现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冶炼、纺织、印刷等技术的描述所吸引,它们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展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启发,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文化之旅。我特别惊喜于“古玉图考”中,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图文讲解,而是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让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古玉重新焕发了生机。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某一块古玉,作者不仅介绍了它的出土地点和年代,还考证了它曾经被哪些名人所拥有,甚至推测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叙事方式,让枯燥的考古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营造法式”部分,作者更是将复杂的建筑理论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古代建筑的构造和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木材的选用、榫卯的结构,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蕴含着古人对建筑质量的严格要求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让我没想到的是,书中竟然还有关于古代建筑风水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建筑上的。至于“天工开物”,我只能说,它再次刷新了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知。书中描写的那些发明创造,比如水力驱动的机械、精密的测量工具,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实践能力。我曾经以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比较缓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景象。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中华文明的深度体验和感悟。
评分京东买书一如既往的靠谱。速度也很快。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书很好,价格也实惠,购书只选京东
评分很好真的非常好的产品。。。。
评分书很好,价格也实惠,而且选材独特,与一般选本并不重合。购书只选京东
评分哈哈哈哈哈
评分不必要买的书,与李敖木有关系好不好
评分图书为正版,质量不错。物流准时。对本次购物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