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構建中國話語體係方法論,獨創性提齣中國道路辯證法。
中國學派第一代學者理論創新代錶作品。
暢銷書《大道之行:中國共産黨與中國社會主義》作者之一全新力作,獨創性提齣中國道路辯證法。
青年學者鄢一龍所著的《中國道路辯證法——社會主義探索四個三十年》一書,在既係統研究馬剋思主義特彆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又係統研究新中國誕生特彆是社會主義建設前期與改革開放以來的豐富實踐的基礎上,既麵對黨、國傢和人民群眾對中國道路已有成果基礎上的憧憬與現實睏惑,又麵對世界背景下的中國未來特彆是中國崛起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麵臨的挑戰、機遇與前景,把馬剋思主義特彆是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原則與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創造性偉大實踐緊密結閤起來,既解放思想、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又保持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較有理論及可行性實踐方案設計的探索性突破,如“總體階級”、“融閤經濟”、“駕馭資本”等都有不少創見,總體上具有重大價值。
本書主旨是探求中國道路六對辯證法樹立根本,貫通社會主義四個三十年籌謀新命。本書提齣中道辯證法、實踐知行辯證法、群眾路綫民主、總體階級、融閤經濟、駕馭資本、自主性開放等來統籌六對辯證法與貫通四個三十年。
麵嚮新的三十年,本書提齣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套構想,提齣瞭組建黨的群眾工作委員會、實施“新鳥籠經濟”與推進“兩極相聯”國際秩序構建等政策建議,以繼往開來、籌謀新命。
本書係作者多年研究積纍,融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國際關係等於一爐,可謂蔚為大觀。以理論探討為骨乾,證以史實、數據、調研案例、掌故,間以個人體驗,雜以《西遊記》解讀。“眼底無雲翳,筆端有春溫”,讀來發人深省,饒有趣味。
?鄢一龍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研究員,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綫高端智庫特邀研究員,北京市團校客座教授。
著有《目標治理:看得見的五年規劃之手》、《大智興邦:中國如何製定五年規劃》、《大道之行:中國共産黨與中國社會主義》、《中國國情與發展》、《中國發展新理念》、《2030中國:邁嚮共同富裕》、《中國走嚮2015》等。
真正的大戰略是能夠識局、解局、破局的,本書提齣建立黨的群眾工作委員會構想、需求側結構性戰略、實行“新鳥籠經濟”等建議,都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政策新意。
——孔丹(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
本書以六對辯證法通中國道路“三統”(革命、建設、改革開放),開“新統”(新三十年),可謂精彩紛呈,彆開生麵。
——鬍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本書主題是中國社會主義的“通三統”,而這三統就是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三個三十年,“通三統”以開新統。
——潘維(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從布魯塞爾到北京,馬剋思主義隻有走入中國實踐,纔會活起來。
——韓毓海(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
導論兩端中貫以“通三統”1
中道辯證法/4
三個三十年:社會主義開闢、奠基與展開/9
走進新的三十年:全麵建設社會主義/12
“通三統”:中國道路的六組辯證關係/13
第1章實踐的知行辯證法19
知行統一之難/22
實踐:知行統一體/27
實踐是所偉大的學校/30
讓馬剋思活起來/35
做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40
第2章群眾路綫民主45
魚水關係緣何變成舟水關係?/48
構建黨的群眾工作體係/54
推動政府對下負責/56
讓政府像APP一樣便利/58
讓種子迴到土壤/61
既是執政黨又是群眾黨/63
第3章總體階級65
鬥爭與團結的中道/68
誰是人民?——“總體階級”的建構/73
“總體階級”先鋒隊/77
人民主體性:斯芬剋斯之謎的馬剋思解答/80
第4章融閤經濟87
平衡與不平衡的舞蹈/90
爬颱階與坐直升機/93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從替代到融閤/96
跨越“總體危機”:中國新路/104
第5章駕馭資本121
兩種總體性權力/124
從消除資本到駕馭資本/131
駕馭資本的馭手/133
人民體製:以社會邏輯吸納資本邏輯/137
勞動階級法權/146
建成駕馭資本的社會主義/152
第6章自主性開放155
世界之潮流浩浩蕩蕩/158
撬動世界大格局/160
自主性開放纔是贏傢/164
以中國變世界:“兩極相聯”全球新秩序/169
第7章邁嚮新的三十年:全麵建設社會主義175
中國道路辯證法/177
全麵推進社會主義建設/182
共有、共建、共享的新經濟/186
群眾路綫民主政治/191
人民社會/194
新的文化高峰/196
新型全球化領導者/199
注釋/204
後記/244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通三統”
潘維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一
《中國道路辯證法——社會主義探索四個三十年》一書主題是中國社會主義的“通三統”,而這“三統”就是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三個三十年,“通三統”以開新統。
鄢一龍提齣瞭六對辯證法,以處理革命與執政,前後三十年的關係,這六組關係也是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六組基本變量,這些關鍵變量的不同選擇,會影響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與失敗,決定中國是走老路、邪路,還是社會主義的正路與新路。
這六對辯證法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原理”,這些基本原理可能並沒有那麼復雜,而是我們需要從不同角度反復申明的“中國常識”,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例如書中提齣的群眾路綫民主,實際上是重申與迴應瞭毛澤東同誌說的相信人民、相信黨這個基本原理。
二
“通三統”是為瞭我們走好新的三十年。本書探討的是中國社會主義的四個三十年,這與中國共産黨的四個三十年基本上是重疊的。
中國共産黨的曆史大緻可分為四個三十年。從1921年到1950年是中國革命的三十年,從1950年到1980年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三十年,從1980年到2010年是改革開放創造巨大社會財富的三十年。從2010年開始,中國共産黨進入瞭第四個三十年。
在中國共産黨的第四個三十年裏,我們期待“損有餘而奉天下”的小康社會。兩韆五百年前的老子著述瞭《道德經》。他講:“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即人的本能就是讓贏傢通吃。他又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道法自然,國傢要設法讓贏傢補貼輸傢就是大自然持續之道,即天道。天道不可違,違背天道人類就沒法持續生存。所以,老子告誡一切治國理政的人要“損有餘而奉天下”,讓天下蒼生太平有序。這就是小康社會比較平等、均富的道理,是動態平衡的道理。人的本能需要人性來平衡,物欲要用精神文明來平衡。
改革開放前,“患寡”是中國的主要矛盾,缺乏基本的衣食住行保障是我們當時麵臨的主要問題。挨餓是中國延續韆年的老問題瞭,特彆是在農業發展導緻人口暴增的年代。改革開放後,我們主要靠市場機製解決瞭挨餓問題,也解決瞭日用工業品嚴重短缺問題。但市場機製逐漸催生瞭“患不均”這個新的主要矛盾。而今養2億小孩、送2億老人的睏境不能僅靠市場,更要求政府提供比較均等的公共産品,例如教育、醫療、退休和住房安排。
我國國民收入的不平等還在迅速擴大,而且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的不平等已經成為我國廣大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但另一方麵,中國還是窮國,8000美元的人均收入與發達國傢5萬美元的人均收入差距還很大。我們隻能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持續依靠開放的市場機製來積聚財富。我們靠市場機製解決“寡”的問題,靠社會主義解決“不均”的問題。這就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價值觀引導下的市場經濟平衡精英與平民的需求,所以我國的路走得比其他大國穩健。
和諧共享、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産黨對全體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我們期待著,在未來三十年,你們這代人能堅持走這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繼續創造財富的同時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讓改革開放之初我黨“先富帶後富”的許諾成為現實,發揚光大中華大傢庭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優秀傳統。
毛澤東同誌說,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産黨,中國共産黨除瞭能辦大事,也要能辦老百姓眼中“天大的小事”。
黨的行政化有兩大惡果。第一,入黨為做官,眼睛隻看上麵不看下麵,辦國傢的“大事”不辦百姓的“小事”,黨就逐漸脫離群眾,腐敗、變質、消亡瞭。第二,因為黨的行政化,行政體係變得高度政治化,打著政治旗號濫用人力、物力、財力,行政專業精神越來越差,專業水準越來越低,盡管官員們的學曆越來越高。
為什麼我國社會管理成本越來越高,在高科技、大數據、攝像頭,以及城管和協警上花掉瞭巨額稅款,但社會秩序卻未取得相應的成果?科層體係不可能單獨治國。在治理體係裏,居民自治恒定比政府治理分量更重。這個道理適用於無論大小貧富的所有國傢。科層體係能辦“大事”辦不瞭“小事”,居民自治能辦“小事”辦不瞭“大事”。但民心係於“小事”,所以“小事”恒定重於“大事”。
怎麼做?除瞭現在對違反黨紀行為的嚴厲懲罰,我們還需要一步步恢復黨和人民的血肉聯係,把支部建在每個居民區裏,把居民們組織起來,互幫互助,為傢傢戶戶排憂解難。就像我黨在電視廣告上說的,“中國共産黨就在你身邊”。
從社區居民中來,到社區居民中去,動員和組織群眾“自治”,自己解放自己,自己解決自己社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我們黨就能深切地感知群眾最需要什麼,把有限的行政資源投入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上。
辦“小事”的能力關係著我黨能否得“民心”,是黨的聲望和生命力的源泉。如果能做到這些,共産黨就能恢復與廣大百姓的血肉聯係,就會信仰人民,信仰人民的權力和權利。這是中華“以民為本”的悠久道統。
三
概括起來,本書揭示瞭人民主體、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道路這一中國體製的“鐵三角”。
雖然,這一“鐵三角”在經濟、政治、內外關係上都麵對不穩固的張力,但是隻要有效處理其中的辯證關係,就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穩固的基礎結構。
中國的前途是光明的,中華民族必將迎來21世紀的偉大復興。
中國學派大有可為
孔丹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
我認識鄢一龍是在2014年10月《經濟導刊》主辦的“依法治國研討會”上,這個研討會也是我們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設立青年學會的一個機緣。當時他和幾位青年學者正積極推動中國學派的話語體係構建,和我的很多想法不謀而閤、頗有共鳴。會後他發給我一篇“小文”,《“一體三用”的中國話語體係構建》,這篇文章中他提齣要以實踐為體,以中、西、馬三種思想資源為用,來推進中國話語體係構建。我讀後迴復他說:你這篇“小文”可不小,這麼年輕就形成瞭自己的一套方法論,中國學派大有可為。
讀他的這本書,我感覺他不但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一體三用”就是本書的方法論,本書體現瞭新一代學者理論創新與話語創新的銳氣,而這種創新不是憑空臆造,是基於中國道路,是中國偉大實踐的理論升華。
實事求是是我們的法寶。建設、改革、開放靠它,理論創新也要靠這個法寶。實事求是本身就是一句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錶述,這句話是從《漢書》裏來的,不是從哪本西方哲學書裏齣來的。中國共産黨經過非常麯摺的、痛苦的實踐,獲得瞭正確的道路、正確的認識,最後概括齣實事求是,也就是一切從實際齣發,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書中的創新是馬剋思主義立場的,是從馬剋思主義齣發的再創造,例如書中提齣的實踐知行統一論、群眾路綫民主、總體階級等概念,就是基於毛澤東同誌的實踐論、群眾路綫與人民中心的概念而形成的,是“實踐進一步,理論長一寸”。由此可見,基於中國偉大的實踐與沿著中國化馬剋思主義的理論脈絡進行中國學術話語創新,是行之有效的路子。
當然,這種創新不排斥其他思想,古今中外的思想資源都可以為我所用,中國學派就是把各種人類文明放到一起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不是隻講中國自己的角度。本書也融貫瞭不同學科的西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將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論述放在一個全球普遍意義的框架下來解讀,從而超越瞭中國特殊論。總結中國道路的辯證法,也為世界其他國傢麵臨的共同問題提供瞭中國式的解決方案。
特彆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話語體係創新提供瞭豐富的資源,貫穿全書的中道辯證法,就是以馬剋思主義辯證法會通傳統的中道學說提齣來的,這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充分體現瞭我們的文化自信。
中國學派是一定要以中國問題為導嚮的,許多現實的迫切問題都需要學者作齣有力的理論迴應。例如,如何處理社會主義道路與日益龐大的私人資本之間的關係?當下資本的力量與社會主義力量確實是在相互頻扯繮繩。鄢一龍與其他幾位青年學者(白鋼、章永樂、歐樹軍、何建宇)在《大道之行:中國共産黨與中國社會主義》一書中就提齣瞭駕馭資本的觀點,這一觀點在本書中又進一步深化,提齣瞭如何駕馭資本的方略。這與我在兩年前與水皮(《華夏時報》總編輯)對話時提齣的要把資本權力關進籠子裏的思考不謀而閤。
與資本權力,或者說資産階級法權相關的就是中國階級矛盾的問題,對此我們既不能走階級鬥爭為綱的老路,又不能對資本、階級矛盾這些社會現實視而不見。書中所提齣的駕馭資本、總體階級等概念,是一種中間道路,也是現實主義的道路。而如果迴到封閉僵化的路上去,那條路走不齣去。右的道路無非是西方政治製度、純粹自由市場經濟,隻有堅持走社會主義正道纔是光明大道。
本書認為中國社會主義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始,到2008年經曆瞭三個三十年,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標誌進入第四個三十年。我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共産黨已經進入第四個曆史時期。第一個曆史時期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二個曆史時期稱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第三個曆史時期截至2011年,稱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啓瞭第四個曆史時期,這是一個全新的時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期”。
我們迴顧曆史,以便更好地走嚮未來。習近平同誌提齣兩個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從四個曆史時期,或者說四個三十年看,還有一個命題是革命曆史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曆史不能相互否定,如何理解這兩個不能相互否定?本書提齣的六對辯證法貫通瞭不同的曆史階段,抓住瞭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關鍵變量,是一個大的創新。對於我們選擇的道路需要放到特定的曆史條件中去看,我們的道路是麯摺的,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中不斷有所前進,有所進步。
新的曆史時期呼喚新的思維。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大戰略是能夠識局、解局、破局的,本書針對新時期的黨群關係提齣瞭建設黨的群眾工作委員會構想,針對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增長問題,提齣瞭需求側結構性戰略、實行“新鳥籠經濟”等建議,都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政策新意。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緻力於推動中國學派發生,推動具有中國角度、中國視野、中國氣派、中國話語的理論作品誕生。我們應當努力去建立這一套體係,對此我們是有曆史責任的。
鄢一龍也是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青年學會會員、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我與這批青年學者可謂是“忘年交”,從他們身上,我又看到瞭我們這批40後和50後們,當年在改革開放之初,那種以天下為己任,勇於探求真理,積極為國傢齣謀劃策的銳氣與朝氣。
我相信,在新的曆史階段,他們會大有用武之地,中國學派將大有可為。
……
《中國道路辯證法:社會主義探索四個三十年》這本書,提供瞭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國傢發展曆程。作者通過將中國社會主義探索劃分為“四個三十年”這樣一個獨特的曆史框架,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不同時期所麵臨的主要挑戰、采取的關鍵舉措以及取得的標誌性成就。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辯證思維”在指導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體現。它讓我明白,中國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在矛盾中尋求統一、在麯摺中前進的過程。例如,在早期建設時期,如何平衡國傢建設與人民生活,以及如何在國際孤立環境下自力更生;到瞭改革開放時期,又如何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如何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書中對這些復雜問題的剖析,都充滿瞭辯證的智慧。我從中看到,中國共産黨人並非是教條主義者,而是能夠根據實踐的需要,不斷地對理論進行修正和發展,從而形成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的發展模式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嚮有瞭更堅定的信心。
評分捧讀《中國道路辯證法:社會主義探索四個三十年》,仿佛穿越時空,親曆瞭中國近七十年的偉大變革。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超越瞭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驅動中國走嚮今日之輝煌的內在邏輯。作者以“四個三十年”為經緯,巧妙地勾勒齣中國社會主義探索的麯摺而又堅定的前進軌跡。我從書中瞭解到,每一個階段的戰略選擇,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基於前一階段的經驗教訓、時代需求以及理論的不斷升華。例如,在第一個三十年,我們是如何在艱苦條件下奠定工業基礎,又如何在探索中認識到計劃經濟體製的局限性;第二個三十年,改革開放為何成為必然,以及如何以敢闖敢試的精神,打開瞭中國經濟騰飛的大門。書中對於“辯證法”的運用,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僵化的理論框架,而是指導實踐的智慧,是處理發展中各種矛盾的藝術。中國共産黨人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嚮,又如何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調整,正是這本書的核心魅力所在。這本書讓我看到,中國道路的形成,是一個充滿智慧、勇氣和韌性的過程,而非簡單的運氣。
評分《中國道路辯證法:社會主義探索四個三十年》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發展脈絡的獨特視角。作者並非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梳理“四個三十年”這一時間軸,讓讀者跟隨中國共産黨一起,去經曆、去反思、去辨析。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於不同發展階段的“辯證法”的運用,比如,在早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如何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如何平衡國傢發展與人民生活;在改革開放之後,又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發展自主性。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貫穿全書,使得對中國道路的解讀不再是單一的綫性敘事,而是充滿瞭張力與動態。我從書中看到瞭中國共産黨人在麵對國內外復雜局勢時,如何運用馬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結閤中國國情,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戰略,從而走齣瞭一條不同於西方模式的現代化道路。書中對於“社會主義”的內涵在不同時期的演變,更是讓我深感振奮,它並非停滯不前,而是在實踐中不斷被充實和豐富,展現齣頑強的生命力。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曆史的梳理,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智慧的深刻解讀,它讓我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閱讀《中國道路辯證法:社會主義探索四個三十年》,讓我對中國這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國傢,其發展路徑的復雜性與獨特性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宏觀敘事,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時期具體政策製定背後的思辨過程,以及這些思辨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國際環境相互作用,最終影響瞭中國前進的方嚮。例如,書中對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的論述,以及如何以此為起點,逐步打破陳規,引入市場經濟要素,建立起一套新的經濟運行機製,這一過程的細緻描繪,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共産黨人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同時,作者並沒有迴避改革過程中齣現的挑戰和矛盾,反而將其置於辯證分析的框架下,探討瞭如何通過持續的自我糾錯和製度創新來剋服這些睏難,使中國經濟社會始終保持發展的活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概念的闡釋,它如何在一個接踵而至的時代背景下,被不斷地賦予新的內涵和實踐要求,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從“發展是硬道理”到“高質量發展”,這種演進的邏輯清晰可見。整本書的寫作風格既有宏大的曆史視野,又不失對具體實踐細節的關注,讀起來引人入勝,思考良多,仿佛在閱讀一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思想史”。
評分讀罷《中國道路辯證法:社會主義探索四個三十年》,我的腦海中激蕩著一種深邃的思考,仿佛置身於一條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之中,見證著一個古老民族在新時代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不懈追尋。這本書並非簡單的敘事堆砌,而是以一種辯證的眼光,巧妙地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即“四個三十年”——從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三十年,到改革開放的第二個三十年,再到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以及十八大以來至今的十年——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維度下進行考察。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列舉成就,而是著力於挖掘這些時期背後蘊含的邏輯,揭示中國共産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經曆的麯摺、探索、反思與突破。我尤其被書中對不同時期戰略選擇的分析所吸引,例如,在探索時期,我們是如何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摸索前進,又如何在麯摺中孕育齣改革的種子;在改革開放時期,又如何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逐步打開國門,引入市場機製,並在此過程中解決瞭一係列發展難題。書中關於“社會主義”這一核心概念的不斷被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也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它不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伴隨著實踐的深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活態概念,體現瞭中國共産黨人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政治智慧。整本書讀下來,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理論的穿透力,它讓我對中國選擇的道路有瞭更係統、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不錯很好
評分好!!!!!
評分送貨快
評分bjdkg
評分可以讀,但沒讀完,不如想象的那麼精彩,因觀點而給五星
評分快遞速度有點慢,書很好
評分送貨快
評分單位購買。zzxxxxxxxxx
評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